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罗·波诺《随想风格的华尔兹舞曲》演奏诠释与音乐风格分析

2023-12-18许灏豫章师范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32期
关键词:展开部八分音符连音

许灏(豫章师范学院)

一、作曲家简介

保罗·波诺(Paul Bonneau,1918-1995),法国著名作曲家,法国公认的二十世纪轻音乐风格代表作曲家。1932年,波诺进入世界知名的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并开始在各类作曲大赛中崭露头角,其中包含1937 年获得和声创作一等奖、1942 年获得赋格创作一等奖以及1945 年获得作品创作一等奖,毕业后,波诺开始了其作为职业音乐家的艺术生涯。

二、作品简介

保罗·波诺共为萨克斯管创作了4首作品,分别为1944 年创作的《组曲——为中音萨克斯管与钢琴而作》 《协奏曲——为中音萨克斯管与管弦乐队而作》《爵士精神——为中音萨克斯管与钢琴而作》,以及1950 年创作的萨克斯管无伴奏独奏作品《随想风格的华尔兹舞曲》。

相对于其余3首萨克斯管作品而言,《随想风格的华尔兹舞曲》在萨克斯管文献中占据较高的地位,被大量萨克斯管演奏家所关注,包括被誉为“法国古典萨克斯管之父”的马塞尔·穆勒、美国极负盛名的萨克斯管演奏家、教育家尤金·罗素以及美国著名萨克斯管演奏家哈维·皮特尔等演奏家的青睐,演出频率较高。

三、作品演奏诠释

保罗·波诺为独奏萨克斯管所作的《随想风格的华尔兹舞曲》为附加尾声的三部性曲式结构,且具有变奏曲的体裁特征。如若较为笼统的定义作品的结构,为四个部分组成,即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与附加尾声部分。本文依托作品演奏要点为主导,从调性与结构、节奏与织体、演奏法运用、呼吸与句法分析四个方面进行探究,以期于对音乐作品风格的正确诠释,提供依据。

(一)作品呈示部

1.调性与结构分析

第一段为1-24 小节,共分为四句,其中,1-8 小节为该段第一句,采用升C 大调;9-16 小节为该段第二句,沿用升C 大调;17-22 小节为该段第三句,采用降B 大调;23-24 小节为该段附加延伸句,沿用降B 大调。

第二段为25-58 小节,共分为五句,其中,25-32 小节为该段第一句,采用降B 大调;33-40 小节为该段第二句,采用C 大调;41-44 小节为该段第三句,转为D 大调;45-56 小节为该段附加延伸句,沿用D 大调;57-58 小节为该段过渡句,为衔接至下一段而准备,采用半音阶的调性元素。

第三段为59-68 小节,共一句,采用C 大调的调性布局,其中59-66 小节作为一种类型的音乐元素,67-68 小节为过渡句,衔接呈示部的第三段。

第四段为69-82 小节,共分为三句,其中,69-72 小节为该段第一句,采用C 大调;73-74 小节为该段第二句,沿用C 大调的调性布局,为本段第一句的模仿句,通过速度的变化,引出本段附加延伸句,即第四句,75-82 小节,采用C 大调,后转至A 大调结束。

2.节奏与织体分析

在本首作品中,呈示部的音乐语言是极具特色的,也为作品中的“华尔兹”风格呈现,建立了明确的音乐模式。

呈示部第一段,普遍采用了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组合模式,包含以十六分音符为主要元素的三连音节奏运用,共设定三种节奏模式。

该段第一种节奏模式,为单个八分音符断奏,后向上大六度跳进,以半音阶的形式,衔接四个十六分音符,作为动力性发展的模式,随即向上纯五度跳进至八分音符断奏,后接两个八分音符下行。

第二种节奏模式,作为第一乐节的变体,半音阶形式的动力性音乐元素,由四个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发展为两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音乐的动力性进一步提升。

第三种节奏模式,以连续的半音阶下行形式,作为新出现的音乐材料,常运用于相同风格类别的乐节之间,作为衔接使用。该音乐织体作为作品中所出现的第一种“华尔兹”风格音乐模式,在作品的后续被大量运用,亦是演奏者应极力呈现其音乐风格的重要元素。

