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成长路径:分类与特点
2023-12-18蔡梦雨
周 楠,许 昕,蔡梦雨
(1.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2.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3.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071)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指出,平台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要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上提到 “高质量发展是 ‘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平台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其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证。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在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平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水平已超过很多发达国家,互联网平台企业成为中国在经济上实现 “弯道超车”的重要推动力,有助于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平台经济中占据核心位置,其可以快速跨越不同市场强势扩张,构建以其为核心的生态系统。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成长 “边界”引发政府治理关注[1]。为避免互联网平台企业 “野蛮生长”,产生垄断问题,政府需要规范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达到企业效益与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促进国家整体经济平稳运行、行业公平竞争,保护用户权益。如2021年阿里巴巴集团与美团公司均因滥用其在互联网零售平台服务市场的支配地位,借助市场力量、平台规则和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要求平台商家进行 “二选一”,而违反 《反垄断法》被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处罚,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成长起到规范警示作用,对互联网平台企业长远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平台企业依托平台经济开放性、强延展性、网络外部性等特点,在短时间内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然而也因盲目扩张,核心能力及技术积累不匹配,企业成长陷入困顿。例如,乐视由于盲目激进布局不同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积累,资金链断裂,从鼎盛时期市值1700亿到黯然退市,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即使成功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在跨行业扩张中也经常遭遇失败,如阿里巴巴推出即时通讯工具 “来往”,腾讯推出电商平台 “拍拍”,谷歌推出社交平台 “Google Orkut”,均未产生影响力。由此可见,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路径的选择至关重要。
学者[2-4]大都聚焦于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定义、分类、竞争策略、定价等内容研究,鲜有讨论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路径分类和特点。成长路径的选择决定了企业的长期业绩,因此关于互联网平台企业长期健康成长的研究需要从企业成长路径的角度出发,结合互联网企业成长的特点进一步拓展现有理论,以解决目前互联网平台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综上所述,深入理解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路径的分类与特点,既符合国家需求,又呼应企业成长现实,更是学术界存在的理论空白,因此本文围绕这一主题回答以下问题: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成长路径有哪些?不同成长路径的特点是什么?本文以国内外151家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企业成长关键事件为基础,刻画企业成长路径,根据互联网平台企业特点,将企业成长路径进行系统分类,归纳成长路径的特点。
1 文献综述
1.1 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定义与特点
