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酸雨动态监测变化研究
2023-12-15何帅雄
何帅雄
(福建省泉州环境监测中心站,福建泉州 362000)
1 概述
近年来,泉州市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重点行业的绿色转型工作,泉州市的酸雨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然而随着泉州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和生活产生的致酸污染物仍会加剧酸雨污染的产生。因此,加强酸雨动态监测,做好降水pH 和硝酸根、硫酸根等主要离子组分的分析测试工作,对于环保部门的酸雨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1.1 监测点位
2022年泉州市降水监测点共设7个,其中泉州市区有3个测点,分别为泉州市监测站、泉州市清源山、泉州市老环保局;其他县(区)有4个测点,分别为石狮市两个测点(石狮市金林村、自来水公司)、晋江市1个测点(晋江市监测站)、南安市1个测点(南安市监测站)。
1.2 评价标准与方法
降水质量状况的分析指标主要包括降水的pH 平均值,酸雨频率,降水中硫酸根、硝酸根、氯离子、氟离子、铵根离子、钙离子、钠离子、钾离子、镁离子共9种离子组分浓度以及[硫酸根]/[硝酸根]的当量浓度比值[1]。
酸雨状况主要以降水pH 平均值进行评价。降水pH 平均值的计算以雨量加权H+浓度的方法进行计算,采用降水pH 低于5.6作为酸雨判断依据[2];其中,pH <4.50为重酸雨,4.50≤pH <5.00为中酸雨,5.00≤pH <5.60为轻酸雨。酸雨城市指降水pH 年平均值低于5.6的城市。
2 监测结果及现状评价
2.1 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
2022年泉州市的降水pH 年均值为6.10,其中泉州市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的降水监测点的pH 年均值均大于5.6,2022年泉州市的降水类型为非酸雨类型,泉州市为非酸雨城市。
2022年整个泉州市共采集347个降水样品,有8个样品的降水pH 低于5.6,酸雨频率为2.3%,与去年相比上升1.1%。2022年整个泉州市7个监测点的降水pH 年均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下降,其中南安市监测站测点2022年的降水pH 为6.05,与上年相比下降13.8%,下降幅度较大。2022年泉州市的降水pH年均值为6.10,与去年相比下降4.2%。整个泉州市降水pH 年均值和酸雨频率如表1、表2所示。
表1 2022年泉州市区降水监测结果统计表
表2 2022年泉州市降水监测结果统计表
2.2 主要离子成分浓度
2022 年泉州市区降水阴离子年均值当量浓度最高的是硝酸根离子,均值为33.5μg/L,在总离子当量浓度中占比26.2%;其次为硫酸根离子,当量浓度为15.8 μg/L,占比12.4%。阴离子中[硫酸根]/[硝酸根]的当量比值为0.47,表明硝酸根离子是泉州市降水主要的致酸因素,泉州市酸雨污染为“硝酸型”。阳离子当量浓度最高的是铵根离子,均值为21.1 μg/L,占离子当量浓度总和的16.5%;其次为钠离子,均值为15.7 μg/L,占离子当量浓度总和的12.2%。2022年泉州市区降水离子组分分析结果见图1,降水各离子当量浓度占比如图2所示。
图2 2022年降水各离子浓度组分当量浓度占比
3 年际(2016—2022年)对比分析
3.1 泉州市降水pH和酸雨频率年度变化趋势
由图3可见,2016年至2022年,泉州市降水pH年均值为5.78~6.37,降水pH 年均值大于5.6,最低为2016年5.78,最高为2021年6.37,整体变化不大,呈波动变化趋势。
图3 泉州市区降水pH年均值及酸雨频率
除2016 年的酸雨频率较高外,2017—2022 年泉州市区的降水酸雨频率均保持在10%以内。2016年泉州市区3个测点的酸雨频率在43.9%~63.2%,导致2016年泉州市区的酸雨频率高达57.3%,2017—2022年泉州市区的酸雨污染控制保持相对稳定。
3.2 泉州市区降水离子组分浓度年度变化
近7年泉州市区降水主要离子成分浓度变化如图4所示。2022年铵根离子的年均值为21.1 μg/L,相比““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年均值(40.0 μg/L)大幅下降,达到7年来浓度最低值。硫酸根离子年均值(15.8μg/L)与““十三五””期间年均值(24.3 μg/L)相比下降35.0%。
图4 泉州市区降水主要离子成分浓度年度变化
硝酸根离子自2020年大幅上升后,近3年维持在当量浓度相对较高水平,2022年硝酸根离子的年均值为33.5 μg/L,与““十三五””期间年均值(20.4 μg/L)相比上升幅度较大。[硫酸根]/[硝酸根]浓度比值年度变化如图5所示,其浓度比值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在2020年首次降至1.0以下,表明硝酸根从2020年开始取代硫酸根成为泉州市降水中主要的致酸离子。
图5 泉州市降水的[硫酸根]/[硝酸根]浓度比值年度变化情况
其余主要的离子包括氟离子、钙离子等,在近7年的年度浓度变化幅度不大,保持在一个波动较小的浓度区间内。
4 结论与建议
4.1 降水酸碱度和酸雨频率
2022年整个泉州市的降水pH 年均值为6.10,酸雨频率为2.3%,泉州市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降水监测点的pH 年均值均大于5.6,2022年泉州市降水属于非酸雨类型,泉州市属于非酸雨城市。
2016年至2022年,泉州市降水pH 年均值均大于5.6,降水pH 年均值呈现波动变化的趋势,并在2021年达到最大值7.37;泉州市区降水平均酸雨频率为11.8%,除2016年酸雨频率较高外,2017—2022年酸雨频率均低于10%。
2022年整个泉州市的7个监测点的降水pH 年均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下降,虽然整个泉州市降水属于非酸雨类型,但是每个测点降水pH 年均值与去年相比有下降的趋势,存在酸雨污染恶化的风险,环保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酸雨监测和防控。
4.2 主要离子成分
2022年泉州市区的降水阴离子年均值当量浓度最高的是硝酸根,其次为硫酸根离子,阳离子当量浓度最高的是铵根离子,其次为钠离子。阴离子中[硫酸根]/[硝酸根]的当量比值为0.47,表明硝酸根离子是泉州市降水主要的致酸因素,泉州市酸雨污染为“硝酸型”。
2016 年至2022 年,[硫酸根]/[硝酸根]浓度比值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在2020年首次降至1.0以下,表明硝酸根从2020年开始取代硫酸根成为泉州市降水中主要的致酸离子。这对泉州市环保部门治理酸雨污染的转变提出新的挑战。
4.3 对策建议
持续促进泉州市工业能源结构的优化配置,持续减少工业煤炭使用,提高能源利用率,继续维持对原致酸离子硫酸根前体物二氧化硫的排放控制。
针对硝酸根逐渐成为泉州市降水中最主要的致酸离子,重点加强移动源污染治理,加强汽车尾气氮氧化物的排放控制。加快开展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出行的替代工作,减少燃油汽车的尾气排放污染。
此外,应进一步加强酸雨监测预警工作,规范做好降水样品的采集和降水离子组分的分析测试工作,并及时向上级环保部门汇报每月、每季度的降水监测结果,为环保部门的酸雨治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