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23-12-18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张海南
■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 张海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心聚力、汇集民力的重大力量”,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借鉴。多年的历史实践和经验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稳定安宁的一大利器,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全国人民需要坚定一个共同的信念,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和目标,厚植优秀传统文化,凝结共同的价值追求。
1 “大思政”格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作用
1.1 引领时代思想,推动文化建设
“大思政”的格局观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学校构建“大思政”的育人体系,能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发展目标,以史为鉴,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其认知。教师不应将思维局限于课堂,而应进一步突破空间的狭隘性,将育人与思政课进行延伸,实现校园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协同并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型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大思政”背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化和创新赋能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加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有着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以及前瞻性,还具备广泛的包容性,在我国的文化建设进程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1.2 凝聚价值共识,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工作中全面落实并学以致用,是新一代人的目标和责任。教师要全力以赴地培养时代新人,夯实价值观基础,强化思想认知,聚焦灵魂建设,深化爱国主义的精髓,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教育活动,培养出政治觉悟高、集体主义强、文化素养优、精神状态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3 引导青少年形成正向的价值观
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在“大思政”格局下,教师要持续性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鼓励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更好地发挥政治优势,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了解青少年的诉求和心声,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远建设。教师应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教育的引导和实践的养成,加强制度保障,落实并细化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1.4 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
“大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践行“以学生为本,德育先行”的思路。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巧妙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将“大思政”的教育理念融入整个价值观培育之中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应该充分把握并利用好德育资源,尊重学生主体的差异性,实施更深层次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大思政”教育的始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培养。
2 “大思政”格局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问题
2.1 性格问题引发的价值取向偏移
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积极向上,但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特别是多维性的价值观冲击着学生的思维,对大学生形成不利影响。还有一些青少年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在思想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导致过于固执己见,性格孤僻,不爱与他人交流,表现出漠视的态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正确的认知和理解。
2.2 理论灌输与实践脱节
学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存在教育方式缺乏多样性、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价值观培育体制机制不健全、有效的教育合力暂未形成等问题。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从表层认同至深层认同的循序渐进过程,即从感知认同到行动认同的过程。大学生的多种需求与单一培养方式之间存在矛盾,如表现认同与现实相悖间的矛盾、理论培养与精神塑造间的割裂、复杂现状与单一要求间的冲突,是学校价值观培育中最主要的问题。
2.3 部分青少年道德观念淡薄,责任感缺失
学生的观念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目前,部分青少年缺少了信念感和精气神,责任意识淡薄。一些学生的主观色彩严重,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场“及时雨”对他们进行有效指导。
3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构建
3.1 利用“大思政”的理念,构建价值观长效机制
思想政治课作为高校必修课程之一,是大学生塑造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思想的融合,将时代背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相结合,以传承和统一民族精神为主线,传递正能量和积极思想。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思政理论课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从而学以致用地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之中。
3.2 发挥辅导引领性作用,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高校教师的引导作用和教育理念创新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整体教育水平,从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应当研究更加贴切的主题以及更深层次的教育活动,尽可能地展示“大思政”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并在校园中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环境和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发展,不仅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地应用教育资源,还要着眼于对人力资源的开发。高校应建立一支强大的领导团队,健全完善的素养管理体系,从辅导员的责任制落实开始,提升选拔门槛和标准,强化考试机制,加强培训,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教育水准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3.3 构建校、企、社三方协同机制,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巩固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校应当构建校、企、社三方协同机制,推广基于大学主动教育、家政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教育网络模式,加强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积极安排大学生开展实践学习,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3.4 制订合理的激励政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
学校可以建立合理的表彰制度,表彰有高度觉悟的学生,为他人树立好榜样。当然,表彰是一个可行的策略,但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盲目和浮夸。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融合,可以加强大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学校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引导,并构建和谐校园,带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学校应当通过正确的教育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价值观的影响无处不在,教师可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使其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成为大学生的行为标准,并形成长效机制。
4 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理念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要求。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引领社会风气、塑造公民品质的重要标志和指导思想。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扎根,成为行为准则的一部分,进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们的境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