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型文化综合体:文化馆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构思
2023-12-19董敏
董 敏
(广州市文化馆,广东广州 51031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在制度框架、服务网络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公共文化在呈现蓬勃发展的景象同时,需要更进一步提升,以满足人民更加丰富、更高品味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效能等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广州市文化馆紧紧围绕机构职能,加强规划编制和政策衔接,聚焦新型文化综合体建设,积极探索开展公共文化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制定并发布本馆的三年高品质发展规划,形成高效科学的公共文化工作推进机制。
一、文化馆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梳理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在2021年出台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落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一是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在完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拓展服务内容、服务形式、阵地服务功能,开展面向不同文化社群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二是要做大做强全民艺术普及品牌,健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激励机制。三是要纵深推进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提高文化馆网络化、智能化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应用,创新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沉浸式项目及体验空间。四是要强化社会参与,在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和项目打造、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营、群众文化服务资源配送等方面扩大社会力量参与,推进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提高设施场馆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五是促进文旅志愿服务发展,积极打造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品牌,做好文化志愿者的专业化、多样化、精细化的培训辅导。[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2年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释放重要政策导向信号,在繁荣文化文艺创作生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必须加强发展规划,激发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健全实施机制,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2]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在2023年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做好公共文化工作、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要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强化创新驱动、提升服务效能。新时期人民对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费的需求提档升级,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文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与文化馆行业加快转变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提升服务内容形成历史性交汇。[3]因此,文化馆做好科学规划,对标“十四五”规划相关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要求。
二、新时代文化馆作为新型文化综合体的要求和目标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是广州市重大文化设施和重点民生工程,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文化馆,在“十四五”时期如何发挥新型文化综合体的效能并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亟须探析的命题。广州市文化馆紧紧围绕机构职能,梳理探析“十四五”时期文化馆行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和任务,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制度文件的精神,统筹整合公共文化服务、文艺创作、非遗传承与保护、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资源,深化品牌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质增效,制定和发布《广州市文化馆高品质发展规划(2023—2025年)》。
1.新目标。广州市文化馆在新馆落成开放的重要发展节点,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国际一流、国内标杆、湾区核心”为发展目标,将打造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全面展示岭南文化、红色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充分满足群众需求的城市文化新地标,建设集群众文化艺术生活的新空间、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展示的新窗口、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场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融的新高地于一体的新型文化综合体。
2.发展思路。一是高品质发展。紧紧围绕文化馆的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两大核心职能,强调引领示范性,实施“服务效能倍增计划”“规划研究先行计划”“数字化创新提升计划”“对外文化交流传播计划”等,聚焦新型文化综合体建设,围绕“十四五”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任务,全方位开发品牌活动,创作群众文艺精品,做强群众文化品牌。二是开放发展。探索“社会化参与示范计划”,创新运营管理模式,引入社会化运营,积极扩大社会力量参与,盘活现有资源,优化服务体验,丰富服务供给,形成开放多元、形式多样、内容优质的文化服务生态。三是融合发展。坚持资源联通、共建共享,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旅游、教育等相融合,实施“文旅深度融合行动计划”和“对外文化交流传播计划”等,推动文化事业、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共进文化发展格局。四是均衡发展。通过总分馆制建设,充分发挥中心馆创新引擎和中央厨房的平台作用,积极健全总分馆体系化建设,建立市、区、镇街资源联通机制,推进新型文化空间、社会分馆建设,持续完善专业人员下基层辅导制度,促进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
三、文化馆高质量发展构思——以广州市文化馆为例
《广州市文化馆高品质发展规划(2023—2025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广州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提出了六项计划具体构思,深入探索文化馆服务与科技、旅游、教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路径,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文化馆发展新格局。
1.实施规划研究先行计划,明确目标指引和发展路径。广州市文化馆明确目标指引和发展路径,在发展规划、标准研究、调查研究等方面形成合力,以规划研究现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稳步向前。一是出台文化馆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咨询指导作用,统筹多方力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共同推动新馆高品质发展。二是开展新型城市文化综合体评价标准研究。共建“新型文化综合体研究基地”,开展新型城市文化综合体评价标准研究,并建立指数报告,通过建立科学的、系统化的指标体系,借助指数的量化、可视化、工具化的优势,衡量文化综合体的运营效能,增强机构的内生动力。三是开展常态化的调查研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研究基地,立足发展需求开展调查研究,参与文化馆标准体系建设,指导开展业务规划和品牌建设。
