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本科高校设计教育改革与现代转型历程研究
2023-12-19汪军毕静
汪 军 毕 静
(南京传媒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改革开放40余年的江苏本科高校设计教育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前20年和后20年来归纳和总结。前20年是中西设计教育的碰撞与交融、调适与变革期,后20年是全球视野下本土设计的觉醒和改革深化期。
一、碰撞与交融、调适、变革(1979-2000)
(一)中西碰撞与交融:在江南大地发起关于设计基础教学的图案与构成之争
70年代末珠三角高校借由香港、台湾转口,采用由日本归纳和程式化的构成教学,迅速席卷内地,各高校纷纷用“三大构成”来训练设计基础,甚至取代《图案》《传统纹样》等课程。尹定邦说“三大构成使我们越过了手工业时间的藩篱,走上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1]突如其来的“三大构成”对工艺美术专业和图案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教学过程中的弊端和局限也逐步显现。80年代由南京艺术学院、苏州丝绸工学院、浙江美术学院等三所高校发起,众多高校和学术组织参与的三次“图案教学座谈会”,是对“三大构成”的声讨、反思和融合。
1982年,第一次由地方高校发起,举办了第一届“图案教学座谈会”,影响深远。会上南京艺术学院张道一发表《图案与图案教学》一文,厘清图案概念,分析图案教学现状,提出了图案教学的具体方法。张道一火药味十足地指出构成教学的危害性,他评价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陈菊盛编写的《平面设计基础》有偷换概念之嫌疑,如图案的“骨式”被换成“骨骼”,“链接”被换成“接触”,“呼应”被换成“密集”等等。苏州丝绸工学院的诸葛铠创新性地提出“批判地继承传统图案”,他认为传统图案具有复杂性,要加以区分其精华与糟粕。
次年10月10所高校57名代表参加在杭州举行的第二次“图案教学座谈会”。会上争论激烈,有人认为构成设计是一种新思路、新视窗,是现代设计方法;也有人认为在没有完全消化吸收构成设计前,不应该介绍给学生,否则影响传统民族图案教学体系,严厉批判贬低图案教学言行。结合两次会议精神,1985年南京艺术学院吴山编写的《几何形图案的构成和应用》,把构成设计融入图案教学,是一种新的积极的创举。1986年4月南京艺术学院作为东道主举办第三次“图案教学座谈会”,共有20所高校和6所学术单位参会共79名代表,包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以及《实用美术》《图案》《装饰》三家期刊编辑部主任,会议主题鲜明“图案教学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南京艺术学院胡国瑞在会上发表《“立交桥头”片想——关于图案与教学的思考》一文,分析了构成与图案的各自优缺点,指出构成有抽象的韵律感,但缺乏装饰意味。三次会议影响广泛,之后又在成都等地召开多次图案教学类主题会议。
(二)自我革新:不断革新学制,以适应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和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在学制上,江苏本科高校积极探索,尤以南京艺术学院为凸显。80、90年代南京艺术学院经历了“五年二段制”“一二一制”“二二制”等构想和改革。1982年——1987年南京艺术学院进行了“五年二段制”的学制改革,前2年进行通识性基础教学,2年后经考核,成绩优异的学生升入本科继续学习3年,另一部分学生学习1年后获得专科文凭。这一改革的科学意义有三点:一是打通人为设置的专业屏障,夯实各专业基础。二分阶培养,优化资源配置,将不同的资源科学配置到不同层次的教育。三引入人才培养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
1989年,南京艺术学院率先在全国实施了“二二制”改革,其目的是拓宽专业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增强设计思维,厚基础、重实践。前两年不分具体专业和方向,所有设计类学生都在一起上基础课程。三年级时根据学生学习成效和兴趣,师生之间双向选择具体专业和方向,进入专业课的深度学习。“二二制”改革是“一二一制构想”的进一步探索和优化,且比“一二一制构想”的空间更广,可操作性、适应性更强的具体路线,客观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教师的教学竞争意识,彼时收效甚好。
(三)不息变革:“艺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引领工科高校工业设计教育
沿袭工艺美术的培养体系已不再适应改革开放后的设计人才需求。1981年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设计专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遵循“从实际出发,全面统筹兼顾,教学与生产结合,科学合理”之四原则,采用“一转、两改、三步”之方案。“一转”,将原来的造型美术设计方向转到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产品美术设计,更名称为“产品造型设计”。“两改”,一是抓好专业设置的改造,二是抓好课程设置的改造,将产品造型设计与包装装潢设计分开。“三步”,指教改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稳妥有序推进。改革亮点颇多,比如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工业设计史》《设计概论》《人体工程学》等新课程。无锡轻工业学院与当时的知名大型企业合作,设计、研发新产品,如长城电扇、骆驼电扇、春花电器、玉环热水器、无锡钟厂、虹美电视机厂等。[2]1993年基于“艺工结合”的教学改革成果“工业产品设计教学新体系”获得首个国家教学改革成果奖。
