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实务中的出版伦理:如何防范学术不端
2023-12-17刘金波韩文革
刘金波 韩文革
摘 要: 作为学术公器的学术期刊的出版伦理问题一直占据于出版界学术主流视野。通过对国内当前学术期刊现状的考察,发现学术道德建设力度不足、学术资源配置难以优化、学术权力的分配难以公正公平公开等问题,正导致学术不端现象频频出现,屡禁不绝。以处于学术期刊出版重要环节的出版伦理作为研究主体,从学术期刊编辑实务出发,探究学术生产中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诸多现象及现实逻辑,提出了从构建学术不端防范机制、学术不端立体防范网络、严控学术出版流程等方面实现对学术期刊编辑实务中学术不端的防范建议。
关键词: 编辑实务; 出版伦理; 学术不端; 惩戒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37.5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3.05.017
一、 问题的提出
新媒体时代的技术变革,打破并重新定义了传统知识生产、加工、传播的全链条,逐渐改变了学术系统的本来面貌,使得学术信息高速流动、高度共享成为可能。面对网络和大数据时代新的知识生产环境,学术资源、学术权力分配关系得以不断调适与重新建立,而适应新的知识生产环境的法规缺位导致了学术出版乱象丛生。加之近年来“演员翟天临学术门”“404教授”“天津大学张裕卿教授学术造假”等一系列学术不端事件的曝光,再一次将“学术不端”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置于社会主流的视野审视之中。在此过程中,位于学术生产、加工与传播第一线的学术期刊也未能幸免于舆情之难:“董鹏”“乌冬峰”“韩春雨”等多起有违出版伦理事件的发生直接损害了学术期刊的声誉,降低了公众对学术期刊发表的学术成果及学术期刊的信任度。从知识经济时代视角来看,学术不端的泛滥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破坏了学术生态,破坏了正常的学术秩序,最终则会毒化中国的科研和学术环境,摧毁国家的学术根基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学界必须清醒意识到,学术不端并不单纯是一个学者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事关学术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大问题[1]。正视学术不端泛滥的严重危害,对科研诚信和学术不端行为作出定义与规范,征集防范学术不端的建设性提议,对于科研诚信建设及防范学术不端而言,无疑具有先导作用。有鉴于此,笔者以处于出版伦理重要环节的学术期刊为研究主体,从学术期刊編辑实务出发,探究学术生产中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逻辑,进而提出学术期刊编辑事务中学术不端防范的现实进路,旨在为优化学术期刊出版环境及促进学术期刊本位回归提供参考。
作为我国科技管理部门成立的第一个学术监督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每年都会公开一批科研诚信违规违纪案件的查处情况,通报批评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学术不端问题的多发、易发已成为当前学术乱象的显著特征。
对近些年来最具典型意义的学术伦理事件进行简单梳理与回顾可以发现,国内学术不端风气已有不断蔓延之势,走到了一个亟待严厉整治的紧要关头。如2016年9月的董鹏事件、2017年4月的撤稿事件、2017年5月的乌冬峰事件、2020年1月的“三十五页论文颂导师”、2020年11月的张裕卿事件,等等,无不颠覆了学术界的共识和认知。
作为学术成果发表源头“把关人”角色的学术期刊编辑,如何在日常组稿、约稿、审稿、用稿等诸方面分辨形形色色的学术不端现象,将学术不端防范阵线前置,是当下编辑实务中的重要出版伦理。
二、 学术伦理中的出版伦理
伦理是什么?亚里士多德把它界定为反映和调节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划的总和,也就是由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组成的总体就叫伦理[2]。伦理教化的意义在于自小培养人们对于应做之事的正确情感,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以合乎正确的理性为目标,而禀有理性的行为就可以称其为“伦理德行”[3]。从伦理的适用标准与规范内容来看,它包括了源于文化传统的社会正当精神权利、责任和行为模式,因此,在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中,都离不开伦理问题的探讨。因此与伦理相结合的各个交叉学科应运而生,例如教育伦理学、生态伦理学、数据伦理学、编辑伦理学,等等。这里我们主要研究的范畴集中于学术伦理中的出版伦理。
从规范内容来看,伦理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基于个人心性和人格层面的美德伦理。美德伦理是专属于人文世界的概念,它表现为人类加诸彼此及自身的规范与评价。非人文的自然界与动物世界没有美德伦理一说,唯有具有独立心性与人格的人类能够以某些应然的规范及标准为基础,为自身订定一些应然的标准。例如追求普世的个人情感道德,履行符合人类共同价值观的道德行为,对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的探索与追寻,从而追求个人层面的德行发展历程。
