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与调适策略研究

2023-12-19吴迪陈礼管

成长 2023年11期
关键词:常态心理健康疫情

吴迪 陈礼管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省温州市 325016)

从2019 年年底疫情暴发至今已有三年时间了,其管控级别变成了传染病乙类乙管。作为一种短期内无法消除的病毒,疫情或许会和人类长期共存,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存在,其具有较快传播速度、较短传播时间的特点,目前依旧没有特效治疗方法。伴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政策由原先管控状态调整至现在放开状态,让很多人产生了紧张、焦虑、消极等不良心理和情绪状态。高校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生活,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较高的感染风险,如果出现了疫情,就会快速地传播开来,在此背景下,部分大学生产生了焦虑、恐慌、抑郁等问题,甚至出现了头痛、胸闷、失眠、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使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危害,给大学生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为此,高校应基于疫情常态化背景,采取积极的心理健康干预与调适策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有正面的情绪和态度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1]

1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与调适工作的重要价值

1.1 有助于为大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心理基础

心理育人是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方面,在疫情常态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更应该以一种持续平和、稳定和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其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正向的内心体验和充满活力的生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让其身心潜能得到有效激发。而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关怀和心理疏导,则能够让疫情背景下的大学生构建起抗疫防疫的心理防线,让其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消除或缓解,在人生发展过程中耐得住打磨、经得起考验,以更为积极健康的情绪和心态应对挑战。

1.2 有助于大学校园安全稳定有序运行

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每位学生的家庭环境与生活方式都存在差异性。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调适工作则是要基于其心理健康情况,确保其都可以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外化为自觉遵守秩序的行为,这对维护和有序管理校园和谐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疫情此起彼伏,迁延时间较长,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面对疫情,除了要从“硬核”方面做好相应的防控,还应从“柔性”方面做好大学生心理防护,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大量的事实和经验表明,当重大公共事件出现时,假如未能及时做好心理疏导,不良情绪累积达到一定极限时很可能会给人们心理健康造成无法可逆的伤害,甚至会出现大量的过激和恐慌行为,最终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为此,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给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与调适能让其不良情绪得到消除或缓解,防止产生极端的行为而给校园管理造成不良影响,确保校园安全稳定有序的运行。

2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与调适工作应遵循基本原则

2.1 现实性原则

当前疫情常态化已然成了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常态化工作。这就要求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与调适工作应基于其心理实际,切不可与现实相脱离,否则就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的价值,难以获得很好的实效性。高校应把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作为最大考量,在危机干预的现实环境下,把握好现实性和及时性,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预警和干预,最大程度降低疫情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威胁,帮助大学生顺利渡过疫情危机。同时,要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充分结合我国主流意识和思想相关要求,有效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2 动态性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动态和变化,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尤其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更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和思想产生巨大幅度的转变。这就要求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持续发展和动态调整。坚持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的动态性原则,主要目的是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预警能力,增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的自主性,实时监测大学生心理危机状态的变化。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与调适过程应遵循动态性原则,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大学生的心理变化,选取更为适宜的干预措施和教育方式,多方面动态化考虑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变化,提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和教育调适实效性。

2.3 个性化原则

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特征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差异性。正是因为这样“全面”的差异化,才让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高校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方面要做到以生为本,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的对策。[2]当前大学生在思想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且又十分脆弱和敏感。因此,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开展不同的干预与调适策略。一方面要考虑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还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同时,伴随着疫情的蔓延,大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相应变化,其所面临的心理和现实问题也会产生变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与调适过程中应结合其出现的新问题而有针对性地改变举措和方法。

2.4 主动性原则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高校教师积极主动采取多元化方法和举措,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可能产生的危机,尤其是要对已知特殊人群要给予实时和重点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为此,心理专业教师应主动和学生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和及时了解其心理动态变化。尤其是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更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对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其热爱生命和生活、善待生命以及正确认知和愉悦接纳自己,以获得学生的信任而与学生产生共情,真正有效的解决学生深层次心理健康问题。

3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与调适策略

3.1 构建心理健康防御和危机干预机制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构建心理健康防御和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到防患于未然,让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1.开展动态化的心理健康情况普查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开展大学心理健康工作应该做到常态化,并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将存在心理危机的个体筛选出来,这和我们疫情中所开展的“核酸检测”有异曲同工之妙。具体而言,要强化疫情风险方面的心理评估,定期进行疫情心理评估活动,所涉及的内容既涵盖大学生的应急和焦虑测试,还包括防疫心理自查和防抑郁测试等,并基于评估数据为所有大学生创建心理健康档案。[3]为此,高校应对疫情常态下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变化进行积极探索,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提供心理援助,进行积极引导,使其能科学认知和正确面对疫情。同时,还应强化跟踪回访工作,心理健康干预与调适工作具有较大的范围和数量,假如没有进行记录,难以直观地体现干预与调适的结果。特别是受到疫情的影响,需要心理干预的大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创建详尽的心理档案库,将所有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动态发展做好记录,从而形成一手的客观规范和科学资料,根据每次干预和辅导后学生的表现判断对其心理情况,便于进行后续的跟踪和回访,以此对教育方案进行动态化调整。

