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重维度

2023-12-17周婧周松

关键词:课程思政原则目标

周婧 周松

摘  要: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创新教育理念,是现代高等教育推进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改革实践。有的放矢地建设好“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课程育人效能是高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本文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原则、内容及路径等四个维度进行审思,以期通过明晰建设目标、厘清建设原则、明确建设内容、构建建设路径,多维视角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思政与课程相结合等方面的效度,进而助推高校“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目标; 原则; 方法;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3.05.019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的最新标定,“课程思政”是以教育价值理性回归为出发点,以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思路,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的创新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审思“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原则、内容和路径,助力高校精准把握建设方向、科学构建建设规制、高度聚焦建设内容,有的放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以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整体推进和高质量开展有所增益。

一、 建设目标:“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依据

目标是主体基于自身条件、能力和资源集成程度对未来发展的指向性预估。科学制定目标是事物发展过程中调节主体行为的基本依据。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将提高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将“课程思政”机制体制创新作为基本保障,对“课程思政”建设作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

(一) 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是根本性目标

德才兼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更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教学任务的创新理念,是否有效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是“课程思政”建设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因此,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性目标。提升立德树人实效的目标指向要求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把人才成长规律作为建设的基本依据,把学生接受教育的效度作为建设的基本标准,找准学生兴趣点、激发学生积极性,由浅入深引导、循序渐进灌输,用真理的光辉吸引人,用精神的魅力感悟人,引导学生在探求真知中感悟文化精髓、道德真义、价值真谛,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的需要。

(二)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是基础性目标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点。“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任务体现在纠偏课程的工具性价值倾向,疏通阻碍“课程”与“思政”之间融通的堵点,进而引导课程价值重新回归人本位。“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即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过程,因此,建设好“课程思政”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性目标。此目标要义在于“课程思政”建设中要把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作为基础性任务来抓,注重以提升教师教学内容挖掘能力、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以及教学方法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从每门课程入手,以点带面地提升课程的人才培养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1]。

(三) 健全“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建设是必要性目标

“课程思政”要切实发挥“育德”“育才”双重效能,需要多部门协调、跨学科协同以及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的通力合作,最终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政大格局。可持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离不开相关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此目标要义在于不断构建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体制,形成自上而下有效联动、各部门合力协同的组织领导工作局面;构建和完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培训、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教师激励机制,深入激发教师全情投入的热情和勇于改革创新的动力;构建和完善“课程思政”的专家听课制度、定期调研制度和学生评价反馈制度,构筑专家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听课与调研结合全方位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

(四) 提高“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实效是决定性目标

“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实效,是指以高校课程为主要载体,重点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注重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引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又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能够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人民幸福生活作出贡献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实效的重要性在于,高校是培养未来国家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阵地,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利于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具体地,提高“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实效可以有以下好处:其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其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支持国家建设和发展;其三,加强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使其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具备高尚的人格和优秀的职业道德;其四,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带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其五,提高学生的信息媒体素养,树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意识,自觉形成网络免疫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媒体技能,与时俱进地发展和进步[2]。综上所述,“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实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高校来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课程思政”实效,对于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素质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 建设原则:“课程思政”建设规范与准则

原则是为实现目标而设定的规范、准则,科学原则的设定是引导事物运动变化朝着预设目标方向发展的基本保障。建设原则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指引和基本遵循,厘清建设原则是“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引领“课程思政”建设达到预期育人效能的基本保障。

(一) 始终坚持“立德”与“树人”教育目标的统一性原则

立德树人既是新时代教育的基本目标,又是现代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高度蕴含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内容、目标、方法和价值导向。也影响着当代每一个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每一个青年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又事关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知识选择、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技能培训分别表征了“立德”和“树人”两个方面,是新时代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个方面既不能顾此失彼、有所偏废,也不能生拉硬扯、机械组合。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理念高度契合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既是以思政元素引领方向的课程教育,又内含以课程为基本依据的思想政治教育;彰显了教育的方向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育人与育德的同向同行。因此,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坚持“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统一,就是要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内容的高度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方法的有机融通,通过深度挖掘融入的思政元素、创新探索融入的适恰方法、精心建构教育教学方式,有效规避课程与思政的简单叠加,实现二者的深度耦合和有机统一[3]。

(二) 始终坚持专业课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适恰性原则

专业课和思政课是两种不同的育人方式和育人途径,在传播教育内容、达成教育目的方面既各具特色又功能互补。两者的有机融合是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的基本前提。思政课以正面宣传为主要方式、以提升教育客体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为教育目的,从而发挥思政引领和导向作用;专业课以隐性传播为主要方式,让受教育者在专业知识学习中通过感知,实现从知识向思想精神的升华,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道德素养。两种教育模式既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两者的深度融合,就是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思政课的表现形式,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政课的“抬头率”“点头率”,深度挖掘学科文化,开发文化育人资源,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价值塑造、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复合育人效能,进而达成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目标[4]。