第二层是基于社会实践和交往层面的规范伦理。“伦理”的“伦”即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即道理、规则。“伦理”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与处理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规则。社会实践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生活中交往关系的复杂性,例如生产劳动的关系、亲缘关系、朋友关系、竞争对手关系等等,因此必然派生出种种矛盾和问题,这时就需要一定的道理、规则或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即用伦理来调整社会实践与社会交往中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三层是基于人类终极关怀的理想或信仰伦理。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的选择和持有,是个人身心信任且崇拜的至高信念归属。基于人类终极关怀的信仰伦理通过国家机器运转与公民生活的有机互动形塑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构成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及人类文明进步背后不竭的精神动力。如果说第一层伦理能够“去私心”,促进人类个体对“真、善、美”品质的追求,第二层伦理得以调节社会实践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促进社会整体气氛和谐向好,那么第三层伦理则能够推动建构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家园共同体,其背后折射出了对人类社会现实的焦虑和对伦理道德本位回归的呼唤,蕴含了对整个世界的人文关怀。
基于个人心性和人格层面的美德伦理、基于社会实践和交往层面的规范伦理、基于人类终极关怀的理想或信仰伦理,由小至大,从个人到社会再到终极关怀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伦理框架。学术伦理(Academic Ethics)即学术社群内从事学术研究人员之行为规范,是在科学知识的生产、交流、传播以及评价过程中所遵循的内在价值关系要求,是学术共同体成员在从事学术活动中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对这些道德规范进行理论探讨后得出的理性认识。学术伦理“包括学术道德在内的一切学术规范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原则,也决定着学术人的学术良心、道德理想及行为”[4]。它是学术自治范围内应坚守的基本工作伦理及必须遵守的规范。
学术伦理的基本准则可以用如下几个关键词加以概括:
一是中庸。亚里士多德提出“德性就是中间性,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这点也与中国古代儒家学说不谋而合,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庸之道对于国人的性格以及思维模式的塑造均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庸即“执其两端,用其中”: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合理的、尽量不偏不倚的选择,追求一种整体的、自然的、和谐的完美境界,把握事物的临界点。“执中”思想要求学术主体懂得灵活变通,警惕“过”与“不及”两种极端状态,做出正确的选择;“慎独”思想要求学术主体要不断提高学术素养,加强自我约束,其中就包括了诚实正直,坚决树立与捍卫诚实守信的学术人格。这就是第一个伦理准则。
二是良心。人世间永远存在绝对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它对所有人都适用,比如仁慈,比如讲真话。“讲真话”这一点背后折射出的正是“良心”在人们心中的至高准绳地位。作为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良心被现实社会普遍认可,并被奉为公民自身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事实上,社会各行各业的有效运转均离不开人们靠良心承担道德责任的原始心理机制。从社会教育与学术视角出发,良心规定了学术主体“应当”与“不应当”做什么的学问,同时也规定了作为中国学术环境建构的一分子,个体培养专业能力、提升学术素养,而处于出版伦理重要环节的期刊提高办刊能力、提升期刊质量,是当前国内教育环境面临不良风习毒化、学术氛围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每个参与主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为了敦促中国学术秩序向公平、公正转化,共处同一片学术天空下的多元主体应携起手来,同心合力,以学术良心为基准,以学术责任为准绳,促进整个编辑出版行业伦理学的建设,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是责任伦理准则。
