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州茶产业发展SWOT分析

2023-12-16周梦珍黄卓莹黄海英肖丽红刘容飞林彩容

广东茶业 2023年6期
关键词:梅州市梅州绿茶

周梦珍 黄卓莹 黄海英 肖丽红 刘容飞 林彩容

(梅州市农林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广东梅州 514000)

茶产业一头连着千万茶农,一头连着亿万消费者,是为茶农谋利、为饮者造福的产业。梅州种植历史悠久,茶产业是梅州特色产业之一[1]。目前,该市主要以生产绿茶和乌龙茶为主,同时生产少量红茶和其他茶类[2]。据统计,2022年梅州市茶叶种植面积32.95万亩,年总产量2.77万吨,种植面积和年总产量占全省的22.1%和17.3%,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广东第一大茶叶主产区。为促进梅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对梅州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SWOT分析。

1 优势分析

1.1 地理环境得天独厚,适宜茶树生长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粤东北部地区,介于北纬23°23′~24°56′、东经115°18′~116°56′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各县(市、区)平均气温在21.6℃~23.4℃之间,年总雨量在805.4毫米~1315毫米之间。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9.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64,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排第2名。梅州山丘广布,重峦叠嶂,森林覆盖率达74.54%,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拥有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140多座,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1.2 茶叶种植历史悠久,产业基础扎实

梅州市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客家茶文化底蕴深厚。据考古,梅州远在公元800~1000年间的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就有饮茶习惯,公元960~1280宋朝年间《惠州府志》中也有长乐(今为五华县)生产土茶的记载,在明代时期茶叶遍布全市,在清代期间相继出现梅县清凉山绿茶、兴宁官田绿茶、五华天柱山绿茶、丰顺马图绿茶与潭江水仙、平远锅叾茶与南台绿茶、蕉岭黄坑绿茶和大埔西岩乌龙茶等九大地方历史名茶。1860年汕头僻为商埠后,茶叶成为外销商品,梅州市的茶叶远销东南亚诸国,品质优异,深受消费者欢迎,在华侨中享有盛誉。

近年来,梅州市积极利用自然资源,大力推进茶产业发展,根据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提出打造“嘉应茶”区域品牌,以推广客家炒绿、单丛茶等系列产品为发展方向,使茶叶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十二五”以来,梅州茶园面积从16.60万亩扩增至32.95万亩,茶叶年总产量从1.22万吨增长至2.77万吨,茶园面积及茶叶年产总量基本实现了翻一番,且均稳居全省各地级市茶产区的首位,2022年梅州市茶园面积和茶叶年总产量在全省的占比分别达到了22.1%和17.3%,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广东第一大茶叶主产区。现有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有64家,省级29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69家。截至2022年底,梅州市共有6个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8个茶叶专业镇和51个茶叶专业村获批建设,占全省的比例分别为40%、20.5%和18.5%,居全省首位。

1.3 产品特色明显

客家炒绿是是梅州的主导茶产品和特色品类。客家炒绿又称“客家炒茶”、“客家炒青绿茶”、“客家绿茶”。传统客家炒绿以当地中小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杀青、揉捻和独特的“重炒”工艺制成的绿茶产品,形成“浓强回甘、炒米甜香”的品质特点。长时间的炒制改变了鲜叶寒凉性质,成品茶性温偏热,养胃提神,回甘持久,被客家人称为“暖肚茶”、“温肚茶”,也被称为“可存放的绿茶”,备受客家群体青睐。现代客家炒绿以传统客家炒绿工艺为基础,对萎调、炒干等工艺进行改良,成品茶保留了传统客家炒绿的滋味鲜浓特点,并呈现花香、果香或花果甜香的风味特征,特色突出,辨识度高,更符合当下市场的消费偏好。

2 劣势分析

2.1 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

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标准化种植、加工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专业人才缺乏、精深加工水平低,联农带农机制不完善,带动能力不强,品牌小而分散,缺乏优势整合,市场竞争力小,抗风险能力弱。

