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四示”观
2023-12-18杨邦安
杨邦安
“天下之本在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家庭教育。古人教育子女要修身明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优良的家训家风,是励志勉学的精神食粮,是修身处世的道德标准,是为官从政的坚挺脊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教家风的有序传承。
2021年,国家出台了首部家庭教育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
许多家长也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却苦无良策。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既不放松对孩子的管教,又能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总结身边的许多优秀家庭教育成功案例,笔者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做到适当“四示”,我们的家庭会越来越和谐,孩子也越来越优秀。
一、正确示爱
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营养,更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良好亲子关系的无可替代的源泉。
绝大多数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对于如何表达爱,很多父母并不是很清楚。部分父母爱的“度”没有掌握好。
家长们第一次做父母的经验,大多来自原生家庭的所见、所闻、所感。父辈们传递的亲子模式,多为“少言寡语”“严厉苛责”。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大多比较含蓄,努力做了很多具体的事情,却疏于行动和语言的表达。很多时候,父母的爱显得有些遥远,甚至缺少温度。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孩子。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改变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要对孩子正确示爱。
1.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家庭和睦是孩子人格健康的基础。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闹,要和自己的伴侣在家庭教育的观念上达成一致,父母一条心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
2.爱的语言和爱的行为不能少
直接表达你的爱。最简单最深情的动作就是拥抱。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充满爱的温和的肢体语言,会让孩子有自然而然的安全感和亲近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肢体言语可以是拉拉手,摸摸头,相互依偎等。
慷慨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孩子有了进步,或者得意地向你展示他的成果时,我们一定不要吝啬对他的肯定。日常生活中,孩子在具体事情上克服了困难,我们一定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并鼓励他,孩子要在鼓励中成长。
道歉很必要。权威是家长惯用的面具。人无完人,父母也有犯错的时候,有时候我们做错了事情,需要通过道歉让孩子明白,犯错是可以被接纳的。
让运动和餐桌,成为深度互动的最佳时光。父母每天要尽量和孩子一起吃晚餐,和孩子分享日常。父母还要帮助孩子养成健身习惯,让孩子在运动中热爱生活、学会合作。
二、适当示能
示能,不是逞能,不是向孩子炫耀自己拥有的财富和人脉,而是展示自己所擅长的能力、才华或是意志。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也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父母在孩子心中的这份权威,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的威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渐渐发现,父母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厉害。孩子对父母感情的这种变化,很多时候与父母的财富、学历、身份地位等并无关系。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父母要树立起生活目标,人生追求
生活目标,不一定有多高远,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但每年或每段时间要制定工作或生活目标。比如,“我们家需要换房子了,这两年我们的中心目标就是这个”“这个月的目标是读完《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本书,女儿,你要监督我啊”,等等。
2.经常和孩子谈论自己的工作
童年时期的心理成长对一个孩子来说影响很大,这种影响可以延续到一个孩子的青春期结束,甚至一生。
许多孩子之所以与父母缺乏信任与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父母在自己所见之外的生活中都干了些什么。和孩子谈谈你今天的工作,告诉他,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你取得的成绩等。
这样做,一是让孩子觉得,他是父母生活中完整的一部分。二是让孩子对父母由衷地产生敬意。
3.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的帮助不同。孩子上学以后,让不少父母焦虑的是自己不能给孩子辅导功课。但父母给孩子提供的帮助,应该是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以及自我心理调适。除此以外,在给孩子提供帮助的时候,要注意到两不管:孩子能够承受的困难不要管,孩子能够独立做到的事情不要管。
一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成长路上肯定会有大大小小的挫折,不怕有挫折,怕的是孩子遇到挫折之后无法应对。因此,对于小困难、小挫折,应该交给孩子自己解决,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用心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家长可以传授给孩子的最重要的一课是,如何离开父母独立生存。”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父母要学会放手,不能过度控制和溺爱孩子。要记住,孩子是独立个体,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最需要的是指引而不是包办。
三、时时示德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家庭教育重在立德。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成才必先成人。
1.立德要从自身“立德”做起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一举一动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所以,父母要从严要求自己,自觉接受孩子的监督,凡是要孩子不做的,家长自己带头不做;凡是要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带头做到。
2.“示德”立家规,树立规则意识
父母有德行,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并且告诉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孩子会越来越明理,养成好的德行。“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孩子们在家庭生活中必须遵守的秩序,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建立家庭规则,拟定奖惩办法,让孩子在家庭中学会遵守规则、敬畏规则。
3.示德要从小处着手,防患于未然
父母要用心了解孩子的实际,从小处着手教育和引导孩子,防患于未然。父母要时时注意环境给孩子的影响,及时进行引导。
四、善于示弱
在我们长期的教育文化中,父母与孩子天然有着“高低”之分。父母就是正确的、有力的,孩子只能无条件地信任和听从父母。但实际上,父母的高高在上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压迫感,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我可以,我能行”的自我掌控感。
示弱,让孩子感受到被需要着。在大多数家庭中,父母遇到再大困难,都会想方设法解决,既不会向孩子求助,又不会让孩子帮忙。孩子只觉得自己很需要父母,从没感受过他被父母需要着。
孩子12 岁之后,父母的沟通方式一定要改变。最关键的是,父母要学会示弱,在平时适当地向孩子透露自己的不足和弱项,懂得向孩子示弱,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需要,才有利于孩子成长,增强孩子的信心。
示弱,让孩子逐渐学会独立。父母的示弱,是一种让渡,能够激发孩子的信心和勇气,让他们独立起来,学会担当。示弱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教育艺术,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需要,才会成长。
我们可以试着从三个方面弱化自己:
1.生活上示弱,孩子更独立
越是幼小的孩子,越希望能帮大人的忙,如果满足心愿,就会特别骄傲。父母不妨在生活上对孩子示弱,训练孩子的独立性。
2.决策上示弱,孩子更有主见
许多父母热衷扮演“全知”或者喜欢替孩子做决定。其实,偶尔展现自己的盲区,才能让孩子更有主见。父母要从生活的点滴入手,引导孩子思考,放手让孩子去做决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内心笃定,有主见的人。
3.困难上示弱,孩子更有担当
为人父母,大抵都是打落牙齿,也不想展露丝毫软弱的。其实,父母不必时刻硬撑,偶尔让孩子看见难处,反而能促进孩子成熟。要让孩子明白,他也是这个家的一分子,家里的任何事不单是父母的事情,也是他的事情,要让孩子有家庭责任心,承担自己的责任。
父母做孩子的大伞,那他一辈子只会躲在大伞底下,永远不会长大。父母要让孩子成为高山,自己成为小草,你去依靠他,他才能成长起来。
总之,家长们要树立起新的家庭教育观念,做到正确示爱、适当示能、时时示德、善于示弱,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