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园社合作背景的幼儿教育策略探析
2023-12-18张敏
【摘要】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庭、幼儿园、社会协同育人模式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文章先是分析家园社共育的必要性和家园社三方的角色定位,再探讨家园社共育的教学策略,期望探索出一条能够使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效果最大化的教学路径,助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园社合作;协同育人
作者简介:张敏(1978—), 女,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第一幼儿园。
李岚清同志曾说:“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在这三大支柱中,家庭教育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认识到家园社共育的重要性,致力于不断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一、家庭、幼儿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的必要性
(一)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仅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难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家庭、幼儿园和社会构成了幼儿学习、生活、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将这三个因素融合渗透,调动各方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有助于发挥三方优势,使幼儿教育水平得以全面提升,为幼儿教育提供保障。
(二)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教育合力是指各个教育单元间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所产生的综合作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基于此,幼儿教师要结合社会资源,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家园社合力,使幼儿获得全新的学习和社交互动体验。
二、家园社合作背景下各方的角色定位分析
(一)家园社合作背景下的幼儿园角色定位
大多数人认为,学校教育是第一位的,是最主要的。这无形中忽视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比如,有的幼儿园园长认为,既然幼儿在幼儿园接受教育,那么只要幼儿园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就够了,从而忽视了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也忽视了引入社会育人资源的重要性。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幼儿园的教育工作难以取得有效进展。在家园社协同育人的教育趋势下,幼儿园要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取得沟通,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
(二)家园社合作背景下的政府角色定位
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幼儿园教育作为教育的初始阶段,是整个教育体系当中最基础的阶段。政府相关部门为幼儿园提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家庭、幼儿园、社会教育合力的形成提供了基本保障。各地各相关部门要积极推动健全家庭、幼儿园、社会密切协同的育人机制,创造有利条件,为三方合力保驾护航。
(三)家园社合作背景下的家长角色定位
一些家长对家庭教育和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幼儿园就要肩负起教育幼儿的所有责任,幼儿的一切教育由幼儿园全权负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配合是教育合力实现的前提。在家园社合作背景下,家长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家园社共育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发挥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
(四)家园社合作背景下的社区角色定位
社会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很丰富,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非遗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演出场馆、体育场馆、国家公园、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社区要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和合作,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使各类丰富多元的社会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三、家庭、幼儿园、社会协同育人的教育路径
(一)转变家长传统教育观念
家园社合作共育,能够共同促进幼儿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一体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是幼儿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1]。对于幼儿来说,家庭是他们长期生活的地方,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幼儿的影响是直接而重大的。家长只有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对幼儿园教育提供全面支持,为家园社共育贡献力量。但实际上,很多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影响到了家园社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教师可通过以下措施来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宣传科学教育观。教师可以利用QQ、微信等工具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积极宣传科学教育理念、重大教育政策和家庭教育知识,介绍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回应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增強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让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幼儿教育中。
(2)定期开展家长会。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状况,让家长意识到幼儿的教育不能单靠幼儿园来完成,家长也要肩负起教育幼儿的责任。
(3)借由幼儿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可在一日生活过程中向幼儿渗透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幼儿在家庭中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引起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二)建立新型的家长、教师合作关系
在以往的幼儿园教育中,很多教师未能正确看待和处理与家长的关系,一是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家长的沟通联系不足;二是将教育的责任过度推给家长,打着家校合作教育的名义,给家长分派过多的教育工作。这样的家园关系,严重影响了家园合作教育的效果。作为幼儿教育重要场所的幼儿园,应该切实加强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建设,协助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相互协助、相互理解、共同教育的协同育人新型关系。
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通过开展家长会,让家长全面了解幼儿园的育人理念和教学计划。教师还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成立家校共育沟通交流群,每周定时向家长们公布本周的活动内容及具体的活动安排,及时更新幼儿在园学习和生活的动态。在家长了解了活动安排后,教师可邀请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协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活动结束后,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如在开展“我喜欢的花”这一主题活动教学时,教师可以邀请平时喜欢养花的家长来到幼儿园,为幼儿讲解关于花的知识,回答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
建立新型、健康、密切的家长、教师合作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家园合作协同育人的积极作用,落实全面育人目标。
(三)发挥社会教育资源优势
家园社合作背景下,教师要将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作为强化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使社会有关单位成为教师的积极合作者,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去。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开发社会实践课程,引导幼儿参与到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为幼儿体验生活、接受社会化教育搭好桥梁。
例如,重阳节,教师可带领幼儿来到敬老院,与敬老院的老人们一同庆祝重阳节,培养幼儿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教师还可带领幼儿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的精神文化生活。
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科学普及、文化传承、兴趣培养和实践体验等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非遗馆、美术馆等都是很好的教育场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让幼儿接触、学习在幼儿园接触不到的东西,丰富教学素材,让幼儿走进社会,接受社会化教育。教师也可自行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志愿服务、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研学活动等,如组织幼儿去超市学习如何自行购买物品,锻炼幼儿的社会交际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既充分发挥了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势,又拉近了幼儿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体验社会,学习到在幼儿园和家庭里学不到的东西,使幼儿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四)开展社会教育实践活动
良好的品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道德品质的塑造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借助社会教育资源,模拟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开展社会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园内社会教育。教师可将一些社会案例搬到幼儿园课堂上,结合社会案例进行道德教育。比如,教师可展示以下案例,让幼儿结合案例进行思考。
“周末,小华乘坐公交车去图书馆,公交车上挤满了人,老人孕妇专座也被霸占了。这时,一位老人上车了。然而,车上并没有人主动让座,老人只得颤巍巍地站着。面对以上情况,小华应该怎么做?”
幼儿针对以上案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师要通过案例引导幼儿认识到尊老爱幼是重要的中华传统美德,进而引导幼儿养成并践行尊老爱幼、勤劳善良、明礼遵规、诚实守信等美好品德。
二是校外实践教育。教师可组织幼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借助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比如,组织幼儿与消防战士一起学习消防知识,进行灭火演练,邀请消防战士们亲自向幼儿演示灭火场景,讲解如何在火灾中进行自救、逃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幼儿能够掌握火灾自救的安全常识。
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参与社会教育实践活动,能夠充分发挥幼儿园与社会的协同育人作用,使幼儿全面发展,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家园社协同育人是当下幼儿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者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统一,形成教育合力,能使幼儿教育达到优势互补效果,从而促进幼儿教育质量提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应当发挥家园社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断提升幼儿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秋霞.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与发展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4(5):64-66.
[2]李晓巍,刘倩倩,郭媛芳.改革开放40年我国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的发展与展望[J].学前教育研究,2019(2):12-20.
[3]叶烨.幼儿园教育中家园共育的策略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1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