三是功利。这一准则并不等于功利至上主义,而是提倡追求“最大幸福”(Maximum Happiness)。求善、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这就要求人们出于道德而应该选择能带来最大益处的做法,而不是选择带来害处的做法。从该层面上来看,“功利”非但不违反道德规范,它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护道德的核心准则。学术圈的“功利”就体现在一切以促进学术知识生產、传播、再生产的流程服务,有效规避学术不端行为,实现学术知识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功利”这个伦理准则最终希冀达成的愿景。但要警惕一点,穆勒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善良,无原则的善就是一种恶。无原则的善反而会助长恶,可见“功利”准则作为方法论也须建立在“中庸”基础上,要把握好“度”,规避“过”与“不及”两种极端状态的发生。
四是公平。新自由主义者罗尔斯提出了“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的概念,指的是各方从生活中的真实情况退回到一个消除了所有角色和社会差异的幕布后面的“原始位置”,被当成整个社会的平等成员,从而给予无差别的正当对待。就像我们考试时试卷上的密封线,会把每个人的个人信息蒙住,尽可能回避利益相关者,每个人的分数仅取决于答题内容,以此实现公平。以公平作为学术活动的准绳,也最能直观反映学术不端问题及其带来后果的严重性:学术不端行为不仅仅背离了学术人应有的职业操守,同时更是对学术共同体的立足之本的背叛,因其从源头上破坏了期刊赖以生存的公信力和学术创新力,践踏学术公平原则,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业格局。这无论是对潜心钻研、兢兢业业的学术人,还是对参与建构风清气正的良好学术氛围的其他机构而言,都造就了极大的不公平。公平的第一大原则是自由共享,社会成员原则上能够自由地获取所需的学术资源,共享学术成果带来的便利;第二大原则是最广的利益共享,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这就叫公平。
五是爱。爱,是人类主动尽自己所能,无条件尊重、支持、保护和满足他人的思想需求与物质需求。爱一个人就意味着完全接受他的存在,爱他本来的样子。不管他是黑人还是白人,不管他是左派还是右派,都是一样的爱。对科研创新的爱,对学术生命的爱,对社会资源的爱,都决定了正视学术不端泛滥带来的严重危害,痛下整治之手已刻不容缓。
科学研究者在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之时,坚守该基本准则是葆有出版伦理规范、获得社会信赖与同行支持的必由之路。
出版伦理的主体是谁?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有单主体说、双主体说和多主体说。在数字时代出版趋于多元化的现实条件下,出版伦理的主题更多地指向多主体,也就是说,出版伦理应针对参与出版活动的所有相关团体与个人。出版伦理约束的内容不仅包括行为原则,还应该包括道德规范,甚至是更高远的价值追求[5]。一句话,追求卓越就是追求伦理,卓越的出版品质离不开对出版伦理的孜孜追求。
三、 学术生产中学术不端产生的逻辑
学术不端并非中国特有的学术现象,但目前中国学术不端现象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手段之恶劣,钻营之无孔不入,可能让中国学术界站上负面新闻的风口浪尖。学术不端牵涉出版平台、传播机构、评价机构,以及作者、编者、审稿专家等学术生产与消费利益链上的方方面面。笔者根据多年编辑实务经验,兹归纳如下常见十大学术不端现象:
一是抄袭剽窃。抄袭剽窃的具体表现形式包含:直接抄袭、翻译改写、冒用调换、(引用后)不加注释、(转引后)不加说明、省略引用、(利用审稿、审阅项目评审书将他人材料)据为己有、将团队成果私自发表。如张闯事件[6]、熊科伟事件[7]等。
二是一稿多投。同一作者将同一篇论文投给两家或两家以上学术刊物,同时发表或先后发表。
三是多稿并投。在高水平期刊越来越难以发表科研论文的情况下,一些作者(一般名气较小)以量取胜,往往多篇文章大面积同时向一家或多家学术期刊投稿,另外一些作者(一般名气较大)在一家学术期刊(通常是关系期刊)一年同时发表多篇文章。
四是重复发表。即学术人为了追求发表数量,将一篇论文注水发表、一次成果多次使用、同一成果拆分发表、同一实验结果反复使用。其实这些拆分内容或重复使用的数据材料多篇文章主题基本相同,内容基本重复,逻辑基本类似,结论基本雷同,不同的只是补充少量数据或资料或不一样的表达。其具体表现在:重复文献,重组观点,重复数据、结果、图片、表格,利用中国数据套用国外研究方法等。
五是拆分发表。将实质上基于同一项实验/调研过程获取得到的研究结果强行拆分成若干部分或单元,并作为多篇论文的内容进行分别发表,从而破坏了研究的完整性。
六是数据造假。其表现诸如虚假数据、伪造观察、虚假结果、虚假图片、虚假资助、虚假引用、虚假结论,等等。
七是不当署名。为抬高自己而占有他人成果、抢署他人成果、私自使用他人署名、虚构共同署名、不当排序以及未经被署名人允许的随意代签、冒签,随意加署他人基金项目,等等。
