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社会对太康才女谢道韫的接受研究

2023-12-17邓美玲苑英奕

关键词:谢道韫门阀朝鲜

邓美玲,苑英奕

(1.河南工程学院 人文政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2.大连外国语大学 韩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谢道韫是东晋时代著名才女,因“林下风”“咏絮才”而闻名,其美名远播朝鲜半岛。朝鲜朝(1392~1910年)是朝鲜半岛古代的一个朝代。在我国明清时期,谢道韫逐渐在朝鲜社会受到关注。在朝鲜朝时期,部分贵族女性去世后,朝鲜文人会在挽诗或墓志铭中评价这些女性的一生,其中以称颂居多,而称颂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以“谢道韫”喻指女性,具体表述有“道韫”“林下风”和“谢庭兰玉”等。这些女性均出身朝鲜名门望族,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家学深厚,跟谢道韫有诸多相似之处。然而,朝鲜社会对谢道韫进行受容时,并非全盘接收,而是有所取舍,取其不输男性的才华、显贵的出身、门当户对的婚姻、遵守法度家规的“妇德”形象等,舍其独立、洒脱不羁的“林下风”个性、将军虎女的血性以及对丈夫和婆家生活的不满等。由此看来,朝鲜社会对谢道韫的受容是以是否符合朝鲜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为取舍标准。但朝鲜文人的取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依托背后不同的派系,随着时间推移、权力更迭而不断变化,有错综复杂的政治、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在朝鲜古代,与女性相关的诗文资料特别是用汉文创作的诗文绝大多数是由男性文人创作。女性被囿于闺房之中,活动空间仅限于家庭内部。自朝鲜世宗大王1443年创制韩文(当时称“谚文”)以来,谚文逐渐在女性和下层民众间得以推广,但作为上层权力象征的汉文使用权依然掌握在朝鲜男性文人手中。所以,当时的社会背景,即使是接受良好教育的朝鲜贵族女性,多数只能用谚文创作,极少数可以使用汉文创作。因此,关于被比作“谢道韫”的贵族女性的记录大部分都是在她们亡故后,由与之有亲缘关系的男性文人,比如娘家或婆家的直系亲属书写的挽诗和墓志铭等。由此,这些文本必然是从男性视角书写,暗含男性对女性的认知和道德衡量标准。

一、明清时期朝鲜社会对谢道韫的接受背景

谢道韫生活的东晋时代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司马睿称帝依靠南方官僚士族的势力,宗室、外戚和门阀大族王、谢、庾、桓先后支配王朝政局。门阀想要维持独立性并延续下去,就需要深厚的家学和良好的家风做支撑。与此相似,明清时期的朝鲜社会也是王权式微,门阀势强。清朝对朝鲜先后2次出兵导致朝鲜王室衰落。1636年,皇太极建立清,但朝鲜不承认清,于是皇太极亲率大军东征朝鲜,大军直逼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朝鲜国王仁祖李倧被迫投降,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朝鲜王室尊严荡然无存,王权式微,士族门阀崛起。朝鲜朝的国家秩序弱化,而父系中心的宗法制度却逐渐强化,养子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和亲迎制度等的推广逐渐强化了父系中心的门阀意识[1]103。

谢道韫所处的东晋与明清时期朝鲜社会的共通之处就是“门阀时代”,也是性理学的时代。“天理”是性理学者追求的形而上学的原理,而在社会中具体表现为“礼”,核心为“存天理,灭人欲”。儒家文化圈传统女性观的形成主要依据《礼记》《烈女传》《女诫》《小学》以及正史中的《烈女传》等,朝鲜朝也属于儒家文化圈,深受中国古代传统女性观的影响。此时,朝鲜朝通过门阀制度和礼法维护社会纲纪,门阀的社会作用和地位逐渐上升,民间主导的女性教育逐渐形成势力。为教化朝鲜贵族女性,朝鲜朝吸纳中国古代一些对女性进行规训的书籍,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国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取舍,将这些书籍重新编辑或进行注解并在民间进行普及。《女诫》主要用于教导待字闺中的朝鲜女性出嫁后要服从婆家的家门制度,要其相夫教子、侍奉公婆、谨言慎行、做好家务、管好内宅等[2]209。朝鲜社会对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严格控制,各种关于女性的规训制度以及强调三从四德的戒女书层出不穷,以规训女性的日常行为,维护封建礼教。