互联网平台企业是连接两个 (或更多)特定群体、提供互动机制,并通过满足各方需求从中盈利的企业[5-6]。与传统企业的不同,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特点如下。
(1)网络外部性,即平台为单个用户创造的价值会随着用户总数的增加而增加[7-9],这对于企业初期成长及进一步扩张至关重要。
(2)用户多属性,即在不考虑平台排他性时,用户可自由选择平台注册交易,比较接入成本与潜在收益,选择单一或多平台归属[10-11]。这要求企业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提供差异化价值,增强用户忠诚度,提高转换平台成本以持续成长。
(3)角色多重性,互联网平台企业是运营者,也是生态系统管理者,还是基础设施提供者,多元化角色赋予其不同的功能定位和治理权限,需采用多元化治理手段。本质上,其兼具企业的 “经济人”属性和平台场域内的 “社会人”属性[12-13],因而需要对平台不同角色进行监管。
1.2 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相关研究
学者从演化机制、战略变革、国际战略、商业模式等方面对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进行研究与讨论。例如,朱国军等[14]选取海尔和徐工为案例研究对象,探究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的演化机制,提出厂商自研和云助力两种发展模式。陈爽英等[15]利用上市平台企业数据,研究CEO的互联网行业经历对平台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以及个体-组织情境嵌套下的联合调节效应。Stallkamp等[16]基于网络外部性和内部化理论,区分国内和国际网络外部性,讨论平台企业的国外市场进入模式、国际战略态势以及市场选择标准和退出等战略选择问题。刘建刚等[17]运用扎根理论对滴滴出行进行案例研究,指出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受到产品或服务、用户体验及其黏着度、平台推广、竞争壁垒、价值链延展、政策应对举措6个核心范畴的影响。
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路径选择问题的研究较少。Eisenmann等[18]提出平台包抄概念,指出平台包抄可以帮助企业进入一个新平台,而包抄战略的成功取决于新旧平台客户的共享程度、供给者是否有价格优势以及范围经济的高低。Wen等[19]研究平台所有者进入互补者市场的潜在可能性如何影响互补企业战略成长的选择,安卓平台上的应用程序开发者通过调整价值创造和价值捕获策略应对平台所有者潜在进入可能,其创新行为将转移到未受影响的功能领域,平台所有者因此减少开发工作的浪费,对平台施加更有效的治理。Trabucchi等[20]指出平台企业创新的3个战略,即供给端延伸、交易广告和数据交易。刘江鹏[21]从关联链和价值形成两个维度构建平台企业成长的双元模型,区分供给面、需求面和混合式平台增长模式,提出平台企业应该从打造和完善商业生态系统、大数据分析能力、价值专属特性和动态能力4个方面促进平台增长。楼润平等[22]将互联网企业成长路径划分为S形和平台形两种类型,每类成长路径都经历了初创期、快速成长期、平台期或稳定期3个阶段,平台企业需要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战略选择。
1.3 现有研究评述与研究机会
在对国内外研究梳理的基础上,本文拟在以下3个方面回应现有文献缺口。
(1)现有研究较少关注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路径问题。相关讨论主要停留在描述式的归纳总结,结论分散而不系统,并且缺乏严谨的理论推导及大样本数据实证的检验。已有研究大多通过案例开展质性分析,得出描述式的结论,其结论的普适性值得商榷;且不同研究结论各成体系,未形成统一理论框架。本文立足于二手数据,聚焦成长路径分类及特点。
(2)现有的成长理论还停留在传统企业范畴,并未充分考虑互联网平台企业特性。虽然互联网平台企业具有网络外部性特点已得到广泛认同,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是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重要课题,但互联网平台企业如何在已有平台基础上持续扩张的问题尚未得到回答。本文通过刻画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路径,为这一问题提供答案。
(3)以往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相关研究未充分考虑新兴经济体企业特性。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企业在制度环境、自身资源、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企业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来自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的互联网企业成长对比值得关注[23]。本文计划从成长路径角度分析两者差异,并以此为契机发展适用于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成长理论。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收集
