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弦乐器的结构及声学原理分析

2023-12-18陈敬昱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6期
关键词:三弦蒙皮音质

陈敬昱

(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0)

引言

作为传统民族弹拨乐器,三弦包含多种形制,大致划分为大三弦、小三弦,张三根弦为共同的结构特点,故名“三弦”。三弦乐器拥有大三弦,中三弦,小三弦即可把握其形貌特点,与其他乐器区分开来。三弦能够广泛流传,不仅与结构有关,也与其宽阔广博的音域、雄强音量、鲜明音色和珠玉般的音色有关,因此应加强三弦乐器结构和声学原理研究,为完美演奏乐器提供指导。

一、三弦乐器的结构分析

(一)结构组成

三弦源于古时的弦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乐种的三弦在大小、尺寸等方面各具特色,但总体上来看构造简单,结构主要包含琴头、琴杆和琴鼓三个部分,仅在结构细节上存在差异,包含弦轴、鼓框、皮膜、共鸣箱、山口等多种配件。琴头位于顶端,多呈铲形,顶部较宽,向后呈弯弧形弯曲,发挥装饰作用,雕有纹饰,上部可以为如意形,也可以雕刻大顶化。琴头中间开设弦槽,槽侧设置弦轴孔,两侧分布三个弦轴,琴弦一端系在弦轸上,另一端系在琴身底端弦钩上。琴杆多为半圆柱状体,平滑表面为指板,上面无品无柱,上端镶嵌山口,下端方形,插入到琴鼓中,贯穿而过,形成修长琴身。从山口到琴马均为有效弦长,可以通过琴马将琴弦震动传递至琴鼓。琴鼓又称之为鼓头,为共鸣箱,多为椭圆形或圆桶形,双面蒙皮,中央设置琴马。鼓头多为扁椭圆形,由鼓框和蒙皮构成。鼓框上下开设方孔,用于装入琴杆,两面设置坡口,倒去硬棱后蒙以膜料,四周坡口设置小槽嵌入骨片等装饰鼓框[1]。琴鼓底端设置菱形木壳,带有弦钩,用于琴弦。皮面位于中央,琴尾布置护弦帽,张三根弦,依次为外弦、中弦和内弦,分别采用子弦、二弦和老弦。

(二)结构特点

1.琴弦特点

三弦能否发出完美声音,与琴弦选用密切相关。从材质上来看,三弦多选用钢丝、蚕丝、尼龙等材料,可以划分为尼龙弦、钢丝缠弦、丝弦、钢丝裸弦、尼龙缠钢丝弦等,粗细不同,声音也存在差异[2]。如子弦最细,声音清脆、宏亮,如同青少年。二弦居中,温润柔和,如同君子。老弦最粗,深沉厚重,如同迟暮老人。选择原料时,既要保证发音,同时要求琴弦拥有良好耐拉力,张力适当,在有效弦长和固定频率下达到最佳张力,确保可以获得理想音质。受这一特点影响,三弦的定音需做到先确定三弦位置,然后确定发音。琴杆细长,向左倾斜时将产生下坠力,促使子弦张力减小,老弦张力增加,为找准声音,定音时需保持演奏姿态,以免出现声音不准情况。如果在平放状态下调音,仅能确认空弦音,后续随着姿态的调整,将出现音位关系错乱问题,并非与弦的粗细比例不对有关,而是与弦的粗细和材质不均相关。在确认材质均匀、粗细统一的情况下,可以维持固定音位。忽略高把位音关系,单纯通过调低空弦音则无法有效控制音位,因为在达到理想高音区的同时,低音区将出现问题,造成空弦间的共鸣作用下降。受弦细、杆长等因素影响,三弦共鸣箱较小,因此仅属于中音乐器。在三弦定音时,需使用琴轴,为圆锥形,通常具有两端大小差异大的特点。对应的,轴孔大小也存在较大差异,将造成琴轴稳定性不佳,容易引发跑弦情况。经过改良后,现代三弦将琴弦缠绕在靠大孔一侧,依靠张力将琴轴推向小孔侧。确保轴和轴孔严密贴合,可以防止琴弦因出现跑弦问题。

2.琴鼓特点

在琴鼓框架制作上,多选用硬重的乌木、红木或紫檀等,红木音质较佳。框板较厚,内腔一般采用方形,外观较大,实则仅能形成小的共鸣腔,因此三弦发音余音短且干尖。现代三弦将框板改薄,制作椭圆形内腔,可以与共鸣箱共振,产生拢音效果。将鼓纵切面内壁制作成反弧形,使框壁和皮面夹角由直角转变为锐角,可以扩大振动面积,集中声波传至蒙皮,改善三弦音质。此外,三弦音质也将受到鼓皮材质影响,可以使用蟒皮、骡马皮、羊皮等材料,通常蟒皮最佳,但蟒的年龄、品种、皮的质量和薄厚等是影响乐器音质的重要因素。根据已有经验来看,多选择“青花白脆蟒皮”,要求拥有清晰花纹,抖动皮板时可以发出清脆的声音。在此基础上,需将鼓皮蒙紧,确认临近张力极限,使鳞与鳞保持较宽距离,呈现出大方鳞等特点,确保达到较大张力。为确认蒙皮效果,将鼓摆平,使背面紧贴平面,轻轻敲打放马位置,达到较高音高说明张力足够,同时应确认四角张力相同,保持音高一致。

