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开放式创新新范式
——融通创新主题研究回顾与展望

2023-12-18周贵川李坤洋张黎明

中国科技论坛 2023年12期
关键词:融通范式主体

周贵川,董 辉,李坤洋,张黎明

(四川大学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水平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企业技术创新也取得了迅猛发展。然而,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专利数量多但质量低,缺乏对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以及存在产业差异等[1]。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中西部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落后于东部地区,其中企业性质、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是影响效率差距的首要因素[2]。更重要的,现阶段世界正经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实行科技封锁,而国内不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面临各自的技术创新瓶颈,并日益造成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 “卡脖子”困境。首先,从全球经济发展历程看,中小企业对推动国家技术创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3],但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生产成本过高,市场竞争压力和创新资源短板抑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4]。尽管中国的大型企业具备良好的技术创新资本,但创新活力明显不足[5]。为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改善中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 “卡脖子”困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这标志着 “融通创新”这一全新的技术创新范式被正式付诸政策实践。由此,如何正确理解和推动融通创新成为创新管理领域亟待突破的理论命题。

作为技术创新领域的全新范式,融通创新往前可以追溯到协同创新,再往前可以追溯到Chesbrough在2003年发表的 《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一书中提出的开放式创新。与传统的封闭式创新相比,开放式创新的最大不同是模糊了企业组织的创新活动边界,使之可以从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取有价值的各类资源,进而转化为研发成果并将其商业化[6]。协同创新是开放式创新范式的一种更为高级的组织模式,表现为企业、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及其他各类多元主体间进行知识与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以实现重大科技创新[7]。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竞争格局的演变,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边界需要打破,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要素需要重组,创新 “孤岛”需要消除,企业的开放式创新需要升级,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关键核心领域的技术新突破[8]。在此背景下,融通创新被视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解决中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新范式。

然而,同大多数领先于理论的实践一样,现有研究尚无法完全揭示融通创新的理论内涵和理论机制,致使融通创新的政策实践仍在蹒跚地 “摸着石头过河”。为此,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2010—2022年涌现的国内外融通创新前沿研究进行分析,力求系统全面地阐释融通创新的理论内涵并勾勒其研究现状,进而摸索出一条契合实践发展需要的融通创新主题研究道路。

1 融通创新的概念界定与文献检索

1.1 融通创新的概念界定

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陈劲等[9-10]对融通创新的定义,融通创新是指大中小企业、国有民营企业、产学研之间以社会实际需求和价值创造为导向,通过与外部创新网络中多元主体进行资源融合互补、知识协同共享、共创价值、共担风险,从而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开放式创新新范式。不同于传统的开放式创新和协同创新,融通创新更强调党和国家对技术创新的统一领导和战略部署,更重视骨干国企和大型民企的平台资源优势和创新引领作用,更注重不同规模和所有制的企业间的深度融合,目标在于构建各类创新主体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价值共创的战略性创新生态体系。因此,区别于传统开放式创新和协同创新文献,本研究对检索文献的主题进一步进行分辨,将主题限定于大中小企业之间以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组织边界被完全打破、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深度融合的合作技术创新研究。

1.2 文献收集与研究边界

(1)检索边界。选择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作为检索源,根据标准化抽样方法,按照如下3条规则确认文献有效性:①基于研究主题和摘要进行文献相关性筛选;②对所有检索结果进行去重处理;③阅读剩余文献的内容并剔除不相关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检索结果217篇,见表1。

表1 文献检索情况

(2)检索关键词。对于国内文献,确定检索关键词为 “融通创新”,由于该主题尚处研究初期,发文量较少,仅检索到48篇,通过筛选内容符合本研究概念界定要求的有效文献仅有14篇。为了更好地分析融通创新研究的发展脉络,根据融通创新的融合模式特征和参与主体特征,增加检索关键词 “创新链” “产业链”和 “大中小企业创新”,通过内容筛选获得有效文献148篇。对于国外文献,考虑到 “融通创新”是中国首创的政策实践,本研究参考中文文献对融通创新的英文翻译。在现有中文文献中,融通创新的英文翻译多为 “integration innovation”的直译,而陈劲将其翻译为 “co-innovation”。因此,本研究同时使用2种翻译作为检索关键词。然而,通过内容筛选发现,多数英文文献中的 “integration innovation”是指企业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来实现技术创新,包括对人力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等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11-12]和与用户、供应商、外部合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进行的资源互换[13],不符合本研究提出的融通创新范畴。相比之下,文献对于 “co-innovation”的定义涵盖了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之间构建的合作创新网络[14-16]、合作创新网络中的中介平台[17-18]以及不同创新主体如供应商和客户,在创新过程中的价值共创活动[19],与本研究提出的融通创新范畴一致。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研究样本,通过内容筛选发现部分对于开放式创新及创新生态网络的研究体现了融通创新的特征,故增加 “industry platform” “innovation ecosystem”和 “open innovation platforms”作为检索关键词,提取其中研究大中小企业间融通与产学研协同的有机整合的相关文献,共获得有效文献78篇。

