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瑶民歌的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探究
2023-12-18陈赛娜
陈赛娜 税 琳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6)
花瑶族是瑶族的一个分支,被称作“一支被遗忘的部落”,因擅长挑花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南隆回地区,因其在崇山峻岭中居住,环境较为封闭,造就了这支古老而独具风情的民族。千百年来,花瑶族没有文字,民歌的发展靠着花瑶人口口相传。民歌是花瑶族重要的情感表达,是人们日常交流与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花瑶民歌具有非常鲜明的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大力挖掘其中的积极价值,不仅有利于花瑶族的存续,更有利于我国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性的发展。
一、花瑶民歌的文化与社会生态系统
(一)花瑶民歌的自然环境及其影响
1.花瑶民歌的自然环境
(1)地势险峻,水资源丰富。花瑶民歌处于雪峰山脉之间,此地山势险峻,高峰耸峙,平均海拔在1300米左右,具有“远看山峦重叠,近看丘陵起伏”的奇特地貌。因此,此地气候也呈夏爽冬寒的特征。因山地地形的影响,该地雨量充沛,在雨季则有“飞湍瀑流”的奇观,高处的峡谷与瀑布,低处的点点小溪,构成了一幅星罗棋布的水系美景。
(2)山石耸立,动植物多样。由于隆回地区的水资源十分丰富,该地有非常多的植被,其森林覆盖率达78%以上,随处可见怪石巉岩。由于原始的地理环境与森林植被,古树与奇石错落分布在其中,其怡人的自然环境与原生态特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前来参观的游客,也有效地保护了本土的文化形态。
2.自然环境对花瑶民歌的影响
由于处于高海拔地区,这里的自然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同时也对花瑶人的民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由于处于繁茂的深山树林中,花瑶人靠天吃饭。因此,自然成为了花瑶人生活中很重要的存在,花瑶族便产生了独特的祭祀歌与劳动歌。花瑶人相信山神,并把梅山地区分为“上桐梅山”“中桐梅山”“下桐梅山”。
此外,由于花瑶人在捕猎与劳动的时候常常会集体劳作,为了消除疲劳以及振奋精神,便出现了劳动歌。这种劳动歌是作为劳动号子的作用而存在的,中间常以“呜哇”的衬词作为连缀,因此又被称作呜哇山歌,多出现“山”“田”“水”等意象,这些都是花瑶地区常见的东西。自然给花瑶人带来了成千上万种素材,正是因为这些带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素材,使得花瑶族与其他瑶族区分开来,具有明显的特色。
(二)花瑶民歌的文化环境及其影响
1.花瑶民歌的文化环境
(1)婚俗。自古以来,花瑶一直保持一夫一妻制且同姓不婚的原则。婚姻流程分为订婚、娶亲、送亲、回门等。由于长年的集体生活与集体劳作,花瑶人的族群意识十分强烈,他们十分追求“公信力”,让更多的亲朋好友来参加婚宴比一纸婚书更有力度。因此,花瑶婚礼十分丰富,场面也热闹,主要有拦门酒与打蹈两个环节。
一般来说,拦门酒中,迎亲队伍进女方与男方家中时,都会被拦在门外对歌,对不上歌便需要喝拦门酒。因此,说媒的“媒公”角色十分重要,他不仅需要能说会唱,还得随机应变,善于沟通。此外,在花瑶妇女产子的三天后,女方亲朋会来男方家贺喜,这被称作“打三斗”。在打三斗的过程中,男方也会设拦门酒相互对唱,增加热闹氛围。在打蹈活动中,送亲好友与男方围着篝火对歌,以唱答的方式回应彼此的歌声,因此,打蹈也成为了年轻男女找寻意中人的一个重要场所。
(2)赶苗。赶苗是花瑶族重要的节日,分为讨念拜与讨僚皈。这几个节日是为花瑶历史英雄奉姐与勇士而举行的聚会,原意是为了雪耻。随着历史的发展,赶苗已经逐渐变成人们活动聚会、对歌赛舞的喜庆活动。许多花瑶人都会在这天盛装出席,展示本民族淳朴而热情的民族风情。
2.文化环境对花瑶民歌的影响
