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基层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

2023-12-19崔维梅范荣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7期
关键词:图书馆基层资源

崔维梅,范荣鹏

(1.山东省图书馆,山东济南 250100;2.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山东济南 250014)

2018年以来,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支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文旅融合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1]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发挥文化凝聚人心、坚定信心、引导村民的作用,提振精气神,激发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发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强有力支撑。

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如何依托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基层图书馆的优势,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是基层图书馆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作为典型的公共文化场所,基层公共图书馆汇集了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这些资源能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和文化依托。基层文化机构的建设是促进乡村文化繁荣、满足乡村美好生活需求、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及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的必然要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末端机构,基层图书馆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资源储备和贴近性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1 国内基层图书馆和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成果

以同方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分别以“文旅融合AND乡村振兴”“基层图书馆AND乡村振兴”“文旅融合AND基层图书馆AND乡村振兴”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分别获得相关文献1 304篇、136篇和3篇。这组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从文旅融合的角度研究和探讨乡村振兴工作的成果比较多,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同时,这也说明以基层图书馆的视角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充分。作为基层公共文化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近年来基层图书馆越来越多地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政策规划、资金保障到馆舍布局、文献资源建设都取得较为明显的进步。

国内关于基层图书馆和乡村振兴工作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基层图书馆的功能建设方面。比如,王子舟等在《乡村图书馆是孵化乡村文化的暖巢——关于乡村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讨论》[2]一文中认为,乡村图书馆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存乡村记忆、传播人类知识、培养地方认同感的功能,是实施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交换信息意见的公共空间、从事休闲娱乐的文化场所;其外部效应也很大,如扶助村民致富、成为美丽乡村文化标志等。段亚妮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图书馆的发展路径》[3]一文中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基层图书馆的必要性,针对地域分布不均衡、有效利用不充分等问题,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馆舍数量、提升馆舍建设、创新管理运行模式等相关建议。也有专家提出健全基层图书馆的服务效能,主动完成角色转换,如陈子君的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图书馆的角色转换分析》[4]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驱动下,基层图书馆呈现5个明显特征,即重塑乡村文化休闲、开展乡村教育培训、助力精准扶贫、弘扬传统文化和促进全民阅读,这将有助于提升基层图书馆服务效能,更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还有学者认为,应该全面加强基层馆的建设,提高乡村振兴服务能力,如郭智惠在《公共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5]中提出,公共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加大宣传,从人员素质、馆藏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公共图书馆自身建设,围绕农民需求提供精准服务。

2 我国基层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5个方面[6]。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是促进乡村文化繁荣、满足乡村美好生活需求、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及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的必然要求。作为新时代国家繁荣乡村文化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工作需要基层公共文化机构尤其是基层图书馆的积极参与。

2.1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总分馆体系基本建成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 215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0 20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 540个,农家书屋587 000家[7]。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行免费开放,2 642个县(市、区)建设完成图书馆的总分馆制,在全国2 843个县(市区)中占比93%。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基层图书馆服务能力基本得到保证,这也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尽管公共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还存在城乡不均衡的情况,但近年来,尤其是2012年以来,乡镇(社区)、村级基层图书馆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不均衡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40 200家乡镇(社区)图书馆和587 000个农家书屋,基本覆盖了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已经成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公益性设施之一,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文化阵地。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对重建轻管、利用率低和文献资源偏少等问题进行完善和优化,加快补齐短板,能够让基层图书馆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

总分馆制是整合区域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抓手,能够根据当地的财政状况和实际需求进行资源配置,统筹兼顾、协调配合,最终促进基层图书馆服务效能的提升。

基层图书馆基础设施的改善得益于国家系列法规政策的颁布和实施。2016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下简称 《保障法》)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政策背景和体制环境,也为公共图书馆深入参与文旅融合、提高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能力等方面,提供了法规依据。《保障法》第45条、第51条要求将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科学合理设置相应服务岗位,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阵地的公共图书馆,在场所建设、机构运转及人员投入等方面可以获得更多支持;第27条、第35条和第36条,要求基层文化机构在传播优秀文化产品、加强服务供给、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以及激发创新活力和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要求县级政府应因地制宜建立总分馆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从而不断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这也为基层图书馆承担起文化教育主阵地的责任、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2.2 营造文化氛围,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图书馆“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8]。基层图书馆要主动进行业务创新、服务创新,主动与旅游工作相结合,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从而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进而实现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以文促旅”,充分挖掘、大力发展和建设当地特色文献资源,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对进一步提高文化自信、营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及开发地方旅游资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公共图书馆发挥自身社会价值,推动地方旅游业发展,实现包括文化振兴、产业振兴在内的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举措。