(1)选取研究样本。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平台企业进行讨论。由于尚无针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全球性权威榜单或名录,因此本文从已有权威的综合性企业榜单中筛选绩效更优、综合实力更强的国内外互联网平台企业,并补充典型失败案例企业。具体通过以下4个步骤选取研究样本。
第1步,基于 《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单筛选。从2020年版榜单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互联网平台企业60家企业。
第2步,从维基百科的全球最大互联网企业榜单中选取36家未包含在上述榜单中的互联网平台企业,至此共计96家企业。
第3步,针对上述企业名单中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数量较少的情况,选取 《2019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进行筛选。从中筛选出符合条件且尚未被包含的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33家。
第4步,针对数据库中失败互联网平台企业较少的情况,继续通过网络搜索等方式补充22家失败互联网平台企业的信息。
最终获得中外151家互联网平台企业,其中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75家,外国互联网平台企业76家。
(2)收集相关变量信息。收集样本企业成长数据,主要包括企业所属行业、所在国家、成立年份、主要产品、股权成分等基本信息以及涉及企业新建、融资、合资、并购、新产品或业务、上市、战略转型、市场退出的相关交易方、时间、金额等关键成长事件信息。数据收集步骤如下。
第1步,查询公司官网及公司百度百科,获取公司及创始人基本信息。
第2步,查询公司年报,获取企业经营业务、发展战略、投资企业相关信息。
第3步,查询Zephyr数据库,获取公司所有并购、投融资交易详细信息。
第4步,查询虎嗅、白鲸出海、投资界等媒体报道,获取企业投融资相关信息。
2.2 数据分析
(1)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状态。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路径由不同时期的成长状态决定,因此先确定企业每个时点的成长状态。成长状态即某一企业在某一时点的成长行为汇总,根据企业是否进行超越自身平台范围的成长,成长状态可分为专注型 (未扩张)、主营业务扩张型 (围绕单平台的主营业务扩张)和多元扩张型 (跨平台或非平台业务扩张)。这三种分类借鉴了企业多元化研究中的单一化战略、横向多元化、纵向多元化和无关多元化[24]。针对主营业务扩张型和多元扩张型两个大状态,根据不同的成长事件再具体划分小状态。小状态的选择则根据已有企业成长研究中的扩张类型如横向整合、纵向一体化和技术获取等。
依据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成长事件,确定其在每年的成长大状态和小状态。例如,某企业在某年的状态可能是主营业务扩张型 (大状态)以及横向整合 (小状态)。具体成长状态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成长状态
(2)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路径。成长路径强调互联网平台企业在某一平台已获得初步成功后继续发展的方向,而非企业如何在某一个平台初创时期获取大量用户。互联网平台企业可能选择专注于某一平台发展,比如Craigslist自创建起未进行扩张,但更多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在一个平台获取成功后选择扩张,进而选择不同的成长路径。
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路径分类。通过追踪同一个互联网平台企业扩张状态的变迁即成长路径,成长路径有两个层次。第1个层次是关注企业大状态的变化,即大路径,具体成长路径是专注型→主营业务扩张型和专注型→主营业务扩张型→多元扩张型。第2个层次是大状态下的小状态组合,即小路径,由于每个大状态下都有很多小状态,所以小路径有多种可能。例如,一个企业从专注开始,先经过2.1引入新产品,再到2.2横向整合,再到2.3技术获取,最后到3.3客户依托型。
3 研究结果
3.1 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路径分类
(1)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大路径。在全样本中,62.91%的企业为多元化扩张型,31.79%的企业为主营业务扩张型,仅5.3%的企业为专注型。总体而言,互联网平台企业倾向于全面扩张成长,这符合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网络效应以及平台包抄现象,即从一个平台进入另一个新平台[18]。国内外企业成长路径具有差异,75家国内企业中,3个路径的占比分别为6.67%、24%和69.33%。76家外国企业的占比分别为3.95%、38.16%和57.89%。对比发现,中国企业比外国企业更偏好多元化扩张,而国外企业更偏好主营业务扩张。由于监管环境尚不成熟以及新兴经济体特有的制度缺失,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会展现出更多的扩张动力,表现为更多的多元扩张。
