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下我国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意蕴、困境与路径
2023-12-15徐雄王康锋鸦新颖
徐雄,王康锋,鸦新颖
(1.湖南工业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2.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成为引领全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2021 年《“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推动体育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体育协调发展。”[1]支持重点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已成为实现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粗放式发展,区域体育产业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平衡、供给不充分、动力不足以及区域产业布局不合理等现实问题,有悖于新发展阶段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十四五”时期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是我国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价值遵循。本研究以新发展理念为价值引领,立足于我国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实践,分析新发展理念下我国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实现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
1 新发展理念和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的意蕴
1.1 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2]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针对我国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突出矛盾而提出来的。
在体育产业语境中,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则更为具体。创新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创新是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等手段,释放体育产业的活力,推动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是实现体育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价值引领,通过产业治理、产业升级等方式,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绿色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绿色是促进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通过产业生产方式的的改变,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体育产业的低碳发展。开放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开放是体育产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提高体育产品的质量、服务等方式满足国内外需求,促进体育产业在国内外舞台上健康繁荣发展。共享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是指体育产业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体育产业一切发展围绕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体育产业的发展成果。
1.2 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内涵
国内对于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的认知主要是源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中所形成的“一体化”概念,即突破区域内行政壁垒,促使区域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实现无障碍自由流动[3]。最初,关于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内涵,大多数学者认为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是体育产业一种新的发展方式。代表性学者是周清明[4]、孙立海[5]等,即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区域通过优化体育产业分工与协作的方式,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形成体育产业的聚集效应和互补效应,由此推动体育产业整体协调发展。随着长三角、京津冀以及粤港澳等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实践发展的深入,我国学者对体育产业的特性以及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的本质认知更加全面,逐渐丰富了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实践内涵。廉涛等[6]在对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研究中认为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的本质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创新过程:长三角区域政府为获取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潜在利润,通过制定条款和协议的方式,突破行政边界的限制,成立区域间体育产业合作组织,该组织可以采用行政能力对体育市场的结构失灵进行强制性干预。
1.3 新发展理念和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内在逻辑
“十四五”时期,我国正在加快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战略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建立国际领先的现代化体育产业集群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是新发展阶段稳步落实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是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作出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可以促进体育产业的质量变革、结构优化与合理布局,强化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内生效应,促进区域内经济增长,提高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新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成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切实解决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理念,也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把握高质量发展方向必须遵循的重要法则。由此可见,新发展理念既是对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评价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是否的准则[7]。
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8],我国区域体育产业要实现更有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和更为安全的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2 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价值
2.1 践行国家政策,优化区域内合作新机制
