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立德树人”教育的现状、问题、成因及对策
2023-12-15袁潇吉利学院四川省成都市
■ 袁潇(吉利学院/四川省成都市)
一、农村初中“立德树人”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农村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网络信息化全面普及,对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一论述深刻指出了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农村初中“立德树人”教育指明了方向,从而引发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从具体情况来看,经过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面取得了积极进步,成效显著,社会认可度较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对“立德树人”教育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初中“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还进一步落实了专门的校级负责人,为初中阶段的“立德树人”提供了政治保障。
2.农村初中“立德树人”教育的物质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以前的农村初中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办学水平大多落后于城市初中,不少学校经费不足,师资有限,所需硬件设施也无法得到全面保障。近些年来,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加大财政投入,充实教师队伍,优化师资配置,保障环境条件,农村初中“立德树人”教育条件大为改善。如建立中学生思想教育基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和工作室、中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验室等,为进一步有效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
3.农村初中“立德树人”教育的成效显著
近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学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进课堂、进教材,更要进头脑、重践行。因此,学校不仅重视教师们在课堂的知识传授,更注重育人成长;不仅注重对教学结果的考核,更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教学实效的提升,“立德树人”教育的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正确的“三观”初步形成。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道德与法治课对初中生行为规范、理想信念、心理健康、法治与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逐渐认识了自我、认识了社会,从而对“真善美”与“假丑恶”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逐渐形成了较正确的价值判断、行为规范和健康心理,初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对父母外出务工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由于农村初中生父母外出务工已成为一种常态,他们对外出的父母往往不能正确理解,甚至认为是父母“抛弃”自己而产生怨恨心理。通过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理解父母、孝敬父母、亲近父母等内容的学习,特别是强调要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对父母的外出务工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也能够正确对待自身所处的环境,从而不断增强自己自立自强的能力以及个人对于社会现实状况的理解认识。
第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法治意识不断提高。从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要求来看,课程既注重思想道德的培养,也较注重健康心理的养成,更要注重对学生法治素质的教育。从我们的教育实践来看,学校一方面要加强个人品德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同时也加大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独立人格的培养、理想人格的培育、法治意识教育,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法治意识也大大增强,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农村初中“立德树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农村初中“立德树人”教育的认识不足
从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道德与法治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相比,仍然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不仅有些学生家长认为道德与法治不够重要,认为学不学好无所谓,只要不犯错误,不违法犯罪就算实现了教学目标。甚至也有部分从事教学管理的领导、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个别教师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是“豆芽”课,学不学好与学生将来成才与否关系不大。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只要学习好一些基础学科,如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将来就能学好一门技术,就能适应社会需求,找到工作,挣钱养家。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塑造学生思想灵魂的重要性。事实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学习密切相关。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父母的言传身教、老师的价值教育、社会的价值评价等方面都会对初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观念。
2.初中生的价值观更趋于功利实用
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三观被初步塑造的重要时期,对其后期“三观”的定型具有重要作用。初中生价值观的形成除了受学校教育的直接引导之外,还深受父母、亲友、社会同伴的影响,不少留守学生父母留下子女外出打工挣钱,使他们或多或少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因而,在初中生价值观形成方面,导致有的学生片面地主张在这个世界上的物质第一性,亲情、家庭都处在次要地位。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尤其是在前几年的消费主义浪潮席卷中,人们追求财富,崇尚消费,重视物质享受的社会风气使学生也受一定影响,如有的学生崇拜金钱,贪图享乐,爱好攀比。因此,从一定的角度来看,部分初中生的价值观趋向于物质主义,呈现出现实化与功利化的倾向。
3.心理问题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由于农村大多数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留下孩子在家上学,使他们成为“留守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关怀,遇到问题也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导与关心而产生不少心理问题,如有的学生缺乏对父母的依恋感,对家庭的归属感不强,没有安全感。个别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差、经济困难和学习成绩不好等因素,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也缺乏与他人有效的沟通交流,这样就逐渐使学生产生不愿与人交往、内向、孤僻的心理性格,甚至患有自闭忧郁症,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4.法治观念比较淡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法律意识作为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个人素质,是其作为社会人适应社会不可或缺的素养之一。而在农村家庭里,一些父母由于在物质生活上对于孩子的亏欠,导致他们对孩子有过分的亏欠心理与弥补心理,进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过度溺爱、迁就的补偿性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习惯事事以自我意愿与需求为中心,甚至在犯下重大错误时,也认为有父母兜底而缺乏敬畏精神。在此基础上,部分农村初中生对于法治的了解欠缺,自我的准则意识与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加之对社会的认知不足,自制力较差,在与他人产生矛盾冲突时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有的学生甚至失去理智,产生冲动,发生打架、斗殴等违纪违法现象。