呈示部第二段,继续沿用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组合模式,与第一段有所不同,在一小节内,八分音符位于四个十六分音符节奏之后,作为该小节的末端弱拍,强拍的十六分音符,常常被作曲家要求使用保持音演奏,与弱拍的八分音符,组成了作品中的第二种“华尔兹”风格音乐模式,特色鲜明。其次,在一小节内,由十六分音符构成连续的三连音节奏组合、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组合在该段依旧普遍存在,多出现于该段“华尔兹”风格模式段落之间,起承接作用,动力性较强。最后,在本段的最后两个小节,第一次出现了装饰音元素,且装饰音设置于带有保持音的八分音符之前,为作品衍生新的风格模式,增添新的音乐素材,提供过渡作用。

呈示部第三段,在一小节内,多由三个八分音符构成原始节奏模式,其中,强拍多被设置为断奏,两个弱拍设置为保持音。装饰音在该节奏模式中运用普遍,与呈示部第二段最后两个小节一致,被设置于保持音之前,意在保持音的基础上,增加单个八分音符的延展性,并与强拍中被设置为断奏的八分音符产生反差,在单位小节内,构成十分清晰且有规律的三拍子节奏律动,作品中的第三种“华尔兹”风格音乐模式由此形成。该段的最后两个小节,同样作为过渡句,采用由连续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半音阶节奏,并被作曲家标记为“加速演奏”,使该段在音乐动力中,向下一乐段衔接。

呈示部第四段,大量运用了呈示部第三段中的节奏变体,即同为一小节内的三个八分音符运用,基于此模式,大致出现了三种衍生形式:其一,第一个八分音符为保持音,后两个八分音符为断奏;其二,第一与第三个八分音符为保持音,第二个八分音符无特殊演奏法标记;其三,在该段75-82 小节延伸句中,出现了少量上述节奏型的变形,归结其本质,可定义为第一与第三个八分音符为保持音,第二个八分音符为断奏。装饰音大量出现在上述三种节奏型中,多运用短倚音,简而言之,无论八分音符运用何种特殊演奏标记,第一与第三个八分音符,多伴随单个短倚音,第二个八分音符伴随多个短倚音,在本段延伸段中稍有变化,总体而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由此可定义为作品中的第四种“华尔兹”风格音乐模式。

3.演奏法运用分析

作品呈示部的演奏法运用较为丰富,具备一定的规律性,且服务于四种“华尔兹”风格音乐模式中,为音乐风格的呈现,提供了有效支撑,亦是演奏者需要高度关注的重点。

呈示部第一段,在第一种“华尔兹”风格音乐模式中,一个单位小节内,第一个八分音符普遍采用带有连音线的断奏演奏法,在演奏此类演奏法时,应与不带连音线的断奏演奏法产生区别,即同为吐音演奏,时值运用上应有区别,带有连音线的断奏演奏法应更具动力性与延伸性。后续的十六分音符半音阶织体为连音演奏,应采用积极的气息支撑,保证声音的流动性,将动力推动至八分音符气断,完成音色集中而短促的音程跳进,形成高度明确的“华尔兹”风格律动,与作品音乐语境相符。

呈示部第二段,在第二种“华尔兹”风格音乐模式中,最为重要的演奏法呈现,是十六分音符保持音与八分音符断奏的对应运用,十六分音符保持音应极具动力性,为下行音阶的高质量呈现,提供支撑,亦可与八分音符断奏,形成对比,从而突显此类“华尔兹”风格元素的特征。

呈示部第三段,在第三种“华尔兹”风格音乐模式中,一小节内的第一个八分音符为断奏,吐音演奏时,应运用积极的动力,呈现“华尔兹”重拍的节奏律动;第二、第三个八分音符,被标记为保持音,且每个八分音符都伴随多个连续的短倚音,应体现该织体的延展性,运用舒展的气息,突出该类节奏型的流动性。

呈示部第四段,在第四种“华尔兹”风格音乐模式中,十六分音符的保持音十分具有特色,且该十六分音符多伴随单个短倚音,在突出此类节奏型的速度同时,保证短倚音的运用,不破坏保持音的延展性;其次,带有气断演奏法的八分音符,多伴随多个短倚音,演奏此类短倚音时,应保持气息的压力与推动,使气断演奏法的八分音符,时值短促,音色集中。

4.呼吸与句法分析

纵观作品呈示部,换气点多设置于“华尔兹”风格音乐模式材料与运用半音阶素材的动力性乐句之间,此时的换气点为演奏者提供气息的补充,亦可看作是不同风格音乐材料之间的分隔点,因此,演奏者无需追求速度过快的换气动作,应在演奏中,突显不同音乐材料之间的差异性。

