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抗战时期《大众日报》中的美术作品研究

2023-12-16刘晓斐

艺术家 2023年7期
关键词:大众日报抗战时期美术作品

□刘晓斐

报纸采用文字和图片记录历史,通过定期出版,成为一定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固定传播媒介。《大众日报》是中共山东省委的机关报,内含最早最权威的山东抗战史料。自1939 年1 月1日创刊至1945 年9 月3 日抗战胜利,在此期间《大众日报》发行的报纸是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真实情况的记录。为此,笔者在山东报业集团与山东省图书馆搜集到在此期间《大众日报》发表的一手历史资料,并结合其他若干史料,梳理出这一时期《大众日报》中山东抗战美术作品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

一、抗战时期《大众日报》中美术作品的梳理

(一)表现抗战思想

表现抗战思想为主的美术作品是这一时期刊登于《大众日报》上的主要内容。这类作品的特征为画面中的人物或情节直观地展现战斗的情况,把典型事例转化为美术作品,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地将动员群众参与斗争的意图表现出来。以经典连环画《李铁牛》为例,从1940 年2 月25 日至1940 年4月1 日,每期都设置版面为《连环图画》,共刊载名为《李铁牛》的连环漫画十余幅。该连环画以简单直白的语言配合简约的图画,讲述了东村卫生队员李铁牛投身革命的故事。

传播抗战思想的作品可以被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反映战争局势的作品,如《在毁灭途中的日寇》《飞机送礼》《破坏》《他笑了》等。第二类为动员群众的作品,如《消灭敌寇爪牙》《团结广大群众力量把日寇消灭》《张村长》《给你一支枪》等。这些作品利用自身的通俗性在抗战中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根据地的人民了解国内战争局势,另一方面激发了普通大众投身抗战的革命热情。

(二)刻画人物形象

1.军人形象

军人形象的作品以刻画主要人物奋勇作战为主要特征。这一类作品有《宁死不降的英勇形象》《八路军英勇保卫大鲁南》《血战九子峰》等。这些作品在画面中着意刻画以八路军为代表的中国军人在炮火连天中舍命向前、奋不顾身的形象。以《我们是这样战败了敌人的》的配图《血战九子峰》为例,图中描绘的主要内容为四位八路军趴在战壕中,其中一位战士向敌人所在的方向投掷手榴弹,敌人方向出现巨大的蘑菇云。经过他们的血肉相搏,山头上的敌人得以被击溃。

此外,画面中也常常采用夸张的手法树立军人的伟岸形象。在《八路军各地捷报》的配图《以革命的战争消灭反动的帝国主义战争》中,八路军从各地连连传来捷报,人民欢悦称庆,战士挽起袖子,用一只健硕的手臂将四位敌人打飞,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突出中国军人的强壮,画面中四个敌人的身子合起来没有八路军的一只胳膊粗。

这类作品突出刻画了八路军的形象,对战时状态下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树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妇女形象

较多的美术作品以刻画主人公英勇的战斗形象为主要内容,其中不仅有男性的战斗形象,女性地位的崛起也至关重要。这一时期刊登于《大众日报》上的相关美术作品以女性为主。

一是以妇女为创作题材,激发男性的战斗力量。在连环画《李铁牛》中有一个重要的情节,“一天他看见墙上的连环图画,鬼子强奸我妇女同胞,他气急了用石头打。”诱发李铁牛直接参与抗战的主要原因是他气不过妇女受到欺负。这一现象既是当时战时情况下敌人残暴行径的真实反映,又是我党对女性的保护,将妇女生存权益放在第一位的体现。

二是宣扬抗战中的女性力量。以《鲁南妇女钢铁般的站起来了》为代表的作品通过刻画妇女在参与战斗中的决心,表达妇女在战争中的作用。此外,《大众日报》开设《前线妇女》专刊,“前线妇女”用美术字书写,一位主要的妇女立于“女”字旁边,其他三位妇女手拿红旗立于上方。由这一版可以看出我党对妇女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可以看到在民族大义面前中国妇女们于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中对争取伟大胜利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儿童形象

