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统计的现实困境和优化策略

2023-12-15王莉敏

中国市场 2023年36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

摘 要:面对企业统计所肩负的基础性使命,需要正视纷乱现实夹击之下所表现出的种种困惑与问题。文章通过梳理基层统计领域的规范机理与逻辑路径,从工匠精神有效融入统计工作视角提出了优化企业统计质量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企业统计;工匠精神;企业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3)36-0163-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36.163

1 引言

企业统计是现代企业当中最具丰富性、全面性的一项工作,发挥着全面调查与预测、有效决策与计划、高效组织与协调,履行信息、咨询、经济核算和监督等重要职能,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有力支撑”。统计数据更是经济和社会运行的“晴雨表”,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与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量化测度作用,为各级政府做出科学决策提供直接依据。统计数据不准确甚至故意编造虚假数据,就会误导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和政府领导者相关决策。企业的每一项统计数据、每一张统计报表、每一份统计报告,必须精益求精。文章解剖了企业统计的现实困境,分析统计运行的机理与逻辑关系,并从工匠精神有效融入统计工作视角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2 当前企业统计遇到的问题

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统计制度建设日益完善,统计指标体系日趋丰富,统计数据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但企业统计工作仍存在诸多“乱象”,主要表现为:一是数据虚假,二是拼凑数据,三是指标设定不合理,四是逻辑性错误,五是数据非同一性,六是数据完整性差。不论何种问题,都形成了错误的统计数据,都无法总结出其中隐藏的规律,甚至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减弱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企业统计业务发展不平衡 

企业对经济指标存在重财务指标、轻统计指标现象,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资源配置欠缺,影响了企业统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并相应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国内企业统计业务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决策层对统计的职能和作用认识不到位,组织架构上统计职能“无处安身”,出现了统计岗位被撤销或与财务等其他部门岗位合并等现象。企业管理层认为统计业务局限于算数据、填表格、登记生产运营过程等简单操作,统计工作就是统计数据、统计报表。企业统计人存在机械记录、汇总数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报表一拖再拖,一些数字甚至估报、假报等现象。这种状况易使企业统计数据失真,严重影响了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第二阶段:企业对统计工作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企业内部明确统计职能和专职统计人员,但統计功能定位于对上按政府或上级管理部门要求操办,统计年报数据受政府绩效考核“指挥棒”影响;对内收集、整理内部数据,与企业经营管理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属于事后统计,统计维度单一,供企业经营管理的参考性不强。第三阶段:企业建立规范统计制度,重视统计分析、预测、决策和统计综合评价,要求统计工作契合企业自身管理需要,动态分析、评价、监督和预测市场及企业运行过程和状态,统计外延不断扩展,有国内外市场及竞争对手信息的收集、整理;统计内涵不断丰富,有企业与同行的差距、潜力以及市场行情等。统计地位不断提升,统计与财务一起成为企业管理的左膀右臂。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大部分企业统计工作仍停留在第二阶段,甚至迈不出第一阶段。

2.2 企业统计生产力发展不充分

当前企业统计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统计创新力不强,企业统计制度、统计技术、统计方法和统计管理滞后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活动。影响统计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点多面广,新的统计项目不断出现,统计难度日益加大。其次,统计专业队伍素质未跟上统计现代化步伐,不会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错失统计生产方式变革的机会“窗口”;缺乏透过“数据”看本质的能力,不明白统计指标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问题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对数据背后的发展现状和原因无从理解和剖析。最后,企业管理层不善于利用统计知识,发现不了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不具备正确解读和运用统计指标的能力。事实上,企业管理者是统计数据的首要客户,管理者用统计数据来说话往往比语言文字更具说服力,是其熟悉业务和具备运用统计进行科学管理能力的外在表现。同时,管理层学习掌握统计知识,了解统计指标含义,擅长运用统计成果,发挥统计数据价值,对统计人员向“工匠”方向专业化发展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和鞭策。

