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淅川黄桥村壁画墓搬迁纪实

2023-11-19曾庆硕

大众考古 2023年7期
关键词:壁画墓黄桥前室

文 图/曾庆硕

战国时武关道上烽烟迭起,丹阳、蓝田两次战役,秦大败楚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五次出巡天下各地,两次经行武关道。西汉兴于武关道,宋金、宋元曾多次战于武关道。

前室 (自南向北)

发现

2018 年7 月23 日上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南阳市文物局通知,淅川县滔河乡在修建小龙虾养殖基地时发现古墓葬。7 月25 日我和崔本信所长、刘新、王巍以及淅川县文物管理所领导一起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淅川县处于秦岭山系东南余脉延伸地段,境内丘陵起伏,重峦叠嶂,丹江从县西北向东南流去,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武关道大部分路段是沿丹水北侧走的,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和岭南的交通要道。

滔河乡位于淅川县西南边陲,距县城56 公里。发现墓葬的黄桥村就位于丹水南岸滔河老乡政府北侧300 米,滔河自黄桥村村北500 米处汇入丹江,北邻下寨遗址,东南邻申明铺遗址。当地村民响应乡政府号召,开挖池塘养殖小龙虾,在开挖过程中破坏了一座砖室墓墓顶。从墓顶的缺口处可以看到里面绘有壁画,挖机驾驶员当即打电话报警。

墓顶部被挖开一个直径1 米左右的口子,墓室呈八边形,下部淤积,上部2 米左右是空的,可以看到墓壁上砖雕门窗、座椅以及斗栱。在砖雕、斗栱上绘制云气纹和花卉纹饰。斗栱以上绘制孝子图,大致可以看出王保闻雷、曾参啮指心痛、王祥卧冰、丁兰刻木事亲等内容,壁画旁有榜题,依稀可辨有“……卧冰”“……者”“真母女……/寒衣……”“王保闻雷”,其余皆漫漶。

1949 年以来在南召、方城、邓州等地都发现有壁画墓,2017 年我在桐柏主持发掘了一座元代壁画墓,统计下来南阳地区经正规考古发掘的壁画墓大约10座。黄桥村壁画墓为淅川地区首次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现场勘察后,我们安排当地文管办保护好现场并向南阳市文物局汇报情况。南阳市文物局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后,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黄桥村壁画墓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壁画墓

壁画墓被编号为黄桥村墓地M1,比原预想的规模更大,装饰更豪华,由墓道、墓门、前室、后室四部分组成。斜坡墓道下正对着的是仿木建筑的门楼,门洞上部弧形,两侧砌四方抹角倚柱,柱上砌普拍方。普拍方正面砌出三枚门簪,两侧为方形,中间为圆形,门簪表面浮雕四瓣蒂形。柱头方雕作连隐慢栱,其上砌散斗,撩风槫上砌出断面方形的飞檐椽,飞檐椽之上列砖雕瓦,瓦上端叠涩砖作门脊。

M1 出土瓷器

M1 平剖面图

前室展开图

前室平面呈八边形,八面墙壁之间由砖砌立柱分开,立柱上承仿木结构斗栱,单抄单昂三铺作。墓室在斗栱之上开始收缩,顶部为穹窿顶,上有铁器锈蚀痕迹。门洞背部上方两侧各有一砖雕安装门枢的圆洞,推测应装有木门,已腐朽。后室平面呈梯形,顶部用砖叠涩成中间高两侧低的屋脊形,后室地面高于前室,形成棺床,两具人骨横置于棺床正中偏南处,头朝南,面皆向上。股骨、腓骨混堆在一起,有明显的人为堆放的痕迹。

