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素研发记
2023-12-15陈晓霞
陈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应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支持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什么是酵素
秋天,幼儿园的小菜园丰收啦,孩子们将一部分果实制作成美食分享品尝,一部分留在活动室的自然角继续观察探究。一天,冉冉忽然喊道:“老师,这个柿子流水啦!”冉冉的话把大家都吸引到了自然角。
冉冉:柿子坏掉了,胡萝卜也变黑了。
果果:我们把坏掉的果实扔掉吧。
星星:不要扔,坏了的果实可以做成有用的东西。
大家一脸疑惑地看向星星。
教师:你说的是不是酵素?
星星:是的是的。爸爸说这些都属于厨余垃圾,可以做成酵素。
果果:酵素是什么?
星星:酵素就是用坏掉的果实制作的一瓶“水”。
很多孩子没有听过“酵素”这个词,星星的解释让他们疑惑且好奇。第二天,星星从家中带来社区发的酵素制作宣传手册。原来酵素是用蔬菜、水果、糙米等为原材料,加入红糖和水,经过发酵产生的发酵液,有清洁、施肥、驱虫等作用。
“制作酵素环保又有趣,我们也来试试吧!”星星兴奋地说道。他的提议得到孩子们的积极响应。
对爸爸妈妈说
珍视孩子的问题和兴趣。当孩子们发现自然角腐烂的果实,提议想要制作酵素时,教师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尊重他们的想法。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究。
我来做酵素
准备材料
酵素怎么做?教师与孩子们一起观看酵素制作视频,翻阅酵素制作宣传手册,多途径学习酵素的制作方法。我们了解到:制作酵素先要准备容器、红糖、果皮,然后切碎果皮,按比例将果皮、红糖、水放入容器中密封好,等待发酵。3个月后,经过沉淀、过滤等步骤可得到酵素。明确制作流程后,孩子们准备“大干一番”!
致弈:我去把坏了、瘪了的果实挑出来。
瑶瑶:建构区有很多瓶子,我去找找看。
曦曦:食堂有红糖,我去要一些。
一旦有了想法,孩子们便开始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吃点心时间,曦曦发现吃的是橘子,想到橘子皮也可以制作酵素,于是特意告诉保育老师不要拿走橘子皮。至此,制作酵素所需的材料备齐了。
什么是比例
准备将材料放进容器时,孩子们遇到了难题。
曦曦:果皮、水和红糖都放进去吗?
星星:我记得视频上说按比例放。
果果:比例是什么意思?
由于“比例”这个概念较为抽象,教师为孩子们出示了酵素制作的比例示意图。
教师:这些材料需要放多少,你们能看懂吗?
致弈:我知道,1、3、10。
教师:对,红糖、果皮、水的比例就是1∶3∶10。
果果:红糖放到刻度1的位置就够了吗?
教师:是的,果皮要放到刻度3的位置,水放到刻度10的位置。
致弈:我们的瓶子上没有數字怎么办?
嘉仪:那就画一个!
嘉仪拿出记号笔,一边看着示意图一边画起来。不一会儿,瓶子上画好了3条示意线。嘉仪画得虽然并不精确,但大致在合理范围内,我们并未追求绝对的精确。
漏斗来帮忙
一切准备就绪,开始行动啦!果果小心翼翼地往瓶子里装红糖,但一直撒出来。
果果:不行啊。这个瓶口太小,怎么办?
教师:可以用什么工具帮忙?
乐颜:漏斗!
佳岩:活动室里没有漏斗啊!
乐颜:可以用纸做漏斗。
于是,果果拿来一张白纸卷成纸管插在瓶口,但纸管太细,红糖还是往外撒。乐颜提醒:“纸管的上面要大一点。”纸管变成上大下小的漏斗状后,红糖终于没有再撒出来。装好红糖后,孩子们又将果皮切成小块塞进瓶中,再到盥洗室装好水,最后拧紧瓶盖,摇晃均匀,开始静置等待。
对爸爸妈妈说
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中班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观察具象化的示意图,孩子们对抽象化的“比例”概念有了初步认知。操作过程中,孩子们遇到“瓶口太小,红糖易撒出来”的问题,教师并未直接告知幼儿解决方法,而是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给予孩子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实践。
有趣的发酵现象
酵素制作初步完成后,孩子们每天都会去观察它的变化。
现象1:爆炸了
1个月后,孩子们发现装酵素的瓶子被胀大了。林翊想用力拧开瓶盖,只听见“嘭”的一声,盖子被弹起,瓶中的水和果皮都往外冒。孩子们吓了一跳,纷纷议论起来。
佳岩:瓶子为什么会胀大?
