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2023-12-15蔡步平福建省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
■ 蔡步平(福建省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
语文是一门艺术,融合了各方面的知识,也是一门非常生活化的学科。语文教师常常误认为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会觉得语文很有趣,学习起来也会很轻松。但实际上,很多学生都觉得语文是最无趣的学科,以至于他们在课堂上没有精神,无法集中注意力,语文成绩直线下降。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不得不运用到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
《辞海》中“情境”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情境”更倾向于具体、对象化,符合主观目的或达成主观意图的人为创设或选择。教学中真实的任务情境,就是与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关联的场景。创设好一个情境,将学生引导进来,学生在学习中会更加投入,学生的感知力会得到提升,学习兴趣也会提高。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行情境教学,以下几点是本人的做法: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增强真实感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多媒体成了课堂上不可缺少的教具。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但并没有充分了解世界。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点的兴趣,这样也能让学生更加专注地学习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够让特定情境变得真实,从多方面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感冲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深入探索。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将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这样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能够在课堂上及时查询补充资料,丰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教师在教授《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鲁迅先生的资料,播放鲁迅先生相关的纪录片,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通过观看相关资料,学生能够对鲁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通过创设情境,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还能促使学生对课文的背景知识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课下自主查找鲁迅先生的其他资料。另外,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查找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并讲解,帮助学生在心目中树立起更加丰满的鲁迅形象。
再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文章描绘了两幅景象,一是阴雨天气,“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二是阳光明媚,“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教师可以将教室窗帘拉上遮光,同时播放“狂风怒号”的声音,过一会儿再打开窗帘,播放“鸟儿鸣叫”的声音,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抛出问题:“洞庭湖的风景有何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学生在情境感染下很容易答出“阴,悲;晴,喜”。综上,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课文内容。
二、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共情
素质教育的推进为语文教学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当尽量贴近实际,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将语文知识巧妙地与生活场景相结合,并在生活中发现相关的语文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在课堂开始时,提出一个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对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是至关重要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做得并不好,或者问题距离实际生活太远,这样都不利于语文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初中生缺乏社会经验,认知能力有限,看待事物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对很多事物都没有深刻透彻的认识。因此,当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时,学生往往在简单思考后,就迅速说出一个仅仅停留在问题表面的答案,而看不到问题的实质。因此,教师应当巧妙将问题融入情境中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教师在讲解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时,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回忆我的母亲》一文讲述了有关母亲的哪些事情?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母亲什么样的感情?”这样的问题虽然是课文学习的重点,但却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也很难通过语言描写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应该根据问题设立一个具体可感的生活情境,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教师可以融合日常生活,结合文章,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与自己的母亲之间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情?事情发生之后你们又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问题不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而且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会迅速展开回忆,将自己代入当时的情景,给出答案。综上,教师应当在提出问题时根据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感知和感悟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编演课本剧,让学生走进特定情境之中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仅仅代入日常情境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教师应当在语文课堂中创造性地引入“角色扮演”这一深受初中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教学。初中教材选编的课文,很多都可以作为课本剧编写的材料,如散文《散步》、小说《台阶》、文言文《卖油翁》等。这些课文很适合初一学生表演。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有的教师会认为课堂是严肃的场合,不该加入这样的娱乐元素,这样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能认真学习语文。还有人批评说编演课本剧是一种哗众取宠的作秀。其实,课本剧一直和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作用也得到了众多教育专家的肯定。用美国教育家克里斯滕·尼卡尔森·纳尔森《发展学生的多种智力》中的理论来审视课本剧,不难发现,课本剧是一种融合了多种智力因素的综合性学习,它考验学生的词语能力、空间能力、视觉能力、音乐能力、评价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以及张扬个性的能力、自我表现的能力等。
