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黔东南“半边楼”形成机制研究

2023-12-15胡小兵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23年6期
关键词:干栏黔东南苗族

□□ 胡小兵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8)

1 贵州黔东南地区概况

贵州黔东南全称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文简称黔东南),该地区的水文、地貌、气候和土地等方面概况为[1]:水文方面有都柳江、清水江和潕阳河三大干流,集支流、溪、河等达2 900多条,呈树枝状分布在州境内;地貌方面整体地势呈北、西、南高而东部低,如图1所示。州内中山覆盖占比为1%,中低山覆盖占比为19.2%,低山覆盖占比为75.9%,属于常见峡谷地貌;气候方面较为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4~18 ℃,年平均降水量为1 000~1 600 mm,降水量丰富,年日照百分率为24%~29%,年均相对湿度为78%~84%,适宜植被生长;土地方面多为山地,耕地约为25.275万hm2(379.13万亩),占州总面积的8.34%。

图1 贵州黔东南地形图

概言之,黔东南境内山脉纵横、沟深谷狭、森林茂密、木材资源丰富、耕地面积较少。同时,在人口分布上,黔东南是国内最大的苗族聚居地,是名副其实的苗疆腹地。苗族村落选址的最大特点是“背山占崖、择险而居”[2],“苗居干栏基本形制以半干栏为主,全干栏甚少”[3]。“半边楼”即半干栏式建筑,将底层进深减半,一侧倚靠在台基上修建而成。“半边楼”具有布置灵活、适应性强和造价经济等特点,成为黔东南典型山地住宅类型。

2 “半边楼”基本形制

“半边楼”基本形制包括平面形制、立面形制以及剖面形制。

2.1 “半边楼”基本平面形制

2.1.1“半边楼”平面功能设置

黔东南多为小家庭制,每户多为4~7人,房屋多为三间,如图2所示。“半边楼”平面功能设置包含:以生产为中心的底层、以生活为中心的居住层和以储藏为中心的阁楼层。底层主要是喂养牲畜,如猪、牛和鸡等;居住层以堂屋为精神中心,设置有退堂、厨房、客厅和卧室。堂屋一般位于明间,用于供奉祖先神位,逢年过节祭祀祖先(当地叫摆老人家)、婚丧嫁娶;厨房一般为水泥找平地面或天然土压实地面,用于做饭和烤火;卧室一般为架空木板地面,即为全干栏建筑,出于防潮防兽需要,当地居民会将卧室地面抬高架空;客厅天然地面亦可,架空木地面亦可。

图2 “半边楼”平面基本形制

2.1.2厨房变迁

黔东南民居厨房的功能为:做饭、取暖和煮猪食。传统“半边楼”的厨房设置在居住层,和主楼一体。随着时代发展,一般会在主楼旁边单独搭设一间偏厦,将厨房单独设置,一是满足防火需求,木质结构存在重大火灾隐患,将厨房单独设置可大大降低火灾事故率;二是黔东南木材资源丰富,几乎家家户户烧柴禾,烟熏火燎,易将室内吊顶、墙壁和家具熏黑,单独设置可避免该情况的发生。有条件的家庭甚至会在牲畜圈养层旁另设猪食台,专门用于煮猪食,取柴和喂食方便。

2.1.3楼梯

黔东南民居楼梯可在室内搭建木楼梯,但会占用室内空间,也可以设独立楼梯。独立楼梯一般用适宜尺寸的木材做梯梁,木板做踏面,不设踢面,形成“一”字型直跑楼梯,搁置在山墙端梁上以便上下,有需要时亦会使用临时楼梯。

2.2 “半边楼”基本立面形制

黔东南民居立面形制基本元素为美人靠、退堂和带几何图案的窗户。在通讯落后的年代,美人靠一般为开放式的,近年来由于通讯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家通过加窗的形式将美人靠改成封闭式的[4]。底层生产层在立面图上,可镂空不设墙体,或用木板仅填充外墙,或用毛石砌筑填充,近年来一般用砖砌筑填充。“半边楼”的入口一般设置在山面而非正面,如图3所示。

图3 “半边楼”立面基本形制

2.3 “半边楼”基本剖面形制

“半边楼”最重要的特点是:一部分是使用空间、一部分是台基,两者的比例可以根据地形、房屋空间及道路位置而定。“半边楼”的剖面图如图4所示,剖面图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房屋与道路、斜坡的处理方式、衔接手法等内容。