2.3 企业统计体系不尽合理

目前企业的统计供给与统计需求已不太匹配,统计供给中过剩统计、重复统计和统计缺位现象同时并存,有效统计明显不足。统计指标类型侧重于生产方面,侧重于产品实物型 ,侧重于规模速度类,侧重于满足政府和上级部门的统计要求。关于债权债务、资产增值减值等价值指标,社会效益、生态环境等质量指标,企业文化、员工教育等文明指标方面相对匮乏,导致政府通过统计指标评价企业绩效有相对局限性,导致企业统计信息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发挥作用有一定限制性。因此,企业统计当务之急是改革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重新整合指标和报表,删除陈旧过时、使用率低内容,增加企业家关注度高、适于国际国内比较指标,做好“加减法”,使其实现“两个并重”,即国家宏观指导需要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需要并重,国民经济核算需求和企业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需求并重;实现“两个兼顾”,即在定量指标为主的前提下兼顾描述性定性指标,在存量指标分析评价的同时兼顾预测性指标。统计工作量日益增多,统计挑战性日趋提高,统计成本也相应增加,经费保障不足影响统计工作做实和统计质量做优。

3 企业统计运行的机理与逻辑关系

统计数据的价值决定了需要严谨科学地做好企业统计工作,应该遵从规律探索统计“工匠精神”发挥作用的机理与逻辑路径。

3.1 企业统计的数据价值、影响分析与专业品格

3.1.1 企业统计数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留下的重要痕迹是大量的数据信息,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有助于企业制定经营管理策略,对已发生的或正在进行的生产活动成效作出基本判断,管理层适时优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合理投入产出,指导经营活动开展。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看,研发、采购、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统计数据能呈现企业基本运营状态,其中,研發数据代表企业发展后劲,采购数据促使企业经营者想方设法提高主材、辅料等周转速度,降低资金占压。生产数据体现了产品排期合理性和产能的最优化,销售数据倒逼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线,提升经营效益。目前,越来越多企业生产、销售统计数据系统T日反馈,实现信息实时化、管理精准化。从企业外部政策引导和投资者角度而言,企业披露的统计数据信息更直观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以及发展前景等,是政府掌握政策落地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投资者强化风险控制、实施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3.1.2 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分析

从企业统计工作实践出发,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显性原因,包括取数口径的差异性、统计指标含义理解的不确定性、内部指标的协同性、调查方法的不适用性等,属于统计专业范畴,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非故意因素。现实中受众多因素干扰,统计对象更加复杂化,传统统计技术无法有效保障统计数据质量与速度;另一类是隐性原因,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如受利益驱动的统计数据造假误导了各个层级的管理与政策,骗取补贴、偷税漏税以及融资动机导致的数据造假;统计责任心不强,随意性大,数据被人为操纵而无视统计流程和相关标准规范等,这类原因也可以称为主观故意原因。

3.1.3 统计工作特有的专业品格

数据准不准是统计的生命线,必须始终坚持把统计质量放在第一位。现代统计工作的准确性需要呼唤统计工作的“工匠精神”。每一个统计人就是一个工匠,统计过程中面临的许多问题,或许可以从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涵里去寻求答案。根据笔者的长期观察与反复思考,统计工作的“工匠精神”暗含着“精益求精、严谨有序、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的16字信条。“精益求精”意味着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关系到决策的准确性和公信力问题;“严谨有序”意味着一丝不苟,严格对待每个基础数据,苛刻每个数据产生环节,符合检测标准甚至高于检测标准才能把“货”交到客户手中;“专注坚持”就是不断提升统计报告水平,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专业敬业”强调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 

3.2 工匠精神融入统计工作的机理与逻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统计工作的“工匠精神”体现在“乐在其中”的探索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

3.2.1 工匠精神的当代诠释

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从统计学角度尝试对工匠精神进行诠释。第一,从工匠精神的“初心”来看,在人类已经建立的客观规律和理性法则之下,“工匠”以固有的工具理性探索客观世界的价值理性,认识世界。第二,从工匠精神的“使命”来看,“工匠”执着于本行,潜心于本业,借助工具理性深度发掘价值理性,勇于创新,改造世界。第三,从工匠精神的“传承”来看,“乐在其中”的探索精神在“工匠”的所有品质中最具传承价值,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千万“工匠”以“乐心”服务公众,造福了社会。一个国家、一家企业的发展活力,从根本上来源于上述工匠们“乐在其中”的探索精神,让工匠们拥有感性的欢乐,从而让探索永不停息,愈发炉火纯青、精益求精。

