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非遗展览中的文化阐释与知识生产

2023-12-17罗阿进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7期
关键词:展览非遗

【摘 要】传承和创新一直是非遗的两个核心问题,对于以文化保护和展示为基本功能的美术馆来说这两项任务在当下如何展开需进一步探索。本文认为非遗文化阐释和知识生产是非遗传承创新起点,学术性展览可以探讨非遗如何进入当代文化语境,探讨与展示其可能性与某些发展萌芽。在彝鼎圭璋首届东西部非遗展中,通过文化对话形式,在美术馆空间中连接展品、非遗传承人、观者。并在三者相互作用中完成文化阐释与知识生产,最终为非遗与时代的命题提供一定思考和可能性探索。

【关键词】非遗;文化阐释;知识生产;展览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7—256—03

一、非遗当代境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指出非遗作为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非遗所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传承创新总是在历史流变中。不同于以往时代,当代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媒介和技术飞速发展。当代生活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割裂,但文化集体记忆未被抹去,世界对非遗保护共识产生于这种文化自觉的心理诉求。但非遗文化如果不适应新环境必然沦为当代生活的装饰品和唤不醒的集体记忆。费孝通认为已有文化不能适应客观世界变化,文化创新就会产生,这种创新被社会接受后就成为新的传统。[2]可见传承创新是辩证的,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来自于社会变动。当优秀传统文化更新落后于社会变动,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便会降低。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寻找非遗当代价值成为新趋势。

顺应时代发展,当代非遗展览也需要加入这一社会建构中来。文化阐释与知识生产,在展览中发掘展品内在价值,让非遗在面对当今社会变化和挑战中,建立一套自我价值判断体系和应对机制。以陈列和展示为核心,围绕展览主题串联展品。通过文化阐释和知识生产,在实践和理论交替中更新。最终使非遗保持自身核心价值,寻找创新路径,最大化与时代共振。

二、非遗展览中的文化阐释与知识生产的意义

(一)阐释非遗——文化建构

非遗是历史延续至今的文化创造,其部分脱离时代语境,如不阐释便会失去理解其关键信息。非遗作为展品是可感知的物质实体,可审美的对象。但如果只以审美角度去观看会造成大量误判,如一件非遗服饰,只通过经验和审美去判断,甚至会弄错性别。所以非遗并不仅作为艺术而存在,还作为文化承载物和延伸而存在。美术馆要充分将其艺术、审美价值与文化、历史价值充分呈现。阐释非遗,提供观者必要、客观的信息对理解非遗至关重要。

另一个非遗需要被阐释的原因是一旦非遗进入美术馆,其与原生语境联系便被割裂。对展品必要阐释是弥合这一割裂的重要方式。非遗是凝结于人精神、富有创造力大脑和双手的产物,其突出特征之一是活态性。不同于普通美术作品展,除艺术、文化价值需体现,活态性也需突出。需充分利用形式多元的展示,全方位建构非遗文化,提高文化理解与知识交流效率,提高觀展者接受度和参与度。

最后,关于阐释非遗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阐释视角。除客观信息外,阐述非遗的视角也会影响观者。策展人会对客观事物做出基于自身认识的阐释,进而影响观众认知。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非遗不同于文学创作,观众感受需要建立在对活态非遗真实状态认识基础上。而专家视角、精英视角、西方视角会影响非遗多元性、草根性和传统性。[3]所以策展人要邀请非遗传承人介入非遗阐释,提供更多观展视角。

(二)知识生产——意义重塑

知识生产是由王璜生在《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中提出,他认为知识生产是当代美术馆的核心动力和发动机。[4]在非遗展览中亦是如此,收藏和正确展示不足以推动非遗当代发展。展品是脱离语境的单词、短语或句子,如何将四处拼凑的文化碎片,组合成一幅具有一定思想、视觉美感的新文化风景。要求策展人围绕主题充分利用材料,建立链接与构建新框架,使展品在新环境中发挥价值,并使展品之间产生合力。非遗展览有着它的特殊性,即历史性和当下性,以及活态性,在对非遗进行充分并相对中立的阐释上,进行重组与意义构建,是知识生产的主要方式。

除上述论述外,知识生产还要保持开放。美术馆知识生产并非灌输式,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讨论。布展结束并不是知识生产的结束,而是开端,更像一个议题的抛出。展览参观更像议题讨论、交流。在美术馆空间场域,搭建起展品叙事与逻辑联系,与观众共谋、交互,产生当下即时的知识。