图4 “半边楼”剖面基本形制

3 “半边楼”文化背景

《苗族通史》有载“苗民择居,一般都注重地理,讲究风水。地理风水的选择有二:一是从地形勘审远近、广狭、险隘、生死,多以四面环山、平坦开阔、水源丰富、土地肥沃,便于生产为宜;二是从地貌观测尊卑贵贱、升降荣枯,并且姓氏与山水象形相符,以助于人丁及六畜兴旺为重,显达于发富威武为佳”[5]。根据清代《黔苗图说》[6]记载,黔东南部分苗族支系生性凶猛,逞凶好斗,喜抢劫;部分苗族支系喜好种树,黔东南森林资源丰富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结合上述文化背景进一步分析黔东南“半边楼”的需求。

3.1 防御需求

黔东南是最大的苗族聚居地。在常年战争的年代,“半边楼”的防御需求不仅仅是防御他族的掠夺,亦是对封建统治者平叛的防御,甚至是对他人复仇的防御。因此,当地苗族习惯把住宅往山上移,如若战乱发生,则可借山势俯冲而下,在战争中占据先机,是为“地利”也。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时派兵围剿,因而战乱时有发生,加之黔东南地区的地形,可见苗族的“背山占崖、择险而居”是其文化特点和历史时代背景下审时度势、迫不得已地最优选择,该选择不仅可以被动防御,还可以主动进攻,所谓“进可攻、退可守”也。

3.2 最大程度保留稻田的需求

苗族的“苗”便是田头上的一把草(禾苗)[5],因而苗族有着古老的稻作文化。水稻自然离不开水,对于山地覆盖率高达96.1%且峡谷地貌的黔东南而言,稻田自然是选在峡谷两侧较好,方便水流汇集和灌溉稻田,是为“天时”也。房屋选址在山上,可最大程度保留稻田,而山上地形复杂、坡度时缓时急,无论哪一种情况“半边楼”都能完美适应。

3.3 多子多福的天伦之乐需求

农耕年代,多子多福是我国人民的天伦之乐追求所在,子孙众多不仅可以在战争中占优势,且在同族内利益争夺中以众胜寡,是为“人和”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孙繁衍,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粮食和住房需求与日剧增,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将房屋建造到山上,少占用良田熟土,故而“半边楼”数量逐日增加,形成黔东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黔东南岑巩县一户五口之家,仅有半个人的土地,可见人口增加和人均耕地减少之间的矛盾已然成为鸿沟,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吸引大量农村人进城务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一矛盾。

4 “半边楼”形成机制

4.1 全干栏向“半边楼”演化机制

全干栏向“半边楼”的演化见表1。最初,地广人稀,采用“人、畜、物”分离的三段式全干栏式建筑,二楼为居住层,用天桥搭接到道路上出行;第二阶段,为了减少出行不便,采用靠近崖体的全干栏式建筑;第三阶段,地少人多,用边边角角修建房屋,以少占耕地,至此半边楼形成。

表1 全干栏向“半边楼”的演化

4.2 依山就势的因地制宜机制

“半边楼”的建造采用山地建筑的惯用手法,巧妙自然地结合黔东南地形和民族风俗、习惯、文化特点,形成鲜明的特征。

4.2.1垂直方向的因地制宜

(1)分阶筑台与临坎吊脚:坡度平缓地段,以挖填平衡为原则,分阶筑台、形成阶梯状平面修建“半边楼”,这种情况底层层高稍微减少,并不影响房屋空间使用功能,如图5所示。

图5 分阶筑台及临坎吊脚

(2)悬虚构屋与陡壁悬挑:坡度陡峭地段,悬虚构屋,悬挑部分坡上设柱支撑,可一面、两面甚至三面临崖,房屋附崖而建,底层层高可稍微增加,建筑层数亦可视需要增加,与陡坡协调处理。居住层在临崖侧悬挑形成挑檐和挑廊等,占天不占地,增加了室内使用空间,如图6所示。

图6 悬虚构屋及陡壁悬挑

4.2.2水平方向的因地制宜

在平面上,利用边角随曲合方。“半边楼”不仅适应方正的地基形状,对于不规则的田边土角类地基形状,也可以完美适应,房屋平面利用独立柱基做成户型方正的建筑以补齐缺角部分,或房屋平面形状随地基形状而变。

