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研究
2023-12-17张杰张维许杨阳
张杰 张维 许杨阳
摘要:实现乡村振兴的国家发展战略离不开农村产业融合。农村金融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资金支持,在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满足农村产业融合的多元化金融需求、可以有效降低农村产业融合的风险。但就目前而言,农村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信贷投入不足、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单一、缺乏风险分散机制等问题。农村金融要更好地服务农村产业融合,需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加大农村地区信贷投入规模、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风险分散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村金融 产业融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房地产金融的影子银行风险与审计治理机制研究”(23BJY076)、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机制研究”(2023SJZD071)。
我国城乡经济长期以来的二元鸿沟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的突出矛盾。我国经济要高质量发展,就需要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加快农村产业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要求。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需要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农村金融对于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性
(一)农村金融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资金支持
在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农村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频繁,而农村金融作为连接农村各产业的纽带,可以提供跨产业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产业的需求。农村金融可以为农村产业升级或结构转型提供资金支持,通过贷款、投资、担保等方式为产业升级或结构转型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促进乡村企业的技术升级、设备更新、人才引进等重要转型。农村的产业要由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生产模式转变成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需要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也离不开农村金融支持。金融还可以通过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工业、农村服务、农业科技研发等领域的工作,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农村金融在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农村金融可以通过资金配置的方式,促进农村资本的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资本和资源流向高效率、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和领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农村金融可以采用提供贷款、担保、风险投资等方式,通过对具有市场前景和盈利潜力领域提供短、長期贷款,帮助农村金融需求主体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引导资本流向具有市场前景和盈利潜力领域,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农村金融可以满足农村产业融合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随着农村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首先,不同产业融合项目有不同的资金需求。对于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农村地区需要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促进产销对接和农业产业升级;对于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农村地区需要提供创业投资、股权融资等金融产品,支持农村新业态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其次,农村的不同主体有不同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金融解决方案。针对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融资难问题,金融机构需要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服务;针对农业科技企业的研发和创新需求,金融机构需要提供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等金融产品。最后,金融机构主要需要根据经营所在地不同的产业需求,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或服务,满足农村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主体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四)农村金融可以有效降低农村产业融合的风险
农村产业融合涉及多个产业、多个环节,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农村金融可以通过提供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分散等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农村产业融合中的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风险评估帮助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了解自身的风险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从而帮助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市场环境制定更科学的风险管理策略。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供保险、担保等风险管理产品,帮助企业和农户规避市场风险。农业保险和担保服务分别可以保护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免受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的损失和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提供信用保障。农村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风险分散机制帮助农村金融需求主体降低风险,通过提供科学的金融服务,帮助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更好地管理风险,实现资产增值,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
二、农村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
农村金融市场具有高风险低收益、需求多样性、缺乏抵押物、信息不对称、缺乏专业服务等特点。农村金融市场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导致农村金融市场收益相对较低。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较高,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金融需求主体的需求各不相同。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这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估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信用状况。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专业服务机构相对较少,这使得农村金融需求主体难以获得专业的金融服务和支持。
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性使得日常的信贷活动不活跃,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一直没有相对健全的监管法规。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以及产业结构导向的不同,缺乏适宜的针对当地金融市场的监管政策。不同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监管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可能导致一些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和惩罚,监管效果不一致。一些农村地区的金融监管力量相对较弱,无法对所有的金融机构进行全面监管。一些农村地区的金融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可能存在监管漏洞和不足,如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市场监测、信息共享等机制,导致监管效果不佳。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一些违规行为的存在,但监管机构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和处罚。一些违规行为可能因为惩治力度不足而得不到有效的遏制,这可能会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信贷投入不足
尽管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但整体上,农村的信贷投入仍不足。由于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金融机构提供涉农金融产品的动力不足,导致信贷供给不足。大部分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缺乏担保物,难以获得金融产品或服务。由于农村产业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金融机构缺少开发农村金融市场的动力。部分金融机构为了追求更高的资金回报率,逐步收缩农村金融市场,转而将更多的金融产品或服务用于开发城市金融市场,大量资金从农村地区流向非农村地区,这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足、服务覆盖面不广、信贷产品单一等问题。