互联网平台企业分类。互联网平台可以根据其功能、竞争与开放度、用户互动程度等维度进行分类。由于功能是平台比较直观的特点且相对客观,因此根据功能维度,互联网平台可分为交易型、社交型和内容型3类。交易型平台的功能是促成双方或多方进行交易,如阿里巴巴和亚马逊。社交型平台的功能是促成平台使用者进行交流,如腾讯和Kakao。内容型平台则通过平台内容吸引用户,如字节跳动、汽车之家。交易型和内容型平台的3种大路径分布相对与总样本一致,社交型平台专注型相对较多 (2/14=14.29%),而主营业务扩张型相对较少 (3/14=21.43%)。这可能是由于样本内部分社交型平台并没有发展到主营业务扩张就已经破产或者被收购,比如饭否网和ChinaRen (校友录)。从国内外企业对比看,3种平台类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3种平台基本符合总样本的规律,见表1。
表1 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的大路径分布
(2)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小路径。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小路径可分为以下类型,见表2。
表2 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小路径
根据资源基础观,企业依托其稀有、有价值、难模仿、无可替代的资源决定成长路径。当自身资源相对有限时,企业更集中于当前业务范围进行有限扩张 (路径2)。当企业积累了剩余的数据、技术、客户等资源时,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和特点分别开展数据型 (路径4)、技术型 (路径5)、客户型 (路径6),甚至全面扩张 (路径7)。根据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可通过产业链扩张 (路径3)控制各生产环节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风险。
从全样本数据看,全面扩张占比31.13%,其次是有限扩张 (23.18%)和客户型扩张 (18.54%)。企业可以从有限扩张、产业链扩张、数据型、技术型和客户型这5类扩张发展到全面扩张,这5类扩张分别占2.65%、1.32%、2.65%、11.26%和13.25%。由此可知,很多企业选择依托客户和技术进行扩张。从国内外企业差别看,和大路径的情况一致,国内企业更多是全面扩张,国外企业更多是有限扩张。
不同平台类型的成长路径如图2所示。交易型平台中,有限扩张、客户扩张和全面扩张这3类小路径各占约20%。内容型平台中,全面扩张约占40%,有限扩张约占25%。社交类平台中,全面扩张约占36%,有限扩张约占21%。交易型平台由于掌握交易双方的交易情况,有助于了解客户偏好与需求,相对于其他两类平台能更多地开展客户型扩张。内容型和社交型平台则更多地采用全面扩张,更倾向于依托客户和技术组合进行扩张。
图2 分类型平台企业小路径对比
从国内外对比看,交易型平台,国外企业比国内企业更多采用有限扩张和全面扩张,而国内企业比国外企业更多采用数据型扩张和技术型扩张。这可能是因为国内数据资源较为匮乏以及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交易型平台可通过这两方面建立竞争优势从而扩张。内容型和社交型平台,国内企业更多采用全面扩张,而国外企业更多选择有限扩张,这与大样本情况一致,如图3所示。
图3 国内外平台企业小路径对比
3.2 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路径的特点
本文针对每种成长路径,选取典型企业进行深入研究,介绍产品服务、发展过程、融资情况、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对手,重点关注典型企业成长事件类型,梳理每种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路径下企业具体发展历程。从多个维度比较不同成长路径区别,对其特点加以归纳。
(1)专注型。专注型企业未进行扩张。该类型成功的企业坚持原有业务,依托先行者优势固守自身市场份额,如Craigslist。该类型失败企业数量较多,可能是由于企业未及时确定进一步发展路径时就已衰落,例如成立于1999年的互联网社交平台ChinaRen由于管理经验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在2000年被搜狐公司收购,整体发展历程时间较短,未能开展其他扩张。
Craigslist是美国大型免费分类广告网站,网站使用简单文字链接覆盖多门类信息发布,包括求职招聘、房屋租赁买卖、二手产品交易等。商业模式简单,大部分广告可以在平台免费发布,仅在美国部分城市中收取广告费。公司通过用户反馈形成良性循环,管理成本较低。公司仅2004年接受eBay投资持股28.4%,后因两者因发展理念不同,Craigslist将全部股权回购。Craigslist的国际化仅表现为全球范围内的产品上线,无实际投资活动,目前在全球50余个国家设有分站。在信息分享平台中存在多家竞争对手,例如Zillow的房产分类信息、Facebook推出的社区交易平台Marketplace等,但是Craigslist利用先行者优势抢占互联网广告网站席位,通过低价和易用性保持自身的竞争力,不轻易进行扩张以维持其垄断地位。