从《大众日报》对美术作品的报道可以看出,我党在战时情况下也十分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例如,1940 年为配合儿童节的主题报道内容,刊登名为《在抗战中成长起来的儿童》的报头画,主要内容为四位姿态各异的小朋友面带微笑,有的手拿长矛,有的肩扛大刀。虽然他们的脸上还藏有稚嫩,但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这四位小朋友代表着广大的中国儿童,他们在战斗中成长,将成为中国伟大事业的继承者,成为未来的主人。

(三)配合节日和运动的宣传

1.配合节日宣传

出现于节日宣传版面中的美术作品占比较多,主要是配合文字的插画,涉及的节日有元旦、妇女节、儿童节、劳动节等。其中,以三八妇女节为例,除上述绘画作品外,很多书法作品中也有题词指向妇女运动,如在1940 年3 月7 日的报道中,全部报道内容的核心在于庆祝三八妇女节的到来,在第四版中就穿插了大量的书法作品。

此外,除了关注妇女运动之外,其他节日的指向性也很明显。如1939 年5 月1 日,为了庆祝五一劳动节的到来,第四版配有插画《劳动者团结起来》,图中五位工人形象身着背带裤样式的工装,张口向前,通过画面仿佛可以听到他们嘹亮的口号,其中一位工人手举旗帜,上面写有:“纪念五一节,劳动者组织起来”。通过这幅图片可以看出,这是抗战的时代,抗战的工厂下诞生了抗战的工人,广大劳动者用工作谱写着抗战的号音,在党的领导下,普通的劳动工人为抗战的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类作品借用节日的氛围宣扬抗战的精神,对根据地群众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由于配合节日的美术作品主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因此对挖掘节日背后的抗战文化内涵有一定的说服力。

2.配合运动宣传

这一时期相关美术作品涉及的运动有春耕运动、山东文化运动、七七事变、十月革命等。这类作品主题鲜明,如与春耕运动相关的《春耕》《今春的庄稼》《武装保卫麦收》等。在1940 年3 月16日的报道中,中心内容为春耕运动,第一版的配图内容为一只壮硕的黄牛拉着犁奋力地向前冲,身后的农民手握长鞭,意为扬鞭奋起。

山东文化运动在抗战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1940 年4 月7 日第一版中刊登了一幅绘画作品,与山东文化运动发展新阶段的主题相契合,图中写有点睛之笔的“俱乐部”是画面内容的核心,五个人坐在一起读书看报,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这幅作品也表明在政治文化上粉碎敌人的进攻是全民族的任务,发展文化工作,让他们担负起应有的使命,是山东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任务。

“密切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是大众日报的光荣传统。1942 年,大众日报曾在各地建立了报道基点,而且派出大量的记者到群众中去,到部队中去。社长、总编辑也经常参加群众运动,深入报道减租减息运动和军事斗争。”这类美术作品配合着运动宣传的报道对发动群众参与斗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以更直白、更简单的方式有力地证明着《大众日报》的群众性。

二、抗战时期《大众日报》中美术作品的特征

(一)多样性

在1939 年至1945 年间刊登的美术作品较多,数量仅次于文学,高于音乐、舞蹈和戏剧。众多美术作品包含着丰富的形式语言和创作主题。

首先是形式语言的多样性,主要有如下体现。

第一,木刻的报头画应用最为广泛。1940 年每一期报纸的第一版都印有报头画,其他年份虽然没有在每一期的报头上刊登美术作品,但也偶有穿插。

第二,木刻插画与文字搭配。木刻插画多穿插于文字旁边,图文配合,既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又辅助读者理解文字内容。