八是无端撤稿。无端即无理由,一种非正当或者没有正当理由的撤稿。其手段为通过邮箱或者投审稿系统正常投稿,让期刊编辑、审稿专家免费为其提供审阅意见,修改完善后借口学术质量没有达到要求或者作者思路还有待完善而撤稿。但追踪该文章去向后会发现,它不久会在更好的期刊刊发。
九是买卖代写。主要指中介机构的买卖代写、代投,甚至包括假冒正规学术期刊网站,冒用学术公器进行诈骗。最普遍的诈骗行为就是建一个(或一些)高度仿真的山寨期刊网站,所有来稿收取200~400元/篇的审稿费,所有稿件全部审核不过关(因为该类网站没有也不可能具备发表相关论文的资质与平台)。
十是学术泄密。如违反国家保密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学校有关保密规定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数据泄露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为何如此泛滥,屡禁不止?究其产生的根源,可以从这以下这六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其一,权力碰撞——主要来源于科研单位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碰撞。以高校为例,高校内的最高学术机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本应是实现高校学术去行政化、提高高校学术活动自主权的重要手段,但反观现实,高等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与生源培养常会被掺杂许多利益互补的世俗因素,例如高校或研究机构在评职称晋升时,评审材料往往送往关系密切的邻校或者有密切联系的外地高校,因为这些高校的相关专家彼此十分熟悉[8],让本应客观、科学、公正的同行评议制度陷入了我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理性的“关系圈”。究其本源,我国依然是一个人情关系主导的熟人社会,依托各种媒介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网是学术活动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9]。“人情世故”因素对学术的参与渗透不仅亵渎了学术科研活动的严肃性,更促使在学术资源配置、学术成果出版、学术交流机会分配、职称荣誉评选等学术科研活动中形成诸多“灰色地带”,诱发学术不端行为。另外,将高校内的“学术委员会”与“学位委员会”作一对比可以发现,虽然同属高校内的自治机构,但学位委员会因为掌握着校内师生学位的“生杀大权”被赋予了更高的显性权力与关注度,受重视的程度也要远高于学术委员会,从行政权力赋予的角度来说,如何让高校学术委员会发挥真正的作用,在校内更具有话语权,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其二,机制不全——我国科研单位的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和晋升机制尚未健全,科研共同体考核评价机制尚待完善。在我国的目前阶段,高校培养单位多以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以及级别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学术水平的唯一标准,而学术水平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评优及毕业以及高校教师的岗位等级晋升、职称评选等等重大事宜,以量化为主的学术评价标准助长了浮躁心态和造假风气。在巨大的科研与就业压力下,一些意志不坚定、专业素质较低的学术主体选择铤而走险,从而出现了抄袭、剽窃、一稿多投、冒充专利等问题[10]。
其三,学术腐败——主要指学术资源权力寻租,即学术主体利用学术资源、学术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这具体表现在以收取高额“版面费”为代表的钱学交易,从异性那里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学色交易,或是利用其学术权威将“小字辈”的学术成果归为己有的权学交易。究其根本,权力的越界,商业浪潮下金钱的引诱,消费观念的异化,以及学术道德观念的淡化,无一不在强力地撕扯着学术与学术共同体,滋生学术腐败现象。近年如《求索》《新闻战线》相关负责人落马事件就是学术腐败风气的典型代表。
其四,惩戒不力——我国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体系尚不完善,明文的法律法规仅对严重情节者有所惩处,很大一部分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学术不端行为难以得到法律认定,“小惩大诫”的惩处宗旨流于形式;我国法律明确规定高校是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主体,承担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责任,但部分高校学术委员难以发挥真正作用,政策普遍欠缺阶段性的程序规定[11],也存在着学术不端行为法规体系混乱、类别不一、词语滥用等典型化问题[12],无法从政策层面上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规范化的约束,使其陷入形同虚设的境地;部分学术委员会或出于部门利益的保护,故意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隐瞒不报。
