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颂文,被演戏耽误的作家

2023-12-16春野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2023年11期

2023年9月20日,张颂文凭借电影《不止不休》获得第一届金熊猫电影单元最佳男配角奖。47岁第一次获此殊荣,张颂文十分开心,还专门发了去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参观的微博。细心的网友们发现张颂文的微博写满了他对世界的观察,文笔细腻有感染力。其实,他的文章曾多次登上国内知名杂志,并且还曾被当作贵州的高考模考题,甚至连作家郑渊洁都说他是被表演耽误的作家……

孤独岁月"文字陪伴

1976年5月10日,张颂文出生在广东韶关新丰县,父亲常年在珠海工作,只有母亲一人在家照顾他。作为镇里有名的医生,母亲工作很忙,每次她出门看诊,就会给张颂文几本书让他慢慢看。

那时候,张颂文识字不多,《铁道游击队》《向阳院的故事》《白毛女》等连环画就是他的最爱,那里面有英雄有温情,常常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看完之后,张颂文还喜欢绘声绘色地讲给小朋友听。他会提前一晚想好自己要讲什么故事,第二天站在大树下讲给围坐在他身边的孩子们听。看着小伙伴们瞪大眼睛沉浸在他编织的故事世界里,张颂文很有成就感。偶尔,小朋友们想多听几个故事,还会把自己带的糖块、水果给他吃。张颂文最早就是从讲故事开始爱上写作的。

1987年,父亲转业回家,带着全家搬到了韶关生活。在韶关,张颂文度过了小学和初中,那是他记忆里最开心的一段日子。父母亲都在家,一家人其乐融融。可是开心的日子总是很短暂,高一时,母亲确诊了癌症,张颂文听到这个消息感觉天都塌了。他茫然无措地从学校跑到医院,看见母亲躺在病床上冲他笑,张颂文一下扑进母亲的怀抱痛哭起来。等张颂文哭了一阵,母亲才轻轻擦去他眼角的泪滴:“妈妈没事,你回学校好好学习。”临走的时候,母亲还给他几本书:“回去别想太多,心情烦闷的时候就看看书。”

张颂文捧着书,边哭边走。他并不知道怎样接受母亲患癌的事实。很长一段时间,他不是坐着发呆就是不由自主地流眼泪。周末时,他要去医院陪护,怕母亲看出自己伤心就带书去,难过流泪了就躲在一边假装看书。

回到学校,张颂文就拿出日记本,记录下和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他害怕母亲突然离他而去,他要把母亲记在日记里,留在脑海里。渐渐地,写日记成了他宣泄情绪的窗口。一旦想起母亲的病情,他就写日记,让心情慢慢平静下来。

即使可以用写作安慰自己,张颂文还是担心母亲的身体,他试着读医书,打听一些民间土方,想用自己的方法找到神医医治母亲。一天,张颂文听邻居说邻县有气功大师曾经治好过癌症病人,救母心切的他也想带母亲去试试。怕对方是骗子,张颂文就先以写专访的名义探查情况,却意外了解到“大师”治好的病人活了三个月就去世了。他庆幸自己读了许多书,还爱写文章,否则不会想到假冒记者探访。如果真的贸然带母亲来尝试,也许会加速母亲病情的恶化。

尽管用尽了各种办法,张颂文还是没能留住母亲。母亲去世的当天,张颂文整个人都是蒙的,他没有眼泪,只是机械地按照父亲的指令做着事情。

第二天,张颂文看见母亲的床空了,才号啕大哭,他想起母亲跟他说过:“老天当然有瞎眼的时候,下一场雪,又盖上一层霜,但只要你熬得过去,当春天来的时候,雪会化成水,滋养你的土地……”以前,他只要想起这句话,总觉得什么都能熬过去,但是这一次,他不知道自己怎么才能熬过去。他每天都在日记里书写着悲伤和对母亲的思念。

母亲的离世给了张颂文巨大的打击,他一蹶不振,成绩也迅速下滑,最终只考取了韶关市职业高级中学。那些日子,每当想起母亲,他都要大哭一场,为了解开心结,他不停地看书,从书里汲取力量度过痛苦的时光。他还写了很多怀念母亲的文章,把对母亲的思念化成文字记录下来。

1994年,张颂文从职高毕业后,开始做一些体力工作。他曾在汽水厂清洗汽水瓶,也曾在大排档当过服务员,但是他最喜欢的还是在印刷厂当工人。印刷厂有很多书,下班之后,他就在车间里熬夜看书、写作。一起上班的工友都笑话他是“不爱说话只会看书的书呆子”。

张颂文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只是更加用功地看书,因为他知道,只有读书、写作才能让他的心安静下来。他想要不同的生活,就要在书里寻找答案。很快,他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事业——旅游。

