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2023-12-18汤蕾

教育界·A 2023年32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摘要】民间艺术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部分,而且是美术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传承优秀民间艺术。文章从引入民间艺术资源、欣赏民间艺术作品、组织民间艺术创作三个方面,重点探讨小学美术教学渗透民间艺术的策略,旨在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传承民间艺术。

【关键词】小学美术;民间艺术;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汤蕾(1980—),女,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小学。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它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与人文价值的艺术形式。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民间艺术种类繁多,不仅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还为美术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为了进一步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需意识到美术课程与民间艺术的紧密关系,认清在美术课堂渗透民间艺术的必要性,科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笔者结合个人经验,探索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的策略,以期发挥美术课程以美育人的作用。

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的价值

(一)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小学生接触的外界事物相对有限,美术知识储备不足,大部分学生对美术的认知比较浅显,艺术视野相对狭窄。因此,面向小学生开展美术教育,需要有计划地融入一些艺术文化资源,以实现丰富学生认知、拓宽学生艺术视野的目的。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的一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将美术教材向外延展,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能让其获得新鲜的学习体验,从而激活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增进其对民间艺术的认知,充分拓宽其艺术视野[1]。

(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民间艺术涉及的领域十分宽广,诸如皮影、剪纸、编织等都属于民间艺术,这些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艺术形象深入人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容易被大众接受。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有目的地选择绘画类、编织类、剪刻类、印染类等民间工艺品,引导学生欣赏其造型、色彩与结构,发挥其形象思维作用,有利于学生从特定的艺术形式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有效提高其审美情趣。

(三)传承优秀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部分,它历经几千年的沉淀,已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中小学生必须践行的使命。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引导学生近距离接触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形式,经历认识、了解、学习与创作的过程,能使学生从人文视角深入了解民间艺术,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及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使其自发承担起弘扬和传承民间艺术的重任[2]。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的策略

(一)引入民间艺术资源,扩展美术课堂容量

小学美术课程承担着引导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制作传统工艺品,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责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深入发掘、充分利用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艺术资源、美育资源,将丰富多样的优秀艺术资源与艺术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在此背景下,将民间艺术资源引入美术课堂成为一条可行路径,或由教师按需选取,或由学生自主了解,均可实现扩展美术课堂容量的目的。

1.教师按需选取

人教版美术教材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征编排了不同内容,但教材容量相对有限,需要教师向外延展教学资源,丰富美术课堂内容。此机会可作为渗透民間艺术的切入点,教师可以以美术教学主题为核心,以因地制宜为原则,根据教学需要开发、利用民间艺术资源,聚焦民间特色,让学生认识并体验身边的艺术文化[3]。

以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风筝的魅力”为例。风筝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玩具,而南通是板鹞风筝的发源地。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因地制宜,融入南通板鹞风筝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多媒体呈现板鹞风筝的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风筝,你觉得它像什么呢?它与平时见到的风筝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给出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说板鹞风筝看起来特别大,有的学生说风筝上有很多哨子,有的学生说风筝的形状比较方正……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南通板鹞风筝》,详细了解板鹞风筝的起源、特点、制作技艺及艺术价值,聆听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详细解说,了解板鹞风筝的发展现状。通过渗透此民间艺术,学生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结合课程主题了解板鹞风筝的制作技艺,主动关注其发展情况。后续教师可以建议感兴趣的学生走进南通风筝博物馆,近距离观察板鹞风筝,深度了解传统手工艺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民间艺术,感受传统技艺,感悟风筝的魅力。

2.学生自主了解

小学生的探索欲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着刨根问底的决心,这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切入点。美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激发其探索欲,组织他们自行探索更多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内容,自主发现身边的民间艺术。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激发其探索欲,引导他们通过网络搜索或实地考察、调查等方式了解各种民间艺术,搜集各方面信息,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等记录实践成果,并在课堂上集中展示,将民间艺术资源与美术课程深度融合。

以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美丽的纹样”为例。学生对色彩、纹样等美术元素兴趣较高,且五年级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从拓展角度设计前置性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南通蓝印花布、扎染、手织壁挂毯等民间特色工艺品的相关信息,每个小组选择一类物品进行详细探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探究结果。通过批阅学生提交的作业,教师发现,他们搜集的信息十分全面,不仅包括大量文字材料,还包含一些图片。学生的调查成果与新课内容存在联系。在课堂拓展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一一展示调查成果,引导他们从形态、工艺等方面了解更多的纹样,有机渗透印染类民间工艺,让学生知道纹样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丰富美术认知,掌握当地民间艺术的相关信息。

