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能“分割”的情感
——新印象主义“光·色”叙事与情感考究

2023-12-18杨海艺

名家名作 2023年22期
关键词:分割印象主义画派

杨海艺 叶 原

新印象主义艺术是现代主义艺术酝酿期中的一个阶段,它是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在观念意义上的分野。邵大箴先生曾言,“它在形式和技法上是一种尝试和探索”。正是由于新印象主义艺术为后来现代主义的催生架起桥梁,但却在艺术历史的长河中被忽视,所以误认为是“科学”与“情感”价值观的破碎扭曲,是情感边缘化的表现。因此,梳理19世纪末文化艺术动荡和工业生产方式急速革新背景下的新印象主义艺术,不仅对正视科学格律与情感在艺术中的关系至关重要,而且对我们研究艺术史与现当代艺术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具有一定意义。

一、19世纪法国历史转折中的艺术认识累积和观念转变

19世纪的法国正处于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型时期。法国大革命影响的延续和产业革命的兴起为此时的法国送去了新的发展方式,对法国艺术界也产生了颠覆性影响。立足于现实生活的艺术家不满足于传统艺术的观念与形式,他们也开始了自己的“革命道路”,他们追求新范式,打破旧秩序,在一次次的累积中提高自己的认知高度。

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的余温继续在法国的社会思潮中延续着,历史题材的着重表现在艺术家的笔下自由驰骋,诉说着现实中的桎梏与不满。艺术家吸收着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极力打破古典主义的程式,朝着更自由、更浪漫的艺术形态发展。19世纪中期,印象主义展露锋芒,艺术家开始走到室外,吸收自然与光学理论的营养,开始注重绘画中自然光的变化和瞬间顷刻质变的印象。19世纪后期,工业机器工厂制度的大规模兴起与手工业时代结束使社会生活方式骤然转变,科学法则成为被追捧的第一原则。面对时代变革和社会压力的接踵而至,艺术家同样急于适应社会的发展,开始接受并实践有利于艺术表现形式创新和重构的光学理论,在急速被颠覆和革新的社会中输出面对社会变革后的自我艺术新观念。

1884年,乔治·修拉、保罗·西涅克等艺术家作为巴黎“独立艺术家协会”的核心成员力图突破印象主义的技法局限,在第八届印象主义画展中展出《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一作,此画用高纯度的色点代替模糊快速的印象笔触,光学分割的理性与纯粹的色点打破了直觉的经验,一经亮相便引起了艺术界的波动。艺术家夏尔·勃朗、德国著名的色彩理论家米歇尔·尤金·谢弗勒尔、瑞士学者D.萨特所提出的科学和光学理论都对新印象主义的诞生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1886年,法国艺术评论家费利克斯·费内翁在布鲁塞尔的美术杂志《现代绘画》上,首先使用“新印象主义”一词,标志着新印象主义的诞生。光学理论的进步为新印象主义铺设了道路。当光学原理的运用被艺术家奉为圭臬,科学和情感的交织、碰撞在色彩中体现的时候,新印象主义便和传统艺术有了明显的边缘划分。

新印象主义的艺术家一改往日印象主义的模糊画法,用科学的、系统的技法将画面进行整理、归纳,精准地寻求着画面中艺术与理性交织的平衡点,达到并显现出他们自身对客观世界秩序认知的转变与提高。他们并非被动地接受着光学理论的“画面输入”,而是经过自己对现实的判断以及理性的选择后,调整了艺术情感与现实的平衡后选择绘入画中,用色彩唤起画面的秩序感。