其五,职业倦怠——这主要来源于四点,即学者创新精神与生产能力的错位、编辑职业权力与职业责任的失衡、期刊学术精神与经济利益的较量、期刊生存现实与责任担当的交互。伴随着学术职业环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学术劳动力市场岗位尤其是优质岗位资源日益稀缺,因人员规模扩大而导致科研资助受益比例被稀释[13]。而对于期刊来说,如何吸引优质稿源,挖掘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原创研究,也成为当前亟须考量的突破。在国内社会科研资源缺乏、时间压力和科研压力激增的当下,无论是学者个人还是位于促进科研成果交流转化重要环节的期刊,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职业倦怠状态的束缚,表现在工作能动性、责任心、职业心理成熟度降低,从而放松了科研诚信的准绳,进而滋生学术不端事件。
其六,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思潮侵蚀了传统诚信文化,促使学术不端现象杜而不绝。近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潮进一步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精神推向了极端,其文化理论和哲学主张往往是“破”字当头,对已有的一切思想观念进行“解构”[14]。其中,个人主义思潮的兴起尤为不可忽视。为了享用学术成果所带来的一系列优势资源占有权,在新一轮的信息浪潮冲击下,部分学术主体受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影响,排斥主流的学术科研精神规训,摒弃了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抱着侥幸心理,将急功近利的主观追求凌驾于严肃的科学研究之上,对他人的学术成果断章取義、移花接木,进而引发诸多学术不端行为。
四、 学术期刊编辑实务中学术不端行为防范的现实进路
在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组织下,今年我国相继颁布了10余个与学术出版相关的规范文件。涵盖了从科学技术名词界定、文献版式、注释、引文、中文编译、表格、插图、图书出版流程管理、关键词编写规则,到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的多个细分领域。如201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02年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的《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200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09年的《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2016年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其中,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CY/T174-2019《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首次以行业标准的形式对期刊学术不端的行为进行了界定,使得期刊论文出版流程中各类主体可能触及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判定变得有据可依。这些法规在加强国内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标准较为模糊,缺乏根据标准制定的实施细则,处理的范围相互交叉,因而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所以就无法切实有效地规制学术不端者的行为。当然,国外诸如英国的《学术诚信保障法》、日本的《反学术不端法》、美国的科研诚信体系,也未必能完全避免学术不端现象。
到底要如何做才能消解出版伦理困境?笔者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从平台、主体、制度、技术、环境层面构建“五位一体”的学术出版伦理防范机制。平台层面,应促进网警巡逻常态化,对收到学术不端投诉的网站立即启动调查程序,及时止损;建立官方的公布平台,例如美国的“著名剽窃者网”几乎收录了世界上所有“著名”剽窃者的姓名、照片、剽窃指控及处理结果。主体层面,期刊应加强和完善三审三校、匿名评审等内容生产把关机制,保障同行评议过程的公正公平与客观;应加强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伦理道德与诚信教育,提高其自身的科研水平与学术素养。制度层面,应出台有针对性的、实操性强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学术诚信;推进学术评价的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统一,加快期刊评估改革;公开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和裁决结果,以引起全社会的共同重视。技术层面,如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利用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ORCID)建立个人学术身份档案;优化反学术不端、反剽窃系统数据算法,提高鉴定学术不端行为的准确率。环境层面,加强学术诚信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壮大期刊伦理学研究团队,形成学术共同体共识,建立起我国的学术诚信保障体系。