前室东壁砖雕细节

“王保闻雷”壁画

前室南、北两面皆为门洞。前室西南面、西北面、东南面均砖雕窗户,形制相同,均外砌上额、槫柱、窗额、立颊、内影作子桯,子桯之内竖砖作破子棂五枚。不同之处在于西北面的砖雕窗下还砌一方桌,两腿间砌单直枨。东北面砖雕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灯檠,上部分设三杈,杈端各置一灯盏;下层左边砖雕熨斗,右边砖雕剪刀。西面、东面分别砖雕半启假门和假门,西壁和东壁正中均砖砌假门,门均由门砧、地栿、立颊、门额、上额、门扇组成,门额上均设三个门簪。东、西壁假门的门簪形状不同,西壁门簪均为正方形,东壁门簪是两侧长方形,中间为圆形。

前室壁画大部分被淤土和泥水所毁,在墓门、铺作和墓顶残存少量图案。后室保存较好,券门和东、北、西三壁均有壁画。从壁画的残破部分可以看出,先在砖上抹厚1—3 毫米的白灰层,再于其上作画。壁画地仗为白灰质地,色彩有赭、红、黑、黄、靛青、绿、橘红色等,以红彩为主,用于人物、花卉、铺作彩画。墓壁所绘人物以墨线单勾为主,先平涂土红作底色,再以墨线勾勒。树木、花卉先用墨线勾勒,最后着土红、黄、蓝等色,看上去淡雅、洗练。斗栱、云气与花卉的用笔流畅生动,充满生气,红彩的使用给墓室增添了热烈气氛。

后室北壁壁画

前室壁画内容由下向上大体分为四层:第一层在砖雕上施红彩装饰,第二层在斗栱上绘制云气纹和花卉等装饰纹饰,第三层绘制二十四孝图,第四层绘有菱格纹和花卉纹。前室东侧穹顶部分在此次施工过程中被破坏,孝行故事图位于前室斗栱以上、穹顶底部,共八组,多漫漶不清,每组绘2—3 个孝行故事图。第一组壁画位于前室后壁通往后室的券门上部,保存左上角榜题“王保闻雷”(王裒闻雷)。第二组壁画位于前室西北壁,右侧榜题“曾……”,右下一男性站立,身着团领宽袖袍,平视前方,双手似托衣物;中间榜题“……卧冰”;其余图案漫漶。第三组壁画位于前室西壁,表现了两个孝行故事。右侧为江革行俑供母的故事,左下一男子着短衣短裤背竹篓,篓内坐一老妇人,面前一男子侧立,上着右衽窄袖短袍,下穿裤子,足穿履,右手半举。左侧为丁兰刻木事亲的故事,画面右侧屋檐下一老妇着右衽宽袖长袍端坐于椅子上,一男子跪拜。这两幅孝行故事壁画之间有榜题,可辨一“者”字,其余皆漫漶。第四组壁画位于前室西南壁,右侧屋檐下一着圆领宽袖长袍男子双手恭立,右侧榜题墨书两行,“真母女……/寒衣……”,其余皆不可辨。

后室东、西两壁下部彩绘门、窗、瓦、房檐等,上部满绘云气纹。北壁下部有一扇假门,门额上有两枚方形门簪。假门两侧各彩绘一窗户,假门上部彩绘云气图案。

前室出土瓷器4 件,包括梅瓶1 件、瓷碗2 件、灯1 件。梅瓶,黄釉,通高37 厘米,短束颈,溜肩,下腹内收,平底,整体匀称。瓷碗,豆青釉,敞口斜壁,小圈足施釉到底,瓷碗内印缠枝菊花叶片,印花轮廓清晰,纹饰堆砌繁而不乱。灯,豆青釉,宽折沿,喇叭状高足中空,足座露胎。这几件瓷器均为宋金时期的常见器物,梅瓶为耀州窑瓷器,瓷碗和灯则为邓窑所烧造。

M1 是由墓道、墓门、前室、后室四部分组成的多室壁画墓,前室呈八边形,仿木结构复杂多变,这种复杂的墓葬形制出现在北宋后期,是在单室壁画墓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孝行故事题材在河南宋墓中已多有发现,如洛阳出土宋宣和五年(1123)画像石棺上线刻的十五幅孝行图、汤阴发现的北宋元丰十年(1087)薛方墓石棺上二十四孝线刻画像,林州近年来发现的五座宋金墓中也都有二十四孝图的壁画或雕砖。这说明在北宋末年,盛行用孝行图来装饰墓室,并且开始集孝行图之大成,流行二十四孝图了。