3.2.2 工匠精神融入统计工作的内在机理

工匠精神融入统计工作有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工匠精神融入统计工作的内在根据,即工匠精神融入统计工作的可能性。工匠精神是全社会共享并用的普遍精神,统计工作自然也不例外。二是工匠精神融入统计工作的社会诉求,即工匠精神融入统计工作的必要性。工匠精神融入统计工作中去,能为企业统计创新不断蓄势赋能,提供持续动力;工匠精神融入统计工作中去,促进统计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焕发统计新生活力。

3.2.3 工匠精神融入统计工作的逻辑路径

所谓“逻辑路径”,就是明确统计工作中由“谁”来践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如何”融入以及工匠精神融入中的“梗阻”及其化解。

一是聚焦统计质量核心,锁定工匠精神的担当主体——“统计人”。履行统计职能的责任主体是统计人,提供的统计信息质量如何,除了受制于统计人本身的能力素质之外,还要调动另两个“隐身”主体的积极性,即统计单位和普通统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要健全统计制度,以统计单位工作制度规范一个个具体统计人的统计行为;要把“普通统计工作人员”从责任屏蔽状态释放出来 ,将统计担责主体从单位领导人还原为一个个基层统计人,把好统计的第一道关口。

二是植入“工匠精神”的具体方法。统计要植入“乐在其中”的探索精神,企业统计数据与政策、市场等有较大的关联性,统计人要提高站位,研究政府产业政策、支持偏好和市场变化,提出让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建议,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企业内部数据之间有很强的逻辑性,统计人要反复分析比较,查找统计数据之间、统计数据与财务数据之间、统计数据与生产数据之间等的逻辑关系,在数据失真、作伪时能实时发现、及时修正,成为统计领域的“能工巧匠”。这些都让统计人有成就感、荣誉感,体悟到工作本身的快乐。统计人还要耐得住枯燥和寂寞,抵得住诱惑和利益,勤业精业,一心一意,埋头苦干,致力于提升服务品质。这种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无形资产,是员工个人成长的正能量。

三是工匠精神融入统计工作的三个梗阻及其化解。用工匠精神重塑统计工作,可能面临各种梗阻。其一,理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将价值理性置于工具理性前面,但用工具理性去探寻价值理性又恰好是工匠精神的本质属性。如何摆正两者位置,值得每一个统计人思考。推动企业统计高质量发展必须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实践创新,价值理性将遏制创新激情。为此,需要破除遏制创新精神的陈腐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尊崇工具理性的“统计工匠”。其二,从劳动三种境界来说,人们的劳动有“谋生手段”“数字比较”和“感受欢乐”三种境界。一些统计人容易被拉到“数字比较”阵营,被“唯GDP”“短平快”等功利所诱惑。这与工匠精神的初心相悖,真正的工匠精神在解決谋生问题后更多沉浸于劳动的第三种境界,甚至在谋生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之前仍执着专注于第三种境界。工匠精神的回归能够进一步革新企业统计生产方式。其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维度来看,要充分发挥统计生产力作用,需要不断调整不适合统计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实现统计生产力和统计关系良性互动和持续优化。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要破除,生产要素配置要优先考虑“工匠”,考核激励要向“工匠”倾斜,让那些缺乏正确政绩观、习惯投机取巧的统计人为自己的拙劣行为埋单,这样才有利于滋养工匠精神,打造一支符合新时期统计需求的匠人队伍。

