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村融合模式下的乡村公共景观空间探讨
---以影珠山村中埠组为例
2023-12-16吴越黄炼
吴越 黄炼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5)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1-3]。中国重视乡村发展与乡村旅游,国家也不断推出政策引导乡村旅游,而中国的大部分景区也包含了乡村地域,旅游促进景区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景区附近的乡村发展。
“景村融合”是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的新型发展模式,有机整合风景名胜区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已被广泛应用于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取得了辉煌成就[4]。在“景村融合”模式下,游客仍希望乡村景区有更完善的景区配套,获得更好的旅行体验,这也促进着乡村公共景观的发展与功能供给。但由于景区的特殊性,处于景区内部的乡村居民社区被严格限制,如控制原住民的人口自然增长,对原处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民居进行迁移等,对于依然生活在景区的原住民的生活空间也逐渐发生变化,地处景区内不同村落的乡村公共景观也随之改变[5-7]。
本文以“景村融合”模式的理论为基础,针对影珠山景区与影珠山村中埠组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景村融合”模式下对乡村公共景观空间进行探讨,并以影珠山风景区内的影珠山村中埠组为例,对影珠山村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深入分析景村的矛盾与融合,针对乡村公共景观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和建议。
1 乡村公共景观设计的概念与特点
1.1 乡村公共景观的特点与发展
乡村公共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区为公众提供的开放空间和景观设施。乡村公共景观与乡村社区的发展密切相关,能够提供居民休闲娱乐、文化交流、健康运动等多重功能。与城市公共景观不同,乡村公共景观更加注重自然环境和农村特色的融合,故在满足人类居住功能的前提下,乡村设计需要考虑自然景观、人类居住环境景观和农业景观的统一与和谐[8]。乡村公共景观设计也不同于城市景观设计,乡村的公共空间往往为政府闲置的场所,民居或村民闲居的房舍,其建筑体或有部分为传统村落的住宅,具有浓郁的乡村文化[2,9,10]。
同时,乡村公共景观是乡村发展和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乡村形象、吸引游客、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乡村公共景观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乡村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紧密相连,在发展中,中国对乡村发展也极为重视,乡村旅游应运而生,这也给乡村公共景观塑造与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11]。但由于乡村地区资源条件、人文环境等方面的限制,乡村公共景观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问题。如,乡村公共景观缺乏系统规划及合理和科学的设计;缺乏综合管理,由于资源有限、人力不足,一些乡村公共景观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导致景观设施老化、环境脏乱等问题;缺乏多样化的活动和服务,无法满足居民的文化、娱乐、健身等需求;缺乏公众参与和社区意识,导致居民对空间的关注度和使用率较低。
2 “景村融合”模式
2.1 “景村融合”的概念
“景村融合”模式是指景区与村庄通过融合实现互惠互利,此处的“景”指的是位于乡村地域的风景名胜区,“村”指的是风景名胜区内及周边的村庄,双方相辅相成,协调发展,达到1+1>2的效果[12-14]。该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将旅游活动融入整个美丽乡村的整体规划中,将景区与村庄的文化、经济、社会、空间等关系进行交融,实现可持续的乡村发展和旅游业繁荣。
2.2 “景村融合”模式的系统解析
2.2.1 “景村融合”要素
2.2.1.1 融合单元
在“景村融合”模式中,景区和村庄融合作为2个融合单元互相影响[2]。在“景村融合”的过程中,乡村承载了旅游6要素中的“住”和“食”2个要素,景区承载了旅游6要素中的“游”“娱”“行”等要素。景村两者旅游要素的功能互补与相辅相成,提高游客在乡村旅行中的体验。在体验时代下,“景”与“村”作为融合单元,承担的旅游功能也将更加多元化,旅游元素之间也将更加相互渗透。
2.2.1.2 融合关系
在“景村融合”模式中,融合关系可分为文化融合、经济融合、社会融合、空间融合4个方面。