(2)有限扩张型。有限扩张型企业成长路径指主要围绕主营业务进行扩张,在熟悉的领域内发展,业务较为专一。该类型企业多为交易型平台,且企业较成熟,在行业内部竞争优势明显,例如Adecco、携程、智联招聘等。企业主要依靠更专业、更权威和具有特色的服务吸引客户,如汽车之家通过中立、客观、专业的汽车测评文章在行业内树立口碑,Match Group旗下社交平台Tinder最早推出 “左滑无感、右滑喜欢”功能,以新颖购物式体验服务交友市场用户。
携程是中国领先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公司,最初将原始旅行社打包业务拆分为酒店、机票等单独产品,自由组合搭配的模式吸引了大量用户。携程注重主营业务拓展,包括休闲旅游、商旅市场、中小企业市场、邮轮业务,整合在线旅游业细分市场。携程对外并购聚焦旅游业务,如投资北京海岸航空、如家、汉庭等航空和酒店企业。携程前期依靠IDG、软银、凯雷等风险公司融资,上市后利用增发和配股开展债券和股权融资,后续引入Priceline的10亿美元投资。2014年携程以并购形式开启海外业务版图,投资北美途风旅行网、印度MakeMyTrip和英国机票搜索平台天巡等。由于行业竞争,携程2010年受其他旅游平台企业的冲击,整体业务有所下滑,通过打赢价格战,收购同程、途牛、艺龙、去哪儿,确立行业地位,在中国旅游平台领域与飞猪形成寡头竞争局势。携程的酒店业务受美团冲击,海外竞争对手主要有Expedia和Booking.com。
(3)产业链扩张型。产业链扩张型企业成长路径主要围绕上下游延伸扩张,实现纵向一体化。企业多为提供视频、音乐等内容类平台及部分零售电商企业,例如哔哩哔哩和Wish。大部分企业体量较小,虽然行业竞争较为激烈,但企业在细分行业中均占据一席之地,例如Spotify利用优质低价的正版音源在竞争激烈的音乐服务市场中获得用户支持。
哔哩哔哩 (上海幻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年轻世代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最初是动画、漫画和游戏内容创作和分享的视频平台,后续不断丰富内容生态,已涵盖生活、娱乐、游戏、动漫、科技、教育等多个业务板块。哔哩哔哩利用内容连接创作者和用户,聚焦于对内容的把控,因此整体成长路径多为内容生产端的产业链上游布局。首先是自建模式,哔哩哔哩先后成立影业公司、综合文创公司、电竞公司,把控内容生产源头。其次是投资模式,2016—2020年哔哩哔哩投资于动画,涉及制作公司、游戏公司和影视公司多达10余家,如2015年投资猫耳FM并在2018年实现完全收购以扩展音频内容。三是合作模式,针对内容版权问题,哔哩哔哩与索尼Aniplex在动画版权采购、Discovery纪录片的播放及制作等方面形成深度合作。哔哩哔哩同时扩张产业链下游衍生品的制作和销售,2014年在淘宝开放销售官方周边产品。企业自2011年开始经历了多次融资,其中包括阿里巴巴、索尼基金、腾讯投资、掌趣、IDG资本的投资。针对海外扩张,哔哩哔哩2020年开始重点布局东南亚。在综合视频领域,哔哩哔哩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实力雄厚的腾讯、优酷、爱奇艺,短视频领域的主要对手包括西瓜视频、抖音和快手。
(4)数据型扩张。数据型企业成长路径以数据为基准进行扩张。该类型企业多为交易型平台,并且基于行业先行者优势或母公司资源发展至行业领先地位,掌握了大量的交易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实现进一步扩张。选择数据型扩张的企业可以利用积累的交易数据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例如上海钢联为交易双方提供直观的涉及各类大宗商品的国内外存储量、产量、销量、运量、价格等多种数据,还可提供基于对现有直接数据进行计算和统计而得到的具有针对性的间接数据产品进行流量变现,例如上海钢联推出全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 (MyBCIC)和钢材综合价格指数 (MySpic)等多项指数产品。
蚂蚁金服是中国的移动支付平台和金融科技开放平台,主要业务包括支付、理财、融资、综合金融与金融基础设施五大板块,其中87%的价值来自于支付、理财和融资业务。蚂蚁集团整体发展依托母公司资金和流量支持以及云计算和大数据资源,前期布局支付主营业务,2016年后基于交易数据扩展多平台发展,实现流量的多途径变现。具体来说,支付宝前期依托母公司阿里巴巴的电商业务,在支付平台基础上,积累用户交易数据,并与金融机构合作,实现自身流量变现,对客户提供信贷、理财和保险等金融产品,其盈利来源主要依赖与各类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支付结算、信贷投放、资产管理与代销合作。同时,蚂蚁金融重视技术投资,形成了 “BASIC技术”,即Blockchain区块链、AI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loud金融云方面的重要技术壁垒。2016年蚂蚁集团不断添加支付宝的场景布局,在食住行游购娱方面加大布局,例如,投资口碑、饿了么、百胜、哈罗、OFO,等等。蚂蚁集团融资经历丰富,自2015年起收到多家国内外企业的投资。2017年其海外布局较为密集,通过并购形式在东南亚等国家开展全球业务。蚂蚁集团竞争对手包括腾讯金融、壹钱包、百度钱包、苏宁金融等金融公司,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为微信支付。