(三) 始终坚持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联动的协调性原则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实施者,是起到关键作用的核心力量。专业课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过程中,积极发掘专业发展历程中所彰显报国图强的爱国情怀、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艰苦卓绝的奋斗意志等思政元素,有意识引导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追求进而达成专业教育内生核心德育的教育目标。思政课教师在正面宣传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以大学生专业背景、专业文化为教育导入的重要素材,让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素质培育“接地气”,在贴近专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实现立德之教育目标。因此,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达成必须坚持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协调联动的原则,通过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的密切互动,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进而提升德育亲和力、说服力和实效性。

(四) 始终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科学性原则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做法如下:其一,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制定课程目标、选取教材、设置课程内容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了解祖国、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其二,确立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建立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取向和人才培养观,明确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和核心素养,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制。划分好职责、落实好制度、分工明确、协同配合,促进“所有学科、所有课程、所有教师、所有学生”参与到课程思政中来,实现课程思政工作的全面覆盖。其四,积极探索与落实“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原则。既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又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其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师职业发展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和能力提升,推广先进典型,为建设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提供坚实保障。

三、 建设内容:“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是达成建设目标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给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找准建设着力点,是有的放矢开展建设工作,正确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并且取得成效的重点。

(一) 高势位强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

新时代是多元文化交织、多元价值碰撞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艰巨任务。强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关键性问题提升到关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高度上认识,高势位认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意义和内涵,要把“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嵌入到全体教师的教育目标,把协同德育的思想贯穿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充分认识到协同育人是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的生本位协同,是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协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落实、落地、落细,形成“大思政”协同育人新格局,让学生在教育与浸染中实现知识获取、能力提升以及政治素质、品德修为的养成。

(二) 高标准建设“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建设好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内容。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开展的过程设计者、内容组织者和教学形式的规划者,主导了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深度开发、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汇、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设计有赖于教师的政治素养、学术内涵、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标准建设“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对于开展好“课程思政”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其一,强化育人意识。全体教师既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教书匠,又是传播先进文化、塑造崇高品格的引路人。在教师队伍中牢固树立“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坚持将价值引领贯穿到知识、学理、技术等教育的全过程。让思想铸魂育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内化为教师的理性自觉,进而使不同專业背景的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其二,提升核心素养。不断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教师队伍政治素养、激发干事热情,要让教师在明确“为谁培养人”的基础上,坚守育人初心,提升育人温度;在“如何培养人”方面积极创新思维、开拓视野,通过创新教育手段和表达方式,提升育人效度;通过正身正己,以身垂范,用高尚品格浸润学生心灵,提升育人亲和力、说服力。其三,切实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课程思政分布范围广、涉及学科多,在纷繁复杂的不同学科领域中深度提炼、全面挖掘思政元素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课程思政教师必须精于发掘、善于运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教师“育德育才”基本功,只有具备如此素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才能真正担负课程思政育德育才的教育大任。

(三) 高质量建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教学过程是有效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设计和规划要兼顾知识性内容的显性教学和思政教育的隐性浸润,并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两方面教育内容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进而形成契合“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教学体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同时承载知识传授、价值引导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同时承担精准引导价值方向、精确补给精神需要、精细塑造臻美品格的教育任务。因此,必须从施教理念、内容、方法三个维度高质量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6]。其一,明确“课程思政”施教理念。要把专业课程育人特点与学生发展认知规律结合起来,在合规律性的基础上,实现知识、技术与精神、修为的双向供给,让学生在追求真知、真理中培养家国情怀,发挥“课程思政”价值引领育人功能;要把传播专业课程人文价值与学生精神动能激发结合起来,在合价值性的基础上,实现专业精神与学生价值追求的同频共振,进而激发学生追求真知、勇克时艰的内生精神动力,发挥专业文化的精神感召功能。其二,精确“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供给。要在课程所属学科领域中深度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核,找准能够在教学中运用自如并且逻辑自洽的思政元素,通过教学资源与思政元素的合理编排和有机融合,在避免思政元素的强行植入和机械组合的基础上,形成复合型“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要精准把握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可为空间”,在明晰教学边界的基础上,确保思政元素与专业课教学逻辑契合和内容互恰,避免思政元素引导过渡的“泛化”或思政元素融入不足的“窄化”。其三,升级“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特点和受教育者思想系统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时代变化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和升级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为基本理念,以灌输与疏导相统一为基本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优势,不断探索升级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释放思政元素引领效能,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实效[7]。

(四) 高水平完善“课程思政”实施机制

高水平完善“课程思政”实施机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完善课程思政实施机制。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制,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制定明确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分配好人员,规范好工作流程,确保课程思政的有序开展。其二,强化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监控和评估。建立科学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对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评估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和质量。其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引导和管理,为课程思政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其四,落实课程思政的课程建设。明确课程思政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特点和需求,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的知识结构和课程内容,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的创新改革和实践运用,提高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益。其五,加强课程思政的宣传工作。在校内和校外加强对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宣传和推广,营造浓厚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提高各方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