根据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壁画内容推断,黄桥村壁画墓为北宋晚期的夫妻同穴合葬墓,墓主有可能为当地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地主或商人。

邓窑位于河南内乡县岞岖乡大窑店村附近,距此地(淅川滔河黄桥村壁画墓)约50公里。因宋代属邓州,故史称邓窑。邓窑融汇南北方制瓷工艺,窑址范围大,器物种类多,烧制时间长,在中国瓷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豫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地方官窑。邓窑始烧于唐末,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

搬迁保护

壁画墓发掘结束了,下一步就是壁画的保护工作。壁画保护工作国内做得比较好的有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洛阳古墓博物馆。2017 年桐柏元代壁画整体搬迁保护工作就是由洛阳古墓博物馆负责实施的,洛阳古墓博物馆具有丰富的壁画搬迁和修复经验。因此在发掘中就和他们联系,协商发掘结束后的搬迁保护工作。

取样

壁画墓最常见的保护方法是将壁画临摹、揭取、拆除。这种方法保护的是壁画本体,不仅节省时间还节省经费。然而在揭取过程中,墓葬壁画的艺术价值和完整性不可避免会在施工过程中受到人为破坏,对壁画的保护和研究来说是一大损失。壁画是墓葬的一部分,脱离了墓葬本体,意义就发生了改变。壁画墓最为理想的保护方式是原址保护,但从黄桥村壁画墓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位于丹江水库区内,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渗入的风险较大。因此,原址建馆保存或原址保存后再在其上修建保护房屋等,在当前技术、资金等条件下非常不现实,不宜采取。综合对墓葬所处环境位置及壁画墓结构、保存现状等种种因素的考虑,也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经过多次和洛阳古墓博物馆的专家们沟通后,决定实施分块搬迁。

分块搬迁是按墓葬结构特点,将壁画分为较大的面积和较为完整的画面分块切割,再将分割的壁画块打包搬迁。具体步骤为:壁画表面清理→壁画加固→壁画封护→壁画支撑墙体加固→整块打包→整体切割→吊装→运输→实验室修复。这种搬迁保护方法较大程度保存了墓葬壁画和建筑结构信息,风险也较整体搬迁小,搬迁工期短,费用低。此外,使用这种方法搬迁的壁画可直接存放于文物库房内,库房基本可以满足存放要求。后期修复可以在实验室内进行,相对经费较少,修复效果较好。修复后陈展较为方便,可以任意移动,也容易达到陈列的要求。如需了解该墓的整体情况,也可根据搬迁前留取的详细资料对其进行复原,可达到较好的展陈效果。

壁画类文物比较脆弱,保护较为困难,且对保存环境要求较高。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墓室被打开,壁画千百年不变的温度、湿度保存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对壁画的保存极为不利。

在考古发掘工程中,为了避免有害气体侵蚀和外界温度过低造成壁画酥碱、脱落等病变,根据洛阳古墓博物馆专家的建议,我们在现场搭建了保护棚,墓室内安放温、湿度计,采集环境变化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这些资料,对墓室内温、湿度进行控制。并派技工老郭专门负责壁画墓的安保工作,非工作人员严禁进入墓室内,减少人员呼出的二氧化碳,避免碰撞导致壁画脱落。

图① 刷桃胶 图② 贴宣纸 图③ 切割 图④ 石膏封护

10 月,洛阳古墓博物馆的苏东黎老师和其搬迁团队来到现场,单位委派范亚楠、段杰飞两位同志过来配合壁画搬迁工作,学习壁画搬迁技术。

现场的保护处理方案分三步:首先是对壁画表面进行清理,然后是现场切割加固,最后是搬迁。

首先用喷壶喷洒纯净水对壁画表面的污渍进行处理,接着用棉签蘸取酒精配成的化学试剂,采用滚擦的方法对壁画进行化学清洗,然后对酥碱的壁画进行加固,对壁画缺失部位进行修补,对空鼓部起包位置处理加固,最后用B72试剂将壁画整体封护。为了避免工作过程中对壁画造成损伤,药剂封护之后我们在壁画表面又粘贴了一层宣纸。

