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量影响研究
2023-12-16张晓妍
张晓妍
(福建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全球对于碳排放的控制日益重视,推动了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中国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提出了“双碳”目标,即中国将力争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低碳经济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碳排放减少和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1]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实现碳排放的减少和经济增长的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其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量的增长也带来了相应的碳排放增加问题,需要在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因此,实现“双碳”目标对福建省具有重要意义。福建省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导,但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开始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帮助福建省实现从传统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向绿色低碳的产业转型,从而实现碳排放的减少和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2]对福建省低碳经济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可以为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福建省在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五优一高”的发展战略,即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品牌化”,并提出了“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3]福建省还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绿色建筑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促进了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时也降低了碳排放量。
福建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于降低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的影响。陈汉林和刘莉[4]指出福建省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逐步淘汰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李顺成和李喜演[5]认为福建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光伏产业的发展,将电力供应逐步从燃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转移。同时,福建省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推广绿色建筑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减少了建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曾志勇和刘颖[6]认为福建省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建立了一批以绿色、低碳为特色的产业园区,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这种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产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减少碳排放量,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双赢。杨莎莎和孔令乾[7]认为福建省在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了“绿色制造”的实践。其通过采用高效、清洁的生产技术,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并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也有不少学者对福建省低碳经济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李斌和张晓冬[8]通过福建省2000—2016 年的统计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发现福建省的工业结构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对碳排放量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具体来说,福建省工业结构升级每增加1%或者能源结构调整每增加1%,都会导致碳排放量下降0.64%。刘元欣和邓欣蕊[9]分析福建省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量变化,发现福建省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对于降低碳排放量非常重要。具体来说,从2012—2018 年,福建省的碳排放总量下降了10.17%,而清洁能源的占比从3.29%上升到了7.68%,说明福建省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的调整对于减少碳排放量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吕周洋等[10]构建福建省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不同经济区域的碳排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的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于不同经济区域的碳排放量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厦门市和福州市受到影响最大,而漳州市和泉州市则影响相对较小。
现有研究认为福建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对低碳经济建设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鲜有学者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福建省不同地区在经济、人口、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会影响到低碳经济发展。鉴于此,深入的研究,可为各地制定相应的低碳经济政策提供指导,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发展需求。
2 模型设定
2.1 空间计量模型
空间计量模型是一种统计方法,用于研究空间数据和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它基于空间自相关性的概念,即空间上相邻地理单位的属性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空间计量模型可以用于量化这种相关性,并用于探索其背后的空间机制和影响因素。常见的空间计量模型包括:
2.1.1 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它假设每个地理单位的属性值受到相邻地理单位属性值的影响,即存在空间上的自回归关系。这种模型适用于研究空间上的流行病传播、城市化进程等问题。
2.1.2 空间滞后模型(SLM)。它假设每个地理单位的属性值受到相邻地理单位属性值的平均值的影响,即存在空间上的滞后效应。这种模型适用于研究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聚集现象。
2.1.3 空间误差模型(SEM)。它假设每个地理单位的属性值受到随机误差的影响,并且这种误差存在空间相关性。这种模型适用于研究地理现象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非平稳性问题。
这些模型都可以通过最大似然估计、广义矩估计等方法来估计模型参数,并进行假设检验和模型选择。它们的应用广泛,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领域,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2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是一种用于检测空间数据中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的统计方法。空间自相关性是指空间上相邻地理单元之间的属性值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即一个地理单元的属性值受到其邻域内其他地理单元属性值的影响。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探索其背后的空间机制和影响因素,为空间数据分析提供有力的支持。
Moran's I(莫兰)指数是最常用的空间自相关指数之一,用于衡量空间数据的全局自相关性。莫兰指数可以表示为
在式(1)中,S2表示样本的方差,wij表示空间权重矩阵,则是将全部的空间权重相加。莫兰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当值为-1 时表示空间分布呈现完全负相关,当值为1 时表示空间分布呈现完全正相关,当值为0 时表示空间分布不存在自相关性。
2.3 指标说明
2.3.1 被解释变量:碳排放量(ce)。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碳排放量,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单位为百万吨。
2.3.2 核心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升级(isu)。产业结构升级主要采用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比来衡量,一般认为,占比越高则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越高。
