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意境中体现的“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2023-12-17危宝华
危宝华
(惠州市实验中学 广东惠州 516001)
古诗词是五千多年中华文化的精华之一,是古人在特定时期抒发感情或表述经历的文字载体。 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诞生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歌赋,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诗词歌赋赞美大自然的美好,描写生物的生活、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王国维曾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古诗词有“韵味、宁静、移情、模糊、缺失、迁移”的六大意境,大部分古诗词应景应物,情景交融,生物学课堂上融入诗词意境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挖掘古诗词歌赋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 通过解析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能活跃思维,启迪智慧,拓展视野,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从而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中“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这一节中描述了光、温度、重力等环境因素参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过程。 在古诗词中体现“植物生命活动与环境因素”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对古诗词的“品、读、析、察、寻、索”的活动,课堂上灵活地把诗词六大意境创造与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而且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自然科学教育中,为学生提供科学、文学和艺术的精神食粮。
1 诵读诗词,品味光对种子萌发调节的机理
诗词在韵味里才有品味,司空图曾说:“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辩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美学概念,好的作品被称为“有滋味”“有韵味”。
诗词的韵味在诵读中得到美学意境的升华,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让学生选择性的诵读诗歌。 如诵读“一片残阳景,朦胧淡月中。 兰芽纡嫩紫,梨颊抹生红”这一句,学生感受兰草在残阳与月光里发芽的生物之美。 又如诵读“山路长江岸,朝阳十月中。 芽新抽雪茗,枝重集猿枫。”这一句,学生感受种子在十月的朝阳与萧萧寒风中发芽的生命之美。 再如诵读“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与“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等诗句。
在这些诗词中,种子萌发的时令,有初雪有阳春。诗词把光放在叠影里,欲说还休地细腻描绘了“月光、残阳、朝阳、春光”等意境,学生在诵读诗词时可慢慢品味光对种子萌发的调节机理。
2 静默诗词,感悟光对植物形态构建的真谛
静读可以生慧。 学生读李白《古风》“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以及乐府古辞《长歌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可以从诗词歌赋中,感悟到二三月的咸阳,春光回返,绿柳成绵。 诗歌展现光对生物形态美的构建,并让学生感受光合作用的奇妙。
再读豆芽菜培育过程的“筛选除杂入瓮中,精心护理水匀冲”以及“万千绿豆比珠圆,一夜琼花开玉莲”,学生能静静地体会到豆芽的在无光条件下的培植过程。 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豆芽在无光下是白色的生命个体,有光时是动人的绿色满院,从而感悟出光对植物的作用。
在宁静交融的感触中,默读古诗,深度学习光对植物形态建成的作用,让学生感悟劳动的真谛,领悟先辈的智慧。
3 透析诗词,探究光对植物花期的影响
刘勰说“披文以入情”,才能“情动而辞发”,诗词的意境需要移情才能脱俗,才能明晰探究诗词中的情节寓意所在。
透析李商隐《日日》“九十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以及杨万里《晓出净兹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究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学生体悟出光就是给予植物开花的信号。 情在诗里,物在情中,光影百花开,光不仅给予植物能量,还是一种生物信号。 在陶渊明的“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掉颚”诗词里,体现出黑暗持续时长对开花的作用。 “紫薇花对紫微翁,名目虽同貌不同。 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长日照和短日照植物被白居易记录在诗歌中。
学生读古诗长才情,物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留在脑海久久不去,在透析的思考中探究诗中花的物语,可以探究光对植物花期的影响。
4 察验诗词,感受温度对幼芽萌发的影响
诗词中藏着模糊的精确,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意境的模糊美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让学生察验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欧阳修的《戏答元珍》“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以及《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学生品读桃花与鸭,能感知春天的温暖,橘能体会风雪的严寒,春笋在春雷里抽芽了;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
学生读诗品古,陶冶情操,察验出温度对植物生长中酶的作用。
5 寻觅诗词,体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诗词在缺失里留白,诗词“虚实结合”中“虚”的部分,使读者有了大片想象的空间,是“作者得于心”的产物,又是“览者会以意”的结果。
王安石《初夏即事》“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在布白的艺术里虚实结合,体现温度影响植物的生长。 学生寻觅更多的古代诗词,如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验植物生长受温度调节的昼夜周期;读白居易《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感受植物生长受温度调节的季节周期。温度还可以影响开花结果,称为春化作用。 学生读张维屏《新雷》“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能清楚感受温度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学生读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感受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由温度决定。
缺失在诗词里是一种看不到的美,体察诗词的意境,学生在寻觅所学过的古诗古赋的过程中,感受温度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6 追索诗词,还原重力对根茎生长的意义
叶嘉莹曾说:“在中国文化之传统中,诗歌之最可宝贵的价值和意义,正在于它可以从作者到读者之间,不断传达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
张蠙《华山孤松》“石罅引根非土力,冒寒犹助岳莲光”还原了根系庞大的场景,把根与世俗之象联系起来,立体地告诉学生重力对根向地性的作用。 追索诗词的意向,能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坚韧与挺拔,不屈的生命特质。 童庆炳先生《文学理论教程》中写到:“意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具有这样的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这些诗词意境下的环境对植物生长调节的影响,使学生在理性思考、情感体验中,遵循意境的创造规律,获得在生物学上探讨古文化传承的共鸣,体悟其中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弘扬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