区别于艺术、师范及文科高校,江南大学立足本校工科优势,从课程设置、知识结构、人才规格等方面入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最早形成稳定的“艺工结合”创新模式。1998年国家教委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后,把工业设计分为工科和文科(艺术)两大类。改革开放头20年,工业设计教育规模急剧膨胀,1998年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本科高校已达200多所。[3]彼时和当前工科高校现行的工业设计培养模式,大都借鉴江南大学的“艺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本土设计的觉醒与设计教育的深化改革
(一)工艺美术和手工艺悄然回归
经历80、90年代图案与构成争论,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碰撞后,20世纪末工艺美术教育几近被现代设计教育所取代。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仅有艺术设计学与艺术设计两个专业,没有工艺美术。进入新世纪后,艺术学升格为第13个学科门类,工艺美术专业又重回目录,成为设计学下的二级学科。因工艺美术相对来说是一个综合范畴,涉及工艺种类繁多,江苏本科高校并没有直接开设工艺美术专业,但通过一些手工艺课程或工作室形式,努力留住工艺美术的根,并期盼抽出新芽。如南京艺术学院秉持“现代设计与手工艺相结合”的设计教育理念,设金属、首饰、玻璃、木工、印染、织绣、漆艺等多个手工艺工作室。
工艺美术是古人日常生活和文化的双重物质载体,改革开放后工艺品逐渐脱离日常生活变成收藏品。21世纪以来,工艺美术回归生活的呼声愈发洪亮,工艺美术教育回归课堂的需求愈发强烈,本质上这是中国本土设计在新世纪理性与自然的觉醒。
(二)跨学科创新设计教育改革
2021年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在上一轮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当年启动“全面改革教学,培养创新设计人才”,以“创新”为核心,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招生方式,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设计实践。2005年推行的“跨学科合作,全面提高设计人才综合专业素质”的改革,是应对信息化、全球化提出的,实行学分制管理,加强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2018年“适应未来转型,以整合创新为导向的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是立足于中国制造和产业升级而提出的,旨在解决人才标准、核心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问题。具体来说:低年级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高年级强调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同时加入学科教研合作、产教合作。2021年设计学院院长魏洁总结,“近年学院围绕建筑遗产与城市更新、视觉文化与形象传播、服饰文化与智能穿戴、艺术设计与数字创新”等五个方面,[4]努力构建新时代传统设计、当代设计及民族设计理论研究体系。
(三)三校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2012年,苏州大学被江苏省政府确定为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艺术学院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平台、通识课程平台、特色课程平台及选修课程平台等四个模块。基础课程平台设有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技能实践课程;特色课程平台从应用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分流课程,辅以相应的系列讲座;选修课分为大艺术范畴的专业选修课和校级公共选修课。苏州大学是综合性大学,设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选修更多感兴趣的交叉性课程,以拓宽视野和思维,如文化史、技术史、材料学、人体工程学等大文或大理课程。