(5)技术型扩张。技术型扩张企业以开展技术研发或收购外部技术公司为基础进行扩张。该路径平台类型多样且企业发展阶段不一,有成熟企业实现从传统企业或互联网企业到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转型,例如互联网医疗平台朗玛信息,也有成立较晚的天生平台型企业,例如美国社交平台Snapchat。该类企业具有现金或融资基础,大多通过自主研发或并购外部技术公司,提升企业服务客户的能力以实现扩张,例如映客直播2019年收购软件即服务 (SaaS)技术公司蓝莓,2020年收购区块链直播技术公司北京鸿风网络来提升技术。国际化的发展水平不同,如苹果等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易于出海的企业能够进行国际化扩张,而诸如朗玛信息等部分企业受限于行业特征和特定资源仅局限在本国发展,不适合进行国际化扩张。
苹果公司是美国硬件和软件提供商,依托iPhone和iPad硬件产品为用户提供书籍、音乐、视频、游戏等应用程序和数字内容平台服务,包括App Store、Mac App Store、TV App Store和Watch App Store等应用商店以及数字媒体播放器iTunes和网页浏览器Safari。此外,苹果公司提供云计算和储存服务iCloud,并开发操作系统OS X和iOS。苹果公司在整体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技术积累,通过自主研发和并购技术公司,获得软件开发和芯片制造等高新技术,保证企业持续创新和发展。苹果公司的外部投资主要以并购技术公司为主,例如2001年收购数字视频软件工具技术提供商Focal Point Systems,2008年收购新品制造商PA Semi,2012年收购半导体制造商Anobit以及指纹处理芯片制造商Authen,2019年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Drive.ai,2020年收购远程设置和管理设备技术公司Fleetsmith等。虽然企业具备较大现金储备,苹果仍通过多次发行债券进行融资。苹果公司国际化程度较高,在亚洲、欧洲、美洲成立分公司,产品在全球销售。针对互联网平台属性,苹果在操作系统和应用平台上的最大竞争对手是谷歌的Android系统和Google Play商店,移动支付Apple Pay的主要竞争对手是PayPal和谷歌。
(6)客户型扩张。客户型扩张企业成长路径以客户为基准进行扩张。该类型企业多为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新兴社交和交易平台,通过前期利用服务或算法技术精准定位特定用户群体,培养和积累大量忠实用户,例如快手借助草根文化,积累三四线城市用户群。企业进一步扩张主要围绕重视用户特性,扩展不同业务单元,为相同客户提供不同产品和服务,例如快手基于用户对平台主播的信任,开展直播电商业务。
美团 (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生活服务电商平台,其将社交网络与电商结合,主要提供餐饮外卖服务,到店、酒店、旅游业务,及共享单车和B2B餐饮供应链服务。美团2018年确定 “Food+Platform”的战略核心,即通过一个平台支撑多品类业务,实现各品类之间的交叉营销,完善线上到线下闭环交易链。美团早期重视三四线城市用户积累,2012年布局各类生活服务业务,通过 “食”来吸引和保留用户,延伸至出行、差旅、娱乐、购物等其他品类,覆盖整个消费周期。美团基于外卖用户群扩展的品类包括电影、外卖、餐饮、酒店、景区门票、亲子、婚庆、实物电商等十余类,后续开展美甲、保洁、修锁、汽车洗护等上门服务业务,逐步推出新业务满足客户需求。例如,美团2012年开展电影票线上预订业务,2013年提供酒店预订服务,2014年提供旅游门票购买业务,2017年开始生鲜超市业务,2018年收购摩拜后推出美团单车等。美团自2010年收到包括红杉资本、阿里巴巴、泛大西洋资本、腾讯等多家公司投资,融资金额50多亿美元。国际化发展方面,美团2016年海外旅游业务,2018年逐步进行海外投资,多以参投为主,发展相对有限。在外卖领域,美团最大的竞争对手是饿了么,两家公司在市场占有率和活跃用户数上各有千秋。
(7)全面扩张型。全面扩张型企业成长路径先依托数据、技术或客户扩张后实现全面扩张。该类型企业体量较大,业务较全,并且成立时间较早,数据、客户、技术等相关资源都较为完善,才能够完成从单一到全面的路径转换。例如,美国电商交易平台亚马逊依托交易数据和用户基础扩展电影、游戏等内容平台,并利用自身移动技术、仓储技术、云计算、AI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为各类平台保驾护航。
谷歌是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核心业务包括搜索引擎、操作系统和广告业务等。谷歌拥有包括存储系统等基础设施和文件系统等底层架构在内的硬件优势,以及先进的技术、大量数据优势。整体业务发展较为全面,涵盖主营业务拓展、技术发展和平台扩张。首先是针对搜索引擎业务,谷歌网站在1999年正式启用,围绕主营业务拓展图片、音乐、视频、新闻、问答、学术、电子邮件Gmail、Chrome浏览器等功能。其次是技术发展方面。谷歌注重操作系统的技术研发和并购,2005年收购安卓操作系统,2007年进一步开发安卓系统,2011年推出电脑Chrome操作系统。谷歌还研发并收购云计算服务、无人驾驶、AI技术和无人机技术。三是平台扩张方面。谷歌基于用户推出相关社交、内容、远程医疗、电商和物流等业务,从数据型扩张发展为全面扩张,例如2011年推出多语言社交网络Google+,2006年以16.5亿美元收购YouTube,2014年推出远程医疗服务Helpouts等。融资方面,2004年上市前谷歌经历了2轮融资。企业国际化程度较高,目前产品和服务覆盖全球多个国家。针对行业竞争,谷歌在搜索引擎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主要竞争对手包括苹果、亚马逊和微软等。
