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了白头海雕?美国国鸟成群死亡揭秘
2023-12-16刘韵
白头海雕是美国的国鸟,美国人将它搬上了国徽和硬币。可是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些年来白头海雕的日子并不好过,曾因数量太过稀少而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虽然几年前已从名录中删除,但它仍然是重点保护动物。
早在18世纪,美国有近50万只白头海雕,但是到1963年,全球白头海雕仅剩468对。对此,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开始人工繁殖白头海雕。经过数十年的人为干预,白头海雕的数量才开始缓慢回升。
可是在1994年冬,短短50天内,就有29只白头海雕在美国德格雷湖周围意外死亡。一年后的冬天,在同一个地点,又有26只白头海雕非正常死亡。为了查明真相,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实践,此项研究持续了近30年……
国鸟被悬赏射杀
1776年11月,乔治·华盛顿的战略失误导致美国在华盛顿堡攻城战中惨败,费城告急。华盛顿心里明白,一旦费城失守,几乎就等于宣告美国独立战争失败。军队士气低落,甚至军中部分将领发表了“是时候放弃革命”的言论。为了扭转局势,华盛顿决定在圣诞节当天偷袭特伦顿,为夺回新泽西做准备。
想要袭击特伦顿,就要渡过德拉瓦河,并且不让在河对岸驻扎的英军主力黑森雇佣兵团发觉。由于天气寒冷,无法直接渡河,华盛顿只好让人一路沿河寻找合适的渡河地点。他们在离特伦顿9公里的地方找到了一个叫作迈康基的小渡口。华盛顿亲自探查了渡口,十分适合强渡。
出乎华盛顿意料的是,圣诞节的夜晚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后半夜更是大雪夹杂着冰雹,天气极其恶劣。同时出发的三路大军中有两路因风雪受阻,只有华盛顿带领着2400名精兵还在艰难前进。最难的不是风雨,而是在恶劣的天气下,他们根本找不到迈康基渡口。
眼看着突袭即将失败,华盛顿心急如焚。此时,他手下的一位将军提出:“我养了一只白头海雕,之前带它去侦察过迈康基渡口,它视力极佳,应该能在风雨中找到渡口。”华盛顿看着在空中盘旋的白头海雕,无奈之下只能让它试试。将军不过吹了个口哨,白头海雕立刻展翅在暴风雨中向前冲刺。华盛顿下令让全体士兵跟着白头海雕前进,终于在它的指引下,找到了渡口,开始艰难地渡河。
在白头海雕的帮助下,突袭十分成功,黑森兵团很快败下阵来,大陆军获得全面胜利。特伦顿战役也成了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战争的局势从此扭转。白头海雕居功至伟,自此成为军中传奇,开始出现在军旗上。
白头海雕在军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有很多士兵将其视为守护神。他们会把它的画像带在自己身上,以求获得庇佑。为了能让士兵们安心打仗,有些将领特意安排能工巧匠将白头海雕的图像绣在士兵的衣服上。
1776年,第二次大陆会议中,美国政府决定成立国徽设计委员会,着手设计美国的国徽图案。之后的六年里,委员会先后三次递交了数十套方案,都未获得批准。独立战争结束后,国会议会秘书查理斯·汤姆逊负责挑选设计的最终方案。他走访士兵和民众,调查在大家心中什么最能代表美国精神。在调查中,他发现大家都认为白头海雕身上勇猛刚毅和无所畏惧的特征,与美国的民族精神相符。于是,他提出了将白头海雕搬上国徽的计划,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1782年6月20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把北美洲特有的白头海雕作为美国的国鸟和国徽图案的主体。
虽然贵为国鸟,但白头海雕不仅没有得到与身份相匹配的待遇,甚至差点灭绝。被列为国鸟时,白头海雕的数量有几十万只,但是随着建国后土地开发等人类活动,它的栖息地面积迅速缩小,数量锐减。
除此之外,白头海雕仗着自己有锋利的爪子和超强的视力,不停地和人类作对。它们成群结队地在海上盘旋,看见渔民捕上来的大马哈鱼就俯冲下去,叼起就跑。它们不仅在海上抢鱼,还会捕食牧民的羊羔,甚至抢人类的孩子。人们对这些“飞车党”的行为,忍无可忍,为了保证自己的权益,便开始拿起武器射杀白头海雕。
1917年到1953年,阿拉斯加政府更是拿出奖金奖励捕杀白头海雕的人。射杀“掠夺者”还能领钱,人们的射杀行为变得更加疯狂,在此期间,有超过12.5万只白头海雕死于射杀。
白头海雕数量锐减,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重视。他们意识到如果再不保护白头海雕,它将面临灭绝。美国也将创造一个震惊世界的“笑话”——亲手消灭了自己的国鸟。
1940年,美国颁布了《保护白头海雕法案》,全面禁止捕杀和买卖白头海雕,并且在民间加强了保护白头海雕的宣传。这项法律颁布后,白头海雕的数量在20世纪50年代初有所回升。