第三,连环画较多地运用于报道之中。抗战时期的《大众日报》通常一期只刊载三到五幅连环画,但可以连续刊载好几期。这样既增加了版面中绘画数量的占比,也让版面更加丰富。

其次是创作主题的多样性。根据以上作品梳理分析可以看出,美术作品的创作主题有反映战争局势类、动员群众参与斗争类、军人形象类、妇女形象类、儿童形象类、配合节日宣传类以及配合运动宣传类,涉及范围较为广泛。

(二)战时性

《大众日报》的创刊与战争的发展密不可分。反映抗战斗争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中颇为普遍,在此社会历史条件下创作的艺术作品在文艺方向上与战斗、农村、基层、群众等关键词密不可分。

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一幅刊登于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中找到抗战的影子,或从不同的角度,或采用不同的创作形式。在弥漫着战争硝烟的抗战时期,烽火中的《大众日报》用生动的图片配合着文字,给苦难中的山东人民带来前线胜利的消息,并激励着山东人民在战争中向光明前行。

(三)简约性

根据测量,漫画和插画大小在2.5cm×3.5cm 左右,连环画大小为2.5cm×3.5cm 至3.5cm×4.9cm左右,较小的尺寸也起到了方便宣传的作用。由于版面的限制,作品尺寸较为小巧,因此,画面中的表现对象多为寥寥几笔,通过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战士战斗、农民劳作、妇女站起来的形象。通俗易懂的漫画十分精致,但更具有直接的讽刺性。在漫画中,敌寇的形象如跳梁小丑,更显滑稽。

造成这一时期美术作品具有简约性特征的另一个原因是抗战时期群众的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一时期从农村参与抗战的军人接受教育较少,部队和群众的文化水平都处在较低层次。

《大众日报》上刊登的山东抗战美术作品具有的多样性、战时性和简约性让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更容易被老区人民接受。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是山东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缩影。

三、抗战时期《大众日报》中美术作品的作用

(一)动员人民群众

《大众日报》是一份综合报纸,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表的文艺宣传内容是军事与文化的结合。创作符合时代主题的抗战艺术是这一时期《大众日报》文艺创作的目标,同时,这一目标对抗战时期山东文艺创作起到了传播抗战精神的作用。在每一期的报纸上都会出现至少一幅与抗战相关的美术作品,不论木刻版画、漫画还是插画、连环画,都被认为是一种朴实的艺术,以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将抗战的核心思想传达给山东人民。在美术作品中,那些参与斗争的军人都曾是千万劳动大众中的普通一员。《李铁牛》中的铁牛、像钢铁般站起来的鲁南妇女、团结起来的劳动工人,他们从各个角度看到了山河动荡的现实。

(二)塑造党的形象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众日报》于1939年创刊,在抗日战争期间经历延安文艺座谈会,明确了文艺创作的目标与党的中心工作一致:文艺与群众相结合。由于受到了群众的喜欢,《大众日报》从1939 年1 月创刊时的1000 多份,猛增到1943年每期发行多达20000 多份,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党报、山东人民的喉舌,是指导山东抗战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舆论武器。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包括动员类、战斗类、生产革命类等。这些革命运动都是在党的指引和号召下进行的,抗战思想和党的方针通过美术创作的方式得以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对塑造党的形象有推动作用。

实践证明,通过美术创作来唤醒山东民众的抗日激情和宣传党中央的抗日政策是直接有效的。1939 年至1945 年,《大众日报》通过报道的方式忠实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内容,同时直接证明了《大众日报》旗帜鲜明服务大众的文艺创作导向,也通过一幅幅美术作品证实了我党在服务大众和团结大众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在风雨飘摇的抗战时期,山东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做出的卓越贡献。

猜你喜欢

大众日报抗战时期美术作品
关于抗战时期《大众日报》刊登美术作品的初步观察[*]
探源《大众日报》红色基因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大众日报》区域观察报道特色浅析
论抗战时期《大众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
美术作品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美术作品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