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百议

2023-12-19

大众考古 2023年7期
关键词:都城考古学中华文明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中国考古学已基本建立起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科布局,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如,发展区域考古和专题考古等方面,跟已有体系相互补充;同时,新的考古发现和材料丰富着我们对古代中国的认识,需要及时吸收,推陈出新,进一步系统建设、完善中国考古学新体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学学科体系,积极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和文化遗产保护大局。

——沈睿文

都城实际上是文明诸要素之中的集大成者。构成文明的四大要素中的文字、城市、金属器、礼器与礼制建筑,在考古发现中主要集中于都城遗址。世界考古学与中国考古学的学术发展史已经说明,一般而言,古代都邑、都城是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载体,是考古学研究国家的龙头课题。

——刘庆柱

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是传承中华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实物见证。当代中国是考古中国与历史中国的自然延续,只有保护好、传承好、研究好、阐释好文物与文化遗产,才能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质和中华文化的时代内涵,才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陈相龙

公共考古的兴起是考古学社会化的过程,也是文化遗产现代化的过程,其要面对或者解决的均是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社会中如何定位、阐释、继承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与社会、民族、文化、历史相关,而且也与宗教、思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与文化自觉的目的及要求相吻合。文化自觉不仅是一种文化意识,同时也是一种自觉接受、主动追求和积极参与的理性态度及文化价值观,更是一种批判、扬弃、超越和创新的实践过程,公共考古学则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最主要的实践者的角色。

——刘文科

猜你喜欢

都城考古学中华文明
“何以广州”的考古学观察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见证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正在从高冷变得亲近
论汉初都城择变过程中的空间认知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北宋都城新郑门遗址与开封“城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