第二,要从网络出版、供需错配、融合出版、规范建设等方面构筑“四位一体”的学术不端立体防范网络。抓好预防、界定、处理、调查、反馈、披露等学术不端治理环节。尤其是要把作为源头的预防放在学术不端治理的重中之重地位。例如,利用数字优先出版的路径缩短论文的审稿、发表周期,就可以有效预防“一稿多投”现象的发生,缓解传统出版流程造成的“堰塞湖”困境[15];利用大数据对学术主体的论文内容与投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及时警告查处。在预防环节,责任编辑的人品、素养、能力、担当、作用等得以凸显,要重视责任编辑在其中起到的主导作用,因为现代媒介技术的进步必须与一丝不苟、严谨、规范、到位的编辑劳动相互配合,才能保证出版精品[16]。
第三,要从出版流程上严守出版法律法规,严格出版纪律,严控出版流程。简单的计算机重复率检测系统并不能完全排除花样翻新的学术不端现象。具体说来,需要出版单位责任编辑在具体编校业务中仔细甄别,利用“机检”+“人检”的方式切实将学术不端从出版、发表的源头加以斩断。
(1) 严格流程。优秀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都有一整套健全的投审稿流程。比如三审三校制、会议终审制度、质检制度、审读制度等。遴选过程中,严格的审稿机制和查重机制是必不可少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SMLC)是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开发出来的两款较好的检测软件。
(2) 甄别利益。在论文投稿阶段,期刊允许作者提出回避专家可以进一步确保学术期刊审稿的公平和公正性。在审稿阶段,編辑选取审稿人的时候也要非常仔细地做利益甄别的工作,把来稿送到无任何利益冲突或无观点冲突的小同行专家手中。如牵涉中国相关学科2017、2019、2020年等大面积撤稿事件中,第三方利用期刊推荐审稿人的政策,伪造了同行评议专家的邮箱,自己又做运动员又做裁判,为了达到发表的目的而违规操作。
(3) 适当惩戒。建立相关学术期刊联盟,实现联盟内资源共享,尤其是学术不端方面共同封杀,视严重程度根据流程分别做出终止投稿、取消录用、撤稿、加入黑名单等处理。既让学术腐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也让学术不端现象防范从一种学术自律变成一种学术自觉。
(4) 实践型塑。通过政策法规的学习提升编辑行业价值导向和编辑职业操守;通过培训主动提升职业素养和个人能力;通过细化、深化学术出版伦理规范,内化编辑出版精神;通过优化对图表、公式的鉴别处理能力以及对所属学科经典文献的掌握、对原始数据的对比分析,规避学术不端;通过对作者文风的了解、对全文写作风格的把握,排除可能出现的不规范、不真实现象;通过与作者(手机、座机、微信、电子邮件)反复、直接沟通论文写作及修改情况规避中介代发;通过对作者身份核查与所发论文的原发期刊审核,对所发论文不同研究方向的分析与发文量的多寡、年度变化以及合作喜好还是独著习惯等的考查,多路径研判其学术诚信。
五、 结 语
学术不端行为的屡禁不止自有其现实的生存土壤,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术道德观念薄弱、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过于集中、科研共同体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学术腐败之风蔓延与法规的惩戒不力等。构筑有效能的学术不端行为问责工作体系,机制建设环节至关重要,尤其在我国学术问责工作体系尚处在初建阶段,更应该将制度体系建设作为完善大学学术治理体系、推进学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入手点[17]。在错综复杂的学术不端面前,编辑实务处置是学术不端防范的第一道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道关口。要从平台、主体、制度、技术、环境层面构建“五位一体”的学术出版伦理防范机制;要从网络出版、供需错配、融合出版、规范建设等方面构筑“四位一体”的学术不端立体防范网络;尤其是要从出版流程上严守出版法律法规,严格出版纪律,严控出版流程。要维护好编辑实务中的出版伦理,提升编辑作为出版主体的职业境界是核心。让学术期刊回归学术本位,让作者拥有学术诚信,让编者永葆出版人的职业尊严,让读者享受品高味正的饕餮学术盛宴,是倡导学术出版精神、重建学术出版伦理价值之所在。
[參考文献]
[1] 李光福.学术不端行为泛滥及其严重后果[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7-61,127.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6-27.
