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筑新格局,注入新动能
——北京市海淀区“两区”建设硕果累累

2023-12-18李洪亚

中关村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两区海淀区中关村

文 本刊特约记者 李洪亚

图 高子旗

10月11日,北京市海淀区“两区”建设三周年新闻发布会在中关村壹号召开。发布会上,海淀区商务局、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规划发展处、海淀区金融服务办公室、中关村海关分别围绕“‘两区’建设三周年整体情况”,“‘两区’建设科技创新相关工作情况”,“‘两区’建设科创金融发展相关工作情况”,“中关村综合保税区建设相关工作情况”进行了介绍。

形成49项制度创新案例

中关村壹号智慧园区“数智ONE”是海淀组团首个落地的全场景智慧园区解决方案,以大数据、AI、元宇宙为技术基础,首创并实现智慧园区“四化”蓝图:以管理信息化为基础、服务平台化为延伸、楼宇智能化为趋势,将所有数据及应用联动起来,实现业务决策的智慧化,全面解决科技园区发展过程中聚集产业、服务企业、管理园区的难题。

这样的成就,也只是海淀区“两区”建设三周年来的一个缩影。据海淀区商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黑煜介绍:“三年来,海淀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标国际、面向全球,围绕数字经济试验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示范区、全球创业投资中心‘两区一中心’功能定位,在体制机制、要素流动、园区提升和开放平台等方面破新题、育新机、开新局,形成了一批具有海淀区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初步实现了国家和北京市赋予海淀区‘两区’建设的定位和目标。”

三年来,海淀“两区”机制筑基提能,管理机制、制度创新机制、复制推广机制、联动创新机制不断健全;数据、资金、人才、技术四大要素涌流汇聚,凸显开放高地集聚效应;“创新自贸”“数智自贸”两大特色品牌辨识度初显,形成开放新优势;中关村综保区获批,丰富开放功能平台。

海淀区“两区”建设已形成49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2项向全国复制推广,7项向全市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302项制度创新成果在海淀区应复制尽复制,一批借鉴改革事项落地见效。三年来,海淀区“两区”建设累计新增项目1735个,其中外资项目439个;今年1—8月,实际利用外资达58.65亿美元,占全市的55.0%。

“今年是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未来,海淀区将从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提升市场准入水平、提升改革系统集成水平三个方面提升自贸海淀组团建设水平。”海淀区商务局副局长、“两区”办专职副主任钟立庆说道。

签约重大项目超过200个

北京人工智能智源研究院发布“悟道3.0”大模型系列;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在国际药物研发合作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果……海淀“两区”建设三年来,中关村科学城用好用足“四区”叠加机遇,坚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包容的胸怀,加快构建开放多元的创新生态,强力加速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今年1—8月,全区发明专利授权量3.34万件,PCT专利申请量3453件;目前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近26万件。

“两区”建设为开放式创新构筑新格局、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提供加速度。三年来,中关村科学城聚焦大信息、大健康、科技服务、先进制造等高精尖领域,签约重大项目超过200个。目前,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9764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12家,独角兽企业51家。三年来,数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区块链先进算力实验平台等一批数字化、智能化新基建有序建设,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领域广泛应用。

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中关村科学城近期出台加快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方案、算力补贴专项等政策,打造AI大模型集聚区,抢抓机遇,不断做强人工智能产业优势,集聚人工智能重点企业超过1000家,占全国1/6,已形成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全产业链布局。海淀区“两区”建设具有开源开放的显著特征,这也恰好为大模型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土壤和契机。“海淀区还将全力打造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同步在全区范围内积极推进大模型场景应用落地,聚焦城市治理、政务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发布多个标杆场景。”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规划发展处处长王春生说道。

帮助47家海淀企业办理便利化外债超40亿美元

三年来,区金融办研究制定了海淀区《“两区”金融领域建设工作方案》,提出了打造全球创业投资中心、扩大金融领域开放、推进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创新、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四大工作目标,聚焦科创金融、数字金融、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等重点领域,努力培育金融发展新动能。

“5家头部科技企业和7家驻区央企财务公司纳入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范围,在全国率先将外债便利化额度从500万美元提升至1000万美元,帮助47家海淀区企业办理便利化外债超40亿美元。人保资本、君联资本S基金、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相继落地自贸试验区,全市首家‘自贸试验区’银行——农业银行自贸试验区分行,以及中国银行、北京银行等一批自贸试验区专业服务机构相继设立,建信消费金融公司在海淀区完成注册并获批开业,蚂蚁集团创新科技总部成功落地海淀区。”海淀区金融服务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刘建民介绍。

与此同时,区金融办以“两区”建设为统领,以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加快建设创业投资中心、企业上市培育中心和国家级金科新区。在科创金融方面,注重深化系统集成制度创新,面向科技创新主体需求,通过政策矩阵引领金融业服务集成和产品创新,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提升科创金融供给水平。

积极拓展保税服务业态

今年5月23日中关村综保区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是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中关村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的大胆尝试。中关村海关副关长高静介绍,作为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中关村综保区拟构建“2+2+N”保税业务谱系,以集成电路和医药健康产业为核心,以人工智能和科技服务产业为重点,拓展总部经济、跨境电商、融资租赁、高端软件服务外包等保税服务业态。

中关村综保区具有税收政策、贸易管制类政策、保税监管政策、外汇政策及特殊贸易便利化措施等政策优势,以及特殊物品查验平台、超洁净查验平台、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等特有功能优势,将通过用足用好“保税、免税、退税、免证”等优惠政策,发展一批新型贸易服务业态;推出一批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政策制度创新成果;聚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集成电路、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科技服务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成为科技型初创企业推进研发创新的主平台,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未来,海淀区“两区”建设将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发挥好海淀区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金融科技、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势,用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关村综保区“四区”叠加政策,围绕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硬科技产业等开展系统集成创新,形成更多引领性、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为中国高水平开放促进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猜你喜欢

两区海淀区中关村
打造新时代首都扩大开放“两区”新样板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五一”节前警示教育大会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