2.实施服务效能倍增计划,建设人民满意的新型文化馆。新时期文化馆要优化职能定位,立足文化馆自身服务特色,聚焦全民艺术普及,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促进文化交流互鉴。一是在服务人数方面,文化馆馆内年接待人数由10万增长至超过100万;年组织文化活动、公益培训等由1000场次左右增长至3000场次左右,服务人次(含线上线下)由1000万左右增长至5000万左右。二是在服务产品方面,文化馆要优化产品结构,由单一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基本型、普惠型和定制型公共文化服务转变,满足多元文化需求;扩大供给主体,广泛吸纳社会艺术机构供给文化服务;增设延时服务,重点针对中青年群体开设市民文化夜校;强化特殊人群服务,设立老年大学文化馆分校区、加强假期青少年研学服务等。三是在辐射效能方面,文化馆通过总分馆制建设,充分发挥中心馆核心引擎作用;搭建全市群文创作共建平台,开展各项群文赛事;统筹全市群众性文化活动,深耕“羊城之夏”“走进诗词”等品牌;打造优质馆办中心团队,大力挖掘和培养文艺人才;建设全市文旅志愿服务培训指导中心,推动志愿服务创新发展;提升品牌传播效能,重视发挥青年群体的传播能量,扩大口碑传播效应。
3.实施数字化创新提升计划,培育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业态。在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提升方面,文化馆要夯实数字化基础、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构建数据管理体系,打造以互联网传播为主的数字化生态传播体系。一是提升网络化、智能化服务水平。推动数字文化馆服务平台、广州公共文化云向基层镇街、村居、群文团队延伸;以新馆数字化建设为发力点,通过提高大数据管理与服务水平、场馆智慧化服务水平,引领带动全市文化馆(站)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二是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能力。着力提高文化馆资源的数字化转化能力,完善数字化服务内设机构,建设数字资源馆藏体系;构建全市全民艺术普及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提升数字资源开发、生产、转化、服务能力。三是创新全民艺术普及数字体验场景。探索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智慧化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与科技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以文化事业带动文化产业,培育公共文化+科技创新的新业态。四是打造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品牌。以数字化改革的思路加快传统群文品牌的转型升级、新型艺术普及项目的培育开发,加强对基层、乡村数字服务品牌的建设与支持力度,构建线上线下相衔接的全民艺术普及服务体系与品牌项目。
4.探索社会化参与示范计划,丰富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方式及类型。文化馆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就是要在持续做好场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引入多元社会力量,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文化体验选择,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多样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一是探索园区社会化运营。按照“公益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模式,通过购买服务或合作运营的方式,公开招标确定社会化承接主体,探索提供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限定的经营性服务,盘活场馆运作效率,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共同体”建设。通过总分馆制、新型文化空间、文化馆直属社会分馆等模式,逐步扩大共同体成员单位,以全民艺术普及产品征集、展示、点单配送为核心,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三是建设全民艺术普及云平台。依托“广州公共文化云”搭建艺术普及产品常态化展示、开放式供需数字平台。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单位、专业院团、民营文化企业、民间文化机构和个人作为“文化供应方”上线,推进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激活平台效能。四是推进文旅志愿服务“繁星行动”。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广州市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总队办公室的中枢协调作用,强化文旅志愿服务嘉许制度、激励回馈制度、长效培训制度建设,重视专业示范团队的组建及培育。五是推进群众文艺团队“群星工程”。通过组织开展“群艺之星”“创演之星”“传承之星”三项团队培育计划,扶持300支不同类型的群众文艺团队,打造“花城社区文化悦”群文品牌活动,建立广州市群众文艺团队扶持、组织、推广、研究网络,加快实现群众文艺团队品质化、均衡化、多元化发展。
5.实施文旅深度融合行动计划,建设全国首家4A级景区文化馆。文化馆要适应大众旅游时代的新要求,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广州市文化馆立足于优质馆址客观条件,更应发挥大型文化综合体对文旅融合的促进作用,培育体现羊城文化、岭南文化、大湾区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旅新空间。一是夯实基础建设,推进4A级景区建设。联合周边知名生态旅游景点,推动“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加强文化馆品牌建设和IP创造的力度,构建富有岭南生态特色、文化底蕴、时代特色的新文旅生态圈。二是丰富内容供给,推进“非遗+旅游”的文旅融合新业态。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吸引优质社会旅游资源,促进非遗与社会旅游资源相互赋能与协同发展;以“广式生活”为主题,以非遗体验为特色内容,组织粤港澳大湾区非遗系列研学。三是提升服务品质,深度赋能城市文旅推广品牌建设。加强跨行业文旅合作与联动,完善全过程服务链条。开展文旅融合的理论研究,设立文旅融合前沿研究项目,举办热点论坛,推动文旅融合高品质发展。
6.实施文化交流传播拓展计划,打造立足湾区、面向世界的公共文化交流中心。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十四五”时期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广州市文化馆作为城市文化空间和群众文化展示平台,应重视开展城际、国际交流传播,发展成为立足湾区、面向世界的公共文化交流中心。一是深入实施“双创”工程,焕发岭南民间文化新活力。建设国际性的民间艺术交流展示平台,积极对接全国群众文化品牌项目;配合建设广州国际演艺中心,吸引国内外的优秀剧目到馆演出,促进国际民间演艺交流。二是积极推进建设国际性的民间艺术交流展示平台。充分发挥新馆场馆优势,建设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广州)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华南展示基地),开展“锦绣中华非遗精品馆”共建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和海上丝绸之路非遗主题展会、广作华章系列展、非遗品牌大会等品牌活动。三是发挥“人文湾区”引领作用。以粤曲、广东音乐、醒狮等粤文化形态为重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群众文艺创作精品展示中心,充分发挥粤港澳文脉相亲的优势,探索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保护责任共同体及文化交流展示中心。
四、结语
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前线和重要阵地,在“十四五”时期要发挥新型文化综合体的效能,推动实现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作为广州市重大文化设施和重点民生工程,坚守“文化馆是人民的文化馆”的初心使命,树牢“大就要有大的样子,新就要新的作为”的工作思路,探析文化馆在未来三年的高质量发展任务与规划。立足于新型文化综合体的定位,广州市文化馆聚焦“国际一流、国内标杆、湾区核心”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机构职能,发布《广州市文化馆高品质发展规划(2023-2025年)》,制定服务效能倍增、规划研究先行、数字化创新提升、社会化参与示范、文旅深度融合、文化交流传播拓展六项行动计划,通过深化改革与守正创新,打造具有全国标杆意义的副省级城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