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初中语文课堂的策略研究
2023-12-15刘祥勇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
■ 刘祥勇(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
新时期下,社会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教师现在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学生核心素质的培育也变得十分关键。在学校,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核心素质的培育,要坚持推行素质教育,教师不能够单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情况,而要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必须关注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学这一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很多学生都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在这时要多多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正确引导学生,避免学生走歪路。在课堂上,教师也要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成长和发展。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初中语文课堂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我国教学管理工作必须加以改革,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管理工作。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往往只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成绩,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所以初中语文课程一定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我国初中学语文课程的核心素质主要包括四大领域,这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的关键。而对于语言建构和应用,由于语文教学是语文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所以,在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对自身的认识,探索语言的意义。
其次是对学生语言思维的培养,这也是语文教育核心素质的主要内容,语言逻辑思维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教师们也应该把对语言的思考和练习渗透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头脑灵活是学生掌握与发挥语言能力的前提条件。
再次,审美鉴赏与创造不仅仅是一门美术形式,而是一门能力,因为审美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特点与个性。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重视这些因素,才能在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最后,文化是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点,因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语文课程又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所以了解与继承传统文化也是课程中不能欠缺的内容。因此,语言教学需要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以创新。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初中语文课堂的策略
1.重视文本阅读
读书是一个可以培养孩子文化素质的途径,所以教师可以多引导孩子读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也应该意识到读书的意义,给学生介绍一些图书,教师介绍的图书必须具备趣味性和文学性,文学性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趣味性能够使他们在读书中不至于感到乏味,使他们喜欢上读书。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够了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以及对世界的不同看法,使他们扩大眼界,掌握更多的写作技能和表述方法,可以开阔他们的思路,使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教师通过举办一系列课外活动来培养他们对于读书的爱好,使他们喜欢上读书。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图书交流会,学生可以在课外去读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图书,而教师也可以在某个固定的日期组织读书活动。学生要在固定的日期参加读书活动,而教师也可以让孩子们上讲台介绍自己所读的书,或者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演绎,或者是在同伴间自由组合,团队互相配合进行表演,在这种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快乐。当学生演绎或者是介绍之后,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小组配合让学生学会团结协作,让同学之间更加团结友爱,有助于学生多种品质的养成。教师在活动举行时,要注意观察学生所选图书的类型,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如果发现学生所阅读不利于他们身心发展,或者是形成正确“三观”的图书,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尽量选择有内涵,能够展示文字魅力的书籍供学生阅读,这样才能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构建教学情境
在社会主义核心素养理念下,在初中语文教育工作中,课堂情境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课堂中起着引导作用,学生才应该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按照课程的教学内容,从网络上搜索和教材内容有关的照片和录像,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观看或欣赏,作为对知识的补充和了解,这种操作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情境,让学生逐渐融入学习的氛围中,能够对教材的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就可以先构建一个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上课的前几分钟给让学生自己通读文章,把课文当成一篇小故事,让学生阅读,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课文更感兴趣。等学生阅读完文章后,可以让学生来说一下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从而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熟悉程度。接下来,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来引领他们进入文中的场景,感受作品中所描述的环境,通过观看录像和照片让他们看到作家笔下济南的冬天。本文的作者为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这篇散文中所描绘的内容,都是济南冬天的生活场景,对于这种散文来说只靠描绘环境是不够的,可以让孩子通过观看录像或者图片引领他们走进作家笔下的济南,通过走进济南的冬天,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也正是作者所说的,构建一个环境可以使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更加深入,更能了解作家所要传达的情感以及描绘的生活画面。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知识的前提,如果有了兴趣那么再枯燥无味的东西也会因为自己的爱好而变得有意思起来。学习也是这样,学习语文更是这样,要想激发学生对于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就要从学生的爱好入手,从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入手,从而让他们爱上语文。