(二)作品展开部

1.调性与结构分析

第一段为83-92 小节,共分为两句,其中,83-90 小节为该段第一句,采用降B 大调;91-92 小节为该段过渡句,运用半音阶音乐元素,将音乐的动力,延伸至下一乐段。

第二段为93-106 小节,共分为三句,其中,93-96 小节为该段第一句,采用B 大调;97-98 小节为该段第二句,采用降B 大调;99-106 小节为该段过渡句,衔接展开部的第三段,承上启下,采用不同风格的装饰音元素。

第三段为107-122 小节,共分为三句,其中,107-114 小节为该段第一句,采用B 大调;115-120 小节为该段第二句,采用降B 大调;121-122 为该段附加延伸句,沿用降B 大调,为新的音乐素材出现,提供准备。

第四段为123-158 小节,共分为五句,其中,123-130 小节为该段第一句,采用降B 大调;131-138 为该段第二句,回归C 大调;139-142 小节为该段第三句,采用D 大调;143-154 小节为该段附加延伸句,将音乐的发展动力急剧延展;155-158 小节为该段过渡句,采用半音阶的音乐素材,起过渡转接作用。

2.节奏与织体分析

作品展开部的织体运用与节奏特征,多沿用作品呈示部的音乐素材,并加以变化,不难看出作品的音乐创作特征与发展规律,是与前文所提及的“华尔兹”风格音乐模式密切相关的,极具逻辑性。

展开部第一段,在织体运用方面,与呈示部的音乐织体产生较大区别,整段几乎全部采用以八分音符为单位时值的特殊等分音节奏型,包含五连音、六连音、七连音与八连音,交替使用,旋律的宽度被这一织体所突显,音乐充满流动与歌唱性。在每一组连音线的第一个音,多设置为保持音,保持音的运用,使旋律的走向更具指向性与动力性,由此可见,该段的织体风格看似作为新出现的音乐材料,实则为呈示部第三段的变体,基于上文所提及的第三种“华尔兹”风格音乐模式衍生而成。

展开部第二段,为呈示部第四段,即第四种“华尔兹”风格音乐模式的变体,相似度较高。装饰音运用方面,同样伴随多个短倚音出现,但数量有所增加,由呈示部第四段中的三至四个短倚音为一组,增加至七个短倚音为一组,较为密集,且动力性增加。该段过渡句中的颤音运用十分普遍,音乐元素较为丰富。

展开部第三段,为呈示部第一段,即第一种“华尔兹”风格音乐模式的变体,除调性区别之外,在织体运用方面与呈示部第一段完全一致,由此可见,“华尔兹”风格元素贯穿于作品的各个段落中,音乐逻辑性极强。

展开部第四段,为呈示部第二段,即第二种“华尔兹”风格音乐模式的变体,完整保留了“华尔兹”风格节奏律动的同时,再次运用了以八分音符为单位时值的特殊等分音节奏型,包含三连音、七连音、八连音与九连音,相比展开部第一段的特殊等分音运用而言,更具复杂性。

3.演奏法运用分析

作品展开部与呈示部同为四段结构,且展开部沿用了呈示部所出现的四种“华尔兹”风格音乐模式,并加以衍生与变形,在演奏法的运用方面,亦存在较高的相似度,本节不再过度赘述。由于展开部使音乐语言更加丰富多样,复杂性提升,因此,部分演奏要点是值得高度关注的。

展开部第一段,大量特殊等分音所组成的密集与动力型语句,保持音多位于连音线的开头,运用吐音演奏保持音时,力度不宜过重,应极力突出时值的长度,为音乐保有持续的动力,提供明确的倾向性。

展开部第二段,最具特色的是该段过渡句,即颤音运用。演奏者在保证颤音速度的同时,应注意气息的支撑,保证音色的高度统一,部分颤音的演奏需使用替代指法,其目的为降低颤音时,不同音区所出现的音色差异,便于在呈现力度张力的过程中,保证音色的统一性。

展开部第三段,除调性与呈示部第一段形成差异,演奏法的运用基本一致,突出“华尔兹”风格律动,是演奏该段的要点所在。

展开部第四段,特殊等分音节奏大量运用,且存在两种不同的特殊等分音节奏持续运用,演奏者应保证节奏精准,同时,关注保持音的内在动力,以及断奏演奏法与保持音演奏法的内在联系,保证音乐风格明确,节奏律动清晰。