正当美国政府为白头海雕数量回升欢呼雀跃时,白头海雕又面临着新的危机。当时,有的农场主为了应对狼患,将浸泡过毒药的死羊扔在农场边缘。白头海雕并不知道其中的厉害,俯冲下来叼起羊就飞走了,飞到安全的地方再把死羊吃掉。吃了有毒的死羊,白头海雕自然逃不过被毒死的命运,每年又有超过2000只白头海雕因此而丧命。
白头海雕面临严重的伤害远不止于此,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白头海雕产下的蛋蛋壳很软,很容易破损,雏鸟往往还没孵化就已经死亡,物种迅速萎缩。想要解决白头海雕的繁殖问题,就必须找出致使蛋壳变软的原因。为此,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和博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付出了多年的努力。
漫长的繁殖之路
1958年,蕾切尔·卡逊收到了一位朋友的来信,信中提到,州政府租用了一架飞机喷洒杀虫剂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消灭蚊子,飞机飞过了她家的私人禽鸟保护区。第二天,她就发现大量的鸟儿集体死亡。她希望蕾切尔·卡逊能够帮自己向政府呼吁,不要再在自家的禽鸟保护区上方喷洒DDT了。
在此之前,DDT因为效果好、价格低,所以被广泛使用。这封信引起了蕾切尔·卡逊的警觉,她敏感地联想到白头海雕孵化率降低的情况极有可能与DDT有关。她决定深入研究,跟踪调查。
蕾切尔·卡逊联系了一些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者、农场主、营养学家等,收集关于DDT给鸟类、鱼类、花草、动物带来伤害的案例和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将自己得到的数据和研究成果与顶尖的科学家进行分享,力求尽快得到答案。她很快发现,DDT不仅杀死疟原虫,还会在动物脂肪内蓄积造成长期毒性,DDT在鸟类体内浓度和含量是水体中的800多万倍。DDT虽然不会直接伤害白头海雕,但是毒素会聚集在白头海雕身上,造成其产下的蛋壳变软,最终陷入了濒危的境地。
与此同时,科学家还在白头海雕的幼鸟血液里发现了多氯联苯(PCBs)。这些物质进入土壤和大气,最后进入食物链最高端的白头海雕体内。许多白头海雕的生殖器官和脑组织都因此受到损伤,大量的卵死于母亲体内过量的有毒化学物质,这些都令白头海雕的处境雪上加霜。1963年,美国只剩下468对筑巢的白头海雕了。
为了保护白头海雕,1967年,美国把白头海雕列为濒危物种。此外,政府和有关机构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保护白头海雕的栖息地,人工繁殖白头海雕,并将野化的成鸟放归自然。即便如此,白头海雕的数量还在不停地下降。
同年,美国政府决定实施一项十分激进的保护计划——白头海雕人工繁殖计划。他们召集了多位生物学家和博物学家,组成了研究小组,要求竭尽全力增加白头海雕的数量。科学家们捕获了几十只白头海雕,对其进行人工繁殖。
怎样提高白头海雕的繁殖率,科学家们多次开会后终于制定了“偷蛋策略”。他们将白头海雕产出的蛋偷偷取走进行人工孵化。遇见幼雕孵化不顺利时,他们会小心翼翼地在蛋壳上凿开一个洞,如果仍旧破壳困难,他们会取下小块蛋壳继续等幼雕自己出壳。哪怕幼雕不能靠自己出壳,科学家们也不会放弃。他们会将蛋壳慢慢剪开,用其他的手段辅助幼雕从破碎的蛋壳中孵化。
除了努力提高繁殖率,科学家们还不断研究白头海雕的致死原因,避免“DDT悲剧事件”再次出现。
1970年,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局在爱达华州成立了“国家鹰库”。国家鹰库收集全国各地白头海雕的尸体,以及包括羽毛在内的身体的任何部分。接收白头海雕的尸体之后,国家鹰库的科学家会进行相应的评估、分析,判断白头海雕死亡的原因,提出相应避免死亡的办法。经过大量的收集分析,DDT的伤害性得到确认,1972年,美国全面禁止使用DDT。
1982年,美国政府将每年的6月20日定为白头海雕日,以此向大众宣传保护白头海雕。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白头海雕的数量不断增加。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断繁殖发展,1994年白头海雕的数量达到4449只。
科学家们还没来得及为此庆贺,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怪事。
探究死亡的真相
1994年冬,短短50天内有29只白头海雕在美国的德格雷湖周围意外死亡。这些白头海雕的尸体很快被送到国家鹰库进行死亡原因分析。它们身上没有被射杀的痕迹,也没有明确的证据指示这29只白头海雕死亡之间有联系。科学家们在进行了正常的分析归类之后就将这些白头海雕的尸体收好了。