4 优化企业统计质量的策略

4.1 明确企业统计定位,健全统计组织

要正确认识企业统计在整个经济统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企业要明确统计职能、落实统计责任,最好成立独立的统计部门,赋予统计部门相应的职权。不具备部门成立条件的企业也一定要明确专职的统计人员。要建立健全企业自身统计机制和统计工作流程,发挥统计的能动性效用。统计既是对过去成果的总结分析,又有对未来的预测预判,还有监督职能,良好的组织架构、工作机制和工作环境能促进统计作用的有效发挥。  

4.2 增强融合协同,提高统计工作效能

统计强调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职权,但企业统计又不是孤立的,而应当和企业财务等管理活动充分融合,以真正发挥其对企业管理活动的积极影响和正面价值。统计与会计核算既有充分兼容的一面,也有视角标准不同的一面,政府部门及其他外部机构更容易从统计角度理解和认知企业运行,要深入浅出地协同相关专业监管的关系。

4.3 培养统计多元人才,丰富宽厚素养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和发展活力的核心资源,是推动企业管理水平和质量提高的关键力量。企业重视统计成果应用,统计数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企业势必需要培养一批复合型的统计多元化人才。企业要建设具备三类人的专业统计团队:一要有财务背景人员,二要有生产一线工作经历和经验人员,三要有数学基础扎实、熟练运用系统软件人员。统计技术、会计核算、数据分析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多重叠加,相互影响,同时企业定期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才能在拓宽企业统计数据来源、改进统计方法、完善统计体系建设、促进统计生产方式变革上实现新的突破。

4.4 优化统计软件建设,构筑统计网络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统计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企业统计要转型升级,加快信息化建设,引进新的技术工具,提高企业统计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一是助力行业统计和政府统计,企业统计为行业统计与政府部门提供所需统计资料,满足行业内及国家数据需求。统计是经济管理与决策始终不能脱离的核算工具,从政府层面,企业统计是政府统计工作的“细胞工程”,将各企业、各部门、各条线的统计数据集成起来,经过科学分析,就自然成为全面决策和管理国民经济的重要依据。同时,企业统计数据也为政府产业升级等相关政策的溢出效应在微观层面得到验证。二是借力政府与企业的联网,统计部门收集数据、定期更新数据、公开数据,企业使用数据、利用数据资源、挖掘数据价值。目前行业内企业以竞争关系为主,同业信息交流较少,中小型企业与头部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互动更少,政府牵头有利于行业内企业国内比较和国际比较。三是企业内部加快信息手段应用,重视自身历史信息数据积累,拓宽数据领域,丰富数据内容,提高数据准确程度,为管理者决策提供颗粒度更细的数据支持。四是可运用数学、统计等工具,尝试建立适合企业应用场景的发展管理模型。企业统计工作要顺应社会发展新形势和经济发展新要求,不断优化统计工具,结合宏观形势和市场变化,对统计报表数据、财务报表信息作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分析,挖掘企业运行特点,在技术和产品研发、销售市场拓展、生产计划安排、项目建设、营业收入和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量化建模处理,把握发展方向,体现发展程度,挖掘发展潜力,推进发展速度,不断结合实际修改调整参数、动态修正偏差,完善模型,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4.5 注重统计指标体系构建,并净化数据源头

规范企业统计各项工作,精准统计指标,就务必立足“规范化”标准,确保指标体系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遵循“客观性”原则,使指标体系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层认识市场竞争、掌舵企业发展的重要工具;明确“全面性”目标,细化指标体系的各项内容要求,使指标体系成为企业研判形势、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依据;建立“及时性”工作效率,在特定时间内加以调整,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关键有效的数据支持。统计指标体系,包括调查统计形式、统计内容、统计方法等,需要企业结合实际情况来构建。企业数据统计人应当重视数据信息的原始记录,对数据生产端、服务端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净化数据源头。

参考文献:

[1] 邹晓燕.关于提升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4):292.

[2] 王雪峰.关于如何加强统计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和实施控制对策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27):226.

[3] 何鑫.大数据时代加强统计管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J].投资与创业,2018(3):181-183.

[4]田娅.统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财富时代,2020(2):163,165.

[作者简介]王莉敏(1972—),女,汉族,浙江绍兴人,硕士,绍兴中芯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统计应用、世界经济。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
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品牌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