朝鲜社会实施女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社会的性理学秩序,不允许女性拥有独立的个性。因此,这些贵族女性即使被比作“谢道韫”,却并无谢道韫本人那种洒脱不羁的独立个性。朝鲜社会之所以选择谢道韫作为理想的女性模范,是因为朝鲜儒士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是能够继承和维护门阀礼法的优秀女性,而谢道韫的形象恰好符合他们的期待,但他们又不希望本国女性像谢道韫那样拥有独立的个性,所以在受容过程中,按照朝鲜社会的需求进行重塑,用重塑后的“谢道韫”形象作为朝鲜贵族女性教育的典范。

二、被比作“谢道韫”的朝鲜贵族女性的身份来历

谢道韫所属的陈郡谢氏自西晋末谢衡开始,到其叔父谢安一代,达到门阀士族的最顶层[3]166。士族的社会地位会有所升降,只有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稳固门阀士族的地位[4]54。如王、谢两家顶级门阀,前期是琅琊王氏的势力更强盛,后期则是陈郡谢氏后来者居上。经过几代人的积累,陈郡谢氏已成为东晋顶级门阀。与之相对应的,被比作“谢道韫”的朝鲜贵族女性也出身名门望族,如安东金氏、光山金氏、延安李氏、全州李氏、南阳洪氏、坡平尹氏、恩津宋氏、杨州赵氏和昌宁曹氏等世家大族[5]169。其中,坡平尹氏可谓“王后家族”。朝鲜朝先后出过三任王后:贞熹王后(1418~1483年)世祖李瑈正妃,德宗李暲与睿宗李晄之母,是朝鲜朝首位垂帘听政的大王大妃。贞显王后(1462~1530年)成宗的第三位正妃,中宗李怿生母。文定王后(1501~1565年)中宗的第三位正妃、仁宗李峼的养母、明宗李峘的生母,垂帘听政8年。

被比作“谢道韫”的朝鲜贵族女性大部分是在明清时期离世的已婚女性,主要有长水黄氏、全州李氏、骊州李氏、晋州郑氏、坡平尹氏、光山金氏、南阳洪氏、杨州赵氏、韩山李氏、延安李氏、杨州赵氏、昌宁曹氏、安东金氏、恩津宋氏、庆州李氏等[5]170。在古代社会,女性在婚前和婚后的称谓不一样,女性名字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不多,如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一般不记载女性名字,关于朝鲜贵族女性的挽诗或墓志铭绝大多数只记录出身、籍贯和丈夫的姓名。由此可看出,只有已婚女性的人生才是完整的,才符合朝鲜社会要求的“贤妻良母”的标准。

朝鲜社会对魏晋女性的关注最早可追溯到世宗大王(1418~1450年在位)时期刊行的《三纲行实图》。该书主要收集了朝鲜半岛和中国的书籍里有关能称得上君臣、父子、夫妇关系模范的忠臣、孝子、烈女等,旨在宣传孝行。《三纲行实图》由孝子图、忠臣图、烈女图三部分构成,其中记载烈女7人,是从《晋书·列女传》33篇中挑选的7篇,分别是愍怀太子妃王氏、贾浑妻宗氏、梁纬妻辛氏、许延妻杜氏、张天锡妾阎氏薛氏、符登妻毛氏、吕绍妻张氏等。朝鲜之所以会挑选这7个烈女事迹,是因为她们都是为丈夫守节而死,其他未被收录的多为文才卓越、见识非凡的女性,而非“烈女”,因此她们未能得到朝鲜社会的关注[5]174。朝鲜朝后又刊行《二伦行实图》《五伦行实图》等书籍,在中朝两国的孝子、忠臣、烈女中挑选百余人,图画在前,事迹在后,每人均附一首赞扬诗。忠、孝、烈三纲是朝鲜社会的精神支柱,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被比作“谢道韫”的朝鲜贵族女性的形象特征

在朝鲜社会,被比作“谢道韫”的贵族女性的形象特征主要有: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敏捷聪慧;擅长诗文,具有不输男性文人的文采;拥有门当户对、幸福美满的婚姻等。

