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版画“PDC”:用“守”旧的 方式来“创”新

2023-12-18张桠

教育界·A 2023年32期
关键词:非遗版画教育

【摘要】“PDC”是英文 Project(项目)、Driven(驱动)和 Creation(生成)的简写。文章联系校本课程,运用版画的表现形式,带着儿童从“心”出发,由感受到表达,全方位地体验版画“PDC”之旅。

【关键词】“PDC”教育;“蕊春”;版画;非遗

作者简介:张桠(1981—),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在“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笔者辅导的儿童版画作品《蕊春乐趣多(一)》和《蕊春乐趣多(三)》获得小学甲组一等奖。这对于笔者而言既惊喜又意外,细想,比赛奖项的获得多半来源于真实的儿童版画“PDC”项目实践。

一、建设呼应课程:用节日文化吸引儿童参与课程活动的兴趣

一百个儿童,有一百种独特的课程体验。教师要让课程回归儿童,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

所谓呼应课程,即生成课程,它是贝蒂·琼斯提出的,指的是在真实的对话情境下,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持续相互作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建构性课程。2018年,笔者在机缘巧合下,生成版画教学的呼应课程。

什么是版画教学的呼应课程呢?在笔者看来,就是在师生共同的观察、探究下,采用版画的表现形式,表达体验成果的一种课程。呼应课程给了儿童一个自由探究的空间,它更关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创新性以及生命性。儿童每一个学习的过程,都是一种生命成长体验。教师要建构版画教学的呼应课程,就要寻找儿童的关注点以及契合时宜的节日文化,并结合版画教学,形成版画的“PDC”项目。

(一)闹元宵,体验别样的元宵印记

2018年的元宵节,正值新学期开学。孩子们在校本“‘蕊春’闹元宵”课程中,开始了新的学年。开学的第一周,笔者组织孩子们开展以“闹元宵”为主题的综合研修学习活动周,让他们在元宵节里闹一闹,让年味更浓。

儿童是呼应课程的主角;呼应课程是遵循儿童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的课程。教师在充分了解儿童学习愿望的基础上建构的课程,才是真正适合儿童的课程。“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热闹气氛,贴合儿童的天性。

开学的第一周,孩子们主动地参与“‘蕊春’闹元宵”课程,开展扎灯、赏灯、猜灯谜、做汤圆等闹元宵活动,无不乐在其中。

(二)逛园子,用画笔记录元宵余韵

艺术源于生活,每一次激动人心的课程体验,总能成为儿童开展艺术创作的源泉。一周的闹元宵活动结束后,笔者组织孩子们开展社团活动,让他们互相分享这一周的发现和收获,并进行艺术创作。社团活动的第一课,笔者带着孩子们走进蕊春园,一探园子里的元宵余韵(如图1所示)。

“快看,树枝上还有一张张特别的小卡片,上面都写着什么呢?”一个孩子说道。孩子们一拥而上,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小卡片的内容。孩子们发现,蕊春园里依然悬挂着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元宵彩灯,它们迎风飘动,仿佛在欢迎孩子们的到来。“看,还有麒麟灯、莲花灯、金鱼灯……”另一个孩子说道。此时,孩子们如同刚出笼的小鸟,在蕊春园里叽叽喳喳,热闹极了。

带着这份欢喜,笔者引导孩子们开始观察古朴的蕊春园,记录它别样的生机。孩子们席地而坐,拿出画板、画笔,开始进行创作,记录自己心中的元宵印記。

一门“‘蕊春’闹元宵”课程,深深烙印在孩子们的心头,它就如同一块磁铁,吸引着孩子们主动参与课程活动,并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与表达。

二、建设“PDC”项目:用非遗文化激发儿童学习版画的兴趣

“PDC”是英文 Project(项目)、Driven(驱动)和 Creation(生成)的简写,包括用项目驱动儿童的欲望和兴趣、实践和体验、思维和意识;用项目驱动儿童生成经验与技能、素养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立项目:“‘蕊春’闹元宵”课程与非遗的相遇

在“‘蕊春’闹元宵”课程结束后,笔者开始思考,除了写祝福、扎彩灯、猜灯谜,还可以组织孩子们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去记录这样一种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校本课程活动,于是,笔者开始酝酿一个“PDC”项目。

开学第一周的社团活动,一直在蕊春园里进行。孩子们用画笔进行艺术创作,记录了蕊春园里的节日文化活动。就在笔者与孩子们开展活动的同时,笔者接到了“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参赛通知,这一次展演活动的主题是“阳光下成长”。笔者思考:这次“‘蕊春’闹元宵”课程活动,不正是孩子们在阳光下成长的体现吗?笔者意在借助这样的契机,与孩子们开展一场版画“PDC”之旅。因此,这个“PDC”项目就确定为“蕊春乐趣多之闹元宵系列”。

“PDC”项目的确立,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儿童,来源于儿童本真的快乐。只有感到快乐,儿童才会有创作的动力。

(二)巧驱动:深度认知与趣味创作相结合

南通木版年画是江苏省级非遗。笔者以“PDC”项目与南通木版年画相结合,驱动孩子们进行艺术创作。

1.享回忆,做准备

一件成功的美术作品,定富有真情实感。创作伊始,笔者常常和孩子们畅游蕊春园,探寻它的独特韵味,并收集闹元宵活动中各种有意思的照片,回味闹元宵的乐趣。

视角一:作为教师的第一步。

思考、阅读、查资料,是笔者开展“PDC”项目的前期工作。版画的构图和特色是笔者重点思考的内容。随着思路的逐渐清晰,笔者开始走出独立的思考空间,去找师傅、前辈、同事,向他们请教,他们不经意间的一句点拨,让笔者醍醐灌顶。