4.3 “人、畜、物”的有机统一机制

传统的黔东南半边楼是“人、畜、物”分离的三段式建筑,拟解决“住、劳、藏”基本功能需求。以畜为中心的生产层,同时兼有堆放柴火、农具的功能;以人为中心的居住层,包含现代客厅、卧室和传统堂屋;以物为中心的储藏层,主要存放已经晒干的谷物、玉米等庄稼。三者既分离在不同楼层,又有机统一在同一栋楼,解决了“畜、物”的防盗和防兽问题。

4.4 房屋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机制

4.4.1功能的适用性

“高、大、上”的生活中心设置在二层,“脏、乱、杂”的生产中心设置在底层,在功能上实现了“人”与“畜”的分割、“脏”与“净”的剥离、“动”与“静”的分区及“干”与“湿”的独立。

4.4.2结构存在的合理性

“半边楼”结构的合理性表现如下:

(1)适应山地的灵活性。“半边楼”可通过调整柱距和柱数,设支撑等形式完美适应各种坡度的地形。

(2)建筑使用的充分性。与人纷繁复杂的使用空间相比,牲畜需要的建筑面积较少,以猪圈来说,一间占地约4 m2的猪圈可饲养两头猪,一间2 m2的鸡圈可容纳20多只鸡,“半边楼”面积较小的底层对牲畜来说已经很充裕;而储物并不需要很高的建筑空间,阁楼完美地充当仓库。

(3)构件变形的机动性。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半边楼”自重小,引起地基变形小,且木梁的抗拉性能和抗弯性能较好,能承受地基不均匀沉降而不损坏建筑结构体系。

4.4.3材料的经济性

“半边楼”基础简单,用圆柱和六棱柱等柱础作基础,且对地基要求较低,无需大量土方开挖、回填工程;木结构可多个分项工程平行施工而互不干扰,大大缩短工期;黔东南地区木材资源丰富,便于就地取材修建“半边楼”建筑,木材修建房屋主体框架、门、窗和隔墙,底层外墙可用造价更为低廉的石材填充,甚至屋顶瓦片都可用茅草和杉树皮代替。

5 “半边楼”与全干栏木结构受力性能对比分析

通过建立力学模型,对“半边楼”和与之对应的全干栏结构进行内力分析和位移变形计算,两者材料性质、结构尺寸和房间开间进深完全相同,且均布置同样大小的力,唯一区别是结构形式不同。力学模型简化如图7所示。柱子直接置于柱础之上,简化成链杆约束,其中一个节点简化成铰接限制水平位移,屋顶檩条与柱子的连接简化成铰接,其他节点简化成刚接。竖直荷载承受结构自重、人、家具和粮食质量,水平荷载考虑风荷载。

图7 “半边楼”与全干栏木结构受力性能对比分析

通过计算对比发现,“半边楼”整个结构轴力更大,全干栏结构轴力较小;两种结构产生的剪力均较小,这也是两种结构可以直接将木柱置于柱础上的主要原因;“半边楼”的弯矩主要集中于底层牲畜层,全干栏的弯矩主要集中于退堂前柱子上;两种结构的变形位移均较大,主要原因是柱子直接置于柱础上,未形成刚性节点基础。由此可见,全干栏木结构的受力比“半边楼”更合理,全干栏结构具有对称性,会抵消掉部分内力。所以,从受力性能上来说,全干栏向“半边楼”的演化,并不是一种进化或者进步,而是一种两权相衡之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6 结语

通过“半边楼”的形成机制、文化背景、与全干栏结构受力性能对比分析,贵州黔东南地区特有的“半边楼”建筑形式,是黔东南山地地形背景下全干栏向“半边楼”的演化,是充分利用地形和最大程度保留良田的有效措施,是苗族人民在民族文化(聚族而居)和特殊时代(常年战乱)背景下,利用天时(耕种)、占据地利(战争)、发挥人和(家族)等有利于生产生活的智慧产物,是为了可持续发展多方位权衡和综合考量后的最优选择。

猜你喜欢

干栏黔东南苗族
苗族蜡染
遇见黔东南
诗书画苑
“干栏悟境”:青山游廊建筑及景观设计
寻味贵州——黔东南
论干栏式建筑及其墙体形式★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德昂族传统干栏民居研究
论毛南族干栏民居建筑形态及其生态特点
苗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