“一体化”和“高质量”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也是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的目标导向。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是对区域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价值遵循,也是对《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行动落实。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的根本目的是破除行政壁垒的制约,促进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体育产业起步晚,早期发展竞争模式主要表现为“对物质资源、信息技术资源以及人才资源的独占和抢占”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封闭式竞争方式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增长[9]。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提出对政府角色的转变、区域内产业的合作方式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开放式制度创新吸引资源、技术和人才的加入才是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源生动力。此外,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发展范式为区域内其他产业一体化的融合与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2.2 凸显集聚效应,助力体育产业结构升级
实施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区域空间内,集聚了大量体育产业物质资源、信息技术、人才和社会资本等相关生产要素,各要素呈现出自由流动、共享的状态[10]。在政府和社会各界政策、资金的支持下,区域内体育企业的聚集式发展势必会产生集聚经济效应,加强区域内生产要素流动的效率和融合程度,深化区域内产业分工合作,加速区域内体育产业的极化。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形成的聚集效应,加速区域内体育产业的升级转型,推动我国体育产业从以体育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业态向更多新模式、新业态的转变。
2.3 提高资源流通效率,增强体育产业竞争力
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方式实现了生产要素在区域空间内自由流动,加强了区域内城市、企业、产业间的联系互动的深度,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在区域空间内的流通频率和融合程度,加速了区域内体育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变革与发展。促进产能落后和生产率低的企业和产业的淘汰,推动有限的生产要素向高生产率、高效能的企业和产业的集聚,通过降低资源错配的方式提高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效率和质量。此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倒逼企业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强产业之间联系与协作。这样的良性循环对于促进我国区域内体育产业生产率、产品质量的提高,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努力实现以区域体育产业增长极为核心的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2.4 提升投资效益,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实质是:借助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式形成区域体育发展新思路,加强区域内城市间相关产业联系的紧密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11]。政府政策在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首先,政府选择经济基础设施较好的区域通过产业规划的方式将优势产业集中布局在区域内;其次,通过实行扶持政策的方式吸引大量优势企业聚集、资金注入该区域内。体育产业规模化投资是区域内产业活动和经济增长的实际载体[12],体育产业产生的投资效益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将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相结合,有效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区域体育资源进行高效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此外,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可以有效弥补市场调节失灵问题。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方式有效实现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共同促进区域内体育产业高效、有序发展,以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式带动区域经济高效发展,进而推动区域内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3 我国典型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概况
3.1 我国典型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现状
1)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
2022 年3 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体育局共同印发《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35 年,基本形成与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体育产业生态系统,建成国际公认的体育产业集群。”[13]数据显示:2016—2020 年长三角体育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达到12.3%,远高于同期GDP 增速[13]。表明: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的正确选择,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是全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长三角是我国最早实行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区域之一,自1982 年长三角经济圈概念的提出到2019 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发展阶段:2012 年江浙沪三省市体育局首次召开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会议,标志着长三角率先开启“两省一市”的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协作发展之路;2013 年上海体育学院加入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协作框架,从此以“两省一市一院”协作模式为标志的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序幕被拉开;2014 年安徽省体育局加入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框架,并签署《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协作协议》,开启了“三省一市一院”长三角体育产业合作新篇章;2019 年12 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将体育产业协作发展纳入纲要,标志着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踏上新征程。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经历探索、发展阶段,已初步形成资源共享、协作共赢、平台互动等产业协作发展新模式。主要成果如下:(1)产值增加明显。2020年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0 519.42 亿元,占同期长三角GDP 的1.4%。(2)竞争与合作中共同发展。上海在长三角区域具备独特的政策、经济、地理等多方优势,上海凭借其较强的国际影响力经常举办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辐射江苏省、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上海为核心、江浙为腹地”的产业协作发展新格局。(3)协作发展制度环境不断优化。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能够进行长效合作发展,离不开四省市政府间积极的沟通与协作,为长三角体育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合作有序、机制完善的制度环境。主要合作机制有不定期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以及成立由四省市体育局局长轮值的跨区域协调领导小组等,切实保障长三角体育产业[6]。