教师可以从名人趣事入手给学生讲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例如,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个话题,用学生较为熟悉的作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钱锺书是中国近代作家,代表作品是《围城》。在学生的印象中,作家大部分都是一种比较严肃古板的形象,所以,教师在讲述作家趣事时,就会与学生心中对作家的刻板印象形成对比,这种反差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这些作家的故事感兴趣。在钱锺书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得知他养了一只猫,这只猫叫花花,从文章的描述中可以看钱锺书先生对于花花是十分喜爱的,他认为自己的猫非常乖,不捣乱,不弄脏东西,十分听话。所以,他认为花花是最乖的。但是后来花花和隔壁家的猫成为情敌,互相看不顺眼,隔三岔五就去打一架,最激烈的时候甚至每晚都要去大干一场,钱锺书非常心疼他的猫,他害怕花花打不过隔壁家的猫,更怕花花因为打架受伤,所以他就去帮花花打架,不管天多冷,只要听见屋外有猫的响动他就会从被窝里面跑出来,拿着长竹竿,帮着自己的猫打对方的猫。后来才知道其实这只猫是林徽因家的,林徽因也非常心疼她的猫,在家里不管猫有多调皮,林徽因都不会打一下。结果,林徽因的猫被钱锺书打了,因为这件事,还差点让一代才女林徽因和一代才子钱锺书产生矛盾。这个故事讲完可以改变学生对于作家的刻板印象,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想了解更多的名人趣事。学生产生兴趣的同时还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4.加强传统文化教学
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语文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所以在当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中,一定要做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也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进而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让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要从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入手。例如,近些年来兴起了汉服文化,许多年轻人被汉服的美所吸引,所以他们去了解汉服,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从这方面入手,通过向学生介绍不同朝代、不同款式的服装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当然,学生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来改变自身。教师在学校可以对教室进行装扮,在墙上贴一些优美的古诗词,也可以设置图书角,摆放一些传统文化的书籍,让学生自由阅读。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受到影响,教师也可以举办经典诵读比赛,学生可以自由挑选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或是有关于古代名人的故事,进行有感情地朗诵,比赛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这种良性的竞争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给学生营造紧张感,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经典诗词产生一定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5.借助古诗词教学实践以德树人
一个人的气质和他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语文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现如今,古诗词已成为语文课程中的重点教学内容,这有利于对中华古诗词的传承和发扬,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背诵这些经典古诗词。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汲取养分,在开阔视野的同时逐步积累,最后培养出有文化有道德的优秀人才。为了更好地利用古诗词进行德育,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诗词大会》等节目,鼓励学生多接触内容积极向上、题材新颖有趣的古诗词,从中汲取养分,在拓展眼界的同时,不断积累知识,增加文学素养,最终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气质的高素质人才。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初中语文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教师必须要当好楷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与此同时,学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要把握一切可作为德育渗透的契机,通过多方面努力实现立德树人,进而使初中语文教育获得质的飞跃。
6.通过课外延伸来实践以德树人
初中语文教学形式多样,单纯的课堂讲解过于单一,课外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在课外教育中,也要将这一理念延续下去,全方位地为学生营造德育氛围。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外多学习、看好书,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例如,教师可以经常举办读书会等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这样,在培养学生读书意识的同时,促使他们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内涵。然后,教师要组织他们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汲取文化营养。同时,教师还应着力于帮助他们拓展学习形式,通过郊游、野炊、观光考察、游览、音乐佳作欣赏、配乐朗诵等课外活动,让他们多读、多看、多认识大自然和社会现象,并在生活实践中得到美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宝贵的文化养分。
7.借助课文背景介绍渗透德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选自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文学作品,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预习,了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这样既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师们在对课文内容进行介绍的同时,也可以对其中的德育因素进行重点强调。
举例来说,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詹天佑》一课时,就可以将教学重点聚焦在我国当时的状况,所以,教师就需要以此为中心,向学生介绍我国当时的状况,以及时代的大背景,这样学生会更广泛地了解有关詹天佑的事迹,进而更充分地体会到詹天佑为国家争光、为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并借此激发自身的爱国热情。
8.价值辨析,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辨析能够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具体表现在,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够了解基本的语言现象,并能够通过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对信息进行辨别。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为此,在语文阅读理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辨析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话题进行探讨,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想。当被生活欺骗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如何继续走好脚下的路。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当明确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要用心去听学生心底的声音,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培养新时代的青年贡献力量。