2.3.3 控制变量:在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研究中,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对外开放程度(fdi)、经济发展水平(pgdp)、城镇化率(urb)也会产生作用。因此,选取以上3 个变量为控制变量。
2.4 模型设定
根据上述论述,本文的研究模型设定如下:
在式(2)中,i代表城市,t代表年份,j代表控制变量的个数,ce指碳排放量,isu指产业结构升级,control指控制变量,ρ 指空间自回归系数,w指空间权重矩阵,γt指时间效应,μi指个体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空间自相关检验
本文选取了福建省产业经济2012—2021 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各市的统计年鉴、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中国碳核算数据库、EPS数据库等。表1 显示被解释变量lnce的莫兰指数均显著为正,这表明存在着空间自相关关系,即认为一个城市的碳排放量能够通过空间溢出影响周边的其他城市。核心解释变量lnisu的系数同样均显著为正,说明产业结构也存在着空间自相关关系,认为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也会影响到其他城市的产业结构。
表1 空间自相关检验
3.2 整体空间回归结果分析
从福建省产业经济的整体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见表2),空间相关系数ρ 为0.6417,且p<1%,说明福建省产业经济各城市碳排放量之间存在着空间正相关性。从回归系数来看,产业结构升级的回归系数不显著,主要原因可能是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着“倒U 型”关系。城镇化率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城镇化率提高时,碳排放量会下降。
表2 整体空间回归结果分析
3.3 区域异质性分析
为了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量影响的区域异质性,本文将福建省产业经济划分为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其中东北部包括福州、宁德、莆田3 市,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发展临港工业、海洋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中部包括厦门、泉州、漳州3 市,拥有较好的港口条件和制造业基础,注重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西南部包括龙岩、三明、南平3市,注重发展特色农业、生态产业和旅游业等。表3 显示从lnisu的回归系数来看,东北部和西南部的产业结构升级系数为负值,说明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本地区碳排放量减少存在促进作用。东北部和中部的对外开放程度系数为正,西南部的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一现象和对外开放程度的行业有关。从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回归系数来看,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在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地区均符合倒U 型关系。东北部和中部的城镇化率回归系数均为负值,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东北部和中部的城镇化率会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表3 区域异质性分析
4 研究结论与发展建议
4.1 研究结论
福建省产业经济的整体回归结果显示,空间相关系数ρ 为0.6417,且p<1%,说明福建省产业经济各城市碳排放量之间存在着空间正相关性。城镇化率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城镇化率提高时,碳排放量会下降。从直接效应来看,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率、对外开放程度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对节能减排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从间接效应来看,产业结构升级的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说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对邻近地区有着抑制作用。
从区域异质性分析来看,东北部和西南部的产业结构升级系数为负值,说明产业结构升级对本地区碳排放量减少存在促进作用。东北部和中部的对外开放程度系数为正,西南部的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一现象和对外开放程度的行业有关。从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回归系数来看,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在东北部、中部、西南部地区均符合倒U 型关系。东北部和中部的城镇化率回归系数均为负值,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东北部和中部的城镇化率会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4.2 发展建议
4.2.1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福建省应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减少碳排放量。加大对清洁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低碳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同时,应鼓励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如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通过科技创新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支持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促进绿色产业链的形成,可以减少碳排放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建立碳市场可以通过设立碳排放配额和碳交易来实现企业对碳排放的经济激励和约束。碳定价机制可以使碳排放成本内部化,通过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和个人降低碳排放行为。这样的市场机制可以激励企业转型升级,减少碳排放,同时为碳减排提供经济上的激励。
4.2.2 提高城镇化水平
可持续城市规划强调合理的土地利用、高效的城市布局和交通规划,以减少对交通的依赖和能源消耗。福建省应积极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分区,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和公共交通覆盖率,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碳排放量。同时,福建省应推广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鼓励建筑业采用低碳技术和材料,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量。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和鼓励低碳出行,福建省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来满足能源需求,发展城市风电、太阳能发电、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减少碳排放并促进城市的能源转型。
4.2.3 加大对外开放程度
加大对外开放可以带来技术和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在全球环保事业中,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协调至关重要。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加强环保领域的技术交流和创新合作,实现绿色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外开放程度,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福建省向低碳、开放、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而减少碳排放量,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政府应扩大对外贸易,促进福建省与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引进更多的清洁能源技术和产品;在加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强环境监管,确保企业和组织遵守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鼓励企业采取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措施,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建设和环境信息的透明披露。
4.2.4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策引导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要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措施,促进福建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减少碳排放量。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环保和能源政策,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的低碳转型和升级;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推动企业实施低碳技术和碳排放管理,促进经济的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