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儿童青少年猴痘

2023-12-15张俊霞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啮齿类动物猴痘痘病毒

张俊霞

近年来,一种叫做猴痘的病毒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根据相关媒体报道,猴痘病例呈全球散发,多个国家已有相关病例出现,且猴痘病毒目前有加速传播的趋势。目前,我国猴痘的传染发病率并不高,但人群对猴痘普遍易感,尤其儿童青少年为高危人群,因此我们要警惕和关注儿童青少年得猴痘的问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一种罕见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是“近亲”,但临床严重程度较轻。

感染猴痘病毒后,潜伏期大约为6~13天,最长可至21天。前驱期:持续1~4天,一般表现为高热、头痛、瘙痒、肌肉痛、咽痛、淋巴结肿大、乏力等症状,类似日常感冒。出疹期:通常在发烧后1~3天内开始出现皮疹,皮疹部位可能会出现在面部或口腔黏膜、四肢、生殖器或会阴、肛周等,还可能伴随痒、痛感。结痂期:通常需要2~4周的时间,所有皮疹才能结痂脱落。

动物传人:此种方式传播可能来自被感染的动物咬伤或抓伤;狩猎、宰杀被感染动物时,直接接触到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皮肤或黏膜损伤等部位;生食或食用烹饪不当的感染动物肉类。其中,易感染的动物主要是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

人际传播:主要方法是密切接触到感染者呼吸道的分泌物、皮肤损伤部位及被污染的物品等;长时間面对面接触也可能发生呼吸道飞沫传播的风险;经由胎盘或生产期间的密切接触也可能致使母婴传播;性传播也是途径之一。

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猴痘,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就诊时主动向医务人员报告自己的症状,医院会对就诊的人采集咽拭子或疱疹拭子后进行核酸检测,就可判断是否感染。

如果确诊了猴痘,也不用太过紧张,猴痘通过现有手段治疗,症状会逐渐自行消失,大多数预后很好。大部分病例临床表现较轻,并无全身症状等表现,严重病例常见于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人群。

不要与有猴痘症状的患者密切接触。不要与疑似猴痘患者拥抱、亲吻、性接触,更不要去触摸猴痘患者的皮疹。倘若儿童青少年认识的人、同学有感染猴痘病毒的,不要因关心、好奇等心理,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从而增加被感染的风险。

不要接触猴痘病毒污染过的物品。猴痘病毒根据在物体表面温度不同的情况下存活时间不同,4℃以上存活18~90小时左右,4℃以下可存活6个月左右;然而,除了被污染的床单,目前关于环境污染和物品传播的数据有限。猴痘病毒通常对环境条件具有更强的耐受力,并表现出耐干燥与低温环境的能力。因此,不要与猴痘病例共用物品,包括餐具、杯子、毛巾、床上用品、衣物等。

加强手部卫生。特别是在进食前、使用卫生间后或手触摸脸部以前,都应该用肥皂或速干手消毒剂彻底清洁双手来加强手部卫生。目前,在公共场所包括但不限于电梯、学校卫生间、门把手、座椅等,进行周期性消毒是很好的预防方式;对于儿童青少年加强进行个人卫生教育,也是预防措施重点之一。

了解猴痘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知识。针对有出国计划的相关人员,应尽早了解猴痘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知识,提高个人防范意识,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和猴痘病人,避免与病人共用物品,避免与疑似感染者密切接触。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不要接触可能携有猴痘病毒的动物。猴痘的传染源是感染猴痘的动物,主要为啮齿类动物,如松鼠、条纹小鼠等,通过被感染动物咬伤、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损伤皮肤或体液、呼吸道传播等方式传染给人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儿童青少年,要教育他们不要因为好奇心,接触一些外面不熟悉的小动物,尤其是松鼠等小型啮齿类动物,要牢记猴痘是人畜共患病,不要看到可爱的小动物就伸手,外出回家一定要清洁手部,并有预防的意识。

根据目前的研究,如果猴痘患者症状轻微,并且自身体质较好,一般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后并不会留下后遗症;如果猴痘患者症状比较严重,并且自身体质较差,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此类患者在治愈后皮肤表面产生疤痕增生、局部肌肉萎缩等后遗症,尤其是在脸部留下的疤痕可能会致使患者毁容及出现心理障碍。因此,心理和社会关怀应纳入后续护理计划,成为多学科护理团队工作的一部分。

与经呼吸道传播的病毒相比,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传播速度较慢。虽然国内目前病例极少,但是大家也不能掉以轻心,感染猴痘的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出现症状。所以,不管是什么病毒,家长都要保护好孩子,一定要做到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不扎堆。健康有序的生活就是我们最好的保护屏障,只要儿童青少年增强防护意识,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就能极大程度地减少感染风险。

猜你喜欢

啮齿类动物猴痘痘病毒
基于中西医病因特点的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小动物模型建立分析
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成功分离猴痘病毒
猴痘疫情现状及防控挑战
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
鼠痘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父母爱运动,后代更聪明
羊痘病毒分子特征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丰富环境在啮齿类实验动物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常规实验操作对啮齿类动物应激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