三、彝鼎圭璋东西部非遗展中的文化阐释与知识生产

(一)展览背景

“《彝鼎圭璋》首届东西部非遗文化交流作品展”2021年12月在凉山州西昌市西幼美术馆举行。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和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和凉山州非遗中心承办。该展由中国美术学院支教教师马旭东以及西昌民族幼专教师罗阿进、白里拉共同策展。以文化交流与促进凉山非遗传承创新为目的,邀请苏州与凉山非遗传承人作品参展,作品以服饰刺绣与漆器为门类,对东西非遗文化进行对比性展示。

(二)展览中的文化阐释

此次展览文化阐释最重要形式是并置与对比,地域文化与非遗联系紧密,不同地域孕育出不同非遗,两者互鉴也可为彼此发展注入新活力。中国幅员辽阔,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地域有着多元化体现。通过东西非遗对比便可窥见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特点。贾银忠指出“从东西方向看,以天水为中心,北至大兴安岭北端以西,南至云南腾冲,把中国划分为东西两大部。东部湿润而适合于农耕,而西部干旱高寒适合于游牧和小块农业。”[5]此次展览选择苏州代表东部非遗,凉山代表西部非遗。苏州位于长江下游,地型以平原、丘陵为主,自古就有重商传统,手工业发达。凉山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部,以山地为主要地形。林耀华先生在《民族学通论》中将其经济文化类型划分为山地耕牧型。[6]通过两个具有对比价值对象的选择,分析探索我国非遗当代发展的道路。展览以苏州刺绣、漆器与彝族服饰、刺绣和漆器为切口展开。中华大地上自古以来服饰、刺绣和漆的使用,有着很多普遍共性,也是此次展览文化阐释基础。

服饰出现与发展来自于人御寒、遮羞等需求。随着纺织技术提高由早期的兽皮和叶子,逐渐向各种原材料的织物过度,棉、麻、丝、毛被运用于服饰生产中。[7]作为装饰和象征刺绣在服饰基础上应运而生。服饰、刺绣在东西部发展不同,不同材料和审美倾向产生服饰、刺绣的不同形态。东部的苏绣材料多为蚕丝,其与蜀绣、粤绣和湘绣并称四大名绣,苏绣工艺发展的实践跨越不同历史时期和重多社会变迁,精、细、雅、洁是其突出特点。[8]而位于凉山彝族服饰材料多为羊毛。在凉山有多种风格,大类按凉山彝族圣扎、所地、依诺三大方言区划分。

漆在中国被称为国漆,早在战国时代漆器以其轻巧、耐久、美观逐渐取代青铜器成为重要礼器和日用品。在东部苏州漆器历史悠久,雕漆和脱胎工艺精美,在清朝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在历史发展中东部漆器与瓷器并存,但其日用餐具的地位逐渐被后者取代。由于彝族山地牧耕的生产方式,更为轻便的木質器具成为凉山彝族首选,并沿用至今。凉山漆器传统纹样接近于彩陶时期风格,保留诸多先民世界观与文化观,通过象征和隐寓体现在纹样上。手工漆器仍在凉山活态使用,是彝族生活中主要的餐具、酒具与礼器。

通过文化阐释,展现展览中非遗手工艺物质实体的文化内涵,其所在地域的地理人文多角度建构非遗文化。以此提高文化理解与知识交流效率,提高观展者接受度和参与度。

(三)展览中的知识生产

如前文所提,知识生产是当代美术馆的核心动力,如何在展陈中针对非遗特点,产生既是历史、活态,也属于当下的知识呢?展览通过我国东西部文化交流的主题设定,串联起苏州与凉山历史与文化。在展出中通过微观叙事将宏观主题展开,在传承人个人视角下呈现非遗现场。作品展签内容结合非遗传承人话语,保留作品活态属性。以对比形式进行美术馆展呈,东西部交错展示。在视觉上平面与立体交织,漆与器,服与绣。将脱离原生语境展品,重组构成新意义,尝试从不同维度解构非遗。