不少基层图书馆在营造文化氛围方面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在促进社群联系、培养地方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保存乡村的文化记忆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如云南鹤庆新华银器小镇的“暂坐书吧”,以别出心裁的设计,打造了一个多元而丰富的集古籍、拓片、电子阅览和茶艺等为一体的艺术品体验空间,既是对银器小镇业态的补充,也为银器的文化历史传承做了最好的注脚。

2.3 盘活馆藏资源,开展系列“基层图书馆+”活动

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基层图书馆在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盘活各类现有资源,赋能旅游产业,可以有效提升本地域自身发展能力。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和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国内对“基层图书馆+”进行了多种模式的实践和探索,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可靠的文化依托。

2.3.1 基层图书馆+景区

在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将本地特色文化和旅游景点融为一体,将抽象的人文精神与具象的景色景点融为一体,不仅能够丰富景区的内涵,还能够充分发挥当地与众不同的文化资源禀赋。基层图书馆文化资源与景区的融合,提高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既是对乡村文化振兴的贡献,也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振兴。如山东省青州市以“旅游书吧”为载体,共投放图书5 000多册,打造了云门引民宿书舍、杏花村书舍、漆艾茶书舍、悦之书舍、拾晴艺术书舍5处“旅游书吧”,探索出一条集文化、阅读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高青县探索实施农家书屋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组织“传承文脉,留住乡愁”主题阅读活动,让村民在阅读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3.2 基层图书馆+民宿

与区域内的特色民宿合作,以“民宿书屋”“乡村书吧”等形式,为民宿游客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9]。民宿书屋,作为基层图书馆服务的一种延伸,让远方更有诗意,在体会乡村独特文化魅力的同时,不断激发潜在游客群体的消费冲动,有益于推动乡村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共同发展,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一项有益尝试。淄博市博山区重视主题构建,以桂石山房民宿为平台,打造“康山书院”,占地面积180㎡,阅读面积200多㎡。台州市黄岩区图书馆首创“小橘灯阅读联盟”[10],致力于打造有品质、有特色、有温度的公共阅读空间,将民宿纳入流通点,与区图书馆业务系统对接,实现图书的通借通还。

2.3.3 基层图书馆+研学游

近年来,学生和家长非常认可研学游,其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包括农家书屋在内很多基层图书馆,主动策划,积极与各类学校、机构合作开展研学活动,成为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新亮点。如莒南县厉家泉村彦林书屋,邀请了张炜、赵德发、于金明等文化大家分享读书心得,并借此展开研学活动,吸引了周边学校师生实地观摩、研学、借阅等超过10万人次,有效带动了周边旅游产业的繁荣。福安县南岩村南岩书院,利用村内传统文化资源,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建成研学文旅产业配套服务,目前接待师生已超过2万人次。南岩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不断提升的人气,也为当地的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活力。

3 基层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政府财政投入的增加,近年来基层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日趋丰富、完备,人才队伍建设也逐步得到改善,基层图书馆在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地方文化特色及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不少成绩。但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仍然比较明显,比如,基层图书馆尤其是农家书屋的经费保障和文献资源建设问题、管理规范问题和乡村人群的阅读意识问题等。

3.1 基层图书馆的资源建设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和数字化方面的投入,有财政资金作为保障,基本能够保证图书馆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但县级以下图书馆,尤其是农家书屋书刊经费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和扶贫资金。课题组在专项调研中发现,多数农家书屋没有形成常态性、计划性、针对性的图书采购体系,没有相关资金的持续投入,甚至有不少书屋只是为国家规定的1 500册书籍的最低考核指标,而“量体裁衣”进行的一次性采购。

粗放型的文献配置导致现存文献资源与阅读者需求不匹配,导致了基层图书馆的使用效率不高;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图书馆尤其是农家书屋,没有配置数字化、网络化的设备,甚至个别区域还没有完成宽带接入,这也就限制了相应机构自身作用的发挥;基层图书馆所藏文献较为陈旧,缺乏针对性与时效性,难以了解到最新的农业政策、市场信息,进而无法对乡村振兴工作发挥实际作用。