近十几年来,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实验性课程体系构建上锐意探索。以平面设计为例,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将课程群分为三类:一类是元素性的,如字体设计、编排、图形等;二类是原理与方法性的,如平面形态、平面类型、平面风格等;三类是技术表现性的,如印刷、影响、展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5]在教学上,外籍教师与本院教师联合,采用实验性、交叉性、概念性、开放性课题,师生共同调研基本情况,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2011年4月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大胆改革毕业环节,采用“毕业设计+报告”的方式,出台“设计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报告撰写格式”,将报告明确分为“设计主题选择与确立、调研报告与信息检索、案例分析与文献解读、设计创意与方法、设计阐述与总结”五个部分。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优势资源一直高度倾斜美术学专业,设计学专业发展与改革一直是江苏其他高校的跟随者和借鉴者,偶有高光时刻。借鉴其他高校的国际设计工作坊教学,2016年10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邀请了德国奥芬巴赫设计学院院长克劳斯.海瑟教授驻校开办“Let it grow”国际设计工作坊,招募了南京师范大学设计专业20名在校生和凤凰出版集团5名设计师。在海瑟教授的带领下,围绕主题,两校师生深入切磋,用两周时间,每人通过张手绘和电脑制作各完成两张海报。从结课展览作品来看,师生创新形式和手段,利用材料的确定性以及不确定性,制作了风格各异的海报画面。此次工作坊的教学成果在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江苏省特等奖和全国二等奖,成效显著。国际设计工作坊教学是现代设计教育常见的深化课程改革方法,是立足本土文化与审美,培养国际视野和全球观,丰富文化交流和提升文化自信的有效做法。
(四)工科高校前瞻性规划,绽放瑰丽的艺术学理论花朵
东南大学作为一个工科有绝对优势的知名高校,能够开出艺术学理论的花朵,实属罕见,甚或成为一种现象级的存在。1994年,张道一受聘东南大学建设艺术系,但张道一执意要在“艺术”后面加一个“学”字。这是一粒饱满的种子,30年后绽放了瑰丽的花朵。张道一独到的眼光和战略谋篇,使得东南大学的艺术学理论在全国一直领先。总结为:以诉诸视觉的造型艺术为基干,有选择地设立应用型本科专业。一是有关艺术自身的若干分支,如艺术原理、艺术美学、民间艺术等;二是艺术与相关学科的联姻,并因此产生边缘性和交叉性学科,如艺术学与机械、材料、建筑、土木等横向交叉。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自2012年起在连续两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都排名位列全国第一,为A+学科。2013年在全国艺术学第八次高峰论坛上,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李倍雷发表《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的学术话语》,他说中国艺术学理论的主体是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不能生硬移植西方艺术或美学理论,这个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从中国艺术实践中产生的思想和理论,要与西方平等对话。
三、结语
江苏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最早完成区域近代和现代化,成为经济和教育最发达的区域之一。设计教育是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江苏本科高校设计教育发展与改革立足江苏,关照全国,在招生方式、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教学、培养体系、学术理论研究上进行了艰苦卓绝且富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走在了在全国前列甚或引领全国,取得了规模和质量的双效益,成就斐然。
在奋进新时代江苏征程中,本科高校设计教育还存在诸多挑战。一是发展存在不平衡,包括苏南与苏北不平衡,以及一些底蕴深厚的老牌学校在现代转型中掉队。比如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于清末在全国始设图画手工科,为中国近代设计教育之萌芽,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但在改革开放40年历程里,其设计教育发展缓慢,远不如全国同类的其他师范大学。二是一些高校交叉性、实验性教学改革没有迈开步子,往往因循守旧,导致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雷同,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缺乏。三是把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仍需提升。比如多数高校没能将设计教育介入乡村振兴战略,目前省内仅有南京林业大学设计专业在乡村振兴战略层面有思考和探索,但其他高校几无涉及。江苏本科高校这一集体,需要认真总结历史,迎接现实挑战,锐意探索,不息变革,努力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