2.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方面,高校应重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与团体心理辅导的工作,培养大学生负面事件应对处理能力,最大程度减少疫情给学生个体可能带来的负面情绪。做好提前谋划和预防,构建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为一体的“四级”心理预警和防控机制,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方案,重视做好疫情等特殊阶段以及不同情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同步创设线上心理干预服务体系,拓展线下心理干预机制,让心理干预体系更为多元和完善,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此,首先,学校应积极开通线上心理干预和心理咨询、辅导服务,为有需求的大学生及时提供心理干预和心理辅导,使其更好地应对疫情等突发或重大公共事件。其次,充分利用好微博、网络和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通过线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最后,利用线上开展心理健康情况普查工作,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动态,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干预、开展心理辅导,提供心理援助。

3.2 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帮助学生释放心理压力

1.构建心理健康咨询平台

当前大学生心理状况不是很稳定,加上其学业、升学、就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平时会让其心理产生较大的波动。为更好地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需求,高校应统一在一年级新生进校时对其进行心理抗拒测试,根据每位学生的个体情况编制心理健康状况档案,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建立以咨询与练习为主的心理咨询室,[4]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导师,通过设置心理咨询室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建立一条让学生透露心声、查找问题、平衡心情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有效矫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平稳情绪和减轻焦虑等,有利于学生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2.开展多种形式的有益活动

高校应依照认知的客观规律,将心理调适方法传授给大学生,让大学生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其心理困惑得到有效消除,培养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性格,提升应对挫折能力、承受困难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多元化全方位的让大学生正确认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遇到心理困惑时,能够主动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高校可以通过心理知识培训、知识竞赛、志愿者服务以及体育运动等形式的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融入劳动教育、体育教育和挫折教育等内容。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体育活动,体育运动能让身体分泌内啡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判断力、反应速度、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大学生负面的心理情绪。因此,高校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其负面的情绪加以干预和调节,避免大学生由于情绪低落而给其生活学习带来持续性的负面影响。二是通过各种方法调动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可和兴趣,因为感兴趣是调动大学生学习的最好途径。三是要调动大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其参与到学校各类活动中去,保持良好的心态,有效释放其学习和生活压力,在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3 重视多种资源整合,提高专业教师管理能力

1.整合校内校外多方资源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在同一时间内集中出现,这就需要有更多的心理咨询、心理援助等方面的专业教师。高校应充分认清形势,融合校内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心理专业教师、心理辅导员以及朋辈辅导等资源优势,重视联合校医与体育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课外锻炼,让学生了解相应的医学常识,从而在身心健康维护以及疫情防控方面拥有足够的“底气”。同时,高校还应重视运用校外资源,通过与其他高校的外聘教师、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心理援助平台间的资源共享,为有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与教育工作做好准备和工作预案。

2.加强教师心理知识培训

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与其他高校心理咨询专家、心理公益组织以及医院等社会团体间的联合,邀请业界专业人士对学校全体教师进行疫情防控、心理知识等内容的专业培训与指导,详细讲解学生心理疏导知识以及疫情防控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让学校全体教师有机会接受专业培训,将探索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问题、新办法、新举措等纳入教师教学考核范畴,提高教师管理能力及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能力,提升全校教师心理健康服务意识和培育能力,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促进学校和谐安全稳定运行。

3.4 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拓展学生心理育人空间

高校教育的本质是要做到以德为先,立德树人。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课程授课时要以“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有意识地将其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同样,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干预与调适工作中,也应基于国家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挖掘疫情防控中所存在的育人元素,开设应对突发“战疫”专题思政微课堂,以生动鲜活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作为“活素材”,引导大学生学习一线抗“疫”勇士直面危险、逆行向前的崇高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但能教会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掌握自我探索与心理调适的技能,而且还会帮助他们明辨是非,规范言行,树立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端正理想和信念,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疫情。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能让教师结合疫情进行因势利导,引导大学生面对常态化疫情树立理性的思想,让其坚决拥护国家防控政策,鼓励学生树立正面的言论观,一旦发现部分大学生存在不良的心理或思想,要对其负面情绪进行心理疏通,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思想氛围。

4 结语

疫情不仅影响学校的和谐安全稳定,而且还影响着大学生心理情绪、心理状态和身心健康,学校日常管理、教师正常授课都面临着较大挑战。为更好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应正确认识到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与调适工作的重要性,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干预与调适策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校安全稳定。

猜你喜欢

常态心理健康疫情
战疫情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