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理想信念建设路径探究
——兼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
2023-12-19蔡瑞琼
蔡瑞琼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最大生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他们天然拥有肩负担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对象的双重身份。辅导员的理想信念素质水平直接关系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情况,因此辅导员对自身的理想信念素养要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1 新时代加强高校辅导员自身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1.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辅导员职业的本质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工作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理想信念教育既是辅导员队伍的天然职责,也是不可推卸的重任。他们是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的一线“关键人物”。“立德树人”枢纽环节主要还在于育人者。唯有高校辅导员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立场,自觉将政治意识作为一切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做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2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青年学生工作的基本范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维系和决定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中坚力量,要注意做好接班人的补“钙”工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显著而深刻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交锋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持续性冲击。对青年大学生开展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有益于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实现中国梦的信仰,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自觉抵制内外环境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蚀。这既是帮助青年大学生研修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一课,也是构筑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一招。
1.3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多元的社会价值观在青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引发了信仰危机。加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足不出户也能尽知天下事。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以及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使得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变化。网络技术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观环境,网络成为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运用多元化媒体平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实现对思政教育教学的提质升级,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
新媒体平台上,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方法更加隐蔽、更加灵活,各种错误思潮的广泛传播,不仅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等意识形态方面对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侵袭、思想干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教师队伍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其主要表现为缺乏“精神之钙”,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有所淡化。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把关人”,如果继续忽略自身思想政治修养,仅仅依靠经验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将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人生信仰,这将直接影响到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实效。
2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自身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最重要的一课,而辅导员作为直面大学生教育的引路人,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辅导员只有秉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无比的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党的理想信念、理论知识与日常学生管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避免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青年出现缺“钙”现象。而作为大学期间“任课”时间最长,“课程”结构最复杂的思政教师——高校辅导员,自身理想信念是否坚定、自身思想状况是否健康,将直接影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开展成效与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状况。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方面的主流是健康的,职业人格状况的整体层面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但是在具体层面上部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人格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来源较为广泛,学科成分复杂。调查显示,大部分辅导员是由于丰富的学生干部经历而走上这个工作岗位,他们的专业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关系甚浅,受到专业限制,职业认知懵懂,往往缺乏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政教育基础。吕素香基于北京12 所高校展开的关于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研究的实证调查中,发现各方面差距显著,尤其社会思潮、宗教政策、职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宣传教育等方面指标都低于均值。[1](2)辅导员队伍的组成整体年轻化,多以青年教师为主,据统计全国40岁以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已占到了高校教师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他们多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系统的社会实践锻炼,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人生考验,所以很容易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缺乏政治热情等理想信念弱化现象。(3)辅导员大部分都比较善于正面组织、开展意识教育活动,但传统思政课内容枯燥,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加之授课方式老套单一,授课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呈现“低效”现象。融媒体时代,教育对象纷纷触网。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也给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立德树人工作加深了挑战。据调查,有84.5% 的辅导员有微信自媒体账号,但只有61.9% 会利用网络自媒体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也反映出辅导员在信息化时代,加强自身理想信念“补钙”,转变并完善教育方式、创新方式方法,进而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亲和力、影响力方面等工作能力迫切需要加强。
3 新时代加强辅导员自身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探究
3.1 加强自我教育,强化理论培训,锤炼职业素养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2]辅导员作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把关人、传播者、教育者,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才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具有与其角色匹配的“道德模范”作用——看的更深、学得更透、懂得更多。
《论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打铁还需自身硬,辅导员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及时补“钙”,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从容应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有针对性的回答和解决学生遇到的理想信念方面的各种困惑。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要自觉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将理想信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渐养成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和品质,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将理想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此外,高校要帮助辅导员补齐短板,不仅是日常与学生沟通交流等技能性的短板,还要注重补齐知识理论短板。通过建立长期有效的理论培训,帮助辅导员更好地构建知识理论体系,加强理论深度学习帮助辅导员提升政治敏感度和思想境界,确保辅导员正确开展意识形态工作。
3.2 加强组织引导,强化职业认同感,提升职业人格
首先,严格把关辅导员的选聘标准,将理想信念的理论知识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之一,提升辅导员“初始”职业人格,改变“无论什么人都能当辅导员”的职业领域泛化现象。其次,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工作机制。在目前的高校工作中,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都是辅导员的事,辅导员被过多的“俗事”缠身,很难抽出时间去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更遑论理想信念教育了。长期繁重的工作任务会容易让人陷入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削弱对自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角色投入与认同。[3]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厘清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责任,为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提供路径。通过建立一个与辅导员工作“互补”的工作团队,减轻辅导员多余的“琐事”,规避“专职不专”。再次,学校要将短期理论培训与建设长效培养机制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增加辅导员理想信念教育学习途径。研究显示,有近一半的辅导员认为受限于自身理论素养和人生阅历,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4]。在瞬息万变的融媒体时代,“不及时充电”很容易与学生产生脱节。辅导员理想信念培育应该从岗前就开始抓起,并在后续的辅导员培训工作中提供“全点位”“菜单式”理论学习服务,提高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深度与广度的学习,将学得会、学得懂的辅导员队伍打造为讲得出、讲得好的思想教育精兵[5]。
再者,理想信念教育也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追求教育方式、教育技能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网络时代,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抱着手机长大”的“原著网民”——新一代的大学生。这样的“工作形势”必然要求辅导员不断更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方式。只有能读懂“时代新青年”的“网言网语”,才能与时俱进掌握学生话语体系,从而通过“平向交流”实现有效教育与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判断力与政治意识,进而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3.3 加强红色教育,注入红色基因,提供精神养分
文化是对特定某一时期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侧面反映,是一种具有既有、继承、创建和发展的价值和认知体系,[6]对人的思想、行为过程时时刻刻产生影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应避免形式化的“空虚”。红色文化内容丰富、感染力强,它见证了中国革命历程的光辉历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也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的教科书。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青少年进行价值颠覆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多种错误思潮在我国泛起。例如,近年来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发表大量恶意曲解历史、贬低革命、恶意抹黑党的领袖与英雄人物的历史虚无主义泛起。他们通过“真相”“解密”等噱头的网络文章,企图通过对历史“细枝末节”边角料的“断章取义”颠覆青年学生的历史认知,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如何消解错误思潮带来的价值观冲击,关键在于扫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一些模糊、错误的认知,对中华民族的革命史、奋斗史拥有客观的认识,让红色文化“入耳、入脑、入心”,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而红色文化最终能否在大学生中入耳、入脑、入心,关键在于辅导员能否在日常的社会实践和理想信念教育中言传身教,传播红色正能量。
辅导员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工程的把关人,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恰当利用好红色资源,学习、传承、发扬红色文化,不仅能为辅导员的思政教学提供更好地支持,也有助于完善辅导员队伍的职业信念与职业人格。高校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中融入红色基因教育,整合红色教育资源,组织辅导员进行红色历史的学习,从教学管理队伍的红色精神涵养抓起,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红色素养和红色技能,进而才在平时教学管理中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培育学生的红色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