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2023-12-17陈亚丽

中学生物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生物学劳动教育

陈亚丽 艾 兴

(1.厦门市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厦门 361021)

(2.重庆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 400799)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在劳动教育逐渐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劳动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备受社会关注。但单一的劳动教育方法已无法兼备劳动教育所具有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随着教育发展,学科渗透劳动教育逐渐成为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学科教师必须明确,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必须建立在结构化思考和系统化设计的基础上,否则很容易流于形式,不仅无法完成学科的教学目标,也将无法达到劳动教育的价值诉求。

1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1.1 落实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 教师以劳育德,引导学生学会劳动技能,学会勤俭持家,学会感恩社会,学会助人为乐,立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落实学科教学目标的需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课程目标提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学习,学生基于对生物学的认识及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参与个人和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责任担当和能力。 这与劳动课程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指出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主要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从课程和教学视角来看,初中生物学学科有机渗透和融入是劳动教育所需。

1.3 解决社会生产生活需要

学习知识的目的不仅仅是拓宽视野,同时也是为了将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中。 将所学的初中生物学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应用于生产劳动中,解决实际的问题,是初中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如学生学完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知识,可将这部分知识用于蔬菜和水果的种植活动中。 并且可以结合“探究栽培一种植物所需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条件”“探究植物无土栽培条件的控制实验”以及“探究影响扦插植物成活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等跨学科实践活动进行研究,从满足或影响生物生长需要的角度入手,思考植物栽培中会遇到的真实生产实践问题。 从实践中获取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

1.4 促进学生作为劳动主体的成长需要

当前中学生缺少劳动意识,缺少劳动技能和劳动体验的现象屡见不鲜。 而中学生又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劳动机会,能促进学生品德和意志品质得到磨炼,体魄得到强健,在劳动中享受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的乐趣。

2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2.1 以生物学教材内容为载体,获得劳动知识

课堂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 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大量与生产生活知识相关的素材,这些素材可以进行收集并充分利用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教师要充分挖掘生物学课堂教学中与劳动相关的知识,通过归纳、整理加工,科学合理利用,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劳动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劳动社会责任感。 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劳动知识,进一步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形成科学的劳动认同感。 在劳动中更能懂得尊重劳动者,珍惜所拥有的劳动成果,从而更加热爱劳动。

2.2 以实验教学为路径,提升劳动技能与创造性

初中生物学课程是一门科学课程,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学会学习,提升科学素养,对学生的健康生活、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实验的开展,学生亲历劳动的过程,在掌握实验技能的同时能理解知识,达到学以致用,同时渗透劳动教育,提高创造性。 如“种子的萌发”探究性实验,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时,除了探究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还可以探究胚全部破坏或部分破坏的情况下种子的发芽率,使学生从发芽率中去挖掘胚在种子中的真正作用,而不是直接告知。 同时在实验拓展中,学生可以利用身边收集的种子,持续观察探究被子植物的一生的变化(包括种子的萌发、萌发的条件、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等连续生命过程,及时记录和反馈。 让学生在亲历体验种植劳动的过程中拓展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提升劳动的创造性。

2.3 以实践为抓手,践行劳动精神

实践活动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活动,而非生理活动或者受他人支配的肢体活动。 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有积极的内心体验,活动与体验相伴相生。 通过实践活动,可激发学生对初中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还能亲身经历和体会劳动过程,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践行劳动精神。 如在学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这一章节知识后,可引导学生针对学校校园特点进行“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 在了解常见花卉、林木、草皮等植物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情趣,并通过制作模型和设计方案进一步为校园绿化提供可借鉴的校园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建议。 将所设计的方案进行讨论和展览,让学生在参与中理解园林工人这个职业的不易,同时体会劳动者的伟大,弘扬了劳动精神,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感。

2.4 以科学家为榜样,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在生物科学的发展历史中,无数科学家呕心沥血、辛勤耕耘、甘于奉献、不畏权威、勇于创新,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推动了生物科学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科学家的事迹,用生动的科学家故事对学生进行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的教育。 被誉为“遗传学之父”的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但是他的研究成果却是在他逝世十六年后才被世人所认知;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一生致力于微生物领域的研究,发明了巴氏灭菌法、狂犬病疫苗、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等,他还创造性地进行了“鹅颈烧瓶”实验,否定了微生物的自然发生说,他的名言“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更是直接说明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我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致力于抗疟疾药物的研究,创造性地研制出抗疟新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学习这些科学家的事迹,可以让学生认识和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培养吃苦耐劳、敬业奉献、勇于创新、持之以恒的劳动精神,培养精益求精、超越自我的工匠精神。

2.5 以教育性劳动为契机,加强劳动观念

教育性劳动是对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课内外补充。 学生可以在课堂中接触与社会相关的宣传,也可以在课外服务别人的同时增强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并进一步提升对社会服务的认知。 如在学习“传染病及其免疫”中传染病的预防以及艾滋病病毒知识时,可以结合校园内的防艾宣传和传染病宣传板报,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巩固。 同时可以利用每年的防艾宣传日、世界卫生日等特殊的日子,学校与社区进行对接,学校和社区组织学生担当志愿者,为广大人民群众讲解艾滋病等相关知识及其防护措施。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增强了学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6 以作业为载体,提升劳动品质

随着双减政策的下发和落实,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设计,要求与学生的社会生活体验相结合,真正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作业世界,让他们感受到作业的有趣性和实用性。 初中生物学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常常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事物进行模拟制作模型,观察身边的自然发展规律,画出认识的生物本质,演出生物的自我告白,体会生物生命之美。 如在学习“动物的运动”章节时,涉及到关节、肌肉和骨的配合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三者进行研究,用身边的材料做模型,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通过模型设计为关节受伤的人或残疾人提供支架的参考。 以作业为载体,通过动手,动脑,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为社会提供有用的参考,让学生能在作业中得到满足感和自豪感。

3 总结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的开展可以使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学生劳动教育知识的学习方式也需要新样态。利用初中生物学课堂加强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多与教材接触,与自然多连接,与教师的互动更紧密,劳动激情更会被激发,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都能进一步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都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对社会和家庭都更有责任心,更具备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当然,劳动教育的场所可以不受限制,可以在家庭中,在社会或社区服务中,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实践活动中。 不同的场所,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劳动,感悟劳动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并把生物相关知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内在动机,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并为劳动教育开辟更多方式的实施路径。

猜你喜欢

生物学劳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