(8)跳跃扩张型。跳跃扩张型企业多开展不相关多元化业务。实施该路径的一部分企业由于行业竞争激烈或前景不佳,自身业务发展受阻,未能积累充足资源进行业务扩展,亟待通过无关多元化寻找业务突破,例如聚美优品在美妆电商行业受挫后投资共享充电宝领域。另一部分企业则在保证自身原有业务基础上,希望抓住互联网平台市场发展机遇,将无关多元化视为发展机会以抢占机会、快速试错。
昆仑万维是中国游戏平台,后转型为综合互联网集团。公司自2008年成立即确立研发与运营结合的发展战略,即通过自主研发和收购游戏开发商,拓展国内外游戏市场。依托游戏业务积累资金等资源,2015年开启转型之路,在互联网多个领域内进行不相关多元化。企业在2016年收购挪威Opera Software ASA浏览器以及美国社交平台Grindr,形成了由移动游戏平台GameArk、休闲娱乐社交平台闲徕互娱、社交平台Grindr、信息资讯平台Opera四大业务板块构成的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企业游戏业务的营收占比不断下降,从2016年80.66%下降到2020年的43.79%,由Opera领衔的社交网络平台收入已逐渐成为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2020年营收占比达到45.01%。此外,昆仑万维在工具软件、社区、游戏、互联网金融、视频、人工智能和在线教育等多个领域开展股权投资,例如2015年投资趣店布局互联网金融行业,2016年投资映客进入视频直播行业,2018年投资成长保布局在线教育行业,2019年投资小马智行布局AI行业。除了游戏和社交平台累积的资金,昆仑万维的无关多元化扩张也离不开融资支持,其投资方包括华为、光信资本等公司。企业国际化水平较高,除游戏领域的海外布局外,企业各类投资也多涉及海外业务。昆仑万维业务涉及多个行业,每个行业中都存在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主营业务游戏领域的竞争对手主要包括腾讯、网易、三七互娱等。
基于对各个路径中典型企业的分析,不同成长路径具有以下特点。①采用专注型成长路径的企业,通常处于较成熟的行业,如分类广告和电商行业,现有行业存在大量竞争对手,为避免与其正面竞争,此类企业固守已有经营领域,追求开发利基市场,具有较强获客能力,对投融资的需求较低,国际化水平较低,涵盖3种平台类型,企业规模中等,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低成本获客及高用户忠诚度,以较低成本维护供应链关系,满足顾客需求。②采用有限扩张成长的企业,多为招聘、汽车、旅游、婚恋交友等行业,行业竞争激烈,存在发展成熟规模较大的寡头企业,多为规模较大的交易型平台,受市场关注投融资较为活跃,国际化水平普遍较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充裕的自有资金及外部融资,通过打赢价格战实现行业垄断,能够提供更专业、更权威和具有特色的服务吸引顾客使用。③采用产业链扩张的企业,多为提供视频、音乐等内容型平台以及部分交易平台,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具有较丰富的融资经历,多以产品上线方式实现海外布局,国际化水平较高,但企业规模较小,其核心竞争力来自于获取专业机构及用户生成的内容资源或上游产品生产,提高用户粘性。④采用数据型扩张的企业,其所处行业竞争激烈,存在具有垄断地位的厂商,多为交易型平台,获得融资较少,部分选择东南亚地区进行海外扩张,国际化水平有限,企业规模中等,其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母公司的数据资源,从而获得行业领先地位。⑤采用技术型扩张的企业,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技术更迭速度快,新产品迭代迅速,企业获得较多融资,部分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全球上线进行国际化,国际化水平有限,主要为内容型平台,规模中等,其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收购技术创新公司,提高自身技术能力。⑥采用客户型扩张的企业,多为社交及交易型平台,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短时间内大批企业产生,大批企业消亡,能够获得充分融资的企业,成功获取市场,成为行业领先者,企业规模中等,国际化发展处于探索阶段,多为产品上线或少数股权投资,其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精准定位和服务客户的技术和能力,以此形成具有较强黏性且数量庞大的用户基础。⑦采用全面扩张的企业,其业务遍布多个行业,有较多的投融资经历,国际化水平较高,涵盖3种平台类型,规模较大,其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先行者优势。⑧采用跳跃式扩张的企业,多为交易型平台,其所处行业竞争激烈,具有较高水平的投融资,国际化水平有限,企业规模较大,其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进行不相关多元化并购,高管的战略视野影响重大。见表3。