需求不足也是农村信贷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金融知识普及不足,许多农户和企业对金融产品或服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不高。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他们的信贷需求。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往往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可能因为害怕承担债务风险而不敢申请贷款,可能更倾向于依赖自有资金、亲朋贷款或者其他非正规渠道融资。出于风险因素考虑,许多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不愿或不敢申请金融产品或服务。尽管有信贷需求,但由于信贷门槛过高,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无法满足贷款条件。一些偏远地区的金融机构的服务覆盖面不全,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可能申请金融产品或服务不便,增加了他们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三)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单一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的单一主要体现在贷款产品的单一、贷款周期单一、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单一四个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对农村市场和需求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无法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设计出更加灵活、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农村金融市场面临着较大风险,如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这使得金融机构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更加谨慎,可能会选择相对较为保守的产品和服务。目前的农村金融产品主要是满足基本农业生产的需要,提供基本的农机具、农药、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资金支持,而对与农业产业链相关的生产加工、交通运输等多方面的贷款需求提供的产品种类较少且门槛较高。农村金融产品或服务往往只服务于农业生产周期,对于生产周期结束后的阶段缺少丰富的理财产品。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内容往往只包括基本的存取款和贷款服务,对于投资理财、保险等一些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提供的较少。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往往以传统的柜台服务为主,而一些现代化的服务方式,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较低。随着农村产业融合的深入发展,农村地区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单一的产品和服务很难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
(四)缺乏风险分散机制
由于金融创新不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往往未能通过金融产品或机构如保险产品、期货产品、担保公司等来对冲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险,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这是我国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风险分散机制的缺失,且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较大,金融机构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在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提供贷款时往往要求提供客户足够价值的抵押物。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许多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缺乏足够的抵押物。农村地区的抵押物通常包括房屋、土地、机械设备等资产,但土地为集体所有,房屋为较难流通的宅基地,难以作为抵押品,这使得农村居民和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此外,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较为封闭,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信用体系不完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信用意识较弱,也增加了金融机构面临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就农村金融需求主体而言,由于风险分散机制的缺乏,一旦经营不善,自身要承担全部风险,导致了他们不愿意或不敢申请金融产品或服务。
三、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
(一)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
农村金融市场需要有完善的监管体系。政府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监管制度,包括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退出、业务范围、风险管理等方面,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并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框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确保监管效果的一致性。在统一的监管框架基础上,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制定完善相关监管规则。各地的农村金融监管机构要加强信息共享,建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机制,确保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全面监测和预警。政府应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力量,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和数量。
(二)加大农村地区信贷投入规模
加大对农村的信贷投入需要从政策、制度、产品创新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质量。首先,政府需要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减少担保要求或扩展担保物范围、提供利率补贴、建立农村信贷专项基金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的信贷投放,为金融机构提供风险补偿。通过一系列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地区,支持乡村振兴。其次,完善评估体系,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政府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大数据技术,通过系列政策和风险分散机制,缩小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鸿沟,提高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能动性。传统的信贷评估主要依靠贷款申请人的个人信用记录和担保物的价值评估。金融机构难以掌握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信用相关信息,这种评估方式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不适应。金融机构需建立起适合农村特点的信贷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土地、农作物、养殖业等农村经营活动的评估指标,以更准确地评估农村客户的信用风险,提高农村信贷的投放效果。政府要积极推动辖内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建设,加强部门间信用数据共享,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充分发挥信息、组织、人员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建立农村信用档案,完善信用评级制度,提高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再次,提高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金融素养,加强农村地区的金融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对金融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增加农村的金融需求。第四,加强金融机构与农业企业的合作。金融机构可以加强与农业企业的合作,通过提供定制化的信贷服务、开发产业链金融产品等方式,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最后,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扩大信贷投入规模。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农村客户的精准授信和风险控制,推动农村信贷数字化,提高农村信贷的效率和质量,扩大农村信贷的投放规模。只有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解决农村金融市场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等问题,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才愿意并敢于申请金融产品或服务,金融机构才愿意并敢于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信贷投入规模。