那天,张颂文照旧在下班后看书,看见了一本关于旅游的书。他发现导游能够去各地旅行,还能认识许许多多不同的人,他心动了,他决定要考导游证当导游。

鼓起勇气"写作追梦

张颂文很快考下了导游证,并进入韶关中旅做了一名导游。他工作认真负责,每次带团去景点,都要提前翻阅许多资料,写好导游词再为游客讲解。因为张颂文的导游词内容丰富,引人入胜,找他的游客越来越多,他很快从一名普通导游成了出境游的优秀领队,并且获得了“广东省最佳导游”称号。

因为出色的文字功底和专业能力,深圳电视台为张颂文开辟了一档旅游咨询节目《旅游天地》。他把自己当导游时的故事写下来,在节目中讲给观众们听,吸引了许多观众。

张颂文的事业不断发展,内心却越来越空虚。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难道就一直这样带团出游吗?1999年,张颂文在给新员工培训时,有名新员工问他:“文哥,你的梦想是什么?”“我的梦想,永远没法实现,我喜欢看电影,想从事电影相关的工作,但那不可能,电影离我太远了!”张颂文笑着说出自己的想法。

“怎么不可能?你可以去北京电影学院呀。张艺谋28岁才开始学电影。”同事的话深深地刺激了张颂文,他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曾在日记本里写的一句话:“我喜欢看电影,有一天我也要去演电影。”那句话像闪电一样击中了他,让他决定要去考北京电影学院。当天下午四点,张颂文买机票飞到了北京。

张颂文没学过表演,想要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必须另辟蹊径。思来想去,他觉得自己最强的能力就是写作,必须把这一面展现给考官。备考前,张颂文特意写了一首诗歌朗诵力求给自己加分。面试时,考官直接对他说:“你表演一般,但是你的散文诗有你对生活的独特理解,表演者就是要感受生活,记录生活。”就这样,凭借优秀的写作功底,张颂文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高职班。

进入学校后,张颂文发现自己和学校有些格格不入。最明显的是,他根本不会说普通话,每次在台词课上说话,同学们就哄堂大笑。老师也在私下里找他谈话:“颂文,如果你说不好普通话,表演这条路就走死了。四个月后考试,如果你还不行,就只能退学了。”

张颂文开始用台词课的课本苦练普通话,可是效果并不好。他焦虑到失眠,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为了缓解焦虑,他只能提前把每天要练习的内容熟读后变成自己的语言写下来,第二天一早去操场上朗读。读着读着,他发现读自己写的文章更顺口,就开始每天写一篇对周围同学、事件观察的文章,然后读出来练习普通话。

四个月后,张颂文的台词课得了全班最高分。他不仅在日记上记录生活,还会在校报上发表文章。由于表现出色,他被选为学生会主席,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了一名表演老师。

张颂文讲课和别人不一样,他会带着学生去田间地头观察植物,去菜市、医院观察人群,再让学生写出观察心得。因为他觉得最好的表演,是设计不出来的,它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认真观察记录,日后表演的时候才能为自己所用。他这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很多演员的认可,连林志玲、钟汉良等巨星都来找他学习表演。

休息日,张颂文会骑着自行车去菜市和人砍价,去各个街道闲逛,回到家再把自己的观察记录下来。胡同里遇见的阿姨、常去的饭店里的小伙计、院子里种的柚子和名为珠芽景天的植物、第一次遇见的飞鸟、童年回忆里的食物、公交车上的司机……都被他写在了文章里。

除了带课,张颂文也想拍戏,于是就在课余时间跑剧组递简历。2003年,他跑了300多家剧组,却接不到一个角色。甚至有个导演冲着他说:“你长得太矮了,像个侏儒,脑门又太大,根本不可能当演员。”即使被如此羞辱,张颂文也不想放弃。他不断地投简历,到2005年他一共投了八百多家剧组,但还是没人要他。

痛苦和郁闷席卷而来,张颂文想放弃又舍不得。他把自己的痛苦发泄在文章里:“也许我就不适合当演员,我应该认命好好教书,可是我曾那么努力地向目标前进。我相信,努力的人一定可以在某一个时刻等来结果,但是可能要用时间来考验。”

2005年,张颂文终于等来了属于他的结果。广东电视台筹拍电视剧《乘龙怪婿》,请他演男一号,附带的条件是要他当演员们的“表演指导”。张颂文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他向学校请了四个月的假,全身心投入拍摄当中。

进组前,张颂文先写好人物小传,细致到角色在哪里读小学,有没有被欺负过,上学时候有没有早恋,初恋第一次约会在哪里,喜欢玩什么游戏等。他就像写故事一样写出人物的一生,丰富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张颂文的敬业很快被大家认可,找他拍戏的人也越来越多,但都是些小角色,有的甚至没有台词,他也不在意,依旧认真演戏,并且把自己对角色的感悟写成文章记录下来。

文学梦想"辅助事业

2010年,张颂文出演刘伟强、陈嘉上执导的动作电影《精武风云》。在这部电影中,张颂文只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群演,四天就拍完了所有戏份。但是,拍完以后他并没有离开,而是主动留下来,跟完了整部戏的拍摄。他一边看别人拍戏,一边还在本子上写写画画。