2.2 品牌培育力度不足

梅州先后形成“嘉应茶”、“客家炒绿”区域公共品牌,但是对公共品牌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缺乏的品牌发展规划和有效的品牌建设方案,扶持培育力度不高,生产经营主体各自为阵,发展自己的企业品牌,未能形成品牌发展合力。

2.3 茶文化与产业发展脱钩

梅州客家茶文化、古茶树文化底蕴深厚,但区域茶文化的形式与内容挖掘不足,茶品牌宣传与推介流于形式,茶文化与产业发展明显脱钩。

3 机遇

受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宏观经济环境不甚理想,但茶叶表现出超强韧性。2022年,中国茶叶内销总量239.75万吨,同比增长4.15%;内销总额3395.27亿元,同比增长8.82%;虽然受汇率波动和疫情双重影响,茶叶出口均价下降导致总额降低,但茶叶出口总量仍保持增长趋势,达到37.5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二是政策优势多重叠加。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和《广东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设粤北山地生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全省优质茶等绿色农产品生产供给基地,以全产业链的理念发展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高山绿茶,打造100个生态茶园等相关举措;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出台《广东省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规划提出统筹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跨区域集群发展,重点布局在清远、潮州、梅州等市;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着力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推动我市绿色产业发展,推进“嘉应茶”等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做强“嘉应茶”等优势传统产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给地等产业发展思路。

4 威胁

4.1 国茶叶产量大于销量,市场竞争激烈

中国茶叶产量大于销量仍是突出问题。截止至2022年,中国茶叶产量为318.10万吨,内销量约为239.75万吨,外销量37.52万吨,产销差额为40.83万吨。2011-2022年,中国茶叶产量、销售量保持连续增长态势,且产量增幅始终大于销量,产销增幅不平衡给市场带来的压力不言而喻。梅州茶叶虽历史悠久但现代化进程低,竞争力小,销售空间受省内外名优茶的挤压。

4.2 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成品利润遭受挤压

梅州茶园机械化水平低,茶树修剪、施肥、茶叶采摘、加工等环节高度依赖人力劳动,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村老龄化情况严峻,茶区剩余劳动力不断减少,用工成本不断攀升,而产品的销售价格增长乏力,导致成品利润遭受挤压。

5 梅州市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5.1 乡村振兴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茶产业是梅州特色农业产业,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产业。因此,以梅州市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全市茶园标准化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的机械化、标准化水平,提升茶叶产叶产品质量和品质。政府积极引导茶旅建设,鼓励具备一定规模的生态茶园建设完善茶旅链条,同时宣传推广茶园生态观光、茶文化研学基地项目案例,进一步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5.2 人才振兴赋能产业全面发展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根基和源泉。梅州茶产业专业人才稀缺,鼓励积极利用好人才引进政策,柔性引进专家团队或高水平人才,为梅州全产业链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就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农业经理人、农产品经纪人和创新创业带头人,助力产业全面发展。

5.3 文化振兴助推产业繁荣发展

梅州客家文化底蕴深厚,为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对茶经济链的带动作用,有必要深入挖掘客家茶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打造休闲观光的茶旅精品,促进茶旅融合发展;适时举办茶叶开采节、茶文化表演、茶博会等宣传活动,搭建贸易平台,吸引省内外消费者前来消费和进行业务洽谈;制作宣传短片、宣传册等方式多维度宣传梅州茶文化,并创作茶文化相关艺术作品,丰富客家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提高梅州茶文化传播力度。

5.4 生态振兴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是梅州茶产业发展的底色,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梅州茶产业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生态茶园建设为重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引进推广茶园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物理、生物等防控措施代替农药使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代替化肥农药使用,推动全市茶园向生态、优质、高效发展,将梅州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态茶产品供应地、高品质客家茶生产基地,优质单丛茶生产高地,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梅州市梅州绿茶
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陈提升开展仪式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THE PRICE OF BEAUTY
The Price of Beauty
绿茶或能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
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侨思小学作品集
解决孕吐难题 让孕妈妈更安心——记梅州市早孕安科技食品有限公司
梅州,“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