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音乐剧演唱人才的培养路径

2023-12-18姚佑南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岭南音乐 2023年4期
关键词:唱法剧目音乐剧

文|姚佑南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舶来艺术的“中国化”是20世纪以来我国各种艺术门类发展过程中最为明显的特征,也是“中国新艺术”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在这百余年中,中国式话剧、中国民族歌剧、中国艺术歌曲等艺术形式的出现足以说明了舶来艺术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自20世纪80年代伊始,源于欧美地区的音乐剧开始引入我国,在引进原版的基础上,我国舞台艺术家们也开始了对本土音乐剧的探索,时至今日,音乐剧已经在我国文化艺术市场中占有了相当一部分的份额,在受众上也不断地向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延伸。作为一种舞台艺术与市场文化产业结合十分紧密的舞台表演形式,音乐剧对演唱者的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除了具有扎实的唱功外,还需要有驾驭舞台表演、舞蹈形体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如何能够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中国音乐剧作品,使之能够立足本土、走出国门,关键在于要从文化自信的角度重视对演唱人才的培养,本文就培养路径问题展开论述。

1.加强学科建设,整合专业设置

音乐剧演唱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注重声乐技能的训练,或者更为确切地说,不能只注重某一唱法的训练。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我国专业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开始形成美声、民族、流行三种唱法教学体系模式,并且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分类、针对性教学,不难看出,在专业方向划分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了众多不同唱法的人才。但是在音乐剧演唱人才的培养中,面对其演唱风格的多样性特征,如果按照分类模式进行教学,则满足不了当前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在音乐剧中国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能够达到唱法融合的目标,是音乐剧表演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对音乐剧演唱人才的培养,既需要在教学中重视科学唱法技术的训练,也需要注重从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养分,以此才能够适应社会对演唱人才的需求。从近年来国产音乐剧的创作态势看,已经呈现出地域风格多元化、唱法技术融合化、舞台表演本土化的特征。如2018年由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推出的音乐剧《花儿与号手》,在演唱风格上就融西北花儿民歌、江西兴国山歌为一体,在以红军长征为叙述背景的前提下,力求将长征路线上的民歌元素熔铸于舞台表演之中,而在演唱上,则要求演唱者不仅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民间唱法的学习,才能够展现其风格、表达其韵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在音乐剧演唱人才的培养上应注重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重视对民间音乐文化的学习。

针对上述情况,在音乐剧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科建设,整合专业设置。首先,在学科的建设上应从以课程为基、以人才培养为本的角度进行探索和实践,在充分训练学生科学发声技术的前提下,通过完善课程的方式不断地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认知,在课程的比例上追求适当的平衡;其次,在专业的设置上,需要尽可能地引入民族民间唱法,如戏曲唱法、曲艺唱法、民歌唱法等,加强学生对不同地域民间声乐演唱风格的认知。为了让学生能更为精准、全面地了解和熟悉民间音乐,有必要增加语言学方面的课程,如加强对不同方言音韵、声调的学习,熟悉方言发声的规律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音乐演唱实践中受益。再次,在学科建设、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要将眼光放远,在本学科师资配备不完善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聘请师资的方式充实教学的队伍,或者在排练某一地域风格浓郁的音乐剧时,可临时聘请民间艺人予以演唱方面的指导,也是一种有效培养演唱人才的方式。总体而言,中国本土音乐剧的演唱注重风格的呈现,而如果缺乏民族文化的自信,则难以实现充分发展的目的。

2.提供实践平台,实现协同培养

音乐剧作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舞台艺术形式,特别是在追求艺术效果和市场份额的前提下,在人力、物力、财力、策划、运营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近十数年来,我国音乐剧在创演模式上基于对国外音乐剧的参考和现实情况,走出了一条“强强联合”与“独立运作”相结合的道路,前者表现为剧场+院校、剧场+表演院团、院校+表演院团+剧场等模式,后者则是院校、院团、剧场、文化职能机构、文化公司等独立运作,通过以上模式,可以说为音乐剧专业学生提供了舞台表演、技能训练上的保障,为学生提供了众多的实践平台。如2018年10月上演的《采薇》,演出人员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和东方歌舞团;2021年12月上演的《百年旗帜》,其创作和演出人员均为山东艺术学院的中青年教师和在校声乐、舞蹈专业学生。从以上音乐剧的运作模式上可以看出,在“强强联合”和“独立运作”模式下,在校音乐剧或者相关专业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可以得到有效的艺术训练,与院团、剧院、剧场等的专业演员的合作,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才培养。

在多样化的中国音乐剧创演模式下,实际上凸显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人才培养视角,即协同培养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演唱人才培养的效率。首先,作为学校的决策者和音乐剧学科专业的带头人,应当善于把握当下音乐剧创演繁荣的机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通过让学生参与演出,使其磨砺表演技术、积累舞台表演经验、总结教学得失,尤其是在参与演唱具有地域本土风格特色的音乐剧时,提高自身的文化自信,从现阶段音乐剧专业学生的演唱情况看,由于对本土文化了解不足,经常出现角色把脉不准、地域风格表现不突出、情感表达能力略显不足的情况,这在其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因素,即缺少文化的自信力,而通过多元化的实践,与院团、剧场等创演人员进行深度的交流与学习,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其次,在音乐剧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与院团、剧场、文化等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如在学校设置音乐剧演唱人才培养训练基地,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演出的平台,同时也能够通过实践训练、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在学术的交流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以便于在舞台表演中深度发挥。