近年来,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教师的一些理念也发生了变化。教师逐渐认识到,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应当是不断更新的。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也会有所提升。初中的学生正处于最活跃、最爱玩的年纪。单调重复的课堂会让他们身心疲惫,加上大大小小的考试带来的课业压力,学生很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帮学生放松身心。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活动,增强代入感,这样,学生活泼的天性得到释放,学生也愿意积极配合,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学效果明显。
例如,教师在教授《记承天寺夜游》时,课文主要描写了苏轼夜晚去承天寺拜访好友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惺惺相惜。学生若只是单纯对这篇文章进行翻译和背诵,就很难感受到苏张之间的那珍贵的友情,也很难理解苏轼为什么夜晚要起身去寻找张怀民。不能理解这两个问题,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为了能让学生理解这种感情,进入当时的情景,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苏轼和张怀民,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对手戏中揣摩双方之间的感情。与此同时,学生还能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和感悟能力。综上,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角色扮演”这一教学形式在理解课文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情境创设,提高课堂的质量。
四、跨学科学习,丰富情境体验
除了运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情境,教师还可以跨学科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语文课本中常常会编入一些插画。中学生的思维对图像的印象会比文字更加深刻。基于此,教师应当把握学生这种思考和理解问题的方式,充分运用图画进行语文教学。有时文字的讲解是单薄的,但图像的加入就会使内容更加丰满。教师应当将语言用图像表现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语文课堂中融入美术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升艺术素养,打造独特的语文课堂。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列夫·托尔斯泰》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茨威格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描述进行绘画,让学生画出他们心中的托尔斯泰。当学生绘画完毕后,教师可以立马进行人物描写技巧的教学,然后对描写托尔斯泰的文段进行分析,再让学生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修改。如此,既能提高学生描写人物的写作技巧,又能提高学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人物形象的能力,相较传统语文课堂,学生积极性明显有了巨大提升。这不仅是由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更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更高了。此外,学生往往想画出更加贴近原文的作品,于是会提前反复阅读文段,如此也有利于课堂正式讲解的进行,提升语文课堂质量。
不但现代文可以运用图画进行教学,古诗教学也可以如此。如教学《使至塞上》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充分体现出这首作品诗中有画的特色。教师可以请班上学过素描的同学就此景物画一幅图,在课上展示分享。这样,诗词与绘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有诗意,又有艺术的美感。综上,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创设图画情境的优势,融入美术教学,在语文学习中联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实现语文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的提高。
五、巧设质疑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设质疑来创设情境,还可以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不迷信书,不迷信权威,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如阅读名著《西游记》时,教师质疑:为什么孙悟空能大闹天宫,把十万天兵打得稀里哗啦,却经常打不赢妖怪,动不动就要请人帮忙?孙悟空的本领前后差别为什么这么大?然后再抛出问题:这部书中出现多少神仙和妖怪,哪些妖怪是哪些神仙的坐骑呢?这些问题的设置,很容易引起初中生的兴趣,去阅读整部书。
又如教学《孔乙己》时,学生质疑结尾句“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认为此处表达有误,理由是:“大约”表推测,“的确”表肯定,这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语,为什么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使用,这不是矛盾吗?学生敢于质疑,首先要肯定他们,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旧社会的制度,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之后,学生反馈所了解到当时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最后学生能够理解结尾句: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孔乙己的身份和地位必定被社会淘汰,他不劳动,无法养活自己,加上腿被打折了,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在他人眼里只是个“笑料”,孔乙己肯定是死了;但不是“我”亲眼所见,确实不知道,只能是“大约”;这样写看似矛盾,实际上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表达作者对其的批判。这样,学生在质疑中感受到了学有所得的快乐。综上,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质疑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而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则应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或者故意装作不懂,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六、创设仿真情境,开展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口语交际的学习一定要在实践中进行,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应对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应对”,第二题: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下列一种情境(也可自己设计情境),自主设计流程,分配角色,合作完成口语交际活动。
情境1:21世纪初,贺敬之重回延安,有记者采访他,请他谈谈:走进新世纪的延安,有什么新的感想?如果再写一首《回延安》,会写哪些内容?
情境2:近几年,一些地方计划增加中高考语文试卷的分值。对此,支持和反对的人不少。市电视台正在制作一期关于这一问题的节目,邀请几位赞成“语文加分计划”的嘉宾(包括教育专家、教师、家长和学生)接受现场和电视机前观众的提问。
情境3:某中学评选出了五名不同年级的“读书之星”,他们在读书方面各有高招,对选书、读书、用书也有自己的见解。颁奖之前,学校安排这五名同学参加全校大会,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并回答大家的问题。
口语交际的创设情境有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有讨论甚至争鸣的可能性。假如所创设的情景缺少矛盾,人们在交流对话时意见趋于一致,也就难以锻炼学生的应对能力。二是要贴近学生生活。如果学生完全不熟悉情境反映的生活内容,学生根本无法应对,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三是要有多边性。一个情境中最好有多个角色,能展开较为丰富的对话。
总之,在口语交际活动训练中创设仿真情境,给学生营造氛围,能够让学生产生现场感,他们就会有话要说、有话想说、有话必说,从而积极投入课堂,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这样就能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情景的创设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当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多媒体、角色扮演、生活日常、跨学科等方式创设情境,让课堂更加有趣,提高语文课堂的艺术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深入感悟语文,认识到语文不是一门只有“冷冰冰”的文字的学科,而是一门有趣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综合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