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2023-12-16胡建新
文/胡建新
今年以来,上海市着力推进红色资源向就业优势转化,制定“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旨在鼓励、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红色资源申报上海市就业见习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岗锻炼机会。目前,中共一大纪念馆等一批红色场馆已经成为红色资源就业见习基地。在这些基地中,众多年轻人学到的既是知识技能,更是信仰赓续、文化传承、文明传播。许多就业见习者说,见习以来,感觉自己的眼界、见识和格局都不一样了,就业之路从此变得更加宽广顺畅。
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就业优势,既促进了就业和经济增长,又有效利用了红色资源,使其更好地发挥出教育人、培养人、激励人的独特作用,可谓一举多得。就业是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国之大者”,安置年轻人及时顺利就业,既关系到他们的进步发展,又关系到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就业优势、发展优势,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有益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不啻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重要事业。
转变观念,开阔传承思路。观念决定理念,思路决定出路。以往一些红色资源之所以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除了区域、地理、人文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外,还与有些人的思想尚未进一步解放、思路尚未进一步开拓有关。譬如,一讲起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有的地方往往只局限于修建红色场馆、展示红色文物、讲述红色故事等方面,没有全方位、全时空、全过程地对红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致使形式比较单调,容易出现只是拍照打卡合影走过场的现象。或多或少降低了红色资源的影响力。这就需要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上进行革新创造,把提升和开发红色资源的思路拓宽,把展示红色景观的形式搞活,把推进红色资源创造性转化的事业做大,从而获得宣传教育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上海的经验表明,在就业形式上,年轻人到红色场馆工作,并不是只有讲解员一种职业可做,而是有多种岗位可供选择,如公共服务管理员、文献管理员、宣教专员、文创产品推广专员等,而要做好这些工作,也非轻而易举之事,其技术含量并不低,既要做好观众服务中心管理、场内志愿者管理和场外电话咨询、场馆公共服务,还要做好参观研学、会议组织、商务接待等管理和服务工作。仅就这些,就够得上年轻人好好学习和奋斗了,也能让红色教育更好实现入心入脑。
挖掘内涵,拓宽发展渠道。在不少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十分丰富,但相关产品种类不多,市场吸引力、综合发展力不够,难以满足观众参观和地区发展的现实需求。这就要求通过挖掘内涵,使既有红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使之成为带动和促进地区性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引擎和内生动力。比如,最近延安市提出,坚持构建以红色品牌为主导,以黄土、人文、风情、景观为基调的大旅游格局,形成既有主色调又有辅助色彩、既有“骨骼”框架支撑又有健全“四肢”匹配的红色资源配置局面;加强区域旅游要素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一批无障碍旅游区,营造更好的旅游环境,打造特色更加突出的红色旅游和特色旅游产品;培育和支持民营企业尽快进入旅游行业,积极探索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旅游资源的模式,通过市场合理有效地配置旅游资源,从而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整个延安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延安的这种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鉴。只要各地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着力拓宽红色旅游的发展渠道,就一定能将红色资源利用得更加有效,将红色基因传承得更加恒久。
创新方法,着力铸魂育人。红色资源承载着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和特殊功能。而铸魂育人,培养可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保证我们党和国家永不变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永不动摇的千秋大业。我们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推动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更重要的在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通过让更多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到红色场馆接受红色教育,滋养他们的红色情怀,厚植他们的红色底蕴,激励他们的红色精神,并使之转化为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而让年轻人到红色场馆就业见习,恰恰可以起到潜移默化式的铸魂育人作用。在这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中,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就会发生深刻变化,爱党、爱国、爱军情怀就会被充分激发出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红色资源、更亮更艳的红色火炬。让更多的人们在红色场馆中遇见初心、重温使命,感受理想和信仰的力量,正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当满怀更大热情、作出更多奉献,守正创新、开拓前行,努力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综合发展的独特优势,转化为铸魂育人的不竭源泉,转化为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