三、农村初中“立德树人”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学科偏见是历史根源。长期以来,人们在学科功能认知方面始终存在着不足,认为语文、数学、物理、外语等主要学科是最重要的,对未来升学具有重要影响,而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在未来的升学中占分不多,影响不大,因此成为人们忽视的学科。过去曾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在当今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人们更加重视与未来就业关系密切的学科,对政治、历史、地理等提升人文素养的学科存在偏见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大大地影响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立德树人”功能的发挥。
第二,网络影响是重要原因。当今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农村地区,网吧随处可见,而大部分的初中生也都有自己的手机。手机作为网络终端,为初中生上网学习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网络中存在的低级、庸俗甚至暴力、色情、恐怖等内容,对初中生“三观”的形成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再加上初中生对社会复杂性的认知不足,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差,在面对网络游戏时自控能力不强,有的父母对学生疏于监管,从而使他们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甚至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严重扭曲,影响学生良好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第三,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交流不够是重要因素。在农村初中生中,大部分学生的父母都外出务工,这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他们离开家乡,留下孩子在家上学,平常主要依靠手机与孩子进行交流。由于父母的工作时间与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协调,交流的时间与频率也十分有限,效果自然不佳。如果孩子遇到学习上的烦恼也无法和父母及时有效交流,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更是得不到父母的有效关心和疏导,那么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心理负担,形成性格内向的特点,不愿与人交流,甚至产生忧郁自闭心理。另外,由于一些父母关系不和、离异等原因也造成对孩子的关心不足,忽略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的呵护与关怀,这些因素使学生在生活中无法充分感受到亲情,难以形成健康的人格。
最后,隔代教育的弊端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父母的外出务工,留下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家,成为当前农村的普遍现象。在生活方面,他们还基本能够照顾孩子们,满足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起居需要,但在学习与教育方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往往文化水平有限,对当今的新知识、新技术往往缺乏了解。在思想观念、相处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往往也跟不上青少年一代的观念与要求,甚至产生矛盾与冲突,从而出现“代沟”,不能有效地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影响了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四、农村初中“立德树人”教育的主要对策
第一,当前初中更加重视“立德树人”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立德树人”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少年说》中指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对青少年的教育与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有紧密的联系。加强对初中生“立德树人”的教育迫在眉睫,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家长和社会不仅要高度重视,而且要相向而行,协同教育,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加强家校互动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当今网络通讯技术迅猛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充分运用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交流平台进行互动与交流,从而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消除误会,增进互信,从而及时消除他们在学习与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减少消极情绪对学生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家庭在学生的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每位父母都要肩负起对子女进行教育的重要职责,以及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第三,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的正确引导。在网络时代,手机成为当今初中生学习和生活的必备品。因此,加强对初中生正确合理使用手机的管理,让网络成为真正的辅助性教学工具,助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视野的开阔、交往的扩大,但同时要避免互联网中存在的低级、庸俗、欺诈、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对初中生成长的不良影响。例如,现在诸多游戏软件通过限制未成年人游戏登陆时间的方式减少初中生在网络游戏中消耗的时间。此外,还有一些娱乐软件也针对未成年人推出青少年模式等。
第四,创新“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路径。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不仅需要通过加强道德、法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更要帮助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形成独立的、理想的、健康的人格,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而且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实践路径,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重视道德的价值引领与评价,如在评选优秀学生、优秀干部、优秀团员时把道德品行是否优秀放在首位,让学生切实感知到道德素养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从而更加自觉地重视自己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