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写,我留住城市的方式
2023-12-17文_焦俊
文_焦 俊
最近,我完成了一幅大型漫画。杭州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启幕,作为一名杭州人,又是报社的美术编辑,我总想创作一幅关于杭州这座活力之城的全景式绘画,表现人们迎接亚运会的喜悦心情。在创作过程中,我力求做到构图布局合理,人物安排恰到好处。画面上,群山逶迤、物产丰饶、珍禽活跃、水田清澈;从良渚文化遗址一路走来,梦想小镇、西溪湿地、京杭大运河、武林广场、西湖、梅家坞、河坊街、德寿宫遗址、鼓楼、南宋御街,再到钱江新城、钱塘江、奥体博览城、国博中心、“杭州之门”,既有古代风貌,尤其是宋韵风情,同时又凸现了当今城市的建设成就,更表现了杭州这座城市中的人们勇立潮头的精神面貌。
一名传统媒体的美编,应该具备绘制漫画、插图、图表、报花等功底。而复杂的大型漫画就非常考验美编的能力,过去各大报社的美编前辈,大都在重要的日子绘制大型漫画,令人敬佩。今天我在亚运这个主题上一试身手,非常有成就感。我认为,美术编辑不应该只拿着数位板,在办公室里埋头绘画,而是应该与外面火热的生活打成一片,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而速写就是快速与生活打成一片的方式。
街头四季,有我的身影
我从小在杭州城区长大,对街头巷尾比较熟悉。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一些建筑在旧城改造中被拆去,我当时就预感城市面貌会有很大的改变。为了留下对城市的记忆,我一边带着傻瓜照相机拍摄街巷景色,一边发挥我绘画写生的特长,用画笔记录老城区。从2002年起,我比较系统地画了湖滨地区、大井巷、吴山路、中山中路等地的风景,有时利用双休日,有时则是晚上上夜班,白天去画。开始因年轻身体还好,一天可画三幅,过了几年后,一天只能画一幅,站着感觉累,后来只能坐在小凳子上画了。虽然被太阳晒,虫子咬,但只要能画下来,我还是很欣慰,因为画出了城市的印迹。
速写以春秋两季最宜。四月之前趁着梧桐树发芽就要抢画,夏天树木茂密会遮挡景物;秋日天朗气清也要多画,到了冬天雨雪多就不方便了。记得我在吴山路画画时,上午,冬日的太阳暖洋洋的,可到了下午,天气大变,狂风呼啸,冷嗖嗖直窜脖子,街边转角的杂货店小老板冲杯热水给我暖手,面店老板娘则一定要我去吃饭,非常客气。一个个墙门,一块块石板,一口口水井,一排排瓦片……所画的一草一木都浸润着老街巷里老街坊之间的深厚情谊。我每到一个待拆迁的墙门或院落,大伯大妈们就会带我去看老井、木雕之类的古件,讲这里从前的故事。他们对我说:“你以后不会见到我们了。”我则安慰他们说,“别伤感啊”,然后复印些在此地画的图送给他们作为纪念。这些图反映的是他们曾经生活几十年的家园,每次去,往往已经搬走了一些住家,直至全部搬走,空无一人,只有树上鸟叫、地上落叶。从早期的大关、景芳小区,到后来的三里亭小区和望江新园,老杭州们在新家开始了新的生活。我一边画,一边祝福他们新的生活过得好。
老街巷的写生,就是要记录人们曾经赖以生存的那种状态,寻找到最能打动人心的“新闻眼”。在表现景物之外,人物也很重要,是“画眼”,有了人物,画面就活了,我就注意在画面上表现这些人物。有一年春节,我吃过中饭,到吴山上画伍公祠旧址,一边画,一边吃了两颗从家中带去的糖。此时我听到身后一个老太太对别人说:“他中饭没有吃,只吃了两颗糖。”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是可爱。我在大井巷朱养心膏药厂原址画画时,收纸板的小伙一个劲地对旁边的人喊:“他画得比前几天来这里画的另外一个人好多了!”他倒是挺懂欣赏的。有时我边画边和周围的居民交流,我说现场的写生有时比较随机,容易画错线,身后的老大姐说:“但这样很生动!”