3.2 专职人员与管理规范问题

规范的管理是基层图书馆发挥其作用的基本保证,但从课题组走访的近100家县级以下基层图书馆来看,设有专职人员进行管理的占比不超过10%,其中接受过图书管理专业培训的更少。即便按照简单分类要求,对文献资源按政经、文化、科技、生活、少儿、综合、音像7大类进行区分和排架管理的农家书屋也不多,较低的管理水平很难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撑。村集体收入水平的限制,多数村居支付给基层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薪酬是补贴性质的,一般不超过400元,因此无固定人员负责农家书屋,管理人员一般是由村干部兼任。

3.3 农村受众群体的阅读意识问题

受教育水平、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农村阅读状况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群体阅读意识不强,需求不旺盛;二是馆藏资源很难满足阅读需求。需求不旺盛导致书屋工作不受重视,难以配置更丰富的资源;而馆藏资源不能满足阅读的需求,反过来加剧了阅读需求低迷的现状。在有效改善农村经济状况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造性、针对性地组织馆藏资源,培养农民的阅读意识,开展社会文化活动,否则很难有效发挥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功能。

4 基层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的策略

基层图书馆是实现文化振兴的中坚力量,也是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展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更是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有效“抓手”。针对基层图书馆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协调相关单位,积极谋划补齐短板,为改善农村文化环境、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做好资源准备。把基层图书馆嵌入乡村治理结构之中,从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充分考虑乡村人口的特点,考量乡村人群的需求,统筹推进各方面的工作,解决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4.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资源保证体系

改善基层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机制。在非财政资金参与基层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税收减免、资金奖补等措施进行引导,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力量主动进入,共同推动基层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完善,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财政收入也存在差异,如仅靠地方财政完全负责资源体系建设所需资金,有时会造成地区资源建设水平差距过大。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保证地方政府资金足额投入的同时,建立由政府主导,吸引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介入的制度,对进一步丰富和盘活信息资源、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共建共享供给结构,建立健全基层图书馆资源保证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2 积极主动参与,保护传承好乡土文化

基层图书馆要主动参与资源建设,打造具有明显地域特点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体系,保护传承好乡土文化。成立地方文献工作机构,联合社会机构、民间团体、志愿者广泛征集地方文献;制定完备的采编计划和采集方案,广泛征集资料,包括地方志、地方名人史料、民间故事、家谱、族谱等;加强和史志办、党政办、地方专业协会等相关单位部门的沟通协调。乡土文化容易引起特定地域人群的心理共鸣,与实际生活较为贴近,也是基层图书馆进行地域文化阅读推广的重要信息资源[11]。

4.3 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基层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基层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全面完成基层图书馆的网络化和电子化,实现与公共图书馆的海量信息资源互联共享,满足农村读者更为广泛的信息需求。相对于传统文献资源购置费用较高,使用周期过长等特点,基层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和电子化具有价格低、检索快捷等优势,在有效弥补自身馆藏资源不足的同时,解决基层图书馆资源匮乏、流动和联动便利差等一系列问题。信息资源的城乡不平衡较为明显,基层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完善,有助于补齐这个短板。

4.4 加大培训力度,做好人才体系建设

针对基层图书馆缺乏管理人员和专业能力欠缺的问题,各级文旅主管部门应主动协调专业机构,加大培训力度,采取集中授课、轮训、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为基层图书馆管理人员“充电”,实现管理人员的专职化。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知识储备较为丰富的管理队伍,对没有进行过图书馆学专业学习的人员,进行采访、编目、流通和阅读指导等方面的集中培训;对具有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的人员,要加大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规划等方面的专题学习,掌握一定的地方历史文化及文化旅游产业知识,对如何建设书香农村、服务乡村振兴有清晰和系统的感性认识。

4.5 依托平台宣传,提高基层图书馆社会影响力

在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基层图书馆的集合优势,依托传统媒体平台和商业平台做好自我推广,提升基层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传统的线下宣传,可以选择与社区、学校合作,开展针对性活动,比如,与乡村旅游景点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组织开展主题演讲、朗诵比赛等活动;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百家号、企鹅号、头条号等自媒体平台,以及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等短视频平台进行项目推广。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5亿多农村居民服务,建立健全包括基层图书馆在内的各类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全面繁荣乡村文化,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需要,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只有把基层图书馆嵌入乡村治理结构之中,从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充分考虑乡村人口的特点,考量乡村人群的需求,从健全基层图书馆的资源体系、运转资金保证、乡土文化传承和基层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做好统筹,多措并举,调动农村居民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解决好基层图书馆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系列问题和困难,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猜你喜欢

图书馆基层资源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基层在线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走基层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