4.呼吸与句法分析

作品展开部的换气点,依旧多设置于“华尔兹”风格音乐模式材料与衔接乐句之间,在结构上起分隔作用,总体而言,与呈示部的呼吸规则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展开部的第一段,由于该段大量运用特殊等分音,音符的排列十分密集,音乐流动性与旋律性较强,且作曲家并未在该段乐谱中设置任何换气标记,因此,合理的换气,不仅能够突显音乐结构本体的风格特征,还能使演奏者获得气息的补充,保证作品的演奏质量。

从作品本体出发,应把该段第一个换气点,设置于84 小节末端;第二个换气点设置于86 小节末端;第三个换气点设置于90 小节,带有三个连续短倚音的八分音符之后。演奏时运用此规则呼吸,能够做到还原作品文本,符合作品的逻辑规律。

(三)作品再现部与附加尾声

1.调性与结构分析

作品再现段在结构上为单段体,共分为六句,其中,159-166 小节为该段第一句,采用升C 大调;167-177 小节为该段第二句,采用A 大调;178-184小节为该段第三句,采用升C 大调;185-196 小节为该段第四句,采用B、C、升C 及D 大调;197-200 小节为该段第五句,采用升C 大调;201-204 小节为该段第六句,沿用升C 大调。

附加尾声部分同为单段体,共分为四句,总体基于升C 大调展开,其中,205 小节至217 小节第一拍,为该段第一句;217 小节第二拍,至234 小节,为该段第二句;235-236 小节为该段第三句,起过渡作用;237-249 小节为该段第四句。

2.节奏与织体分析

作品再现段中,继续沿用“华尔兹”风格的音乐模式,此外,密集型特殊等分音的运用十分具有特色,包含十七连音、十八连音及十九连音。由于此类音乐素材的音符排列较为密集,因此,节奏的稳定性是演奏者值得关注的要点。

附加尾声部分,跨小节的三连音节奏与颤音元素的运用,是该部分较为新颖的音乐材料,尤其是跨小节的颤音运用,保证节奏精准的同时,体现力度的反差与张力,同时还需保证作品结构的逻辑性,独具特色。

3.演奏法运用分析

作品再现段的特殊等分音元素,多采用连音演奏法,其中,十九连音所设置的连音线,以后一小节的八分音符为结束点,十八连音所设置的连音线,以后一小节的八分音符断奏为结束点。演奏时,应极力突出不同种类八分音符之间的差异。

附加尾声部分,长颤音的运用,手指的速度应保证均匀而快速,力度呈现为渐弱,应使用积极的气息支撑,保证声音的统一性。结尾句的演奏速度为“极快的”,具有较大的力度反差,且两个力度对比句中,均运用了气断演奏法,因此,不同力度所呈现出的气断,应保证音色统一,时值精准,突出此类音乐素材的动力性。

4.呼吸与句法分析

作品再现部除运用呈示部与展开部的换气规律之外,十七连音与十九连音组合可视为一个整体,十七连音与十八连音组合亦可视为一个整体,因此,换气点不可放置于此类组合之间。

附加尾声部分,演奏速度较快,换气点应多应用于八分音符之后,不可破坏乐句的完整性。该段第四句中出现较多休止符,可适当增加休止符的弹性,无需演奏过于刻板,从而正确还原作品的随想风格。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作品演奏诠释为抓手,通过对作品文本的解读,意于探寻无伴奏器乐体裁的特殊性,以及演奏无伴奏器乐体裁时,演奏者如何准确呈现其音乐风格,并进行合乎作品逻辑性的二度创作。其中,“华尔兹”风格音乐模式的运用,是作品的核心要素所在,笔者提炼了作品中所呈现的四种“华尔兹”风格音乐模式,此为再现作品音乐文本的关键所在,演奏者应严格遵循,亦可与作曲家的创作动机相符。句法结构需做到精准把握,由于作品为随想风格的无伴奏作品,演奏弹性较大,对于作品句法结构的基本特征,是演奏者必须仔细研读的,方可使其二度创作符合随想风格的本质,而非随性而为。音乐张力的呈现应积极突显,需严格执行乐谱中所标记的演奏记号,包括演奏法、力度记号及速度记号等,表现作品的音乐张力,正确还原作品的音乐风格。

猜你喜欢

展开部八分音符连音
六连音手脚配合练习
爵士鼓演奏技巧六连音的应用
莫扎特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展开部研究
论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一卷)之节奏组织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借助柯达伊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奏鸣曲式展开部基本部分的特征研究
连音社济南最火的乐队
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展开部的创作特征研究
浅谈声乐演唱中连音训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