3.琴杆特点

制作琴杆,多选用银杏、樟木、楠木、杨木等制作后背,并使用红木、紫檀、乌木等制作指板,具有重量轻、耐磨等特点。琴马用于传送琴弦震动,也将给三弦音质带来较大影响。从材质上来看,琴马可选用竹子、红木、乌木、紫檀木、骨头等材质,同时大小、位置等也将影响音质。竹制琴马划分为整竹和合竹,前者重量轻,后者两面采用青竹,重量大。琴马中空,在三弦音质空的条件下,可选用轻琴马,与蒙皮小面积接触,而音质脆多选用重琴马,与蒙皮大面积接触。在鼓皮镇东面布置琴马,应确认在下端1/4位置,具体需结合三弦音质进行调整,上下移动范围不超10 毫米。三弦鼓面下端比指板平面延长约6 毫米,通过向后背调整琴马给予鼓皮的力度,越向后则力度越大,但应避免力度过大造成鼓皮振动幅度过小,也避免过小造成鼓皮无法共鸣。将琴马设置在指板下端尽头位置,使弦与指板保持8 毫米距离,可以方便左手演奏乐器,也能给予蒙皮适合的压力。

二、三弦乐器声学原理

(一)三弦音特性

音域宽广、声音强有力、音质圆润等为三弦音共性,但实际由于三弦品种不同,在音质上也表现出一定差异,拥有鲜明个性。如大三弦音域基本在G 到d4 之间,与琵琶接近,具有声音响亮、音色浑厚等特点,在民族乐器演绎过程中具有突出的穿透力,可与其他弦乐器区分开来。同时演绎三根弦,给人带来战鼓齐鸣的感受,声音极具威力。而在抒情演奏中,大三弦音质较纯,给人以类似古琴的高远感受。在单弦、鼓子曲等音乐中,大三弦可以成为领奏乐器,在现代歌舞剧中也可用于营造气氛。小三弦的种类较多,在京剧、江南丝竹、昆曲、苏州评弹和西南少数民族歌舞等音乐形式中,都能见到小三弦的身影,具有音色清脆、轻盈等特点[3]。如在江南丝竹乐中,小三弦通常配合琵琶等管乐器一同演奏,由于音多可以发挥支撑作用,呈现出如同溪流、清泉一样的曲调。与其他民族乐器穿插或平行演绎,能够保持和谐,声音剔透、如珠似玉。在京剧等戏剧伴奏中,小三弦与京胡、琵琶、大提等乐器一同进行背景音乐演绎,可以相互渗透,为唱腔伴奏能够带来独特艺术韵味。在民族音乐中,三弦具有或清纯、或粗犷等不同特点,呈现的音乐特性和融入场景相对。现代则出现了电三弦,在蒙皮内部楸木板上安装拾音器反射音波,具有余音长、音量大等特点,在演绎传统乐曲时拥有较强表现力,能够模拟琵琶等音色,带来接近电吉他的滑音效果,常在独奏音乐会上使用。从总体来看,三弦音色具有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等特点,可用于独奏、合奏、重奏等各种演绎形式,也能为戏曲、歌舞等伴奏,声音浑厚、优美,因此在诸多民族乐器中拥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二)三弦音规律

作为发声工具,三弦音质来自于其特有的形态构造和声学构造。在把握基本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声学原理对乐器声学构造展开分析,能够进一步掌握乐器的发音规律。从原理上来看,声音需通过物体振动产生,因此弦乐器发声离不开手指拨动琴弦这一激励系统的支持,确保琴弦可以振动并发出声音。但是单根弦的振动仅能产生较小的声音,需要通过传导扩大音量。琴马可以将振动传递至琴鼓中,通过共振产生共鸣,达到扩散声能的目的。琴鼓作为共鸣系统,因此其大小将给小三弦的发声效果带来影响。为调整乐器发音状况,则需要利用弦轴调控弦的振动频率,使乐器发出高低音。从声学角度展开分析,在琴弦发生振动时,将发生横向和纵向振动,在琴弦拥有较大张力的情况下,将弦拉的越紧,产生的音越高,相反则越低。而琴弦长度越短,琴马将加速向弦轴方向移动,将产生越大音高。因此在演绎弦乐器的过程中,并非是随意拨动琴弦就可以掌握声音效果,还需使琴弦按照一定规律振动,才能产生乐音,因为无规律的振动产生的往往是“噪音”,无法给人带来舒适感受。

