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乡村传播
2023-12-16段潇逸
段潇逸
(新乡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提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该文件作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乡村传播的重要政策依据,各级各部门要牢牢贯彻,尤其要在实际传播活动中高效准确地传达到群众中去。本文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乡村传播的必要性,以传播理论为依据,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层面阐述了传播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传播者、传播活动以及受众三个角度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路径,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乡村地区广泛传播。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乡村传播的必要性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具有广泛的乡村人口。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乡村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难以攻克的阵地,这意味着还有广泛的人民群众尚未真正理解这一重要思想,因此,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乡村地区广泛传播非常必要。
第一,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念容易产生动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乡村地区的传播有利于积极占据乡村意识形态的高地。我国的城乡发展差异较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均衡。广大乡村地区的人民群众需要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提高认知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因此,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乡村地区的传播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武装头脑,帮助人民群众稳固思想,坚定立场,推进乡村地区的长治久安。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乡村地区的传播可以帮助乡村居民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素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必须坚持贯彻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这一重要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地区宣传推广这一思想不仅是理论诉求,也符合现实诉求。广大乡村地区的人民群众是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主体,因此,需要用理论武装思想,提高他们对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认同,让他们更加坚定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第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实现乡村地区的振兴和长治久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实践的重要产物,不仅蕴含着时代特征,也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一思想在乡村地区的传播能够帮助人们开阔视野,提高政治站位和责任感,让人们将乡村发展的困境当作自己的挑战,集中力量解决困难;还可以在实践中给予基层组织政策指引,帮助他们带领人民群众建设新乡村,走好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乡村传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主要方式[2],这两种传播方式给乡村地区的思想传播带来了一定便利,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的现状
人际传播是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传播方式,也是社会信息系统微观层面的主要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主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互动,是目前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重要传播手段。
乡村地区的人际传播方式主要表现为村民之间的非正式交流,比如聊天等。由于受生产和生活条件的限制,乡村居民的外出频率较低,主要还是围绕居住地及周边开展活动,并且邻居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居住空间的开放性较高,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比较方便和频繁,因此,人们之间的交流主要以面对面聊天的方式进行。笔者通过在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发放调查问卷并整理后发现,社会媒体平台是乡村地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人际传播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传播方式,且人际传播的比例达到40%,可见,人际传播在乡村地区思想传播中的重要性。人际交流具有便利性和及时性,因为在交谈中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语气、表情和态度进行更多解读或及时回应,并且这种方式的传播成本可以忽略,也不需要消耗人们太多时间和精力。
此外,人际传播还可以促进传播者之间互相了解,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要思想在群众中的传播状况。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相关的政策、理念等,不同个体可能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人际交流有利于让个体之间交流想法,也促使个体有机会从多个角度出发了解和体会这些重要思想。
2.人际传播的困难
人际传播的方式虽然有很多优势,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人际传播容易出现信息延迟的问题。当个体得知某个思想政策时,需要经过理解和内化,然后在某个合适的时间再传播给其他个体,整个过程很难确保及时性,进而会导致整个地区的信息偏误以及延迟。
其次,传播主体的内容偏好会影响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在乡村地区,人们更关注农业和民生相关的政策,对于其他方面,比如外交、经济、军事等信息,往往缺乏关注度。这种内容类型的偏好会导致个体忽略不感兴趣的内容,进而在传播活动中使这类内容被传播的可能性大幅降低。这种因个体关注偏好造成的延迟,在群体中所造成的整体信息延迟状况比较明显。
最后,在人际传播中,受众对政策内容的理解会影响二次传播的质量。乡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有限,对思想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准确。在这种情况下,当信息内容被二次传播,受众转化成为传播者的时候,就很难对信息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诠释,难以推动信息内容的再次传播,还可能会造成信息的偏误,反而容易引起问题。如果从初始的思想信息到最后的接收信息,整个过程的传播内容被层层削弱的话,最终将无法达到预想的传播效果。
(二)组织传播
1.组织传播的现状
组织传播是社会信息系统中观层面的一种主要传播方式,由组织内部传播和组织外部传播构成。组织是指“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社会体系”[3]。组织内部一般设有分工明确的部门和岗位。具体到乡村传播中,主要包括村委会、乡(镇)政府等基层组织。