(三)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
金融机构需要结合农村实际状况,采取错位竞争的策略,开发高效、创新性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更灵活、有效地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要针对农村地区的特点,创新贷款产品。金融机构可以针对不同贷款需求提供农业产业的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农民创业贷款等。金融机构还可以开发特色贷款产品,如推出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农村旅游开发的贷款等,推出贷款展期、分期还款等灵活的还款方式,更好地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除顺应农业生产周期的贷款产品外,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农村产业的供应链,为供应链企业如交通运输、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开发针对性的贷款产品,实现农业产业的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重组。在农村地区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时,金融机构要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推动金融科技创新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更多元化、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户和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建立信用评估模型,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服务平台,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更多适用于农村地区的金融科技产品,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满足农村地区的多样化金融需求,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现代化发展,将原本分散的不好掌控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通过科技手段开发出来。在提供金融支持时,金融机构可以对农村的抵押物进行创新。针对集体土地、宅基地等农村资产难以变现流通情况,金融机构可以创新抵押担保形式,如开发农村土地未来收益权抵押、农业产业供应链企业集体担保等,有效破解农村缺少抵押物或担保物问题。
除直接的贷款产品外,金融机构还要在服务上进行创新。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经济有了很大改善,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地区对理财、保险、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金融服务方面也有较大的需求。金融机构可以开发针对性的理财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对理财的需求。针对农村地区产业融合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需求,金融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的风险管理产品或服务,如提供农业保险产品、农业产业的证券化产品、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提供更全面和专业的风险管理建议和方案等,帮助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实现资产增值,提高农村产业融合的效益和效率。
(四)建立风险分散机制
风险分散机制主要有担保和保险两种方式。政府可以主导建立农业担保公司、成立农业担保基金或引入担保公司,推广“政府+银行+担保公司”的合作模式。政府予以完善担保的相关法律法规,鼓励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合作,对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的运作方式、担保条件、每个责任主体的赔偿比例等予以明确规定,为农村的担保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将可能出现的损失由单个主体承担分散为政府、担保公司、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共同承担,降低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或金融机构等单个主体的风险。金融机构需要创新担保方式。金融机构可以引入第三方担保机制,与农业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合作,通过农业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为产业链下游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提供担保。金融机构可以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新型担保抵押方式,引入联保、互助担保等模式,降低单个金融需求主体的担保门槛,提高农村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可得性。
保险是分散风险的另一重要途径。目前,保险在乡村产业融合中只是作为传统金融手段的辅助[7]。政府和保险机构要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普及农业保险的知识和重要性,提高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和参与度。保险公司要在政府引导下与地方农业部门、农民合作社等机构合作,推广适合各地特色的农业保险产品,扩展农业保险的品种和覆盖面,以满足不同地区的风险保障需求。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保险公司要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通过合理设置保险价格、优化保险条款、提高理赔效率等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险公司可以与担保公司合作,探索“保险+担保”的金融服务模式,将保险和担保两种风险管理工具结合起来,共同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提供风险保障。保险公司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提供农业保险服务,擔保机构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提供担保服务。一旦农村金融需求主体遇到风险事件,如自然灾害、疾病等,保险公司和担保机构分别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赔偿和担保。在此模式下,金融机构降低了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信用风险,可以更放心地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政府可以采取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和担保机构开展合作。保险公司和担保机构需要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开发适合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保险和担保产品,共同评估风险状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案。
除保险和担保外,风投资金和资本市场也是有效分散风险的途径。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供风险投资基金,为创新型农业企业和农业科技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为农业企业或项目提供管理和经营方面的建议,帮助农业企业或项目提高运营效率、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由于风投资金具备股东性质,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在经营失败后可能并不需要进行偿还而降低了背负巨额债务的风险。资本市场上,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主体可以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例如利用期货、期权等工具锁定农产品的采购成本、规避农产品库存贬值风险等。但利用期货期权降低风险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因此,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具体应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风险管理能力,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情况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避免过度投机和盲目跟风。
参考文献:
[1]梁艳彬,王薇.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振兴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西部金融,2022(12):89-97.
[2]林子果,刘冉,陈艺曦,黄丽.金融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路径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22(12):3-10.
[3]刘锐,马源骏,李鑫.商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银行保定分行为例[J].当代农村财经,2023(04):62-64.
[4]任森春,孙红伟.农村金融集聚与产业耦合协调性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18-26.
[5]庞金波,吴迺霖.数字普惠金融
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2):94-103.
[6]程瑶.互联网经济体系影响下我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2(09):18-19.
[7]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乡村振兴、金融支持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J].金融与经济,2023(05):46-58+70.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省审计厅)
责任编辑:李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