丰富的文化生活给了花瑶人源源不断地创作素材,正是因为花瑶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构成了花瑶民歌的丰富性,因此,礼俗歌、节令歌、日常生活歌等多种花瑶民歌开始涌现。在花瑶人的生活中,无论是恋爱、婚庆、民俗还是摇动,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抒发,歌唱都成为花瑶人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方式。对他们来说,目之所及皆能歌,如“日头钻顶午时来,十八满姑送饭来”“唱出百样故事来”等。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应用场合之多,才显现出花瑶民歌的实用性与文化性,花瑶民歌才能在一代又一代的发展中流传至今并发挥出新的活力。
(三)花瑶民歌的社会环境及其影响
1.花瑶民歌的社会环境
瑶族是一个频繁迁徙的民族。从尧舜时期到清代,瑶民不断迁移,从黄河下游及江淮地区一直迁到如今的湖南地区。在瑶民的历史记忆中,他们有奔波的劳苦,正是这段长达千年的历史,瑶族人民的迁徙歌、斗争歌也在历史变迁中传承下来,时时刻刻告诫后人勿忘历史。
在不断地迁移过程中,花瑶人的生产方式也从刀耕火种变为打猎与农耕并存的方式。在定居之后,花瑶人的生产方式变为农耕作业,身处于莽莽大山之中,花瑶人利用各种方式进行捕猎与耕种,从而传承至今。
2.社会环境对花瑶民歌的影响
在花瑶民族不断迁徙的过程中,产生的迁徙歌、斗争歌朗朗上口,具有史料价值。为了反抗压迫,花瑶人鼓舞精神,唱出了“杀死官军才安宁,齐心抗战保家园”这类团结同胞、鼓舞斗志的歌曲。
此外,由于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花瑶人的经济方式与生产方式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间接的,也会间接地影响他们的文化环境。由于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生产方式,他们固守着安土重迁、知足常乐的心理。[1]这种环境也让花瑶人在为自己搭建生存空间的时候,也固守了本地传统,不轻易受外界的影响。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花瑶人在对民歌的传唱过程中,基本是依曲填词,只改变了歌词但没改变曲调,形成了固定的音乐审美。探求深层原因,应该有这种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花瑶民歌的文化特征
(一)花瑶民歌的群众性
内容的群众性。民歌是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直接表达,不同于作家、作曲家等间接的表达方式,民歌的表达始终是第一人称的,是直观的,是群众亲身感受与生活的经历,而这种充分反映群众生活的作品使得花瑶民歌更具有深刻性。
从题材来看,花瑶民歌的主要描写对象都是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韩愈曾说:“大凡物不平则鸣。”正是这种不平使花瑶人迫切地说着自己的苦难,在花瑶族产生了许多表达政治的尖锐民歌。纵观花瑶族的斗争歌,大部分都是锋芒毕露的,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花瑶族还有部分民歌是歌颂英雄的。虽然花瑶民歌没有直观抒发底层民众的困难,也并未直观反映群众的情感,但花瑶人通过对英雄人物的赞扬,从侧面表现出封建制度的残酷与人民群众的机警。比如对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歌颂,以及对花瑶本地英雄奉姐的歌颂等表达出强烈的反抗精神。而当新中国成立后,历史歌的基调是欢快而雀跃的,可以明显看出花瑶人前后的心态转变。可见,这种民歌是符合群众的愿景的,具有强烈的“群众性”。[2]
除此之外,家庭、亲友、婚姻都是花瑶民歌的演唱范围,这种立足于现实生活的思想内容随着人们的感情波动而变得起伏,更容易抒发人们的情感诉求,这都是“群众性”的体现。
(二)花瑶民歌的独特性
花瑶族没有文字,千百年来,民歌都是口耳相传的,这种传播方式就要求民歌必须是易于掌握而通俗易懂的。
1.固定的格律
花瑶族民歌的传唱是有着固定的格律与韵脚的,这就十分易于演唱与传承。对花瑶族本族来说,民歌一般有十二个半韵与十四个半韵,这些韵脚通常没有实际含义,只是起到了区分作用。它们出现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在单唱体出现在第四、五句之间,在对唱体中,一般是在韵脚前面加上固定词语(十八哥、十八妹妹)作为起句。
花瑶民歌的演唱过程十分注重格律。尤其是对歌,对歌是花瑶民歌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歌曲本身就不多,只有记住韵脚,并不停地转换韵脚,才能对得上,对得好。
2.既定的修辞