四、 建设路径:“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安排

路径是实现目标所采取的策略安排。“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需要科学规划、持续推进的系统工程,“课程思政”建设要以目标为依据、以原则为规范、以内容为核心,全方位、分层次有序推进。

(一)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高校党委是教育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领导力量。高质量建设和高水平推进“课程思政”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统筹全局、凝聚人心、协调各方的领导力。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保障。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其一,要发挥高校党委凝聚人心的群众优势。“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全体教师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必须发挥高校党委团结群众的优势,在教育理念上形成统一思想,在教育实施中统一行动,最大限度地集中意志、集中精神、集中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和实施好“课程思政”。其二,要发挥学校党委统揽全局的政治优势。“课程思政”的建设、大思政格局的形成是一项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既要在宏观层面从全局视角进行整体性把握,又要在微观层面从局部视角进行精心谋划。科学制定顶层设计、分步骤有序系统推进、全面统筹形成保障合力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统揽全局的政治优势。其三,要发挥学校党委协调各方的组织优势。高校各部门协同联动、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教育教学条件的充分保障是“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实施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学校单位协调各方的组织优势,调动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有效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提供教育改革支持,持续建立健全培训机制、监管机制、评价机制、反馈机制、激励机制等机制体制形成条件保障系统。

(二) 锚定中心任务,分层次系统推进

锚定“课程思政”提质增效这个中心任务,围绕“课程思政”深植育人理念、锻造教师队伍、精构教学体系三大建设内容,分层次系统推进。其一,发挥宣传舆论导向作用,引导教师对“课程思政”从认知到认同,进而内化到教师自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理解“课程思政”对于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意义,认同将思政教育融入全课程的教育理念,适应课程与思政融合的课堂教学方式,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育人氛围[8]。其二,推进“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作用,通过开展各种组织教育活动,强化党员教师政治意识,具备较高政治素养,锻造政治可靠的教师队伍;通过不同学科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跨界学术交流和集体备课等形式,提升教师挖掘专业中思政元素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能力、创新教学方式的能力,锻造政治素养好、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其三,推进教学体系建设。要在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有机融入适恰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刻探究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三) 完善評价激励制度,发挥示范效应

其一,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估考核体系,把学生德育培养效果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专家听课与专项调研相结合,教学督查督导与专题研讨相结合,多种方式压紧压实“课程思政”开展和建设责任[9-10]。其二,以“课程思政”评价结果为基本依据,在经费投入、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给与政策倾斜,充分发挥政策导向的作用,多角度、多层面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及教改创新的积极性。其三,建设名师“课程思政”工作坊,发挥教学名师在师资队伍中的声誉度和影响力,在教师中形成教学示范效应;全校统筹多方资源重点建设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团队,形成教学团队示范效应;整合学校优势资源合力重点打造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通过评选“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等多种方式,形成课程示范效应。

(四) 落实激励机制实施,有效反馈改进

落实“课程思政”激励机制实施和有效反馈改进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其一,促进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奖励和激励,可以增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其二,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水平。通过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和学生评教等活动,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进行评价和反馈,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水平。其三,增强教师队伍建设。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教师的满意度和认同感,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其四,推进高校文化建设。课程思政教育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落实激励机制和反馈改进,可以推进高校文化建设,培育优秀的文化氛围。为落实“课程思政”激励机制实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他们把思政教育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中。二是制定激励机制,如设置课堂贡献分,对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奖励、荣誉称号等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同时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定期开展学生评教和教学质量评估,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给予评价和反馈,促进其改进工作。三是注重课程思政教育成果的宣传和展示,组织教师交流会议、课程展示等活动,分享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鼓励大家在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上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   范琼.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梗阻及超越[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01):120-123.

[2]  兰颖,邓淑华.高校网络空间风险及其治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0):43-45.

[3]  林玲,邓淑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6):117-119.

[4]  刘月霞,高佩璐.新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5(04):148-155.

[5]  王正青,唐晓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动力逻辑与推进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01):94-100.

[6]  张娟.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04):139-142.

[7]  周松,邓淑华,陈希.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重维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08):125-130.

[8]  陈劲松.从感性、理性和灵性三个维度解读十九大报告[J].理论与改革,2018(02):19-27.

[9]  邢文利,裴丽梅.圈层式协同育人:研究生课程思政新模式[J].教育科学,2021,37(05):29-35.

[10] 王义康,李海芬,王一.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03):57-60,82.

(责任编辑  文  格)

Four-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OU Jing, ZHOU Song

(School of Marxism,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Sichuan,China)

Abstract:“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a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concep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o implement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and a major reform practice for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to promot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t is the ke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by constructing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Curriculum” with the target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iculum education.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nstruction goal,principle,content and path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Curriculum” from four dimensions,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valid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he aspects of unification of content and form and combin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curriculum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by clarifying the construction goal,clarifying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clarifying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 and construction path.And then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curriculum; objectives; principles; methods; paths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原则目标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