乐乐:肯定是水放得太满了。
果果:可能放久了就会喷出来。
嘉仪:是不是像雪碧一样,晃一晃就会往外喷。
林翊着急地问:老师,这到底怎么回事啊?
为了给孩子们解答疑惑,教师查找到科普视频:原来酵素在开始发酵的一个月内会产生很多气体。如果一直不打开瓶盖放气,瓶子可能有爆炸的风险。听到“爆炸”一词,孩子们纷纷重视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孩子们都加入给酵素放气的工作中,但也出现一个问题:有的瓶子一天被放了好多次气,而有的瓶子一次都没放过。经过一段混乱期后,林翊“发明”了一本记录本,已经放过气了的瓶子就在记录本上打钩,值日生查漏补缺。这样既避免重复放气,也不会漏掉。
现象2:变臭了
一天,佳岩在给酵素放气时,突然大声说道:“这个酵素变臭了!好难闻啊!”很多孩子都被吸引过来。
星星:爸爸用橘子做的酵素一点都不臭,还有点香香的味道呢!
佳岩:这个酵素是不是坏掉了啊?
沫沫:是不是有的酵素臭,有的酵素香?
孩子们做了各种猜测,一时也不明白其中缘由,决定继续观察。星星回家询问了爸爸酵素变臭的原因。爸爸告诉他,在发酵过程中,味道可能会变得难闻,但它持续变化,再过一段时间就不臭了,有的还会转变成特殊的香味。过了几天,卉卉捏着鼻子再次打开酵素瓶时,发现臭味果然变淡了,孩子们开始期待酵素从臭转香的时刻了。
现象3:原来这是酵母
1个半个月后,孩子们发现酵素有了新的变化。
安然:快来看!瓶子里面有白白的东西。
沫沫:好像长毛了!
曦曦:是不是发霉了?
卉卉:不是,发霉会有黑点,跟这个不一样。
卉卉找来实验区发霉的土豆,经过观察、比较,孩子们发现果然不一样。卉卉说:“我妈妈做的酵素也会有白白的东西,但还是能用的。”在一番猜测、讨论后,教师告诉他们:这个白白的东西叫“白膜”,出现白膜是正常现象,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酵母”。
对爸爸妈妈说
支持孩子自主观察与发现。在等待酵素发酵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发酵现象,教师做好支持者的角色,鼓励孩子们亲自感知、发现,帮助他们深入了解酵素发酵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观察,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及时为孩子做好知识科普。
酵素完成啦
2个月后,孩子们观察酵素的热情有所下降。
佳岩:不知道酵素发酵好了没,我都等不及了。
卉卉:视频里说要3个月才能完成,我们要耐心等待。
致弈:怎样才算做好?
星星:我看宣传手册上做好的酵素颜色变淡了,而且很干净。
果果:对,要等果皮都沉下去了才行。
历时3个月的等待,孩子们制作的酵素终于变得清澈干净。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将酵素做了分离和稀释,大家都迫不及待地使用起来,检验成果。
瑶瑶:哇,用酵素真的把盘子洗干净了!
冉冉:抹布很脏,用酵素清洗后干净多了。
恺乐:植物角的植物叶子变黄了,我澆点酵素试试。
曦曦:还可以给小菜园里的菜施肥。
教师:你们的酵素制作成功,太棒了!
通过使用,孩子们切实感受到酵素的妙用,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酵素的制作、发酵过程漫长而有趣,孩子们记录、梳理了整个实践过程,绘制了一本《酵素研发记》。活动结束后,《酵素研发记》在幼儿园、家庭中传阅,“家庭酵素制作”活动也火热开展起来。
对爸爸妈妈说
在实践中巩固新经验。制作酵素的活动历时3个月,孩子们克服困难,经历了漫长的等待,这需要较大的耐心。当他们取得成功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他们梳理已有经验,制作《酵素研发记》供大家参考。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活动,与孩子一起回顾探究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下一步还可以怎么做等,帮助孩子巩固新经验,并将新经验运用于其他活动中,培养孩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