在三弦音中,三根弦在拨动的过程中将产生不同频率、强度的振动,属于复合的音,如何有规律的混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频率作为单位时间内全振动次数,频率越高说明振动次数越多,将产生高音调,繁殖产生低音调。按照国际标准,a 的频率为440次/秒,一次振动为一赫兹。振动强弱利用振幅表示,指的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平衡点的最大幅度。琴弦作为音源,拨动后发生振动,通过琴马传导至鼓腔内发生共鸣,才能美化音质,获得更大音量。利用手指摩擦鼓面,指甲和垂直弹弦,产生的振幅垂直于皮面,与皮面振动方向保持一致,才能引发共鸣。鼓框除了参与振动,也可以反射振动波,促使振动持续发生,引发其他弦共振。在音源频率达到其他空弦音频率倍数时,可以取得较好共振效果,因此在产生共鸣的同时,需要缩短余音,以免干扰正常旋律。音色则与泛音有关,将受到频率和振幅影响。在琴弦振动期间,全部振动产生的音被称之为基音,拥有较大音量。除此之外,可以划分为两段、三段、四段和五段振动,各分段将产生一个泛音,分段越少,产生的音量越大。在各点弹奏过程中,将产生对应泛音,如产生两段振动,音频达到基音的两倍,属于第一泛音。在1/3 位置点奏,三段振动,频率达到基音三倍,存在两个1/3 点,即两个泛音[4]。想要使音乐中的每个音达到最佳音色,不仅需要做好音量及音高控制,还需做好音与音的连接,使音色达到较高变化幅度,才能产生美的效果。

(三)三弦音演绎

根据三弦发声规律,在确立基本音质时,需对稳定的常用触弦点进行确认,即结合每根弦的特性寻找最佳触弦点,确保全段和各段能够充分振动,带来丰满、浑厚的复音。该点与琴马的距离和弦粗细通常呈反比,子弦上最佳点约距离琴马4 厘米,中弦约距离5 厘米,老弦约距离7 厘米。根据子弦的触弦点,可以确定小臂前端支撑点,以此为中心触及琴弦,即可达到常用触弦点。向琴马方向拨动,复音中低频音减弱,音质脆亮,原理则减弱高频音,使音质更加柔润。指尖触动琴弦时,运动轨迹和蒙皮角度关系到琴弦振动是否可以引发鼓腔共鸣,为使琴弦在平行于鼓面的位置上下振动,需达到垂直角度,确保弦和蒙皮保持一致振幅。但在快速弹奏时,为避免余音过长干扰正常节奏,需减小常用触弦角度,可以选择45 度,且寻求适合力度,在不打乱振动频率的同时,使音源充分发声。因此在三弦音演绎方面,需加强弹挑基本功训练,确认弹和挑均达到最佳触点,并做到合理调整触弦角度和指法力度,确保音质优美。

在表现三弦丰富音色时,需结合音乐内涵和风格控制幅度,确保取得理想艺术表现效果。在将常用触弦点当成是中心时,稍微向上移动能起到抑制复音中高频音的作用,使其泛音随之减少,突出基音,产生柔和音色,在有效弦长1/2 位置变化最明显[5]。向下移动可产生脆亮音色,通过刚柔对比给人以不同感受。其次,也可以通过控制鼓腔共鸣强弱获得不同音色,在90 度范围内,触弦角度越大声音越浑厚,反之则越薄。再次,调整指甲过弦速度和指峰,也可以改变音色。速度越快,弦将迅速发生突变,振幅和音头越大,音色相对刚坚,反之则更圆润、柔和。指峰分为正峰、侧峰、偏峰,正峰接触面积稍大,声音刚坚,侧峰接触面小,声音粗犷,演奏泛音显明亮。偏峰接触面积最大,声音柔润。最后,也可以通过更换拨弦手法达到同时改变触弦角度、力度、速度等效果,也能产生不同音色效果。综合运用多种演奏手法以取得不同音色变化,在把握三弦音发声原理的基础上,需结合乐曲加强基础训练,才能随着心意灵活运用各种音色塑造完美音乐形象。

三、结语

无论是大三弦还是小三弦,大多由琴头、琴杆和琴鼓构成,在实际选择时应掌握琴弦、琴马等结构细节,确保乐器音位准确的同时,拥有较好音质,能够为完美演绎乐器奠定基础。把握乐器声学原理,明确各种三弦的音质特点和声音规律,能够找准最佳触弦点和灵活触弦,合成完美的三弦音。

猜你喜欢

三弦蒙皮音质
一种适用于变弯度机翼后缘的蒙皮设计方法
爷爷的三弦
客车侧围蒙皮电热张拉工艺技术研究
运载火箭框桁蒙皮结构铆接壳段多余物分析与控制
云南少数民族三弦分类研究
——基于黄金分割比例
私人影院音质优选 ATT(安缇)SUB-12+
让全家人共享Hi-Fi音质 DALI(达尼)OBERON C系列
在小空间享受大型音箱的音质 Definitive Technology UIW RLS Ⅱ/UIW RSS Ⅱ
内蒙古蒙古族三弦大师培训班在呼举办
飞机蒙皮上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