二、“光·色”叙事中的情感抉择与实践路径

作为法国新印象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乔治·修拉对绘画技法的革新以及将光学理论运用在画面上独树一帜,点彩派的诞生与他的关系密不可分。他善用的点彩画法和素描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形式虽不同,但其律动或者说建构顺序的本质相同。画面结构中不需要用生硬的线条固定结构,而是依靠多组排线的重合贴近与色点的排列布局使画面呈现在主体的感官视觉之中。修拉的代表作《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是新印象主义画派的领军画作,它代表着色点艺术技法的程式得到了革新和突破,让新印象派在艺术史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对后来欧普艺术的出现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修拉的画中,色彩分割理论①色彩分割理论:也称“分割法”。依靠不需要调色混合的高纯度的色点组合,使中间色在离画面一定距离的观者眼中自然混合而产生。和中性混色理念②中性混色: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而并不变化色光或发色材料本身。同色点的排列布局完美融合,呈现出“光·色”的奇妙叙事。《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画面中亮面光部分笔触的处理占据了整幅画的五分之四,主色调颜色(高纯度的黄和绿)利用邻近色将“画面的色调变得更加柔和缓慢”,将大碗岛的光照刻画出“和煦”而非“烈日炎炎”之感。修拉认为亮面光大面积的铺设能够营造出大碗岛星期天的惬意氛围和闲适空间感,而这一场景光线的构思同谢弗勒提出的色彩分割理论不谋而合,即“在自然光线的照耀下,我们眼见的一切物象的色彩其实都是一种‘分割色彩’,即纯色彩的点和块不经混调地并列在一起,色彩的明亮度可以获得最鲜明的效果”。画面近看饱和度鲜明透亮,当观看者退到一定距离之后再去欣赏,那些饱和度完满的色点便在光面的处理下融入画面之中,此时,整个画面温馨而自然清透的大环境就会逐步映射在观众眼前。艺术形象的呈现填补了观者脑海中的画面,同时也掀开了观众隐藏在心底的情感面纱,在色彩的“引诱”下,将观者内心最赤诚的情感与认识感悟袒露而出,做到心与灵的互动。

保罗·西涅克作为新印象主义画派的骨干人物之一,他在修拉使用分光法第二年开始学习使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创作。修拉去世后,分光法在西涅克的作品之中不断发展并传承下来。西涅克的点彩作品大多以自己钟爱的海港为题材,《圣特罗佩港口》1号就是其代表作。这幅作品之中远景和中景的亮部光线占据画面的五分之四,同修拉一样,画面处理上采用纯度较高的色点绘制,科学地利用各种颜色的明度来调和海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协调感,进而营造出他亲眼看见的港口海域平静、祥和的画面。此画同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且印证了新印象主义画派在“光·色”叙事中的深入钻研,并实践了光学理论和科学理念的成果,提高了艺术家对艺术技法追求的认识。

画面主体亮面光线的塑造让主基调得以完成时,剩余的暗面光线则会承担起完整画面的作用。“西方油画是光的艺术,无论是古典油画还是印象派作品都是对光的追求,在二维平面上呈现出有空间有体积的三维立体画面、场景,给人以真实的感觉。”[1]所以,要想从二维画面中构建出三维立体形象,就需要运用光线的变换和处理。观看者在赏析的过程中,不会主动察觉游离于视觉中心以外的“次要部位”,当画面的“亮暗”呼应关系显现出来,画面结构也填补完整时,观者的注意力便能够从画面的技法与元素深入对作品背后情感的思考与体悟。艺术技法退居后位,真正的情感目的便浮出“水”面。艺术从来都不是机械的重复和科学的附庸,光学原理的运用是绘画表现形式的创新,是艺术家认知高度的提升,理智的背后依然有情感的表达。

三、从情感与艺术的关系重新解读新印象主义背负的“误解”

黑格尔曾对艺术的本质提出自己的观点:“它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一句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一种向感情和思想所发出的呼吁。”[2]艺术能够呼吁人“内心情感”的同时还可以将“人类情感”倾诉出来。内心情感可以归结于主体自身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当画面色点在光学理论指导下以看似完全“科学、理性”的形象呈现出来时,个人情感在这一瞬间就能从抽象的技法之中达到高潮。当艺术作品升华了艺术家最初的情感,并完成了最初艺术家内心情感的使命后,“人类情感”便能褪下表层外衣破茧而出,从而吸引观者走进艺术世界。艺术性的“人类情感”不同于单独个体表层的内心情感,它是情感的一种递进和升华。“人类情感”是舍弃了偶然、具体和个体非本质因素的存在,这种伟大情感将人类的一般情感笼罩其中。如同新印象主义画派技法中不经调和、秩序排列的高纯度色点,能引发观者视觉和心理上的共鸣,这是一种合乎秩序且可永恒的存在。