(3)时间范围。为了尽可能全面厘清融通创新研究的时间脉络,本研究将检索时间范围确定为2000—2022年,检索结果见表1,国外最早体现融通创新思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10年Spaeth等[20]关于开放式创新推动模型的研究。国内最早体现融通创新思想的研究是刘康等[21]在2011年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技术链整合的研究。

1.3 研究总体趋势

通过对比国内外发文趋势,融通创新的相关研究呈现出良好增长态势,如图1所示。总体上融通创新研究大致可分为2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2010—2018年初创探索阶段,国外起步较早,国内起步稍晚,但国内外的年均发文量均仅为5篇左右,且尚未明确提出 “融通创新”的概念;第2个阶段是2019—2022年蓬勃发展阶段,地缘政治和冲突加剧造成技术创新全球化合作受阻,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导致全球经济衰退,传统开放式技术创新范式面临挑战,作为对传统开放式创新范式的战略性升级, “融通创新”概念在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被正式提出,引发国内相关研究的 “井喷”,并日益成为全球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

图1 国内外发文趋势

2 融通创新的知识图谱分析

2.1 关键词聚类分析

本研究使用CiteSpace中的关键词聚类方法对融通创新研究的主题进行分析[22],通过调整参数,选择对数似然比算法 (LLR)对文献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国内文献和国外文献的聚类结果如图2所示,模块值 (Q值)分别为0.8607和0.7873,远大于判定聚类结构显著的一般标准 (Q≥0.3),这表明聚类具有明晰的架构是网络稳定度高。同时,平均轮廓值 (S值)分别为0.9724和0.8628,大于判定聚类效果优异的一般标准 (S≥0.7)[23],这表明聚类主题明确且信度较高。

图2 国内外文献关键词聚类

由聚类结果可知,国内融通创新研究主要关注 “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链” “全链条融通” “创新联合体” “创新生态系统” “共生理论” “新巴斯德象限” “数字化应用技术”等宏观层面的核心议题。相比之下,国外融通创新研究在关注 “ecosystems” “innovation ecosystem” “co-innovation”等核心议题外,还关注微观创新主体的具体问题,如核心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供应商及经销商、竞争对手企业等之间基于创新中介平台的创新网络[24],参与企业的资源属性等因素对融通创新绩效的影响[25-26],以及融通创新的相关案例研究[27]等。

2.2 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分析

为了解读融通创新的研究热点,本研究确定时间跨度为2010—2022,设定时间间隔为1年,逐年提取关键词,显示 “Top30”得到融通创新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同时,得到高频关键词及其中心性,见表2。

图3 国内外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2 国内外融通创新研究高频关键词频次及其中心性

可以看出,国内外融通创新相关研究均呈现出零散多个轮轴辐射结构 (国内研究:N=212,E=261,Density=0.0117;国外研究:N=160,E=286,Density=0.0225),关键词共现网络凝聚程度较低,说明国内外目前关于融通创新的研究总体上较为发散。国内相关研究中,频次和中心性排序前10的关键词分别是 “创新链” “产业链” “融通创新” “资金链” “协同创新” “创新生态系统” “战略性新兴产业” “案例研究” “产业链整合”和 “关键核心技术”。其中, “创新链”和 “产业链”的频次和中心性都最高,说明其既是融通创新的核心议题又是研究融通创新的重要通路。

国外相关研究中频次和中心性排序前10的关键词分别是 “strategy” “performance” “open innovation” “platform”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 “co-innovation” “model” “innovation ecosystem”,关键词词频和中心性都更为平均,体现出国外融通创新研究的议题更为分散。特别是 “platform”和 “technology”的词频较高而中心性较低,表明平台和技术更多是作为融通创新的议题被关注,而未被视为融通创新研究的中介问题。