2)京津冀体育产业一体化。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22 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第24 届冬奥会的历史契机下,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体育局共同下发《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此举标志着京津冀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揭开序幕。
“十三五”规划和《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的出台,加快了京津冀体育产业一体化建设的步伐,取得了阶段性发展成果。据数据显示:2020 年河北省、天津市体育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 654.42 亿元、594.07 亿元,增加值分别为581.83 亿元、169.31 亿元,占当年GDP 的比重分别为1.61%、1.21%。京津冀地处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冰雪、山地等自然资源丰富,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办赛经验丰富,区域内国际级大型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完善,具备发展体育产业良好的区位优势。此外,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支持和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对京津冀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助推,京津冀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
3)粤港澳体育产业一体化。
2019 年2 月18 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14]表明将粤港澳体育产业发展纳入了区域经济发展框架,从政策文件的角度支持粤港澳区域内体育产业协同、联合、一体化发展。粤港澳作为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载体[15],在我国发展大局中居于重要战略位置。粤港澳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对促进区域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合作历史悠久,关于大湾区体育产业合作发展最直接表现是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的发展。随着大湾区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间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关便利化,粤港澳职业体育赛事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入,大湾区成为我国举办职业体育赛事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拥有深圳WTA 年终总决赛、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香港七人制橄榄球赛以及广州世界羽联巡回总决赛等品牌体育赛事,极大地推动大湾区区域内体育资源的整合,形成联动发展。
3.2 我国典型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现实困境
1)区域内体育产品同质化发展现象突出。
体育产业同质化是指在同一领域内体育产业的空间分布、结构比重、产品类别以及生产要素的投入等呈现相似或者趋同现象。由于区域内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导向、区位资源优势的相似性,导致区域内体育产业优势产业的选择同质化趋向严重。长三角、京津冀区域内体育产业的发展明显呈现资源要素、产业链、招商等同质化发展现象,区域内体育产业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现象突出,严重阻碍区域特色产业业态的形成与发展。例如,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区域间自然资源差异较小,四省市在产业选择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产业同质化现象明显。区域产品的高度相似性导致长三角体育产业分工与协作领域较窄,区域内优势产业极化效应不明显,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区域内高质量产业品牌项目较少等。长此以往,区域内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同质化发展将会带来产业间相互争夺优势资源、体育产品和服务重复供给,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严重阻碍区域经济和区域内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进程。
2)区域内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从我国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典型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实践来看,当前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区域内体育产业发展程度不平衡、区域内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区域内核心产业发展不充分以及区域内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不充分等。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是体育产业生产能力、生产方向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16],区域内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对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区域内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等地区体育消费水平远高于区域内其他省市,造成区域内各地体育产业发展基础、发展水平不相一致。例如,京津冀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整体失衡,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失衡,北京市经济水平较高,河北省经济实力较弱,严重制约京津冀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
3)区域内体育产业低碳发展欠缺。
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开发、发展初期,过度追求发展的经济成效,呈现出粗放式发展、过度消耗环境资源等不良现象。譬如,京津冀地区重工业基础发达,拥有发展体育产业制造业的优势条件,但是在追求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速率的同时,忽视了资源耗用、工业气体排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随着体育消费经济的崛起,国民对于体育旅游的需求愈发旺盛,京津冀区域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发展的冰雪资源,然而区域内对冰雪资源开发中存在资源转化效率不高、环境生态破坏严重、低碳化发展不足等问题。京津冀区域内资源环境恶化严重,天津市和河北省两地产业结构都偏向于重工业结构[17],体育产业制造业发达,两地在产业集聚化发展背景下加速了区域内体育产业资源环境恶化程度。此外,区域内体育产业绿色治理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产业节能高效化发展。
4)区域内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正面临全球市场带来的新挑战,必须坚持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体育产业融入全球化大阵营。然而,当前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中区域内具有品牌竞争力的体育企业和产品较少,且品牌知名度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品和服务低于国际水平。区域内本土主导性产业缺失,核心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严重阻碍我国体育产业参与全球市场的国际竞争。例如:北京市拥有众多大型体育场馆、体育公园,拥有丰富的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的办赛经验,主要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休闲服务业。天津市体育产业主要呈现“一轴两带”发展布局,“一轴”重点发展体育场馆服务业、体育竞赛表演业等产业以对接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为主;“两带”主要是利用滨海两岸资源优势发展以运动休闲为主的体育旅游业[18]。河北省冰雪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发达,主要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等主体产业。