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有女性视角的清宫藏自鸣钟设计

2023-12-15刘潇雨故宫博物院馆员刘畅燕京理工学院讲师

收藏·拍卖 2023年6期
关键词:故宫博物院钟表装饰

文/图:刘潇雨(故宫博物院馆员)、刘畅(燕京理工学院讲师)

铜镀金异兽葵花形玻璃镜表及其细节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藏

在清宫庞大的收藏体系中,自鸣钟这类藏品包含甚广。在之前的研究成果中,都是用产地来源作为分类的,例如,英国钟表、法国钟表,抑或是造办处钟表。此篇文章换一个角度,以功能分类的角度出发,可将清宫自鸣钟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类:纯机械计时类钟表;机械八音盒;机械钟表并链接传动齿轮构成的可转动的景观置物或玩意儿;机械玩具;结合了各种机械装置的日常器物。因此,可见文中多有出现与日常我们普遍认为的自鸣钟所不一样的产品,如女士怀表。此前,关于自鸣钟的各类研究也与男性多有关联,女性视角往往被忽略。本文从女性视角出发,探索自鸣钟的女性受众,以及女性视角下的自鸣钟设计大观。

清宫藏自鸣钟的女性受众

一方面,自鸣钟的传入和发展不仅对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十分重要,而且伴随着自鸣钟的发展繁盛,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和记录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对自鸣钟的仿制及制作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开始实行了,这可以说明,在清朝宫廷及当时的中国社会,钟表的普及程度是非常之高的。钟表的受众人群,不仅仅只有男性群体,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物中得以佐证。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

这一套12 幅组画可以说名气颇为响亮,我们更加习惯称其为《雍正十二美人图》。此画创作于康熙至雍正时期,出于宫廷画家之手,经过朱家溍先生的考证,定名为《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组图中都是描写宫中生活场景的,装饰布置精致奢华,每幅画的画面都各具特色和主题风格。其中一幅《持表对菊图》描绘了身着淡雅汉服的女子依桌而坐的情景。该女子身着宋制汉服,发饰为宋式包髻,手持一件怀表,画珐琅工艺的表盘中绘制有花卉纹样,很适合女子使用。从这些细节可以推断出当时后宫流行的服饰,以及配饰的搭配,同样也可以说明,自鸣钟在当时是无处不在的,对于后宫女子来说更是类似于配饰一般不可或缺。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持表对菊图》 故宫博物院藏

沈阳故宫藏坤表

梵克雅宝2018 年:北京“When Elegance meets Art”(雅艺之美)展览的坤表

婉容的钻石手表

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收藏了许多溥仪及其皇后在伪满时期从宫中带走的生活用品,其中有许多的现代手表,图中就是几件精美的坤表收藏(旧时对于女性手表的称呼),它们有的是腕表,有的是吊坠,有的是戒指,佩戴方式新颖独特,钻石或搭配红宝石,或搭配蓝宝石的群镶工艺使其价值不菲,工艺和质感都十分贵气逼人。从设计和性质上分析比对,不难发现,其与品牌梵克雅宝在19 世纪30 年代装饰艺术时期所出品的装饰手表有很多类似之处。

女性视角下的自鸣钟设计

在如今的研究领域中,不论是历史学界、艺术史学界还是收藏研究界都对自鸣钟有不同深度的研究,但是对于自鸣钟的设计而言,研究的文章就非常少,根据《东方辉煌与欧洲精巧: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钟表》(Eastern Magnificence and European Ingenuity: Clocks of Late Imperial China,2001)一书作者,同时也是艺术历史学家凯瑟琳·帕加尼(Catherine Pagani)的研究中指出,18 世纪有许多的钟表公司与英国皇室互动密切,且接办许多皇室订购。她认为,18 世纪英国自鸣钟所呈现的明显“中国式”风格实质上只是迎合欧洲当时流行的“中国风”。同时,她提到英国生产者兼企业家和设计师无意了解或吸引中国市场,自鸣钟外销到中国只是为了促进本国的销量行情:“这些制造商宣称他们的钟表乃为亚洲而非欧洲市场制造,意欲利用欧洲装饰艺术所流行的中国式风格,来吸引更多人关注他们的作品并让人们觉得这些是真正的‘中国风’设计,从而进一步增加销量。”这一观点或多或少可以说明,尽管是在欧洲工业化大环境下的批量生产背景下,但还是有提前设计这一个步骤然后再生产销售的,有了这一个思路,以及上述论点中我们提到的自鸣钟是具有女性受众群体的,我们就有更多理由用女性化视角去分析自鸣钟的设计。

