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战略的形成与发展*

2023-12-19刘小勤

大众文艺 2023年2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刘小勤

(星海音乐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在文化方面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6月2日文化传承座谈会中,他强调说“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显然是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立场上对文化战略的新表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在中西文化、新旧文化的比较和探索中,对文化建设的辩证认知中所形成的文化自觉。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战略始于洋务运动之际的“中西体用之争”,中经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后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文化、改革开放时期,最终在新时代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战略有着其特定的内在逻辑,是我党五代领导人在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形成的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应有之意。

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战略发展的历史阶段与形成过程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战略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对中国近代日益的反思从之前的“器物”层面、“制度”层面上升到了“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先进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批判和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制,批判和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文化运动,胡适、陈序经等主张全盘西化,由此中国掀起一场中西文化之争。中西文化冲突听起来是地域文化的冲突,实际却是一种时代性的冲突,中国文化的民族元素成为批判对象。但随着大革命的进行,毛泽东越来越发现应该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传统辩证结合,因此新民主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将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有效结合,解决了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问题,确立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战略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全国第一届人大提出要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①。作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应该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为方向。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的,对于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毛泽东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今用”的基本原则,既不盲目抵制,也不盲目接受,而是要批判继承。由此,毛泽东继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为繁荣社会主义的文艺指明了方向。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文化战略

1978年末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1979年第四届文代会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精神文明”的概念。江泽民首先将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结合,他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三个就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面对当时的全球化挑战,江泽民号召全国全党要增强文化自信,发扬“古为今用、洋为今用”的传统,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文化的历史脉络梳理。胡锦涛在十七大第一次将“文化软实力”纳入到党代会报告中,在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从新民主主义文化战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战略和改革开放文化战略,可以看到我国的文化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不断地补充和发展的。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全盘西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辩证结合,慢慢认识到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呈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领域中的发展脉络。

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战略思想的形成和特点

(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战略思想的形成

进入到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对全球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从2008年始,逆全球化慢慢形成趋势,中美贸易战、英国脱欧是其显著特征。另一方面,以英美为首的西方世界发动了新冷战,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美的敌对情绪明显加剧。

在这愈来愈复杂的形势下,中共十八大对文化强国建设作出规划。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其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指出了文化领域中的全面深化改革方向。十九大提出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②,对全面振兴中华文化提出了号召,表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由此形成。这一方面意味着我们应该从中国传统、中国史学中寻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另一方面,我们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契合的逻辑。

(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战略思想的特点

1.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尽管经历了被冲击、被质疑、被否定的历程,中华优秀文化依然是中国文化体系的根本,让中华民族身心体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让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2.不断守正创新。两千年来,中华民族从未停滞不前。“创新”也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是“守正”和“创新”的辩证统一。“守正”是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立场,坚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新”是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在实践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强国。

3.不断包容并蓄。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最大的原因在于其包容并蓄。两千年来中华文化以开阔的胸襟包容天下,博采众长、协和万邦,形成来同一性和多样性统一的发展势头,并因此有了顽强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解放,所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具有包容并蓄的开放气度。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要有“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4.本质是文化自信。进入二十一世纪,古风歌曲欣然流行,年轻人热衷于穿汉服、唐服等传统服饰。这其实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崛起而发自内心地对中华文化的自豪。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战略的本质就是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来自中华文化的守正创新,来自中华文化的包容并蓄,也来自新中国七十年来的探索从而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战略思想形成的逻辑

考察一百年来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可以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战略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其特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战略的历史逻辑

清末民初,中国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同时陷入文化和价值的危机之中,中西文化之争非常尖锐。其实,看似地域文化之争其实是时代冲突,文化的时代性高度凸显;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辩证统一,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文化的民族性和阶级性激烈冲突;改革开放后,文化的阶级性退隐,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在辩证中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战略思想强调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优秀文明,将中华优秀文明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结合,而且应该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主体。这是一条历经百年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探索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的思想历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战略的理论逻辑

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战略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可以看到中华文明走过了一条先被抛却继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越来越被认可最后成为中国文化主体的历程,这也正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理论逻辑上是相通的。