花瑶民歌中有许多比喻、拟人的修辞,这些修辞使得花瑶民歌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富有感染力与强烈的表现力,通俗易懂。
在花瑶民歌中,起句多用比喻,有一句或者两句,长于叙事,如“吃了烟来烟火红”的后一句是“三国有个赵子龙”或跟着“妹妹送饭过田垅”,这两句话完全看不出联系。但根据花瑶人的生活习惯来说,经常会有老者在抽一口烟后吹掉烟灰,才开始演奏。这种比喻,可以看做“兴”,先铺陈一下语境,接着演唱想要歌唱的具体事物。此外,花瑶民歌还多用隐喻,如“先开一朵梁山伯,后开一朵祝英台”,这里是用梁山伯与祝英台比喻成鲜花,两朵鲜花同时生存、同时开花,象征着“十八哥哥”与“十八妹妹”的爱情天长地久。这种生动而精彩的比喻,为花瑶民歌平添了许多艺术色彩。
3.惯用的表述
花瑶民歌中有很多惯用的表述,如之前提到的“十八哥哥”与“十八妹妹”,对有情谊的男女来说,民歌中一般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是多用“哥哥”“妹妹”“郎”等词语进行替代。此外,还有“巴肚婆”,指的是怀孕的女人等特定含义的表述。
花瑶民歌大多有六句,第五句为韵脚的衬句,用其作为陪衬,一笔荡开,进行结尾情感的升华。同时,句与句之间,也有固定的模式特点,一般是韵脚+语词的组合形式,如十八妹+少年乖、十八妹+我老哥等等,诸如此类的固定组合方式使花瑶民歌变得简单易懂,利于对歌与传承。
三、花瑶民歌的社会功能
(一)花瑶民歌的教育功能
花瑶民族没有文字,加上地域闭塞,地理环境封闭等客观原因,在日复一日的传承中,花瑶民歌也承载着一定的教育功能。
花瑶民歌短小精悍,且非常易于背诵,因此它成为人们传播知识与教化的工具,有历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教育知识。比如,花瑶民歌中的迁徙歌,向后人展示了花瑶民族的迁移历史与勇于斗争的精神,而历史歌不仅展现了花瑶人迁移历史,还包含了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文化知识,劳动歌主要表现了花瑶人的劳动方式的转变与劳动生产知识,如“百般五谷勤收存”具有极大的证史意义与历史价值。
此外,民歌汇总的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为了引人向善,使花瑶人都成为勤劳、善良、勇敢的人。如“一家和顺值千金”就表达了以和为贵的思想。对于具有强烈集体意识的花瑶人来说,夫妻和睦、兄友弟恭是良好家庭关系的展现。而这类民歌不仅是这种愿望的强烈诉求,也告诉了一代又一代的花瑶人要遵从并落实这一理念。[3]
(二)花瑶民歌的娱乐功能
花瑶族的男女老少都会唱民歌,这样一来,民歌不仅成为最普及的文艺表现形式,也成为了当地民众最方便的娱乐工具。几乎每一位花瑶人都会唱民歌,通过民歌给予自己娱乐消遣、解闷的目的。因此,在花瑶族中,民歌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这归根于花瑶民歌强大的娱乐性。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通过唱民歌的方式为自己与伙伴们助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消除大家的疲劳,提升工作效率。
此外,花瑶族的男女会在赶苗的时候进行对歌。为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当地有关部门对此进行了大力支持。在赶苗活动的时候,地方有关部门会为花瑶人提供表演场地,由于表演非常壮观,不仅使花瑶人十分认同本民族的文化,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在弘扬自身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一举三得。
(三)花瑶民歌的民俗功能
花瑶族的群体意识非常强,因此每逢年节,家家户户都会聚在一起。在欢度佳节之时,大家会通过演唱民歌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把民歌应用于民俗活动中,这是民歌最为直观的一个社会功能。比如在婚俗中,青年男女以歌为媒来表情达意,相知——相恋——婚礼这个过程离不开民歌,民歌是花瑶人情感的粘合。在这些活动中,到处都离不开民歌。除此之外,民歌还能起到巩固家庭关系,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作用,如“十八满姑送饭来”。邻里相见也会通过民歌的形式来表达,通过民歌对答来问候是否吃饭,这不仅加强了交流的趣味性,也增强了邻里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