新印象主义利用光学理论的普遍性和科学性,将抽象的色点凝聚在画面之中,想要读懂点彩艺术,就不能只看表面的“科学色彩”,而是要透过艺术家的内心情感看见更磅礴的“人类情感”。丹纳曾指出:“要理解一件艺术作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精确介绍它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的一般状态。这是最终解释,也是决定其余一切的最初解释。”[3]所以,被误解为“唯科学先行”的新印象主义画派并非与情感表达割裂开来。而应在当时变革更新快速的时代中呼吁——艺术不要停滞不前,应追寻其形式、技法创新背后艺术与情感的真谛。科学与情感的关系就如同“文以载道说”之中的“文”,形式表现再独树一帜,其本质终究在“道”。因此,情感与艺术的关系并非只停留在技法画面之上,而是步入艺术目的本身——情感。

情感与艺术的关系论述在英国艺术批评家弗莱“情感说”的核心观点里可见一斑:“艺术是交流的手段,以情感本身为目的”[4],在弗莱的情感说理论中,他还认为情感的表意途径为“技法与元素—构图—情感”。艺术作品的完整表现需要有观众的参与,而技法与元素作为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和应用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艺术家与观者沟通交流的作用。19世纪末,法国摄影技术盛行,出现了“再现性写实绘画的记录现实功能必将为摄影所取代”[5]的局面,印象主义的直觉画法无法满足人们对艺术的期待,新印象主义的出现则从极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尴尬局面,使普通民众依然可以感受到艺术同摄影之间的不同之处。虽然二者都是画面的定格,但有光学理论加持下的色彩技法革新后的画面不仅满足了当时人们的好奇心理,同时还保持着与艺术情感交互的初衷,使画面从人群中来、到人群中去,并非机械的复制,而是艺术家情感的真实输出。联系艺术家、作品和观众的情感纽带从未割裂,正视对新印象主义画派的认识至关重要。

新印象主义艺术虽然只存在了短短一段时间,但是它在任何时候都不是科学的附庸,哪怕在追寻知识光芒的路途上,也从未迷失对艺术的探索和对情感的思考。就像科林伍德所认为的那样,“在认知进化的进程中,艺术是追求知识或真理的最初形式。艺术依靠想象活动或心理技能来追求知识”。因此,新印象主义的诞生和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绝不等同于“唯科学理论先行”,更未丢失属于自己的情感表达。着眼当下,新印象主义画派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依旧没有消散,欧普艺术吸收了新印象主义画派对“光”的运用以及视觉混合的原理,继续在新印象主义本有的基础上深入探知视觉亢奋①视觉亢奋: 色彩的兴奋和沉寂感与色彩的纯度高低有关,颜色的纯度较高将会呈现兴奋感,颜色的纯度较低将会呈现沉寂感。明度高、纯度高的色彩具有引起心理亢奋的作用,能通过强烈的视觉刺激调动人们的情绪。和情感表现,新印象主义的光辉仍然以不同的艺术探讨和实践作用于现代艺术,持续给予艺术家灵感。

四、结语

对情感—艺术—科学的研究在每个时代的艺术形式中都有着新的结合,同样也是艺术理论和美学学者们深入探讨的核心命题。19世纪的法国为新印象主义画派的诞生提供了摇篮,但艺术流派的成长和发展并不能止步于摇篮之下,只有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情感,才能将艺术家自身的态度表达出来,使艺术的本质从逻辑体系、范围和条理之中跳脱而出。艺术与科学理论的融合并不冲突,但情感对于新印象主义画派来说注定是无法割舍的生命内核。生命内核的永存会使艺术在时代的洪流中初心如磐,进而有为。揆诸当下,数字化时代AI科技的迅猛发展让艺术受到质疑,作品背后的情感表现和人文关怀再一次受到冲击。因此,重新解读新印象主义画派的背景、诞生、发展并依托具体文本分析,找寻艺术与情感的关系能够使研究学者从相似的历史中回望艺术的本质与目的。明白科技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绝非附庸关系。所以,从新印象主义画派的情感考究和“光·色”叙事出发,思考当代艺术在数字化时代的冲击下应该如何面对困难与挑战,对研究艺术与情感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分割印象主义画派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最后的辉煌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浅谈许幸之《印象派就是印象主义》
最好的礼物——印象主义大师
机载Lidar建筑物点云中非建筑物点剔除研究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离婚纠纷按揭商品房分割问题探析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图像分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