梳妆镜表(钟)、规矩箱乐箱

这件小钟名称为“铜镀金自开门水法梳妆箱钟”,这是一件小型座钟,同样也是一件十分具有女性特色的小钟,从外观设计来看:铜鎏金材质外壳,设计外观为欧式装饰感浓厚的金属外立面,边沿用镶嵌和金属条状浮雕装饰,设计形式为两层的双开门,打开每一扇小门都会有一个雕花的小抽屉,抽屉两面装有各式各样的梳妆用具:香水瓶、小镜子、挖耳勺、眉笔、修眉刀、眉剪等,这些小工具可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所用,而是一个个做工细致的小工艺品。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兼具这些梳妆功能之外,还有一些赏趣功能。例如,小钟里的音乐箱,水法和转花,在其中还装饰有一件小的走时小表,其实对于这件小钟来说,走时功能已经不是他最主要的部分,反而成了一个小的装饰出现在整个作品当中,兼具实用功能和赏玩功能,十分适合放在梳妆台上。

同样受女性喜爱的,还有一类梳妆镜表,这件梳妆镜表是同承德避暑山庄合作修复的一件藏品,这件镜表的装饰略微简单,没有八音盒,只有镜子嵌面背后的一件微小的怀表机芯,在底部抽屉中,仍然有一些梳妆的工具。

铜镀金自开门水法梳妆箱钟故宫博物院藏

洋金壳嵌珠珐琅怀表故宫博物院藏

铜镶烧蓝嵌料钻花怀表 故宫博物院藏

装饰复杂的怀表

当然,怀表可以说是证明了人类智慧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将时间随身携带,对当时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壮举,所以怀表在清宫里的普及是大家所想不到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在清朝赵翼所著的《檐曝杂记》中就记载了这样一句话:“付文公(恒)家所在有钟表,甚至仆从无不各悬一表于身,可互相印证。”这句话说明了怀表的普及,而市场一旦打开,各式各样的设计就会层出不穷,那么针对女性的怀表设计是什么样子?

在这些怀表文物中,有着千千万万个面貌,有的是珐琅装饰,有的是镶嵌,有的是包金嵌鲨鱼皮,更有的带着转花的赏趣功能,这些都为走时功能本身增添了乐趣,也多了更多的装饰指向性。同时,也证明着装饰工艺的繁盛及多样化的时代已经悄无声息地在清朝时期播种、开花,可见属于女性视角下的设计无论处于何种年代,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用女性视角解读钟表的贸易

从事女性文学研究的张莉教授认为,“一位女作家身上非常宝贵的、他人无法替代的特点便是视角”。

铜镶烧蓝嵌料钻花怀表 故宫博物院藏

女性艺术史学家凯瑟琳·帕加尼认为,中国消费者之所以钟情于英国自鸣钟,是因为它们是具有欧洲风格的新奇物品。生产者兼企业家捕捉到中国市场的这一明显兴趣后,将其呈现给英国公众,以证明他们了解“中国设计”。所以,在我们所收藏的钟表中,奇趣现象就出现了:佩戴头巾的阿拉伯人,英式村庄后的棕榈树,一群瑞兽里的“狗驮宝瓶”,这些都是欧洲人通过我们出口的瓷器和字画当中认识的中国文化,从而制作出的他们认为的“中国的设计”。恰巧,我们所出口的瓷器及器物,也正是通过进口而来的。我们所认为的欧洲文化而设计出来的,是否也是自认为符合欧洲审美的“欧洲设计”呢?我认为这正是我们研究中西方自鸣钟设计时,有趣的、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故宫博物院的钟表文化研究专家郭福祥老师在《时间的历史映像》一书中提出了“中国有三百年钟表制作和收藏史”的观点,具体是从16 世纪80 年代到1911 年清朝结束。这三百年是在中西观点的不断良性较量中度过的。由于受到权力阶层的喜爱,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生产的自鸣钟一直是中国人争相购买的产品。所以,在这段历史时间内,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自鸣钟市场。

而18 世纪英国发生的变革也改变了自鸣钟的面貌,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与马修·博尔顿Matthew Boulton)的蒸汽机成为工业革命的驱动力。18 世纪钟表行业细致的劳动分工,让国际贸易得以蓬勃发展。也重新定义了英国制造的概念,深度专业化代表了数百年传统工艺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巨大的生产网络,这种方式完全颠覆了中世纪有全能工匠从头到尾独自制作每一个钟表零件的概念。

这些工业化产物都在我们的文物中有所体现:标准化的钢印在夹板上的出现,规矩标准化的零件在钟表中的高频出现,这些都是一个时代的历史印证。但是工业化的进程不能替代的是设计的多样化。是的,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设计是机械化工序所不能取代的,所以,研究中国历史三百年间自鸣钟的设计流派及演变,是需要更多研究及探讨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故宫博物院钟表装饰
鲤鱼旗装饰坠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六站(上)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四站(下)
装饰圣诞树
丽娜认钟表
钟表的认识
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礼物
DIY节日装饰家
装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