[3] 叶云.伦理德性、明智与共通感: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共通感意蕴[J].道德与文明,2017(6):155-160.
[4] 罗志敏.大学学术伦理规制:内涵、特性及实施框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50-55.
[5] 胡虹霞.出版的伦理与伦理的出版[J].编辑之友,2013(12):39-41.
[6] 深圳晚报.深圳画家张闯作品被抄袭“赝品”竟入选全国性展览.[EB/OL].(2019-03-14)[2023-03-18].http://shenzhen.sina.com.cn/news/e/2019-03-14/detail-ihsxncvh2343689.shtml,2019-3-14.
[7] 成都商报社.杂志社确认暨南大学博士论文剽窃 安徽师大:我们不会再录用他[EB/OL].(2018-06-08)[2023-03-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2681226717267794&wfr=spider&for=pc,2018-6-8.
[8] 郭英剑.好的同行评议制度应该什么样[N].中国科学报,2021-03-02(06).
[9] 胡春艳,刘建义.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治理:社会资本的视角[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25-130.
[10] 潘晴燕.论科研不端行为及其防范路径探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11] 胡林龙.中美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程序的比较研究:以中美部分高校学术规范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4(06):52-57.
[12] 胡林龙,周辉.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化[J].教育评论,2012(04):18-20.
[13] 阎光才.学术界中的竞争压力及其效应[J].中国高教研究,2018(06):15-21.
[14] 欧阳谦.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J].教学与研究,1996(01):53-58,81.
[15] 王继鸽.学术期刊困境破解之策:再论数字优先出版的优势[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0(06):293-296.
[16] 金平.编辑的工匠精神与出版物的编辑含量[J].编辑之友,2018(10):76.
[17] 龙宝新.论学术不端行为问责的逻辑、机理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04):3-8.
(责任编辑 梦 雪)
Publishing Ethics in the Editorial Practice of Academic Journals:
Academic Misconduct Prevention
LIU Jin-bo1, HAN Wen-ge2
(1.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Hubei,China;
2.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or Social Sciences
Edition,Wuhan University of Techaology,Wuhan 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As an academic instrument,the publication ethics of academic journals has always occupied the mainstream view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cademic journals,it is found that the lack of academic ethics construction,the difficulty in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academic resources,and the difficulty in distributing academic power in a fair and open manner,lead to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academic misconduct.Taking publication ethics,which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academic journal publishing,as the research subject,and starting from the editing practice of academic journals,this paper explores many phenomena and realistic logic of academic misconduct in academic produc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event academic misconduct in the editing practice of academic journals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ng the prevention mechanism of academic misconduct,three-dimensional prevention network of academic misconduct and strict control of academic publishing process.
Key words:editorial practice; publication ethics; academic misconduct; disciplinary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