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锡运河文化资源融入高职劳动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2023-12-18郁琦杨扬

中关村 2023年10期
关键词:无锡运河劳动

文 郁琦 杨扬

2022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其总则的第四条提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运河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展现出人民开凿运河、开发运河、利用运河的伟大智慧和劳动精神。将运河文化与高职劳动教育相结合,更能发挥运河文化的现实教育价值,增加新形势下高职劳动教育实施新方法,为劳动教育注入丰富内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尽早实现职业理想,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

一、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从高职学生职业竞争力来看,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不仅仅指专业知识本身,还体现在是否具备知行合一的劳动素养。现在的00后普遍生活条件优越,部分学生眼高手低,主观能动性不足,缺乏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必要性、紧迫性,积极开展劳动教育。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还仅停留在简单的清洁打扫,劳动教育并非单纯地让高职学生干体力活,而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举措锻造高职学生优秀的劳动品质,帮助高职学生在劳动中增长阅历和才干,在劳动中坚定意志和知荣感恩,以此培育高职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择业观,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就业岗位。

二、无锡运河文化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

(一)无锡运河文化的内涵

无锡段大运河北起黄埠墩,自江关分流,西南支经西门桥、西水墩、跨塘桥,南至下甸桥,东北支经莲蓉桥,出羊腰湾,至跨塘桥与西南支合流,包括了北塘、城东、城西、南长四个小段以及黄埠墩、西水墩两个小岛,全长14千米,有“千里运河、独此一环”的美誉。运河无锡段是京杭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之一,无锡作为京杭大运河唯一一座穿城而过的城市,城市的经济、文化、历史发展都与运河息息相关,随着运河的发展依河而生、因河而兴,有着浓厚的运河烙印。

据不完全统计,无锡拥有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戏剧、技艺、传统美术、音乐和民俗多个方面。这些都是运河儿女在劳动中孕育、发展、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运河无锡段是一条生生不息、奔涌向前的文化遗产廊道。无锡运河文化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一种劳动精神。

(二)无锡运河文化的劳动教育资源

无锡运河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吃苦耐劳,生生不息”。古时无锡运河儿女在开凿疏浚运河的过程中百折不挠地与洪涝灾害抗争,开沟挖渠、兴修水利、治水用水,到了后期,无锡得益于运河交通便利、利于灌溉等优越条件,加上无锡人民自古以来崇尚的劳动精神,城市不断发展。无锡城市劳动精神传承了运河儿女千百年的勤劳、奋进、踏实、务实的特质,并最终将这些劳动精神演变成了“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无锡城市精神。

无锡运河文化体现的艰苦卓绝、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久久为功、锲而不舍的磐石精神,呕心沥血、功利千秋的牺牲精神以及运河非遗文化中蕴含的劳动智慧、美学智慧都是现今开展高职学生劳动教育最好的历史教育资源。

三、无锡运河文化融入高职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应践行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将劳动教育实践与思政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校内外活动、实践创新有机融合。注重手脑并用、促进德技共举、实现知行合一,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彰显劳动价值。深化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方式,全员化、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劳动技能。给学生传递好无锡运河文化精神,讲好无锡运河文化故事,传承好无锡运河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职业素养。

(一)健全综合保障机制,更新劳动教育观念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暴露了学校层面重视不足、制度保障不到位的情况,要切实推进劳动教育,必须健全体制机制保障体系,由学校层面出台结合无锡运河文化资源的特色劳动教育实施办法和考核奖励机制。搭建“学校领导班子重视、学校出台相关政策、学生工作处牵头、二级学院主要实施”的架构,形成“职能部门筹划起来、学工队伍实施起来、专业教师队伍协同起来、学生力量行动起来”的同步效应。在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注重考核反馈,让师生获取最真实的劳动成果评价,实现闭环管理。

有些师生存在对于劳动理解的偏差,一是认为劳动就是打扫卫生,二是认为劳动是犯错后的惩罚,要不断更新师生劳动教育观念,将无锡运河文化体现的艰苦卓绝、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久久为功、锲而不舍的磐石精神,呕心沥血、功利千秋的牺牲精神以及运河非遗文化中蕴含的劳动智慧、美学智慧通过特色实施办法中的有效抓手实施开展,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美、劳动提升技能”的新时期劳动观念。

(二)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构建包含课程劳动教育、专业劳动教育、思政劳动教育和实践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四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加入蕴含无锡运河文化的相关课程,挖掘无锡运河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开设讲述无锡运河文化的课程,引入劳动教育的思想和内涵,课程注重理论传授和实践体验。将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从专业和岗位需求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在教学上从实践应用入手,从理论到实际,从抽象到具体,确保在专业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引入微学分课程,微学分课程可开设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规则教育、实践活动等课程。充分运用运河文化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一年级、二年级进行劳动教育、规则教育实施和考核;二年级、三年级进行工匠精神、实践活动实施和考核。开展劳动认知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劳动习惯教育,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培养劳动素养和劳动情怀。工匠精神课程包括开展企业技能大师讲座、杰出校友面对面的榜样教育、无锡运河文化场馆参观、传统运河文化技能展示活动等,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规则教育课程包括培养规则履行、个人管理、学习态度,遵守校纪校规,宿舍环境卫生、不使用违章电器、不带食物进入教学区。实践活动课程包含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专业竞赛、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校园活动和实践活动强化劳动文化

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加强劳动文化氛围建设,通过宣传和传承运河文化,感受非遗手工艺,让学生感受劳动带来的创造。校园劳动教育氛围宣传时可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小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校园劳动教育氛围,强化学生劳动教育文化宣传实效。

通过举办运河文化劳动节、劳动周等活动丰富劳动文化培养氛围。组织开展“无锡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让劳模工匠和学生面对面,聆听劳模故事,体悟劳动精神。依托人文素质中心运河文化讲座、运河文化选修课,打造劳动教育一院一品牌活动。广泛开展各类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深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活动。通过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协作能力,强化责任担当,提升劳动教育意义。

(四)创新创业探索践行劳动素养

培育学生劳动教育观念的同时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其中,将运河文化中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内心根植运河文化下劳动教育产生价值体验的开拓性与原创性,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与运河文化精神图谱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绝不是简单的两项叠加而是深度有效的融合,课内劳动教育观念形成、课外劳动技能提升,如艺术类专业可通过运河文化元素的文创类产品研发、制作真实参与其中,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拓展专业创新思维,将专业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积极探索学科创新能力。

以各种创新创业类活动不断推进和深化运河文化劳动教育主题活动,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淬炼学生创新勇气,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各类创新创业类技能大赛、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大赛等以赛促学,拓宽创新创业能力和劳动素养培育协同渠道,在专业学习、实习实践、文化传承等领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素养教育相互渗透协同发展,切实将创新创业探索践行劳动素养落到实处。

四、结语

运河文化蕴含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丰富翔实的劳动教育资源、积极浓厚的劳动教育情感,高职劳动教育实施结合无锡运河文化资源从劳动观念产生和延展出由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思维等内容构成的劳育完整体系,通过四个有效的实施策略打造高职学生劳动教育价值,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素养,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

猜你喜欢

无锡运河劳动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如泰运河谣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