2.3 关键词演化时区分析

为了考察融通创新研究热点的演化规律,本研究继续使用CiteSpace中的Timezone命令画出关键词共现图谱的时区图,如图4所示。图4中,圆圈所在位置表示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圆圈大小表示出现次数的多少,圆圈在不同时区的连线表示融通创新研究的传承关系。可以看出,国内融通创新的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演化阶段。第1阶段是2011—2014年现象发现阶段,主要研究不同创新主体间的资源要素融通及其融通平台的建设,尽管此阶段的融通仅被视为开放式创新范式下资源配置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但创新主体的边界已被初步打破[28-29];第2阶段是2015—2019年多元探索阶段,试图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等多元视角对开放式创新范式下的融通原理、融合机制、领先实践以及治理对策进行广泛的理论探索[30-32];第3阶段是2020年以来系统研究阶段,在 “双循环”战略驱动下[33],对如何利用融通创新范式解决我国科技创新领域 “卡脖子”问题展开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34-35],并越来越关注到产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在融通创新中的具体应用[36]。

(a)国内融通创新研究

与国内研究不同,国外研究基本分为2个演化阶段。第1阶段是2010—2016年基础理论阶段,主要基于新型开放式创新平台中资源和知识的流动[37]、平台构建模式[38]以及企业主动性[39]等问题的定性研究讨论融通创新范式的内涵和特征。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初步的定量研究,如新型开放式创新平台中的主体异质性[40]、网络中心性[41]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等。第2阶段是2017—2022年实践应用阶段,主要围绕如何将融通创新范式应用到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技术领域[42-43]以及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构建和治理融通创新等具体实践问题展开研究[24]。

2.4 关键词突现强度分析

本研究继续使用CiteSpace检测关键词突现强度以反映和跟踪该领域研究的趋势,生成的国内外融通创新研究突变性关键词列表如图5所示。图5 (a)中的粗线段代表突现词的突现年段,表示特定年份研究的增长点。可以看出,国内研究在2015年开始将融通创新作为开放式创新新范式进行研究,尤其关注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开启了融通创新研究的多元探索阶段。随着2020年 “融通创新”概念正式提出,相关研究进入系统研究阶段,前沿热点涵盖关键核心技术、智能制造、区块链等技术领域和粤港澳大湾区、 “四链”融合、产业政策等政策领域。

(a)国内融通创新研究

图5 (b)国外融通创新研究的突现关键词,其始于对核心大企业通过向中小企业提供开源技术以打破开放式创新组织边界的关注,并始终以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及其网络生态为研究热点。2020年以来的前沿热点包括对技术、绩效、知识等融通创新结果的关注,以及管理、服务化、可持续、复杂性、平台和远景等融通创新过程的关注。其中,从突现强度看,创新平台的构建和治理成为研究的前沿焦点。

3 融通创新研究展望

从全球科技创新的实践看,融通创新正成为开放式创新的一种全新范式,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但就当前的理论成果看,仍是一个十分稚嫩的研究领域,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虽整理了过往学者对融通创新主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但融通创新研究的根本落脚点还是要回到中国创新实践上来,如何依据融通创新范式更好地引导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如何健全中国情境下的融通创新理论体系以指导经济高质量发展,突破当前关键技术领域的现实困境,这将成为未来融通创新理论和实证研究的重要问题。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升级,这些技术如何对融通创新范式的运行和演化产生影响,又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对融通创新机制进行有效治理,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讨。故本研究从驱动机制、融通机制、赋能与演化和治理机制4个方面提出融通创新的未来研究方向,如图6所示。

图6 融通创新研究展望

3.1 融通创新的驱动机制

在国际科技霸权主义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科技产业逆全球化趋势日益突显,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了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在芯片、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对中国进行打压和封锁,致使中国的核心技术 “卡脖子”问题日益显露。同时,我国社会矛盾也出现了新变化、新要求。面对国家宏观战略需求和企业微观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现有研究尝试从 “揭榜挂帅”等制度角度解读融通创新的必要性和实践尝试[44-45],但融通创新的驱动机制仍存在诸多缺失。尤其在国家重大战略、社会重大需求、产业链创新链重大安全等多元场景下,需要研究如何驱动创新主体围绕各场景创新任务高效融通,制约创新主体融通创新效能的障碍有哪些,又该如何去破除这些障碍。

未来研究可以首先从外部科技封锁带来的挑战与内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需求角度出发,分别从国家宏观和企业微观的视角深入剖析全社会的创新共同需求,为融通创新发展指明方向;其次,分析我国创新制度环境的不足,包括正式制度环境中的市场化、法制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激励效应,以及非正式制度环境中的文化包容性、信任环境异质性对企业创新模式的影响,探讨应如何改善创新制度环境以使创新主体实现真正的有意义的创新;最后,从核心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以及产业链和创新链上中下游之间创新协同的目标鸿沟、要素孤岛、利益藩篱等维度剖析制约创新主体融通创新效能的障碍。