在众人的提点下,笔者确定这次的参赛作品形式—版画。此外,笔者决定结合南通的特色,用上南通木版年画中的门神形象,让传统的非遗文化和“‘蕊春’闹元宵”课程相结合。

视角二:孩子们的努力。

对于这个“PDC”项目,孩子们也没有闲着。首先,孩子们收集了蕊春园各个角度的照片、“‘蕊春’闹元宵”课程活动的照片,共同评选“‘蕊春’闹元宵”课程活动中最美的场景。其次,孩子们采访教师,了解蕊春园的故事。再次,孩子们与笔者研讨蕊春园里最有底蕴的建筑。最后,孩子们开始动手创作,用画笔勾勒出自己的想法。

2.享创作,共谋划

笔者组织孩子们在每周二、四的社团时间进行版画创作。实际上,这种创作对于二、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呈现创作效果,笔者根据每一个孩子的特点,给他们多种选择,如局部表现形象或全景表现形象。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始了独立创作。

蒙台梭利说:“儿童是小小的探索者,是上帝的密探。”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教师只要激发出儿童的兴趣,一切皆有可能。

笔者的担心似乎有些多余,虽然孩子们的造型能力还比较弱,但他们的艺术表现却很生动,很有特色。然而,比赛是有要求的。对此,笔者在孩子们中精心挑选最适合参加比赛的人选。最终,笔者选择了三年级的几个观察能力、造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相对强一些的孩子。

参赛人选确定以后,笔者不是直接让他们按照比赛的规定进行创作,而是和他们聊天,首先问一问在“‘蕊春’闹元宵”课程活动中有哪些场景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和他们一起收集创作素材,一起探讨构图、造型等内容;最后才引导他们开始真正动笔设计底稿。

(三)促生成:“笔下阴阳”与“红黑色系”的创作

笔者辅导的获奖作品是《蕊春乐趣多(一)》和《蕊春乐趣多(三)》。实际上,当时孩子们一共设计、制作了三幅作品—《蕊春乐趣多(一)》《蕊春乐趣多(二)》《蕊春乐趣多(三)》。这三幅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可以拼接在一起欣赏(如图2所示)。

笔者复盘,或许是因为《蕊春乐趣多(二)》的构图太过规矩,缺少变化和对比才被淘汰。这三幅作品,每一幅的大小都是60厘米乘以40厘米,三幅作品连在一起的大小就是60厘米乘以120厘米。在笔者看来,三个孩子的三幅作品能够拼接起来,实属不易。因此,笔者对这三幅作品都是满意的。

当时,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笔者为孩子们选择的版画种类是吹塑纸版画。在画好底稿以后,笔者和孩子们一起把这三幅作品拼接在一起,观察整个画面的效果,及时修改不到位的地方。在刻板前,笔者和孩子们先分析想要达到的拓印效果,分清画面的阴阳关系,才开始动手刻板。由于底版较大,刻板时是分开刻的。作品前后创作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而孩子们都是利用课后时间来版画教室创作作品的。此外,当时眼见刻板将要完成,笔者和孩子们又遇到了拓印问题。如果只用一种颜色拓印,似乎显得有些单调,而如果用五颜六色,又不适合作品风格。思来想去,笔者和孩子选择了红黑色系。红色用在两扇大门上,给画面增加喜气;黑色相对传统稳重,契合主题。红色和黑色同时印在一块板上,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于是,局部上色时,笔者和孩子们放弃滚筒,改用毛笔。虽然上交的参赛作品只有三幅,但是在完成最终作品之前,孩子们拓印了不下十幅。可想而知,完成这样的三幅作品实属不易。

在这个“PDC”项目里,笔者尊重孩子们的喜好,平等地和他们对话,蹲下身来倾听他们的发现和想法,真正地让他们成为创作的中心[1]。

三、传承非遗文化:引导儿童守本创新

儿童是非遗文化最好的传承者。教师要引导儿童守本创新,更好地传承优秀非遗文化。

《蕊春乐趣多》系列作品的介绍是这样的:“你知道蕊春园吗?那是我们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里的园子,那里有假山、葫蘆池、香樟林、延月亭,还有我们的快乐时光。蕊春园里的学问可大了,在那里,老师们开发了很多有趣的课程。《蕊春乐趣多》系列作品,就是用版画的形式,加入蕊春园里的元素与南通木版年画中的门神形象,让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紧密结合。”

《蕊春乐趣多(一)》表现的是一个威武的门神与一扇红色的大门,门内穿着唐装、手提彩灯的孩子们笑逐颜开,一脸的阳光。这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扇古朴的大门里面有怎样的景象。《蕊春乐趣多(二)》表现的是蕊春园中的动静结合之美。园子里,有古色古香的美景,还有畅游的孩子们,让人流连忘返。《蕊春乐趣多(三)》和《蕊春乐趣多(一)》相呼应。三幅作品,可以单独欣赏,各有特色;又可以拼接起来欣赏,别有一番韵味。

在笔者看来,创作这样三幅有特色的作品,是具有偶然性的。但是,倘若教师能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感受,去发现,享受每一个教学项目的生成过程,总会有很多重要的收获。

结语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如果驻足于现状,就永远不能获得更高的成就。在“PDC”教育理念兴起的今天,教师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开发出更多推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项目,让孩子们成为有底蕴的新时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平.磁性课程 当文化与儿童相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非遗版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版画作品选登
题解教育『三问』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