首先,组织内部传播包括党组织内部的下行传播、上达传播和横向传播等方式。其中,下行传播是党组织内部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组织报告会议等,一般是组织内部成员集中学习相关政策、传达会议精神。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地区逐渐建立起相对规范的学习机制,基本完善了对党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政策的组织学习工作机制。组织传播本应是一种能够有效组织党员和基层工作人员深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手段,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是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的传播缺乏系统性、理论性。通常上级的相关政策文件及时传达至乡镇基层组织后,乡镇干部会先进行集中培训学习,再进一步对村级干部进行培训,最后由村级干部传达给村民,帮助他们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会议精神,由于整个过程相对比较长,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出现遗漏、曲解等问题,因而导致传播效果不佳。
其次,组织外部传播主要包括信息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是组织与外部交流互动的过程。这种传播方式主要针对广大乡村居民。由于覆盖面广,所以这种传播方式的效果将影响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程度,也关系到乡村地区的平稳发展。具体来看,信息输入是指基层党组织要建立高效的信息输入渠道,时刻保持先进性,紧跟党的领导,及时学习会议精神,把握党的最新动态。信息输出是基层党组织对人民群众进行政策普及、信息传播和思想教育的过程。基层党组织成员在与村民交流过程中扮演着信息输出的主体,为了能够高效地解读党的方针政策,使人民群众充分理解,基层组织通常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活动,并根据对象和活动主题的不同进行调整[4]。一般来说,主要包含社会团体组织的活动、民俗节假日的庆祝活动或休闲活动等。虽然活动方式多样,但是由于受众需求的多样性和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党的方针政策在群众中的传播也会面临一些困难。
2.组织传播的局限
第一,在受众方面,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接受新思想和新理论的能力有所欠缺,加之一些人注重现实利益,缺少对未来的筹划,导致党的方针政策的传播难以达到应有效果。再加上居民与外界交流有限,与新鲜事物的接触度也不高,在长期的环境浸染中容易产生认知局限性。
第二,组织传播欠缺落实效果,主要表现为组织乡村居民集中学习和交流的频率不高。张旭静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农村传播路径探究》中指出,一些群众表示村里较少真正组织集中交流、讨论学习政策的活动[5]。由此可见,当前乡村地区相对缺乏对党政信息的敏感度和重视度,组织传播欠缺落实效果,基层工作人员未充分认识到这些宝贵信息对于健全乡村居民思想和推动村集体建设的重要性。
第三,传播途径有限,缺乏创新的传播方法,导致传播效果不佳。虽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诸多平台,也大幅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但是在乡村地区这种传播优势未被充分发挥。一方面,受经济原因困扰,一些贫困地区尚未普及电视和网络;另一方面,已经普及了电视、网络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乡村地区,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居民们却没有养成通过手机学习理论知识的习惯。根据调查,在乡村组织的学习活动大多是通过集体学习报纸、书籍等方式进行,传播效果有限。
第四,传播内容与乡村生活脱节,缺乏对群众生活的关心[6]。一些基层组织虽然充分认识到宣讲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宣传工作中未与群众生活相联系,宣讲内容与乡村实际生活差异较大,存在明显脱节,导致群众认为这种理论学习对自己作用不大,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所以应付了事,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乡村传播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7]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理论实现的基石,脱离人民的“高高在上”的理论和学问是没有价值的。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都要真正走到人民中去,在人民的实践中经受住考验,才能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策略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乡村传播。
(一)关注乡村居民的真实需求,运用理论解决问题
从乡村居民的角度出发,着眼于根本的、现实性的、直接的利益问题,提高他们对于政治问题的关注度。为了让人民群众不止在宣传层面理解理论,还要在生活中利用理论真正解决问题,基层工作人员应以事实为依据、以解决问题为根本进行宣传,将理论联系实际,让乡村居民认识到理论在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二)加强乡村宣传队伍建设,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和政治意识
目前,很多乡村地区都出现了宣传队伍薄弱问题,导致群众缺乏学习、政治意识不强,这一现象必须得到重视。首先,要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可以通过党员大会等集体学习方式,引导基层工作人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次,重视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可以通过制定不同文化专题号召群众集体学习,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基层组织应重视中小学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个体的文化素养问题。
(三)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
思想文化在乡村地区传播时需要把握正确的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首先,传播主体不仅要注重对传播内容整体框架的整理,在实际传播中加强对整体思路的传播,帮助群众全面系统地把握思想理论,还要关注现实性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群众认识到理论在生活中的指导意义,真正提高理论学习的兴趣。其次,在传播过程中,要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吸引群众的注意力,并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入现实案例,帮助他们理解。虽然新媒体在近几年受到广泛关注,但是考虑到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还是应以传统媒体为主,通过图片、视频资料进行宣传,尽量减少纯文字性的枯燥表达。最后,应建立配套的宣传设施,为群众及时获取信息提供便利渠道,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活起来,提高群众的学习意愿,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四)将宣传落到实处
基层的宣传不是做做样子、停在表面,而是需要切实地组织起来,因此,必须完善传播监督体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并且在监督中落实党建宣传,查找党建问题,强化基层组织干部的内部结构,敦促基层组织履行其职责,保质保量完成宣传任务。
四、结 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乡村的传播主要依靠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两种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多样的传播形式,让人民群众可以了解、学习新的思想理论,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真正地深入人心,深化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对于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仅需要从传播主体和受众两方面出发,还需要考虑传播方法和现实条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策略,确保理论联系实际,从而逐步优化整个乡村地区的传播路径,实现思想政策的高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