表3 不同成长路径企业特点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关注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成长路径,通过对国内外151家互联网平台企业资料的收集归纳,研究发现如下。①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成长路径进行分类,确定了3个大路径和8个小路径,并且对每个成长路径进行案例分析,以归纳其特点。②对比中外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路径,发现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更倾向于多元化扩张,而国外互联网平台企业则更倾向围绕平台主营业务扩张。③对互联网平台根据其功能进行分类,并分别针对交易型、内容型、社交型平台3种不同类型的平台成长路径进行比较,发现交易型平台更多依靠客户开展扩张,而内容型和社交型平台则更多地采用全面扩张,更倾向于依托客户和技术的组合来扩张。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如下。①将企业成长理论拓展到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新情境。目前企业成长理论的相关研究并未考虑到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特性。本文从互联网平台企业类型属性出发,理解不同企业成长路径,这是对企业成长理论的有益拓展。②从成长路径角度理解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关于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路径,目前尚没有公认的分类标准与框架,因此本文通过广泛调研以及全面深入的数据分析,构建科学合理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路径分类标准,把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特点融入成长路径分类中,确保最终分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③揭示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有力推动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已有关于生态系统的研究多聚焦于国际化、竞争优势、内部治理等方面,并未关注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很多生态系统是由平台企业发展而来[25],因此对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路径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追溯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这对其国际化、竞争优势和治理等关键问题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本研究的实践价值如下。①为政府合理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提供理论依据。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由于互联网平台经济的特殊性,以往的监管手段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本文为国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提供依据,政府可以根据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类型、发展阶段等因素对不同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成长路径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与监管,保证中国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②确保互联网平台企业选择合适的成长路径。不同成长路径的前因和后果各不相同,每个互联网平台企业都应该根据内外部环境做出正确的成长路径选择。本文可以帮助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管理者在不同的环境下做出最合适的成长路径选择,并有针对性地培育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③保护互联网平台用户的切实利益。平台经济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使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特别是互联网平台用户众多。本文有助于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健康发展,避免出现垄断等现象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①样本的选取并不全面。本研究的样本是以福布斯、维基百科、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强榜单为基础,再加以手工补充一些失败企业得来,虽然尽力做到全面,但仍可能会漏掉一些企业,特别是失败企业,因此研究结论可能会存在 “幸存者偏差”。未来研究可多关注失败企业,找出失败企业与成功企业的差别。②由于目前对互联网平台成长路径的研究较少,因此很难借鉴前人的研究,本研究在互联网平台成长路径的分类上可谓 “摸着石头过河”,得出的结论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