11 月,封护之后就进入壁画切割阶段,根据壁画内容和大小划定切割范围,由于墓室壁厚30 多厘米,切割机切的厚度有限,只能先用切割机切割一道沟槽后再使用手锯进行切割。墓室小,且又搭满架子,受空间影响,只能半蹲半站着用手锯进行切割,常常手锯拉一会儿就腰酸背痛,于是我们几个人轮流切割。切割后再在宣纸外面刷上桃胶,用麻片包裹,缠绕麻绳固定,然后在麻片外面涂满石膏浆用来定型。此时天气逐渐转凉,刺骨的寒风灌进墓室,潮湿加上低温,像个冰窖一样。石膏在低温下很难干燥定型,平常石膏半个小时就可以凝固,在这样的环境下往往晚上浇的石膏第二天还是湿漉漉的,没有一点硬度。只好生起炉火提高墓室内温度降低湿度,以加快石膏固化速度。很快前室的壁画分块包装完毕,在墓室上面用槽钢搭起龙门架,用滑轮把包装好的壁画搬运到墓室外的空地上。

搬运

起吊

难度最大的工作在于后室壁画的分割和加固。为了保证对文物最低限度的破坏,苏东黎老师设计的是分割为三片进行打包,这就需要在切割好的三堵墙外用槽钢做骨架和用木板制作箱子,里面填充发泡剂进行稳固,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据计算,每面经过加固的墙的重量在10 吨左右,无论是分割包装还是后期的吊装、运输都是考验。我们首先在后室周围挖1 米宽的沟槽,并在底部穿插槽钢,沟槽的深度超过墓室底部七八十厘米。沟槽挖好后,对墙壁进行分割、加固,焊接龙骨铺装木板,最后在木箱和墙壁之间填充发泡剂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12 月27 日夜,突如其来的一场寒流使温度骤降十几度,早上起来工地白茫茫的一片。老郭他们的手和脸冻得通红,整晚都没有睡,在清理壁画墓保护棚上的积雪,结果墓室上面的保护棚没事,但工地看护的帐篷却不堪重负被压塌。此时也顾不上整理帐篷和床铺,抓紧时间继续对壁画切割打包。29 日,壁画全部切割打包结束。30 日,联系吊车、运输车辆,计划将打包好的壁画搬迁到洛阳古墓博物馆做后期的修复工作。

2019 年1 月1 日上午,可以起重200吨的吊车和60 吨长板运输车到位,进行吊装作业。中午12 点半吊装完毕,打包好的壁画被安稳地放置在长板运输车上。次日上午在刘新所长的带领下,我们六人顺利将壁画护送到洛阳古墓博物馆。

当得知我们要离开时,住在我们租住房子对面的康永庆大哥诚挚邀请我们工地的人去他家吃饭。虽然只是普通的农家小炒,感觉比平常吃的菜更鲜嫩,更美味。1 月4 日,我们把工地用品装车后离开滔河,从酷夏到寒冬,历经5 个多月的黄桥村墓地发掘工作终于结束。墓地共发掘墓葬29 座、窑址4 处,出土铜、铁、瓷、陶、玉等不同质地的文物500 余件,时代跨度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明代,这些墓葬及出土器物为淅川丹江口库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猜你喜欢

壁画墓黄桥前室
寻找真情花
建筑首层扩大前室防排烟设计探讨
赤峰市敖汉旗韩家窝铺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又唱黄桥烧饼歌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对于一类高层住宅“交通核”设计的影响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防烟系统设计
辽代壁画墓汉人出行图浅议——以关山4号墓为例
黄桥古镇,让世界倾听迷人的乐音——“2016中国黄桥乐器小镇打造”新闻发布会举行
陕西西安航天城唐代壁画墓
忻州北朝壁画墓观画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