3.2 融通创新的融通机制

现有研究多以纵向视角研究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和创新链上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商业产业化等环节企业间的融通机制,尤其关注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深度融合、协同升级的内部逻辑[45]。但在横向视角下,应该如何在创新主体间实现信息、知识、资金、人才、服务等创新要素的高效融通和整合尚不清楚。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融通创新已从最初的产业链和创新链 “双链”融合过程发展成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政策链的 “五链”融合过程[46-47],这意味着融通创新会围绕创新主体间的创新要素融通呈现出更加复杂和多元的网络模式。那么,主体间通过融通创新要素涌现出的融通效应如何进行衡量?在以企业为核心的融通创新网络中,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用户等处在什么样的节点位置?扮演怎样的角色?影响融通创新效能和稳定性的具体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都有待思考。

未来研究可以从融通主体间的目标协同维度和利益协同维度出发,寻找测度主体融合度的方法;从融通要素的开放性维度和共享性维度出发,寻找测度要素畅通度的方法;整合二者以实现对主体间创新要素的融通效应实现量化测度。其次,可以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不同融通创新网络模式下的网络结构和主体间关系特征对知识、信息、资源、人才和资金等融通要素流动和转化的影响。此外,未来研究还可以抓住当前国内融通创新实践蓬勃发展的契机,立足融通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机制原理,从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技术领域等多个角度识别融通创新网络的有效组织模式,探讨核心主导企业如何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设计及竞争机制来引导融通创新载体的搭建,从而促进各类融通主体充分利用融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机会和资源,以实现有意义的创新。

3.3 融通创新的赋能与演化

核心企业因其资源特征和市场地位在融通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对融通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及其创新活动都具有显著的赋能作用。然而,现有研究对核心企业的赋能机制还缺乏理论共识。究竟核心企业赋能其他融通主体的路径和机制有哪些?核心企业的资源特征和市场地位如何影响其对其他融通主体的赋能能力和水平?核心企业主导的融通生态系统是如何演化的?核心企业及其他主体在其中发挥何种作用?不同行业和制度环境下的融通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有何不同?

未来研究需要厘清核心企业和各类创新主体开展融通创新的驱动因素,围绕融通主体间的共性技术讨论融通创新场域的形成条件,提出核心企业赋能作用发挥的主体融通机制。可以基于创新要素供需结构及影响其共享的因素,探索核心企业在融通创新场域内向其他融通主体开放共享创新要素的多元形式,提出核心企业赋能作用发挥的要素共享机制。可以强调核心企业在创新需求导向上的决策和转化能力,促使各类融通主体在融通创新场域中形成价值共创、价值共享、价值共生、价值共益的共生单元,提出核心企业赋能作用发挥的成功共益机制。可以结合演化理论与生命周期理论,探究诱发融通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的因素、演化过程以及不同阶段主体融通、要素共享和成果共益的融通机制的差异。

3.4 融通创新的治理机制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分布式思想治理各类融通主体创新行为的研究备受关注[48]。融通创新治理需要关注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融通创新发展环境,建立良性循环的融通生态系统。此外,打开融通创新的治理困境不仅需要掌握技术手段,还需要探明机制原理,比如不同区域、产业或技术场景中的融通创新应该如何进行治理机制的设计和选择?

未来研究需要根据融通创新的具体场景,对治理模式进行差异化的划分,如对融通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应根据各主体在产业链或技术链上的位置关系进行差异化治理。其次,由于核心企业在融通创新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如何加强对核心企业创新行为和合作行为的治理,对融通效应的有效发挥至关重要。再次,由于融通创新本质上仍是一种开放式创新范式,外部的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用户等异质主体也会对其融通效应产生交互影响,如何加强对外部影响因素的治理以保障融通主体实现创新目标就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最后,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既是融通创新的治理手段,更是融通创新的治理对象。

4 结论

作为国内外首次对融通创新文献进行的系统研究,本研究首先基于文献分析,确定融通创新的概念与理论内涵,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的内容分析基础上,确定217篇国内外文献作为分析对象,总结融通创新这一开放式创新新范式的研究主题分布,发现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宏观视角,国外研究则更关注开源技术、新型创新平台等融通创新实践的微观问题,为国内融通创新实践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其次,本研究利用文献可视化分析,梳理融通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热点及趋势,发现相较于国外学者在定量研究和案例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国内相关研究多局限于理论层面的质性讨论,难以满足当前国内融通创新政策和实践发展的需要。最后,面向对国内外现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从驱动机制、融通机制、赋能与演化和治理机制4个方面提出融通创新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融通范式主体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