文化融合方面,景村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通过融合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体现在以下不同方式,文化与景区旅游融合为文旅、研学、红色旅行、宗教文化旅行、民俗旅行等,在乡村旅游的场景下强调游客对乡村文化的体验。
经济融合方面,村庄在景区的各个区域可能有不同的经济特色和资源优势,通过融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可以通过景村间的合作,共同开展如农业观光、民宿业等产业,并通过不同渠道的宣传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
社会融合方面,乡村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网络,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是实施“景村融合”模式的关键,通过融合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和社会关系的互联,促进景村之间的旅游元素互相渗透。如,可以通过建立景村联合组织或者共同的社区活动,促进不同景村之间的社会交流和合作。
空间融合方面,“景村融合”还可以促进空间的融合。不同的景村可能有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布局,通过融合可以实现空间的整合和利用。如,可以通过规划和设计,将不同景村之间的空间进行连接和衔接,形成一个整体的景区。在保护和传承乡村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引入现代化的旅游设施和服务,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2.2.2 “景村融合”模式演化发展
2.2.2.1 起步阶段
在这个阶段,旅游业开发商开始意识到乡村旅游的潜力。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开始探索将乡村和旅游景区结合起来,以吸引游客。但在这个阶段,规模较小,主要是一些试点项目。
2.2.2.2 试验阶段
随着对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增加,一些地区开始大规模尝试乡村和景区的融合。政府提供了更多的支持,投入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这个阶段的“景村融合”项目逐渐增多,规模也逐渐扩大。
2.2.2.3 规模化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景村融合”模式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阶段。各地政府纷纷推出政策支持,鼓励乡村旅游和景区的深度融合。不仅仅是景区周边的乡村,还有更多的乡村开始参与到融合模式中。乡村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乡村民宿、特色美食等开始崭露头角。
2.2.2.4 创新发展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景村融合”模式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景村融合”项目。智慧乡村、在线预订系统、文化创意体验等创新性项目不断涌现。同时,乡村旅游也更加注重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将乡村的历史、文化、传统工艺等元素融入到游客的体验中,吸引更多游客参与。
2.2.2.5 融合发展产生的影响
景村在发展中不断融合,最终会产生积极、中性、消极3种相互影响,通过游客与村民对“景村融合”影响的感知,也能获取该乡村在“景村融合”发展过程问题中积极或消极影响背后的具体原因。
3 前期调研分析
3.1 影珠山风景区概述
影珠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内,谐音“隐居山”。影珠山风景区作为“4A”风景区,成为长沙近郊游的选择地。影珠山风景名胜区景区游客日容量为15350人,景区内居民人数控制在9000人内。
3.2 问卷调查分析
3.2.1 “景村融合”影响
为调研游客及村民对“景村融合”的感受,对32名游客及5名村民进行调研与访问。
由表1可知,59.3%的游客认为村庄给景区带来正面影响,因为村庄可以为景区提供农家乐及其他配套服务,丰富了其旅行体验;31.2%的游客认为村庄给景区并没有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为在旅行过程中没有感受到服务或其他;0.09%的游客认为村庄给景区带来了偏消极的影响,认为村庄缺乏旅行配套服务与场景。60%的村民认为村庄对景区无影响,40%的村民认为村庄对景区的影响偏积极;80%的村民认为景区为村庄带来了积极及偏影响。
表1 游客及村民“景村融合”影响分析
由于村民样本量偏小,笔者结合调研访谈进行进一步分析,中埠组村民认为应该修建步行道路通往景区,为影珠梯田修建观景点,目前中埠组村民对“景村融合”发展具有积极性。
3.2.2 游客行为特征分析
根据调查发现,到此地旅游的游客主要是来自长沙市及周边省份的游客,以家庭旅行为主,朋友结伴出行为次,停留时间几乎都为1d或更短,游客的年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行为特征,以下对影珠山风景名胜区游客进行行为特征的调研。