展览布置使观者将中国两个不同地域文化所产生的非遗手工艺进行对比,以苏州为代表的东部非遗和以凉山为代表的西部非遗呈现出不同特点。在非遗服饰、刺绣展示中,东部苏绣传承人王丽华作品,以《犀樽》和《龙角杯》为代表。在苏绣写真绣技艺基础上,作者用为表现青铜器和玉器所独创专利技术“八工针法”体现中国传统文物造型、色彩的精美。西部传承人作品主要体现彝族服饰文化中的刺绣与图案。为与东部苏绣传承人相对应,不同于以往将服饰与模特结合的展陈形式,此次展览将彝族服饰以一种平面方式展示。将彝族服饰平面固定在亚麻底画框中,将服饰裁剪转化为平面分割,将实用功能让位于文化与审美价值。这种展陈手法更突出彝族服饰图案纹样与刺绣工艺。另展览还单独展示彝族服饰绣片,以条状形式裱于画框中,使观众对彝族服饰工艺与纹样理解更直观。

展览选取传承人个人视角突破传统凉山彝族服饰按三大方言区分类的展示形式。国家级传承人贾巴子则展品以家乡金阳的沙马服饰为主,刺绣省级传承人阿西巫之莫展品以突出家乡甘洛刺绣的服饰为主。作为企业家和州级传承人的米色莫子洛突破传统材料、色彩,将现代服装设计观念融入彝族服饰创新。

漆器展示中,东部苏州漆器传承人林怡展示以款彩为主要技艺的漆绘创作。款彩又被称作“克罗曼多”,是以款彩屏风出口欧洲在印度东南海岸贸易中转站命名,体现苏州漆器在明清时期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这种技艺是漆工艺融入明代木刻版画技艺以及中国对外交流中产生的。[9]

西部凉山彝族漆器老、中、青三代展示出漆器传承创新脉络。国家级传承人吉伍巫且展示彝族漆器经典器型:库祖(汤盆)、册底(高底饭盘)、奢匹(高底肉盘)等。呈现彝族传统漆器造型之美、材质之美、图绘线条韵律之美。省级传承人吉伍五呷突破传统器型,创造与当代生活更紧密的漆茶具、花瓶系列。颜色限定为黑红,与汉代漆器有同工之妙,而不失民族特色。非遗从业者,90后曲木史伍尝试多种创新,将多种器型与图案重组。将彝族服饰图案与构成置于现代木盘上,既保留民族风格又对传统彝族漆器造型、色彩进行突破。

(四)凉山非遗当代传承创新路径再思考

通过文化阐释与知识生产,给凉山非遗发展带来新思考,也进一步认识到自身核心价值与短板。在文化上东西各有特色,东部苏州非遗手工艺通过文化互鉴吸纳多种工艺与风格。西部凉山非遗风格独特,与环境高度和谐,有着历史的厚重。非遗作为重要文化资源在我国越来越受重视,但在我国发展仍有着东西差距。由于经济发展不同,西部在非遗创新上落后于东部,挖掘力度还不够。由于社会变迁较小,历史上以传承为主与现代生活差距较远。非遗手工艺是文化的延伸,区别于东部苏州非遗以工艺为引领,凉山不能简单将彝族服饰、刺绣以及漆艺仅作为工艺看待。凉山非遗创新应在梳理、归纳、总结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东部经验,将其审美内化守正创新。展览呈现凉山非遗传承人在新时代的突破、创新。但仍需尊重差异,避免同质化发展。使非遗在凉山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价值。

四、结语

彝鼎圭璋展览是在当下凉山非遗发展中,针对非遗传承与创新,美术馆通过文化阐释结合知识生产的一次尝试性探索,有诸多不足之处。展览尝试在东西对话形式中呈现我国丰富多彩的历史与文化,跨越地理经纬度产生新链接,搭建起展示我国非遗独特魅力的舞台。文化阐释与知识生产带动此次展览非遗展呈形式创新,非遗传承人创新梳理,也为非遗与时代同频共振开启新思考。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费孝通.美好社会与美美与共:费孝通对现时代的思考[M].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9.

[3]王美诗.话语视角下的非遗活态展览——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例[J].文化遗产,2016(3).

[4]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5]贾银忠.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6]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7]戴争.中国服饰简史[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

[8]王欣.当代苏绣艺术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9]金晖.明清外销漆器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科研项目:“美术馆展览在高职高专非遗美术教学中的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YKY202124)。

猜你喜欢

展览非遗
揭开古籍文献与历史图像神秘面纱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博物馆书画展览设计研究
关于低碳展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展览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