(一)幼承庭训,家学深厚

李殷相在给韩德及的亡妻金氏(1581~1661年)写的挽诗《挽清宁君韩德及夫人》中写道:“沙翁之女慎斋妹,妇德咸推道韫贤。享得八旬加一岁,终然双剑会重泉。荣封政在含饴日,盛事才过合卺年。存没想应无复憾,相门余庆百曾玄。”从挽诗中可看出,亡者金氏是朝鲜著名性理学文人金长生(号沙溪)之女、金集(号慎斋)之妹,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作者以“道韫”来喻指亡者金氏像“谢道韫”一样聪慧机敏。对于亡者金氏的生平,宋时烈的《宋子大全·清宁君韩公神道碑铭并序(卷16)》中有:“金夫人,沙溪老先生季女也。醇质厚善,性于克类。平生目未尝窥阃,手未尝舍绩。御内六十年,上下安之。”由此可知,亡者金氏生前60年将内宅管理得井井有条,发挥了“贤内助”的作用。古代士族门阀的正妻在家宅生活中具有绝对的管家权利,不仅要相夫教子,还要管理家庭的吃穿用度、妾室、佣人以及对外的社交应酬,需要较强的管家技能。朝鲜古代大部分女子没有接受教育,教育资源集中在上层人手里,只有大户人家的嫡女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当家主母的见识决定了整个家族后代的素质。管理内宅的才能需要深厚的家学做支撑并从小培养。古代女性无法像男性一样外出求学,只能待在深闺,管理内宅的方法多数是由直系女性长辈或亲属亲自教导。亡者金氏生前将内宅打理得井井有条,展现了其深厚的家学和卓越的管理才能。实现“内治”符合朝鲜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在这里,被比作“谢道韫”的朝鲜贵族女性象征幼承庭训、家学深厚、自幼聪敏、德才兼备的女性。

(二)才华卓越,文采斐然

谢道韫的“林下风”意指其具有主见、洒脱不羁的个性,但这并不为朝鲜社会所接受。即使有为数不多的女性被发现具有“林下风”,也与其本来的意思略有出入,这些女性的“林下风”在朝鲜社会是指具有不输朝鲜男性士大夫的卓越文采,而并非原主谢道韫具有的那种独立的主见和个性。在记录朝鲜女性行迹的文字中,鲜有关于她们读书的记载。关于宋浚吉亡妻郑氏的记载有:“夫人禀质清淑,德性仁厚,略通书史,识见明悟。”[6]关于金寿增亡妻曹氏的记载有:“夏兴公钟爱而教迪,手书班氏女训而授之。及长,夏兴公常曰:‘吾家子女多,惟此女识道理,可与语也。’”[7]从这两项记载可看出,女性读书主要涉及女训、女诫之类的书籍,也有少数涉猎历史书籍。女性读书少的原因可追溯到性理学“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规训,性理学强调内外有别,男主外、女主内,女性主要在家庭内部活动,只需要治理内宅的技能,不需要钻研学问。这可从我国周代历史文献资料《礼记》的第12篇《内则》以及朝鲜朝昭惠王后所作的《内训》中找到依据。朝鲜朝昭惠王后(1437~1504年)韩氏,朝鲜德宗李暲之妻,朝鲜成宗李娎之母,于1475年选取《列女传》《小学》《女教》《明鉴》的部分内容,合为《内训》,并亲自作序,该书成为朝鲜王朝宫廷教育必读书。昭惠王后在序文中表示,“大抵男子游心于浩然,玩志乎众妙,自别是非,可以持己,何待我教而后行也?女子不然,徒纺绩之粗细,不知德行之迫云,是余之日恨也”,其强调内外有别,女子虽与男子不同,但也同样需要接受教育,否则“不见圣学,而一旦遽贵,则是沐猴而冠,面墙而立,固难立之于世”,认为女子也需接受相关教育。由此可见,这些女训或女诫相关的书籍要求女性要实现女性气质,必须成为客体[8]473,学习三从四德。换言之,要求女性放弃成为主权主体的权利要求,放弃个性。在传统的父系社会,女性的主人需要比简单的顺从更多的东西,女性自幼就被灌输她们没有自己的意志,只有屈服和顺从于旁人的控制[9]268。

对于“林下风”的肯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朝鲜儒士金昌翕(1653~1722年)。金昌翕,字子益,号三渊,朝鲜末期学者、诗人、文学家,精通理学,工汉诗,著有《三渊集》。金昌翕为侄女金云写了7首挽诗《哭侄女吴氏妇》。第四首“吾惭谢东山,得有道韫焉。佳尔林下风,琼出兰玉前”,将侄女比作“道韫”,将其才华比作“林下风”,以此肯定侄女的智慧、才华及品性,表达对亡者的追思。金云(1679~1700年)嫁给吴晋周,从其父金昌协(1651~1708年)为其写的墓志铭中可看出金云生前文采斐然,酷爱钻研学问。“遭己巳(1689年)之祸,复入永平山中,时女年十一矣。始同弟崇谦,受书十数板,文理辄通,能自读《朱子纲目》无所碍。日闭户手卷,兀然潜玩,几不省寝饭。居士怜而奇之。故不禁曰:‘是女性静而拙,虽识书无害也。’因略授《论语》《尚书》亦不竟。……伯祖谷云先生、叔父三渊子,每爱呼与语,待以女士,一家诸女莫敢望。……铭曰:女子身,儒士识”[10]。金昌协为女儿金云写的墓志铭字字珠玑,透露对亡女早逝的哀痛和追思之情,其中“文理辄通”“一家诸女莫敢望”和“女子身,儒士识”是对金云一生的评价。像金云这样姓名均出现在记载中的情况非常少见,女子一般都是以家门姓氏命名。金云的姓名会出现在记载中,应是因其家学不同,其父金昌协及其叔父金昌翕均为朝鲜大儒,不拘泥于性别规训,认可金云的才华和人品,且作为血脉相连的娘家亲人,对其具有很深的感情[5]188,将其视为与男人一样的“人”,而非仅仅是男性的附属品,认为金云也有被记载姓名的权利。且谢道韫本人也与其叔父谢安感情深厚,由此也不难理解金昌翕对金云的感情。在这里,被比作“谢道韫”的朝鲜贵族女性还象征具有卓越文采的女性。