一年之后,在德格雷湖同一个地点,又有26只白头海雕意外死亡,诡异的是,它们死之前仿佛被奇怪的东西附身一般,突然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飞着飞着就撞向了岩石峭壁。为了调查白头海雕死亡的真相,生物学家们赶到德格雷湖展开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生物学家们发现了可怕的事情,这种离奇的死亡方式开始蔓延到同区其他鸟类身上。
生物学家们将26只白头海雕的尸体带回野生动物保护中心进行检测。他们发现,这些死亡的白头海雕身体情况良好,它们胸肌发达,皮下脂肪也很充裕;但它们的胃里没有任何食物的残渣,只有一些恶心的绿色黏稠液体,偶尔混合着灰色的羽毛,这表明这些白头海雕在死亡之前,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进食了。
最吓人的是,所有死亡的白头海雕,大脑脑髓中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圆形小泡,有的是单独一个,有的却像葡萄一样串联在一起。这些泡泡大多是中空状态,极少数能观察到里面残留的膜结构碎片。这种病症在后来被科学家们命名为“空泡性髓鞘病”。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从未见过此类大脑病症。它的成因不明,传染性不明。想要研究清楚,科学家们又来到德格雷湖,回收了湖中的沉积物和鱼类、鸟类的尸体,进行初步化学分析。
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当时已知的会诱发哺乳动物和鸟类类似疾病的化合物,例如六氯酚、三乙基锡或溴甲苄灵,都未能在这些样本中被检测到。换言之,诱发这种新疾病的,是一种全新的未知物。
调查研究陷入困境,科学家们只好再次将横跨好几年的禽类突发性死亡事件合并研究。他们总结发病禽类的特征,发现几乎所有的鸟类突发性死亡都在冬季的德格雷湖周围,同时发病的美国骨顶鸡还是白头海雕的食物之一。
敏感的科学家迅速想到,食物链关系可能是整个事件的关键点。他们将染病死亡的动物喂给健康的动物,发现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都会被感染,这个实验结果证实了科学家们的猜测,白头海雕可能是吃了染病的骨顶鸡被感染的。
科学家们继续往食物链的下端寻找,终于找到了头号嫌疑人——黑藻。黑藻是一种新入侵的在德格雷湖的水生植物,在水体中含量极高,是鱼类和食草性鸟类的食物之一。最重要的是所有鸟类感染的病例都出现在有黑藻生长的水域。可是最终的调查结果让科学家们很失望,不是所有的黑藻富集区,都出现了鸟类死亡现象。
研究再次陷入困境,但是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2001年,乔治亚大学的教授苏珊·王尔德意外在黑藻的叶片上分离出来一种新型的有毒蓝细菌。这种蓝细菌会引起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感染,导致动物死亡。蓝细菌引起病变的鸟类、海龟、蝾螈等动物都会出现不稳定的运动或者抽搐的现象,和白头海雕死亡之前的行为十分相近。
研究调查到此时,苏珊·王尔德以为自己找到了令白头海雕死亡的真凶。但是当她将蓝细菌带回实验室培养后,事情又发生了变化,实验室里培养的蓝细菌并不会让鸟类生病,研究再次进入死胡同。苏珊·王尔德也无比地煎熬:“不仅鸟儿疯了,我们研究人员也快疯了。我们太想找出原因了。”
2011年,转机出现在他们面前,研究小组里的一名博士生史蒂芬·布莱因林格在用一种新的成像质谱仪对蓝细菌附生的黑藻进行分析时,发现了一种新型物质。通过对比,他们发现这种物质只存在于他们带回的蓝细菌上,实验室培养的蓝细菌上并没有。他们分析此类物质之后,发现了五个溴原子。苏珊·王尔德说:“我们将溴化物添加到实验室培养物中,蓝细菌开始产生毒素。”
在对分离的分子进行了多年的测试后,苏珊·王尔德证实了他们的猜想:蓝细菌代谢毒素AETX(aetokthonotoxin,取自希腊语“杀死鹰的毒药”)会引发空泡性髓鞘病。得出实验结论之后,苏珊·王尔德高兴地和所有研究人员庆祝:“最后,我们不仅抓到了凶手,还确定了蓝细菌用来杀死白头海雕的武器。”至此,从1994年的白头海雕神秘死亡事件开始到随后一系列的动物大规模死亡事件,终于有了科学的解释。
令科学家们疑惑的事情还有一件,那就是自然条件下,蓝细菌为什么会合成这种含有溴元素的代谢毒素?水体中的溴又是从何而来?
苏珊·王尔德为此再次展开调查。她查到,之前用来消除入侵黑藻的一种富含溴化物除草剂是罪魁祸首。它刺激了蓝细菌毒素的产生,同时,低温条件会加速蓝细菌产生毒素,一系列的原因将白头海雕在冬天带进了死亡。
当时想要消灭入侵的水生植物,却阴差阳错地造成了鸟类大量死亡的惨剧。科技的发展、化学药剂的使用确实让我们的生活得到了便利,但它是否在另外的方面带来灾难,又是我们无法预见的。在环环相扣的自然界,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都值得我们谨慎对待。时隔近30年,造成白头海雕集体死亡的真凶AETX终于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被找到了。
"""""""""""编"辑/郑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