3.2.2.1 旅游动机
大多游客旅游动机以欣赏自然风光为主,旅行过程中通过了解影珠山本身的景点资源,也产生了进一步了解红色文化、寺庙文化的需求。
3.2.2.2 旅游行为
主要行为为欣赏自然风光,在游玩过程中,游客也会产生在周边吃饭、放风筝、露营等需求。
3.2.2.3 旅游关注度
不同游客群体的关注略有不同,但可以看到的是,现在的游客越来越关注服务配套,并提出景区应该增加更多的主题类旅行、研学、咖啡厅等活动。
3.2.2.4 消费特征
目前游客未来愿意为更完善的服务设施及体验类、研学类项目付费。
3.3 中埠组“景村融合”阶段
影珠山村中埠位于影珠山风景名胜区内,位于影珠梯田的最佳观赏位置,影珠山村中埠村民收入以农业为主,村庄与景区连接度较低,与“景区融合”的阶段为起步阶段,既没有为游客提供服务的空间,也没有对景区产生太多的影响。但政策的支持与景区的发展给中埠“景村融合”带来了新的契机,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与设计达到更好的融合使景村双方获益。
3.4 影珠山村中埠组公共景观空间分析
通过调研与分析中埠组的公共空间,即中埠为公众提供的开放空间和景观设施,发现以下问题:缺乏规划和设计,尽管影珠梯田景观具备潜力,但乡村公共景观空间尚未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可能导致浪费和缺乏吸引力;缺乏综合管理,在生产空间方面,池塘、菜地和沟渠等生产景观呈现杂乱状态,道路方面,进入居民住处的路面非常泥泞,缺乏硬化的处理;缺乏景观设施,无法满足居民的文化、娱乐、健身等需求,同时缺乏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设施;缺乏乡村文化的体现,缺乏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景观设计和文化活动。
4 中埠组在“景村融合”模式下的应用探讨
4.1 整体统筹发展,在宏观视野下进行融合设计
设计的前期调研应详尽了解上位规划的定位,利用其资源优势进行整体布局,中埠组的最大发展优势在于影珠梯田景观。规划前严格遵循二级自然保护资源红线保护生态环境。根据上位规划,进一步将中埠村进行统筹规划为“两轴一心五区”的格局,两轴为景区主要游览路线与景村融合轴,一心为景村融合中心,五区分别为居民生活区、景村融合区、自然保护区、梯田观景区、农耕交互区。
4.2 实施综合管理,提升景观空间质量
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对景观公共空间进行综合管理,提升生产空间和道路的整体质量。梳理生产空间,将池塘、菜地、沟渠进行清理、整治、疏通;改善道路硬化状况,提升居民住处的道路质量和便利性;建立管理机制,加强对乡村公共景观空间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4.3 完善景观设施,加强“景村”融合
在具体设计中,围绕影珠梯田,完善体验性旅行路径,设观景台小道直通观景台,赏梯田风光;建设具有梯田及乡村特色的景观元素;标注影珠梯田打卡点并设置梯田相关介绍,让游客充分了解梯田文化,留特色纪念;在保梯田的生态环境前提下,利用游客易达的梯田位置,让游客进行真实的农耕文化体验。提升村庄的空间品质和居住环境,根据需求与承载率,为游客提供旅行服务设施,如设农家乐、生态停车场等,为居民提供休闲健身的场地。
在保护影珠梯田的红线前提下,通过创新提升中埠景观质量,增加村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完善景观设施。在社会、经济、空间、文化4个方面,串联不同景观元素,充分利用“景村融合”的优势,为村民谋发展,为游客谋便利。
4.4 强化乡村文化融合,营造独特体验
融合过程中,文化融合是乡村体验之魂,景观设计和文化活动中融入地方特色,将乡村与景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工艺等元素融入到游客的体验中。在具体设计中,根据政府及村民需求,设置村民议事堂,并在其前广场充分展现民俗文化,在有限的面积丰富拓展乡村公共空间,在兼具村民活动生产空间的同时,让游客在“景村融合”的空间下拥有别具一格的体验。
5 结语
本文存在一定局限性与问题,样本数量有限,调研的游客来源主要为影珠山景区游客而非中埠组旅行的游客,且本文只对一个“景村融合”前期阶段村落的景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今后,在乡村景观设计上如何在“景村融合”模式下达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最佳状态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虽然景村要达到一体化协调融合发展的最佳状态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但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注重景观设计与地方特色的融合,让景村之间的文化、经济、社会、空间更加融合,使彼此之间旅游要素不断联系,并对景观公共空间实施综合管理,提升景观整体质量,完善景观设施,满足居民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通过以上措施,也能更接近“景村互融”的更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