画多了,我成了“图库”
手绘,从前没这个词,速写、插图、漫画、装饰等才是新闻美术的基本形式。数码绘图的发展,让手绘更添一份匠人的情怀。在新闻领域,它是平衡新闻与美术之间关系的产物。我的这些城市写生,既是具有美术技巧、讲究画面的绘画作品,同时也是通过真实视角描绘市井的城市史料,能使作品兼具历史感和美感。一开始,我只凭个人兴趣和感受作画,没有想过发表,但后来发现,这对于我的工作也有帮助。有时上夜班需要绘制城市地图,由于我熟悉街巷道路,有几次在晚上没办法实地考证的情况下,通过积累,准确地画出了城市的手绘地图。
长期速写的积累让我成为工作上的“快枪手”。有一次,我要为一篇小营巷中建成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的报道制作报花,文字记者提供了四位历史人物的照片。但如果用照片的话,在报花缩小后,人物效果可能会模糊不清。我果断决定用速写的线条把四人画一遍,效果要比用照片好。报花清晰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气质,单色的主图,配以红色旗帜的外框和红色的五个字,简洁而醒目。我为版面制作报花,往往要提供3 至6 个样稿供版面编辑选择,因为要把各方面的要素都考虑到。
虽然现在互联网上图库众多,但我认为报纸版面插图应该独特,能体现所在媒体的审美。如果习惯从购买的图片库中找图,或随意在网上下载图片,不仅会失去特色,也容易造成侵权。美编要学会自己作图,仔细寻找文章中最主要的部分,把信息绘制到图中去。有一次,我需要为杭州民间“非遗”稿件配插画。弹棉花、做木桶、做油纸伞三件事对于以前的居民来说是很平常的,怎样让这些老技艺快速抓住年轻读者的眼球,成为我构思的关键。我以速写的方式来描绘人物与道具,在画面上让三位师傅的穿着具有职业特征,放大头部比例,“头大身子小”让速写有了漫画味,画面也生动有趣起来。
很多时候,我打开电脑搜一个关键词,会发现网上有些图是我画的,但没有署名。表现某个事件的图,网上只有我这一幅。有时记者也会从网上打印一幅图,叫我按此图作画,我不禁一笑:这就是我几年前画的呀!
新老结合,速写焕发新生机
报网融合的全媒体时代,新闻更需要有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速写并没有落伍。甚至,新闻漫画还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占有一席之地。比如,2021年4 月30 日,在湖南省举行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当天,《湖南日报》推出8个版连版印刷的大型全景式新闻漫画《十八洞村:走上幸福大道》,以“八连版”新闻漫画这一创新的艺术形式,全方位、全景式地呈现十八洞村波澜壮阔的精准脱贫之路。该村精准扶贫的经验,以各种体裁和新媒体产品形式,不断见诸报网端,但以新闻漫画这一艺术形式来展现精准扶贫的宏大主题,却非常罕见。后来,这个作品获得了第32 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但速写、漫画的载体也要随着时代变化有所创新。老的是速写里的历史,新的是屏幕前的用户。我们的读者和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喜好变了,媒体人也必须将传播的主阵地转移至新媒体。从2016 年开始,我曾在杭州日报的“杭+新闻”“杭州发布”“读城杭州”等平台发表一系列速写,比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喜迎杭州亚运会”“手绘杭州”“漫画年味”“抗击疫情”等。起先我是在“速写杭城老街巷”的基础上觉得自己可以创作一些专题,于是就一点一点做起来。当时我正在创作民俗方面的插图,还有北宋苏轼、明朝于谦等历史人物廉政故事插图,这些系列也给我启发,让我可以一直画下去。
在新媒体平台上,我做的内容原先只有“四图一文”,但后来感觉图用得少了。前些年有个词叫“读图时代”,要让读者多停留,于是后来发展成“十图一文”“十二图一文”,把内容进行分解,安排到各幅之中。全媒体时代给美术编辑更大的用武之地,让人身兼文、绘、编几种角色,充分发挥网络的传播优势推广城市文化,带给用户一个有着不同味道的杭州。
我知道,如果年纪再大些,就会画不动,记忆也差,还是要趁现在去行动。搞创作是需要有一股冲劲的,如果什么都无所谓,那也不可能留下什么。我常常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回忆当时,要抢在推土机的前面把旧景画下来,真可谓“只争朝夕”。如今,我的那些速写中许多景色在现实中已经消逝了,即使不拆的地方,也有所改变。速写本上留下汗迹斑斑,过了几年,纸张逐渐泛黄,可谓岁月留痕。我的几个速写本就像一幅长卷,鲜活地讲述着城市的故事,是这座城市在某一历史阶段的现实反映,是具有档案价值的新闻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中没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从传统纸媒走过来的新闻工作者,骑着自行车在城市老街巷中穿梭的身影,或坐或站,面对着眼前的风景和匆忙的人群而画,饿了啃一点干粮,画完了就很高兴。随着线条在纸上流淌,我以这样一种方式与老街巷对话,从上午画到下午,真有物我两忘之感。但愿这些作品能让更多人了解城市生活的进程。
同事碰到我,总会问:“最近又到哪里去画了,有画城市街巷的稿子吗?”当我提供一些,大家就像在品尝一坛醇香的美酒,津津有味。
这些技能你get了吗?
■作为新闻工作者,不能只待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要多走出去接地气,才能找到鲜活的新闻素材。
■插图创作要到位、准确,不能凭空想象、生搬硬套。
■美术编辑也要有长期的积累,当个杂家,天南海北的知识都要懂一点,做出来的东西不至于闹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