导演陈嘉上很好奇张颂文到底每天在写什么,于是找他要来一看,居然密密麻麻写的都是他对剧情的感悟和对演员演技的学习。张颂文的文章里满满都是对角色的热爱,他细致的感受力和真诚的文笔让陈嘉上惊叹。于是,陈嘉上第二年拍摄电影《不再让你孤单》时,力邀张颂文出演了戏份比较重的配角。在此之后,张颂文才渐渐被观众们看见。

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张颂文的文章也开始发表。2014年,有朋友来到张颂文家里做客,恰巧看见了他写的纪念母亲的文章《火柴天堂》。朋友读后十分感动,立马劝说他投稿:“你的文章写得这么好,不发表太可惜了。我帮你发给杂志社。”张颂文不以为意,没想到这篇文章很快就被《读者:全世爱(原创版)》发表了。看见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张颂文的心里就像拍了一部好戏一样开心。

因为文笔细腻,富有感染力,编辑希望张颂文能继续投稿。于是他又写了一篇怀念邻居算命先生盲佬的散文《在心里点灯的人》,后来发表在《天涯》杂志上。当时《天涯》杂志的编辑赵瑜对他说:“你的文字属于典型的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那种,有些江湖气息,和文学刊物上常见的文字有着很不一样的气质。在讲述个人生活经验的时候,你的用词方式、抒情方式,都是那种在野的、新鲜的,会让人觉得眼前一亮,有所期待。”可是因为拍戏越来越忙的缘故,张颂文无暇再向杂志社投稿,他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写对剧情、对人物的感悟。

2016年,周全导演邀请张颂文出演电影《西小河的夏天》中父亲的角色,这部电影在绍兴取景。拿到剧本后,张颂文就找了一些关于父子情的书,又打印了一本关于绍兴的画册。进组前,他不仅细细看了书和画册,还特意写了关于父亲和绍兴的文章,理顺了对电影和角色的思考。拍戏的时候,张颂文特意走遍了绍兴的大街小巷,以日记的形式发了16条微博,向网友们展示绍兴之美。

正因为如此努力,《西小河的夏天》在韩国釜山一经上映广受好评,张颂文也凭借此电影获得了第十四届长春电影节最佳青年男配角提名及第五届北京青年影展年度男演员奖提名。

2018年5月20日,《西小河的夏天》在全国院线上影前,张颂文在微博里发表了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里面记录了他和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写出了他幼年时的叛逆和成年后对父亲的理解。他用这篇文章说明自己对《西小河的夏天》中父亲这个角色的认知和感受。

文章发出后就得到了网友们的支持,很多网友留言:“我父亲也是这样严厉又慈爱。”“越长大越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自此之后,张颂文很喜欢把自己对角色的感悟写在微博里,并和网友们互动。

张颂文拍摄了很多影视作品,但始终处在戏红人不红的尴尬地位。直到2023年1月,反黑刑侦剧《狂飙》播出,他在剧中饰演的高启强从卑微渺小的底层鱼贩变成了涉黑组织的头目,角色经历丰富,性格变化巨大,很难把控。但是张颂文凭借出色的演技,塑造了一个人性复杂多变、性格立体丰满、有血有肉的黑帮大佬形象。这部剧口碑爆棚,热度一路攀升。出道二十年,张颂文终于火出圈,被全国观众认识了。

《狂飙》结局时,张颂文在微博上发表文章《我永远难忘这个春节》,文章里不仅写出了他小时候和父母一起看电视的情景,更是写出了他作为“高启强”最想过的生活。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却亲切动人,很多观众读了之后都留言说自己读完眼中含泪。张颂文就是这样,他总是认真地阅读剧本,了解作品,再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加在角色身上,让角色更加生动形象,有血有肉,力求在拍戏时,他就是角色本身。

张颂文的文章不仅打动了网友,更打动了语文出题老师,2023年贵州高三一模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就是他的文章《在心里点灯的人》。童话大王郑渊洁看见这篇文章之后特意在微博给张颂文留言:“你是被表演耽误的作家,你让我有恐惧感,希望你好好拍戏,千万不要写作,如果你写作,我就没饭吃了。”

2023年是张颂文爆发的一年,不仅作品《狂飙》爆火,他更是凭借电影《不止不休》获得第1届金熊猫奖电影单元最佳电影男配角奖。国庆档,他还有两部电影《第八个嫌疑人》《志愿军:雄兵出击》上映。看过电影后,网友们无不赞叹:“张颂文又把角色演活了!”

当有网友问张颂文是什么使他一步步走到今天并取得如此成就时,张颂文明确地回答:“写作。我经常把演员的工作比作绿植,长在城市里的绿植,只有与土地接连起来,才不会被大风吹倒,而我的土地就是观察和写作。我的这二十多年,不是一晃而过的二十多年。我每一天都在吸收着一个演员应该吸收的养分。我把对世界的观察化作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我表演的一部分。”

""""""""""编"辑/郑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