3.择优本土剧目,丰富教材内容

数十年的中国本土音乐剧创演实践,可以说积累了众多的曲目,但是也面临着两个十分严峻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虽然音乐剧剧目繁多,但难以造就出传播度广的经典,很多音乐剧作品实际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但并没有将艺术价值发挥到实际功能最大化,尤其是在音乐剧专业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承和运用;第二个问题就是在音乐剧教学的内容上由于注重对国外音乐剧剧目的排演,很少以国产本土音乐剧剧目作为教学内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文化自信。造成以上两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在教学中过度地、盲目地追求国外经典的音乐剧,忽视了国产本土音乐剧的价值。由于教师对国产本土音乐的艺术价值缺乏自信,久而久之也必然对学生的艺术判断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音乐剧演唱人才培养需要重视教材内容的建设,尤其是在对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抱有文化自信的态度。

丰富教材内容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平衡剧目的比例。长期以来,在我国音乐剧演唱人才的培养中,选择国外经典的音乐剧剧目如《猫》《音乐之声》《西区故事》等已经成为一种定势和惯例,虽然这些剧目具有参考和教学的价值,但是如果过于重视这些剧目,或者将国外音乐剧作为主要的教材内容,就会造成教材内容比例的失衡。所以,作为音乐剧专业教师,在教材内容的建设上,需要建立起比例平衡的思维,从国产本土音乐剧中选择优秀的剧目充实教学内容,一则能够起到丰富、完善的作用,另则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对本土剧目选择的过程中,要坚持择优的原则,尤其是要关注近年来上演率、上座率较高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不仅能够体现出当代中国音乐剧的创演特色,同时也是艺术价值的保证。从本世纪初期开始,国家文化主管部门相继开展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参演”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产生并推出了大量的优秀国产本土音乐剧作品,可把以上活动中推出的剧目作为择优范围,由此不仅能够使剧目的艺术价值得到深度的体现,起到宣传、推广的作用,更为重要的就是发挥这些剧目的艺术教育和专业训练价值,既体现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本土音乐剧的文化自信。

4.提振自主精神,聚焦人文素养

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对音乐剧演唱人才的培养既需要关注教师与教学层面,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层面,在教学实践上,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外,也需要从思想意识上对学生进行引领,即鼓励学生自觉地关注人文素养,而作为音乐剧表演专业学生,在不断强化和完善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自觉地提振自主精神,尤其是要善于培养自身的社会洞察力和生活情感力,在实际行动中聚焦人文素养的培养。当前我国音乐剧创演从实践看,无论在体裁上还是在题材上,已经逐步地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切实地体现出体裁形式多样化、题材内容本土化的特征。如2021年12月上演的唐诗古典音乐剧《琵琶行》、2022年3月上演的黄梅戏音乐剧《曙光曲》、2022年4月上演的越剧情境音乐剧《海丝恋歌》等,体现出了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乡土戏曲文化与音乐剧形式的结合,从以上这些音乐剧的演唱看,要求演唱者必须具备古诗词吟诵演唱技能、乡土戏曲演唱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演唱者缺少古典文化、乡土文化方面的修养,则难以表达出应有的风格特征。

当前我国音乐剧在创演上所呈现出的各类特征,决定了音乐剧表演专业学生不能只从课本、教材中获取知识,应当广泛而深入地走进社会生活,主动接触和学习乡土文化,将更多精力聚焦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上。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指的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充满信心”。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同时56个民族又有着自身的文化体系,这些都是音乐剧表演专业学生需要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上,音乐剧表演专业学生不仅要充分地利用校园学习的时光,更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目标,才能够不断地充实与提高自我。

5.完善评价项目,构筑考评机制

从根本上看,音乐剧演唱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归属于教学范畴,尤其是在以学期、学年为界限的阶段性教学中,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学期、学年教学评价的实施上,如果仍然坚持以课程教学成果作为唯一的阶段性评价项目,则并不能体现出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全面性。历来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教师、课程、教学各个方面的评价,因此传统的评价形式以及评价项目并不是十分完善。在文化自信视域下,为了能够提高学校、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一方面需要在评价项目上做到以学生评价为基础,然后向教师、课程以及教学诸方面延伸,构建起以音乐剧演唱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则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构筑起具有系统性特征的考评机制,如对学生的考评,根据所要评价的项目,可以通过价值观情感、学业态度、学业成绩、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体现出评价的综合性特征;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课程教学、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体现出评价的立体性特征。

在音乐剧演唱人才的培养上,无论是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去审视当下的教学评价,还是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构筑考评机制,其目的都是立足演唱人才的培养。从当前我国各艺术院校音乐剧表演专业的阶段性评价内容看,以学生为例,基本上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基本功、综合技能、音乐剧实践能力。如果能够在以上三个方面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人文知识、民族风俗、方言音韵等方面的内容,则能起到丰富评价项目的作用。

6.结语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音乐剧演唱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于当下我国音乐剧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实际国情,应善于扬弃传统的音乐剧人才培养思维和模式,尤其是要善于从学科专业建设、协同培养、教材内容完善、人文素养以及考评机制五个方面予以思考、探索与实践,切实本着对艺术负责的态度、育人情怀、产业发展理念的精神去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文化自信不仅意味着在音乐剧演唱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有高度的自信,音乐剧表演专业学生自身也需要树立自信意识,主动从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学习和训练技能,以此稳固加强演唱基本功,同时在舞台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够为我国音乐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猜你喜欢

唱法剧目音乐剧
舞台剧目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浅析摇滚唱法中的“撕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