(三)佳偶天成,门当户对

谢道韫出身东晋时期的顶级门阀,才华横溢,但丈夫王凝之却略显平庸。两人的婚姻虽门当户对,但并不美满。谢道韫对丈夫有诸多不满,刚成亲不久回娘家省亲时,她对叔父谢安抱怨“一门叔父,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中乃有王郎”,埋怨叔父给她选了一个平庸的丈夫。对于王凝之的为人处世,通过一些事件也能看出。据说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愤而辞官,是因不喜上司王凝之。道教又称“五斗米教”,而王凝之笃信道教,从这句诗中可见端倪。公元399年,东晋五斗米教道士孙恩率义军造反,攻打会稽时,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却沉迷道教,不思反抗,最终导致自己和子女均被孙恩诛杀。谢道韫亲眼目睹丈夫和子女惨死,虽悲痛万分,但当机立断手持兵器,带领家中女眷家丁上阵杀敌。由此可知谢道韫与王凝之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大相径庭,夫妻不睦也有迹可循。

谢道韫并非逆来顺受、唯唯诺诺的顺从女性,而是敢于抗争、控诉命运不公的有主见的女性。然而,“谢道韫”的这种主见并不受朝鲜社会欢迎,因为不符合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的出嫁从夫的要求,所以朝鲜社会对其进行受容时有所取舍,舍弃其对丈夫和婆家不满的一面,强化其门当户对的门阀士族之间通婚的一面。如李廷龟在为尹天衢亡妻黄氏写的挽诗《挽尹潭阳天衢内》中有:“文藻长溪宅,诸孙玉树芳。人称道韫秀,配得卫郎清。”[11]尹天衢亡妻黄氏是以文采卓越闻名,是被册封为长溪府院君的黄廷彧(1532~1607年)的孙女,以此推测其也是家学深厚的才女。在该挽诗中,作者用“玉树”“道韫”来喻指亡者黄氏,用才貌双全的魏晋名士“卫玠”来喻指尹天衢,以此来赞扬尹天衢与亡妻黄氏均是人中龙凤,夫妻二人的结合乃天作之合,婚姻门当户对、幸福美满。由此可看出,被比作“谢道韫”的朝鲜贵族女性拥有佳偶天成、门当户对的门阀士族间的婚姻。

四、结 语

形象是加入了文化的和情感的、客观的和主观的因素的个人的或集体的表现[12]113。文本所包含和传播的形象与历史、社会、文化语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形象研究要从文本中走出来,要注重研究全社会对某一异国形象的集体阐释,即“社会集体想象物”(Imaginaire Social)[12]7。朝鲜儒士在文本中用“道韫”“谢女”“谢娘”“谢氏”“林下风”“谢庭兰玉”等词将这些朝鲜贵族女性比作“谢道韫”。然而,这里的“谢道韫”并非谢道韫本人,而是朝鲜朝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是朝鲜化了的“谢道韫”,是一个社会符号。换言之,“谢道韫”经过朝鲜儒士的集体想象和建构,变成了朝鲜本土化的优秀女性典范,成为朝鲜性理学礼法秩序的社会图标。而这个社会图标无疑也是为维护朝鲜社会内外相辅秩序服务的。从另一层面来说,也可据此看出谢道韫卓越的文采和良好的个人修养声名远播,得到朝鲜社会的认可,为丰富东北亚文化的交流贡献了力量。

猜你喜欢

谢道韫门阀朝鲜
门阀政治传统与陈朝的王朝建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史学的特点
浅解三字经(之一〇四)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才女谢道韫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
浅析西晋太康年间门阀势力的兴起
三字经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