京津冀三地体育产业布局各具特色,然而区域内主导产业发展不足,整体而言核心产业影响力不足。此外,我国区域体育产业深度参与国际体育产品分工与合作以及全球体育治理的能力较弱,目前我国体育在对外开放与交流主要停留在参加或者举办国际比赛上[19]。面对国际国内市场变动,区域内体育产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因此,我国体育产业亟需加强对外开放与交流,全面提升区域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5)区域内体育产业共建共治共享合作机制不完善。我国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但是区域体育产业很多机制尚未完善,导致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政府合作效率不高、产业发展质量不高、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频发。当前,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合作困境难以解决,根本原因在于区域政府之间共建共治共享合作机制尚未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的践行区域,香港、澳门两地实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政府不干预体育市场发展;广东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强调政府对体育市场行为进行宏观调控。由于粤港澳三地对政府职能与定位的不一致,大湾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中积极有效协调机制的欠缺,导致产业合作发展中交流不畅、政策难以落实[20-21]。此外,现实中利益诱导导致区域政府间合作利益博弈严重,竞争强于合作的合作发展机制不能从根本上带动区域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究其根本,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合作框架协议等尚未对利益共享、成本共担等利益问题作出明确约定,导致地区政府、企业在合作发展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而规避责任和义务。
4 新发展理念下我国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
4.1 创新发展,增强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新动力
创新是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要义,而技术创新是实现区域内体育产业由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源生动力。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利用新兴数字技术推动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首先,加强新兴数字技术在体育产业基础设施中的应用。鼓励区域内体育企业引进新兴数字技术、自主创新技术,加强高端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形成一批科技化、智慧化、便民化体育基础设施,提高区域内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其次,以体育消费需求为导向打造体育产业新业态。数字技术升级为居民体育消费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激发了居民个性化、多元化的体育消费需求。鼓励体育企业加快对传统消费业态的创新与升级,整合区域内科技、人才、资本等多方有效资源,进行跨产业、跨行业等多层次融合发展,创新原有体育产业的价值链,打造数字技术引领下的体育产业新业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
4.2 协调发展,完善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协调发展是区域体育产业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纽带,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引领、多方主体深化区域协作发展机制。首先,健全区域内协调管理组织机构。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各区域在现有协作组织机构基础上,建立区域内专项协调管理机构,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的划分;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区域内相关政府部门共商、共议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相关规划与决策。其次,建立区域内协调合作发展平台。鼓励区域内政府、体育协会、体育企业等多方共建区域内体育产业一体化交流平台,加强区域内体育企业、信息资源共享,深化区域内体育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内体育产业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4.3 绿色发展,优化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新方式
体育产业绿色发展的实质是以绿色发展为价值导向,保护生态环境,处理好体育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形成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格局[22]。首先,绿色发展要坚持绿色发展观。政府对体育产业的规划要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自由发展相结合。其次,鼓励体育企业低碳发展。政府通过资金扶持、税收等财政政策激励体育企业进行低碳发展,倡导体育企业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职责。最后,完善区域内体育产业绿色治理机制。政府相关部门成立绿色发展专项小组,对区域内体育企业实行绿色认证制度、绿色发展监管制度,政府、社会对体育企业绿色发展行为进行监督,全面提升全社会体育产业绿色发展意识。
4.4 开放发展,开拓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新空间
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对外开放为指向,积极参与体育产业全球分工与合作,拓宽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新空间,全面提升区域体育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首先,通过政策支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在长三角、粤港澳等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区域落地,加强与区域内本土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其次,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地区积极打造具有强竞争力的国际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以“一带一路”为契机,积极推动区域优秀企业走出去。最后,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鼓励区域内本土体育企业和国际知名体育产业集团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借鉴学习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人才开放为引领促进我国更高水平的产业开放与合作。
4.5 共享发展,共享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新成果
由于区域内各利益主体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区域一体化内体育企业和政府在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等领域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区域内体育产业合作效率未达到预期目标。构建区域内体育产业合作发展新机制,对于规范区域内各利益主体的行为,促进各地体育企业之间良性竞争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突破地区行政壁垒,促进区域体育产业资源有序共享。区域内各省市资源有一定的差异性,有效促进资源在区域内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有序流动。其次,构建区域内体育产业信息共享平台。信息的有效性在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有效的信息共享能够极大地提升区域内体育产业的发展质量。为促进区域内各主体能够获得对称性的产业发展信息,搭建政府、体育企业、人民群众等多方参与的信息分享和沟通平台。最后,完善区域内体育产业利益共享新机制。利益共享可以有效缓解区域内不良竞争行为,区域政府应当通过财政税收、奖励金制度等形式协商确定体育产业成果共享分配方式,让区域内体育企业、人民群众共享体育产业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