1.中国传统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唯物史观,有着闪着思想光辉的辩证法。首先中国传统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先秦儒学着重于伦理和政治,对本体论、宇宙论比较少涉及。自西汉董仲舒开始,儒学开始哲理化,在魏晋玄学、李唐佛道之争后,最终在宋代以理学的形式完成。理学在哲理化过程中开始对世界的本体进行唯物和唯心的探索,其中唯物主义的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好的契合。如北宋张载认为宇宙万物的物质性本源是“气”。明末清初的大儒王船山继承了张载的“气”论:“于太虚之中具有而未成乎形,气自足也。”③认为气是万事万物的本体,即使是“人之所见为太虚者”其实也是“气”,所谓“ 虚涵气,气充虚,无有所谓无者”④,很好地驳斥了佛家“以真空为如来藏,谓太虚之中本无一物 ”⑤的说法。张载、王船山等把具体的“气”作为世界的本原,试图寻找万事万物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当然有着时代的局限,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却为我们在20世纪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做了很好的思想铺垫。

其次,中国传统也有着朴素的唯物史观。两千年前荀子就站在朴素唯物史观的立场否定儒家传统的天命神权,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王船山也认为宇宙有着既定的规律和秩序,人类应该顺应天道,顺应自然,以使社会得到和谐,人自身得到自我完善。两千年来中国人善于总结,善于概括,对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等方面都总结了发展规律,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中国传统也有着朴素的辩证法。先秦时期的《周易》和《老子》堪称辩证法的经典,周易中阴阳相互转化、万物生生不息的思想,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有无相生”“大象无形”等说法,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早已熔铸入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2.中国传统一直有民本的思想传统。当我们在比较现代的民主和传统的民本之时,往往会认为民本思想是站在维护专制统治的立场中重视民,实际是维护君权。这当然有着时代的局限!不过,思想家向来皆良善,对民的恻隐往往超越了其阶级性。王船山在《读通鉴论》中说“有一人之正义,有一时之大义,有古今之通义”⑥,所谓“一人之正义”指为一君而谋,尽君臣之义;“一时之大义”是指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伦理,其间儒者出于大公的需要而申“大义”可能要一君之违逆;而“古今之通义”则是“生民之生命”,即关注生民之生命财产是最根本的政治原则。王船山对“生民之生命”的重视在湖湘学派那有很直接的讨论。湖湘学派认为天下之至公大义是政治合法性的至高标准,而这“至公大义”就是指天下百姓的生命与福祉。这修正了儒家向来的致善主义,认为判断历史之秤的秤星已经不只是“道德”,而包括了更为广阔更为客观的生民之性命与福祉,即是以公而不是以善作为政治价值。⑦这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高度契合的。

3.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性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周易》的八卦就是伏羲通过杆子测日的变法、对大自然的观察而以象类推,认识到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尚书》中也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⑧的记载。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总结出儒家的 仁、义、礼、智、信思想。兵家把老子的辩证法运用于战争实践之中,所以中国众多的兵法看似是教人打仗,实质是教人如何才能不打仗。北宋程颐提出“知先行后、知难行亦难”,南宋湖湘学派主张经世致用,明代大儒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王船山继承湖湘学派《胡氏春秋传》中体用一致的经世思想,发展出知行统一的经世思想。这些宝贵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毛泽东的《实践论》正是将中国传统中的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以提升至认识论和本体论的高度。

4.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始终是开放的体系。首先中华民族的形成就是各民族不断交流和融合的过程,部落的融合、血缘氏族的融合、政治的融合最后带来的是文化的融合,这恰恰是中华民族文化开放性的结果。其次,由于中国在历史一直作为大国存在于世界,海纳百川的大国气象、大国气度是其根本特征。从西汉时期张骞丝绸之路的开发,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中国成为东西方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再次是思想的开放交流。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带来的是思想的开放和交流,造就了中国人心理的兼容开放。两汉之际佛教进入中国,就不断地和儒道两家相互结合,最终在宋代三教有机融合。现代中国为什么很快接受市场经济、人权等思想观念,都是中华文化开放性使然。

(三)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战略的实践逻辑

从新民主主义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确保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方向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到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的“两手抓”、江泽民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判断中国共产党合法性的依据、胡锦涛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始终以中国国情作为实践依据。从江泽民提出文化自信,到胡锦涛提出文化自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到新时代具体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始终与实践逻辑相契合。

四、结语

中国文化战略经历了时代性、阶级性的挑战,最终回归到民族性。习近平总书记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中,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说明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战略更能适应和迎战当今时代的变迁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也必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深厚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00.

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外文出版社,2020:32.

③王夫之.船山全书[M].岳麓书社,2018:17.

④王夫之.船山全书[M].岳麓书社,2018:30.

⑤王夫之.船山全书[M].岳麓书社,2018:83.

⑥王夫之.读通鉴论[M].岳麓书社,2013:285.

⑦刘小勤.湖湘学派政治哲学研究[D].湘潭大学,2020.

⑧李学勤.尚书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52.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