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同赴
2023-12-16
王国刚,一个对苏轼研究颇深的苏州人。
元丰七年(1084)一月二十五日,在黄州,四十九岁的苏轼接到神宗手札,移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佥书公事者。
整四年,殆过百岁,曾念想,业已付诸行动,沙湖买田,终老于此,忽量移临汝,浮屠不三宿桑下,与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感情的苏轼有不胜怀。
这么多年来,疾病连连,人传轼亡,曾经直言极谏,却因诗词被谴,带着些许怨望之语,苏轼上着《谢量移汝州表》。
国家之大,莫过于乏人。灼知衷心,实无他肠,神宗惜苏轼材,恩其慢行。
安排好黄州之一切,于四月一日,苏轼出发。
夜武昌,顺大江,逆西江;适高安,晤子由;经兴国,过慈湖,到九江。
时间已是六月九日,长子苏迈将赴江西饶州之德兴尉,送之湖口。暮夜月明,苏轼与迈小舟于壁下,见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水相吞吐。
随即笑谓迈曰:周景王之无射,窾坎镗鞳,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人没有欺骗我啊!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郦元之简,李渤之浅。可乎?
……
一路船行,苏轼的下站,是金陵。
2023年11月19日,夫妻两人,我们从苏州出发,前往金陵。游牛首山,走老门东,上鸡鸣寺;观科巷,抒“真”情,访老屋;翌日下午,来到了王安石故居。
四无人家。这是一栋坐北朝南独立居屋,仅蔽风雨。面阳两窗,中间石门,上有三个斗大浅绿色汉字--“半山园”,落款“王安石”。
屋前空地,矗立着荆公中年形象之石像。袍直身挺,冠正翅宽,高举着奏札,不顾一切,与苏轼一样,上举着“万言书”,主题:富国强民。
旁有太湖巨石,“瘦、漏、透、皱”,身形刚正,其峰冲天。东南角,一口古井,见证着这里所发生一切。
时间再次拉回到元丰七年六月末,这一天,气温偏高,窗户洞开,仆人手提清凛,均匀洒于地面,整个室内顿觉凉爽,岁月静好。
窗前,书案旁,手摇蒲扇,已经六十四岁的荆公仍在潜心研读,这是一本佛的经文。有报,苏轼求见。
抬起头,转向前庭,隐隐中,见一个熟悉身形正站立于门前,揉了揉略感酸胀的双眼,荆公再次定睛,大声而出,“子瞻来看我了!”
站起身,倒屣屋前,两人紧紧相拥。
你请我请,携手同进,入座上茶。
无多寒暄,苏轼开始言天下弊事于朝廷以救治方,荆公劝其重修《三国志》;再言精、神、动、静之理,荆公称叹;尽论古昔文字,荆公喟曰: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子瞻人物。
某不敢当。苏轼开始谈起了黄州沿途之发生,包括石钟山之夜。听着听着,荆公将自己年轻时一段旧事陈之。
庆历五年(1045),二十五岁安石在扬州佥判,韩琦魏公自枢密副使以资政殿学士新知到任。
精力旺盛,干劲十足,拿起书,提起笔,安石经常通宵达旦。那一天,假寐片刻,却不知,日已高。不及盥洗,急赶点卯。
疑安石夜饮放逸,魏公告诫:年轻人,洁身自好,前途要紧,无废书,不可自弃。
心中委屈,欲诉,转念想,领导刚到,不知情,最终,保留意见,安石没有当场解释。
安石理由:批评,需要名副其实,因为不了解,也就罪不到自己。
赴金陵的高速路上,我们曾经讨论:熙丰变法,改革与保守,王安石与苏轼,分处不同阵营,曾经斗争激烈,最后,两人为什么能够在半山园相拥?
轮流开车,带着这样的疑问,坐在副驾驶位置上我向安徽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胡竹峰先生远程请教,大作家的观点与真实发生不谋而合。
于内心,王安石与苏轼皆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远大之政治抱负,“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
谦逊的胡竹峰表示:荆公之故居,不日,也将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