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对岸来 田间地头“斗阵行”
2023-12-17
2023 年是我在厦门田间地头的第十个年头。
什么样的理念让我坚持在这里持续耕耘十年呢?
我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2014年我第一次踏上厦门这片土地,参与村庄发展工作。这一年迎来了第六届海峡论坛,当时我带领一批村庄留守青年恭迎重要嘉宾,我清楚地记得当天夹道欢迎的村路上,这一批年轻人急着和嘉宾握手,大声喊着:我们现在都是上班族了。
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政策带给村民的希望,而這份希望让村民有了改变的机会。田间地头到处撒满希望的种子,而我怎么有不留下继续耕耘的理由呢?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2019 年, 厦门市鼓励和支持以台湾青年为主体成立社会组织,我们以理事会形式建起运营管理中心,下设秘书处和专业行政处,自诩这里是台湾青年的“人才加工厂”。以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为主题进行专业培训,让大家到农村实习,发掘当地文化历史,了解风土人情,参与到项目的专业执行中,以此实现为地方发展赋能、助力两岸融合发展的效果。
在做中学、学中得,通过实践增长专业技能。我们的管理运营制度有5 大板块,分别是22 项制度,涵盖41 个管理表单。
我们在农村的工作简称“培根计划”,所谓“培根”是以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培力赋能为依托,产生先造人、再造物的有效乡村治理模式。简单地讲,就是在打造硬件空间的同时,同步提升人的精神文明,在软性的精神文明与硬件的环境空间建设形成软硬兼施、两全其美的运行体系。
工作过程中,我们努力搭建部门横向协作机制,让民政单位、农业农村单位进行横向联动,产生备受肯定的成效。截至目前,已经在厦门市海沧区进行了8 个村庄的社会治理实践。
实施“培根计划”
“培根计划”的实施,让台湾青年到村庄了解社情民意以后,带领村民为当地发展寻找新的出路,其意外收获就是有了“双向扎根”,即当地村民、居民扎下文化自信的根,台湾青年也扎下家国情怀的根。
在西部培力计划中,我们已经派出11 位台湾青年到西部参与对口协作,累计为西部培养扶贫干部137 名。西部的协力工作对我们而言不再仅仅是工作,而是青年的生命经验提升和成长。
我们在甘肃积石山县以人文关怀为主要工作机制,以问题为导向回应阳山小学孩子们的需求。由于学校里95% 都是留守儿童,因此我们特地激活了咨询室,让这些小朋友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在远方工作的家长进行暖心连线。同时以寓教于乐方式引领孩子知福惜福。倡议“阳光小农计划”,让小朋友在蔬菜大棚里以劳作换取点数,积攒点数以后,可以在学校兑换物资。开展“让爱环环相扣”活动,带领厦门市海沧区11 个社会组织,一步一步让“培力赋能列车”在泾源县发挥作用。
两岸青年同心同行
2022 年,台湾岛内一项针对“80后”就业调查显示,有56% 的人愿意离开台湾工作,其中33% 首选大陆。如何让台湾青年愿意留下来、定下来、扎下根?我认为这不仅是台湾社会组织和台企的社会责任,也希望提供更多元的就业机会、更广阔的价值观,让台湾青年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来。
为此,我们针对在大陆的台港澳高校生,提供更多元在暑期实习、工作的打工机会。
从去年开始,我们举办“漂鸟计划”,希望学习候鸟的精神,在漫游自然中追寻生活真理,历练生活能力,以此带动更多青年走到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
去年,我们还有了自己的自媒体,我们自己讲述我们的故事,透过工作的点点滴滴,即人、事、时、地、物,传递工作感受、所见所闻和梦想,让我们的希望、决心、追寻、坚持都能传递给岛内的青年们。
我们的公众号让我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与向往,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更丰满的体验与希望。我们脚踏实地认真工作,同时也要说好我们的故事,更要让这些好故事可以得到有效传递。
我们在田间地头的运作取得显著成果:提升了村庄的产业,引导市场化经营,让文创商品的设计激发一产提升为三产。我们为儿童“培根”、为妇女培力。同时,组建了本地的团队,培力赋能、自立自强。
我在厦门海沧已经累积10 年田间地头的经验,社区总体营造职业生涯有25 年,我真诚地认为两岸的融合可以让台湾青年从大陆的田间地头开始。我们也始终坚信:对脚下的土地投入的情感有多深,路就能走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