(二)欣赏民间艺术作品,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小学美术教学应指向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发展,使其理解各项艺术的形式美和意蕴美。但美术课堂教学存在鉴赏内容脱离现实生活,超出学生欣赏能力的现象,导致部分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到欣赏评述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发展。为此,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为立足点,尝试融入民间艺术资源,让学生从生活角度去欣赏、理解、感悟民间艺术之美,并能积极主动地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认知,提高审美能力[4]。教师要精心选择民间工艺品,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欣赏民间工艺品,仔细观察民间工艺品的造型、色彩特征,从审美视角辨析其美学价值,从人文视角把握其文化内涵,了解其制作工具、材料及巧妙构思。

以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对称的美”为例。本课是在二年级“对折剪纸”一课的基础上设置的进阶学习内容,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对称创作剪纸作品。剪纸艺术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利用具有童趣的剪纸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调用经验认识剪纸艺术,然后出示多组剪纸作品,组织学生对比欣赏,观察、感知对称的形式美。学生从剪纸作品中发现对称现象,由此掌握对称原理及其特点,并运用对称的形式创作剪纸作品。最后,教师利用拓展环节延伸讲解剪纸艺术的相关常识,简单分析南方和北方剪纸艺术的区别,展示扬州剪纸、南京剪纸、安塞剪纸、庄河剪纸等地区的剪纸作品,让学生观察这些作品的造型、色彩、形象,了解剪纸的纹样、寓意及用途,直观感受剪纸作品图形、图案的规律。如此既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视觉体验,增进学生对剪纸艺术的了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组织民间艺术创作,促使学生创意实践

《课程标准》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建立学会、勤练、常展(演)于一体的机制,创造更多展示交流机会,激发每一位学生的艺术潜能。”为此,在指导学生欣赏、理解各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创意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让学生亲自体验与实践,深刻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体会民间艺术创作的乐趣,从而增强传承民间艺术的意识[5]。

1.组织课堂实践

课堂实践是学生进行创意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建立在作品欣赏、技法指导的基础上,从知识、技能的学习到运用逐步推进,能够保障课堂效果。教师应围绕课程重点内容,适时渗透民间艺术,突出制作技法,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技法制作民间工艺品,体现个人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创作兴趣。

以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雕与刻的乐趣”为例。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木雕等雕刻工艺的基本材料、工具、技法以及艺术特点,大胆想象,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渗透南通红木雕刻的相关知识,并组织学生进行创意实践。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创设情境,感受雕刻。在这一环节,教师利用问题启发学生走进情境,提出“你知道哪些雕刻作品?其外形有什么特点?这些雕刻工艺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检测学生对雕刻工艺的了解情况,让学生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我国民间雕刻工艺的传统、材料、样式等知识。第二,明确思路,探索雕刻。在这一环节,教师组织学生欣赏不同形式、材质的雕刻作品,重点欣赏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木雕作品《民间故事》以及笔架、镇纸等红木雕刻作品,拓展讲解南通红木雕刻这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感受雕刻工艺之美,广泛了解雕刻的表现形式与艺术特点,掌握雕刻工艺的材料、工具、技法、步骤等基本信息。第三,创意实践,动手操作。在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挖掘生活中可进行雕刻的材料,如土豆、胡萝卜、橡皮、泡沫等,经历选材、绘图、雕刻、调整等制作步骤,运用切、削、磨、穿、刻、饰等技法,制作富有生活情趣的雕刻作品。这样能讓学生从中感受雕刻工艺的独特美感,产生创意实践的兴趣,将传统手工艺制作技法应用于美术创意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使其对传统手工技艺形成深刻印象,在实践中传承民间艺术。

2.组织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是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与创意实践能力的另一条途径。在美术教学中组织实践活动,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缺一不可。有些教师忽略了课外实践的合理组织,导致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与空间受限,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应延伸教学空间,为学生接触民间艺术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走进当地美术馆、民俗博物馆等场所,主动了解各种民间艺术信息,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亲身参与剪纸、刺绣、印染、陶艺、风筝等工艺品制作,学习剪、刻、折、捏塑、插接等技法,通过实践广泛接触民间艺术,了解中国传统工艺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掌握更丰富、真实的信息,在此基础上与同学分享关于传承民间艺术的看法与建议。另一方面,学校应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结合特色民间艺术资源,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突显学校艺术教育特色,为学生参与美术创意实践提供机会,采取激励手段,促使学生参与民间艺术实践,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拓宽学生视野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民间艺术人文底蕴深厚,具有教育价值,是开展美术教育的宝贵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既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又契合核心素养要求。教师要做好美术课程与民间艺术的融合设计,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功能,让学生在接触、欣赏、创作民间艺术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活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美术核心素养,主动承担起传承民间艺术的责任,让民间艺术永葆活力,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明婧.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2020(18):84.

[2]黄月青.论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运用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0(11):67,74.

[3]林璐.浅析民间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20(5):118-119.

[4]雷娜.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21.

[5]杨冰洁.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以民间艺术在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亚太教育,2019(8):8-9.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